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据旧志记载:本县“务农为业,饶于他邑”,原因就是过去比较重视科学技术的利用。注意抓好科技普及工作。民国17年(1928)成立县农民教育馆以后,该馆承担徐州麦作试验场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在推广脱字美棉和“438”小麦良种方面成绩卓著。民国21年,萧县县政府与金陵大学农学院签定一项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协议,该院派员指导葡萄、桃等水果新技术的应用。民国24年成立萧县农科所,在苗圃育苗,推广美棉、杂谷等方面也做出了成绩。
建国后,1956年成立县科普协会,1959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并相继建立了农科所、棉科所、工业研究所,指导科技推广工作。
农科网与科技村
本县从1976年开始在农村建立农科网,至1979年,已建公社农科站23个,大队农科队549个,生产队农科组5103个。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大多通过农科网辐射出去。试验仪器设备较齐全的除县中心实验室外,还有王寨、刘店、刘套、白土4个公社农科站和郭庄大队化验室。
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科普工作中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三级农科网解体,二是农村出现“科技热”。1982年,本县开展种植、养殖两项农业科学实验竞赛。头一年有1013户参加竞赛,第二年有256户参加竞赛,第三年有2945户参加竞赛,3年中获县级奖者325户。以竞赛户为骨干出现一批科技示范户,全县共有67394户。
1983年底,全县建成72个科技村。标准是:广大群众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50%以上的劳动力经常参加学科学的活动,10%以上的农户应成为科技示范户;种植业、养殖业要普遍推广良种良法;全村技术上先进,农业上高产,经济效益高。
在新形势下,科技服务工作也有改进。一是科技培训,从1978年到1985年,共举办各级技术培训班1500期,参加学习班20多万人次;二是组织科技交流队,科技人员赴现场解决问题。同时各区镇兴办11个科技咨询服务部,还有数十处个体户兴办的科技阅览室。白土镇青年农民王世武自办阅览室、自编《财神小报》,为当地农民提供经济和技术信息,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三是科技赶集,县科技部门和各区镇农技站、兽医站把资料、图书、药品带到集市宣传,当面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黄口镇设有科技门市部,既搞咨询,又出售科技信息资料。
农业技术推广
建国后,本县农业技术推广分为4个阶段,1950年至1957年是第一阶段,新品种有棉花斯字二比、脱字棉、徐州438小麦;化肥有硫酸铵;农具有双轮双铧犁。1961年至1966年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以农业“八字宪法”为中心,大力推广棉花合理密植技术、山芋五股道火坑育苗及半地下窖大屋窖贮藏技术,大抓绿肥(田青、苕子)间作套种,改良土壤。1972年至1979年是第三阶段,小麦注重施底肥,氮磷结合;推广条播机;重视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杂交高粱的制种、推广。1980年至1985年是第四阶段,棉花生产中,推广鲁棉一号,推广徐州514良种;小麦生产中,先后推广博爱74—22、西安8号、百农3217、萧农11号萧农12号等新品种。同时重视推广实用技术:1.蔬菜生产中塑料大棚的运用。1979年开始于龙城镇建塑料大棚5个,面积5.5亩,后逐渐发展到帽山、马井、黄口等地的蔬菜种植区。1985年全县有塑料大棚约2000亩,仅帽山乡就达1500亩。塑料大棚的推广使用,使蔬菜的品种、产量增加,供应季节延伸。2.棉花生产中运用地膜复盖技术。1982年试种30亩,此直播增产7—30%。1983年在全县推广,面积达5000余亩,平均每亩增收30元以上。3.水果保鲜技术。1985年,本县试建12个水果保鲜窖,贮藏水果8万斤,半年左右增加收入2.4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