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最早的普通中学是民国11年(1922)彭鹤亭在县城创办的私立龙城中学。该校聘请3位教师,招收高小毕业生30人,仅办1年。次年,县立初级师范设中学部,因政局不稳,不久停办。民国19年,师范再招1班中学,3年后停招。抗战以前,中学毕业生继续升学者不多。民国20年调查,徐州、南京等地毕业的萧籍中学生(含县立师范)共63人,升学19人,就业22人,家居22人。
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的萧铜办事处于民国31年在海孜(属宿县)创办正风中学,亦称萧铜中学。主要负责人为刘永之、王可风。次年春,校址迁往桃山(原属萧县,今属宿县),更名瞻凤中学。学生40余人,教师六、七人。这是民主政权在本县创办最早的中学。一年后迁往宿县。
民国33年秋,新四军四师西进,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杭子创办萧县中学。9月开学,学生4班200人,教师10余人,校长许西连,副校长杨兴瑞。次年2月,中共淮北二专署为广招知识青年,迅速培养革命干部,决定萧县中学和永城中学合并,成立建设中学。校址在本县张庄寨,校长由行署专员彭笑千兼任,副校长由行署教育科长王卓然兼任,张宇瑞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兼校党总文书记。学生560名。分师范、中学、建设三部。师范3级5个班,260名学生;中学2级3个班,160名学生,建设2级3个班,140名学生。教职员23人。暑期后,在王白楼成立分校,扩大招生,计22个班,学生近千人,教职员80人。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校舍,宿舍都是借用民房,每个学生发一个马扎和一块木制作业板,白天集中到校部上课,晚上分散到附近三、五里的村庄住宿。遇有敌情,师生便背起背包、学习用品转移到安全的地带,在村头、树林里上课。
在课程设置上,以政治课为主,同时开设文化课,有国语、英文、写作、数学、自然、卫生知识、生物、教育概论等。为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还分批抽调学生参加征粮、双减、土改等中心工作。该校剧团有40余人,在萧宿永砀边境地区,也颇有影响。年底,学校迁往永城丁集。次年8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学校停办,部分师生随军“西撤”。
四师“东撤”以后,民国31年,国民党县政府在守备庄、张三座楼开办一所简易师范,招生两班,次年增设中学班,改名为萧县中学,移址张庄寨,计初中1班、师范3班,学生224人,教职员21人。次年,因其败退陇海路北,学校先后迁至张集(今属铜山县)、郝集等处。35年,中学与师范分设,称县立初级中学。同年,迁往黄口镇。1年后迁县城西上堂子(今萧城中学处),新建校舍,规模扩大,37年夏,该校有3个年级8个班,学生362人(其中女生17人),教职员25人。
私立彭城中学原在涡阳刘集,民国35年春迁回黄口镇,与县立初级中学合校上课,校长赵瑶亭。37年夏,有3个年级4个班,学生196人(其中女生15人),教职员13人。36年8月刘子遇在郝集创办私立徐西中学,校长李少白。学生2班102人,教职员7人。到民国36年,本县国民党辖区共有初中3所(不含师范),14个班,660名学生,其中男生622人,女生38人,教职员45人。
民国33年日伪县政府开办黄口中学,招收初中两班,学生100人。
民国38年元月,淮海战役结束,民主政府接收了原国民党时期的简易师范、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彭城中学、私立徐西中学,抽调原建设中学的黄维华、郑趣白,重建萧县中学。当时,主要目标是把知识青年培养成革命干部。1950年,该校招收高中班,成为本县第一所完全中学。1952年秋,在黄口、王寨各设一所初级中学。1956年秋,在任楼新办一所初级中学,后移址永堌。1957年,萧县中学二部改为萧县龙城初级中学,单独设校。这一时期,是本县中学教育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其特点是社会重视、校风正、学风好,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毕业生除升学者外,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多成为骨干,高中毕业生80%以上升入高等院校,18%参军参干。
1958年,增设郝集、赵庄两所初中。同年,黄口中学增设高中部。次年,又增设新庄、酒店、张庄寨、马井、皇藏、穆集6所初中。1960年增设大屯初中。至此,全县中学达14所,人力、物力、财力均感匮乏。1961至1963年,相继停办穆集、大屯两所初级中学。1964年,将龙山第二初级中学改为农业技术学校。到“文化大革命”前,本县保持13所普通中学,其中两所完全中学(萧县中学、黄口中学),高考升学率在85%以上。
“文化大革命”中,不顾办学条件,高中(不含大队办)由“文革”前的2所增至34所,初中由11所增至462所,中学教师由“文革”前的422人增至2198人。出现了高中生教高中,初中生教初中的现象。中学招生不经考试,由大队推荐。大学招生由大队、公社、县三级推荐。学生不学,教师不教,教育无质量可言。
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首先端正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其次,调整中学布局,高中以“文革”前的13所中学为基础,充实人力物力办好,其余一律改为初级中学。此后继续调整,到1985年,全县中学121所,其中高中8所,在校学生58737人,教职工2959人。第三,平反冤假错案,调动教师积极性。同时,整顿教师队伍,对学历不合格者进行考核(参见第三章教师)。第四,严格考试招生制度,择优录取。经过几年努力,教学状况好转,质量提高。1985年,萧县中学高中毕业278人,高考升学158人。全县1977年至1985年高考升学总计2150人。

1985年8所完全中学(高中)一览表

几个年度普通中学教育情况统计表(不含农职业中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