当前日期:

目录

淮海战役结束后,萧、永边境方圆40华里内913个村庄尽成废墟。县、区、乡分别成立支前救灾委员会。一方面支援大军准备渡江,一方面发放粮食衣物安排战后人民生活,恢复生产。民国38年,全县发放灾民安家粮1000万多斤,耕牛贷粮300万斤,并建立5个农具加工厂,用战场的废铁,赶制农具,免费发给战区农民。同时组织6个医疗队,先后为灾民防疫注射6万多人次,治疗病伤者3万多人次。1950年春,全县拨出急救粮39.8万斤,贷粮30万斤,土产收购粮30万斤,烈军属救济粮67万斤,阎公堤以工代赈粮260万斤,社会救济粮15万斤,群众自由借粮900万斤,拨给灾民榨油黄豆400万斤。7月,大雨成灾,又拨给急救粮145万斤,烈、军属救济粮110万斤,社会救济粮384万斤,人民币20.84万元,救济棉衣(县内募集)4303件,棉衣贷金5万元,互救粮30.9万斤,代食品65.6万斤,信用贷粮小麦150万斤,糙米100万斤,秋贷麦种263.5万斤。
1962年,春季大旱,午季减产64.4%。秋季又遭受以涝灾为主的风、雹、虫等自然灾害,减产50.8%。灾后发动群众补种,扩大早熟作物和瓜菜面积。同时开展副业生产,盈利298.4万元。这一年,人民政府发放生活救济款53.68万元,灾民医药费4万元,救济棉布7.53万尺,免票布4.5万尺,折收布8.8万尺,衣裤250件,袜子1200打,卫生衫裤300件,棉絮1000斤,生活贷款8万元,牛草贷款15万元,副业贷款3万元,木材350立方米,竹竿4000棵。采取“领导掌握,民主评议,张榜公布,发放到户”的发放办法,稳定了灾民情绪。
1963年,萧县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水灾。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组织全县1万多名干部,15万多名民工,复堤防洪,抢修公路,送粮送煤,转移人畜;一方面动员群众排水救苗、抢种抢管,累计排水500多万亩,抢种各种作物20多万亩。不少地方淹了种上,种后又淹,有的阻淹五种,甚至六淹七种。灾后开展生产自救,种菜19万亩,收晒干菜350多万斤。副业生产从9月15日至年底,纯盈利130多万元。这一年全县粮食总产仅6000多万斤,国家发放救济粮1.4亿斤,救济款350万元。机关、商店、学校捐献救灾款6100元,粮食4000多斤。并先后组织100多名干部到四川、河南、吉林、黑龙江、广西、湖南、贵州、上海等地采购各种代食品1931.02万斤。
1982年7月,本县遭受特大暴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抗洪抢险。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负责人带队,冒雨分赴各重灾区和险工险段,与区、社干部一起指挥组织群众进行保人畜、保财产、保庄稼的抗洪抢险斗争,及时转移被大水围困的29万多灾民,连夜把面粉、饼干、煤油、塑料薄膜等急救物资送往灾区,组织12个医疗队深入灾区。从7月到次年5月。先后分期安排灾民口粮5135万斤,生活用煤1.45万吨,建房用煤1.88万吨,生活救济款210.62万元。建房救济款143万元,救灾医疗费8.14万元,各项贷款325万元,拨给木材718立方米,毛竹3.5万根,制水泥预制房架600套,救灾棉布票20万尺,棉絮29万斤。同时开展互助互济,全县自动捐献粮食114万斤,粮票6万斤,款9万多元,各种衣服1200多件。丁楼公社徐里大队座落在山坡上,受灾较轻,主动接收周围灾民6000多人,安排灾民的吃住和治病。全大队所有社员的锅灶昼夜不停地为灾民做饭。大队书记张文君一家安排40人吃住。大队长周超一家安排70人吃住,房子让给灾民,自己一家人在外露宿。黄口区张庄大队书记郭召新,捐献1000斤小麦。梅村公社后梅村大队,一户社员房子被冲倒,粮食衣物冲光。全大队干部群众赠送粮食1400斤,款30多元,毯子一条,衣服100多件。县委、县政府在表彰抗洪斗争英模大会上,向450名先进集体的代表和个人颁发了奖旗奖状。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