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黄翰林立旗杆
黄翰林,本名张本化(1789—1872),萧县崔口乡黄盆窑人,真名实姓倒不为人知,大家都呼他为黄翰林,可能与村名黄盆窑的“黄”字有关。翰林家贫如洗,但学而不厌,曾骑驴赴京会试,十次不第,年近七十,仍矢志不渝;科举会试前后,均在本村执教,且诲人不倦,对薪俸多寡,从不计较,学馆设备,亦极简陋,翰林曾有自嘲七绝一首:“先生上学怎安排?三间牛屋两分开;隔着驴槽打地铺,麦穰底下铺棉柴”。及至七十三岁,白发苍苍,仍赴京赶考,满场惊异,慈禧太后嘉其有恒,恩赐翰林,会试归,皇报差官到村报喜,向翰林乞赏。因家道贫寒,尴尬至极,向族人求助,方才打发差官离去。
中翰林,门前准立旗杆,光耀门庭。因家贫无力,本着从简了事,幸有本县赵安邦先生中武进土,匾额已悬起,因嫌旗杆细小,遣人重购粗大者代之,逐将此小旗杆赠给张本化,并代为树立,一时传为佳话。后人多以此勉励子弟勤奋向上。
一字之师
曾被一代文豪郭沫若称为“一字之师”的张逸生,原名张学礼,曾用名张祚伦,民国2年(1913)出生于萧县县城。他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曾任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和艺术委员,演出和导演过《屈原》、《孔雀胆》、《青春之歌》、《抓壮丁》、《红牡丹》、《知音》、《李秀成》等数十部著名话剧、电影,饰演过上百个人物。
张逸生是中共萧县地下党早期活动的积极分子,民国18年在萧县初级师范读书时,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到徐州中学上学,曾因散发革命传单被捕入狱,获释后,受共青团徐州特委派遣,到萧县恢复和组建共青团萧县县委。萧县地下党团组织被破坏后,他辗转到了南京,考入“国立戏剧学校”,后随校迁往重庆,于1938年毕业,参加“抗战剧团”演出,在同张瑞芳等同台演出郭沫若创作的《屈原》时,他饰演渔翁。郭沫若观后曾以“一字之师”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尊他为师。此文收录在《郭沫若论创作》的“瓦石扎记”篇第197—198页。郭老在文中写道:
一字之师
是《屈原》演到第三场或者第四场的晚上吧,我在后台和饰婵娟的张瑞芳女士谈到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句话:
“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我说:“在台下听起来:这话总觉得有点不够味。似乎可以在‘没有骨气的’下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
饰钓者的张逸生兄正在旁边化妆,他插口说道:
“‘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
听了他这话,我受了莫大的启示,觉得这一个字真是改得非常恰当。
我回头也考虑了一下,这两种语法,为什么有那样强弱的不同。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有时或许会是“不是”。
“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他须存附带语是省略了。譬如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下面是省略得有“你真该死!”或“你真不是东西!”或“你真是禽兽!”之类的极度强烈的语句。这样的表现自然是特别地强而有力了。
我得到这一启示,在后来做《水牛赞》的时候,也应用过,便是那:
你这殉道者的风怀。
你这革命家的态度……
两个“这”字,在初稿上都是“有”字。“有”改为“这”同样增强了语势。
一九四二年五月三十日
《圆明园全景图》画案始末
我国著名园林绘画家王劲枝,原名王竞之,1974年退休后,原打算回家乡——萧县安度晚年。但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他偕同老伴曾秀自费去北京绘制《香山》、《北海》、《颐和园》全景图。1975年他开始作绘制世界第一园林——圆明园全景图的准备工作,当时国内外仅发现该园一部份残缺不全的分景图,他四处奔波,搜集整理素材,向历史学家、建筑专家请教,现场勘测、写生,摸索绘画技法,历经八个春秋,到1984年绘画出精确的总体设计图、平面计算图、立体透视图和7个草图。放大的定位透视图上数百万个座标点,几十万个透视格,是作者八年如一日的心血结晶。此时,只待上绡勾勒、敷彩,即可成为轰动国内外的全景图,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引起了心怀叵测的人的觊觎。
1984年9月,他在北京租用的住房主人的女儿,一方面要拜他为师,一方面提出要王老和一姓周的合作,绘成后便可得两三万元,并给一套住房。遭到拒绝后,便于10月6日清晨,由房东女儿的一个女友谎言把王老骗出家门很远,房东的女儿潜入王室,将画稿偷走。出门碰见王夫人,谎称是王爷爷让她拿去复印的。
案发后,王劲枝当即报告圆明园学会,学会责成一工作人员立即索回画稿。这位工作人员别有用心,却示意房东的女儿再去偷平面图。此后,王老被房东撵了出来,寄居在朋友家里,整天打“劫画案”官司,先后反映到北京市委、中央组织部、中纪委、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杨永青等三十二位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两年向全国人大提出提案,要求坚决查处,严明法纪,《光明日报》等4家报纸曾为此发表文章,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终于在1986年作出判决,追回画稿。
画稿失而复得,王老约青年画家张得翔为助手,经过三年努力,最后完成了圆明园全景图。这幅巨型画卷长8米,高2米,由2000多座亭台楼阁、40多个建筑群体组成,规模宏大,绘制精细,景物繁而不乱,色彩绚丽清秀,是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罕见的珍品,对修复圆明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个贡献。此画采用广阔视野的透视画法,在我国也属创举。国家已决定作为国宝收藏。并公开出版向国内外发行。有诗赞曰:“一生作画多磨难,血泪终成传世卷”。
神童徐树铮
民国15年柯劭忞为徐树铮撰写的墓志铭,谓其“少颖悟、有神童之誉”。“为文章操笔立就”。徐树铮的家乡——萧县一带也传说着他神童的一些故事。
徐树铮六、七岁时,因有神童之称,一位老先生来看他父亲(徐忠清,清同治年间拔贡),要当面考一考他。那时正是夜晚,就出了一个对子,是“开窗望月”,徐树铮半天对不出。他父亲不免有点着急,问他怎么老是对不出来?他说对是早就对上了,只是不大好,所以他还在想一个更好的。他父亲叫他就把这个不大好的说出来吧。乃是“拔山超海”四字。那位老先生大惊而去。
徐树铮10岁时去徐州读书,第二年有一天他去徐州南关,见一位长老下棋,他的老将是用钉子钉在棋盘上的,徐树铮不以为然,就和他对下,不多时逼得长老临时找斧头起钉子,那时他只有11岁。
据徐树铮的同学李辅中回忆:他的记性在同学中没有能赶上的。同学们在一起作诗的时候,只要他在场,就用不着找诗韵,因为他上下声两部份,全能背出来,仄韵也记得十之六七,以后他出国路过西贡,华侨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有4位老先生,每人拿一首作好的律诗送他,他接过来看了一下,便装进袋里,就同他们周旋起来。吃饭时猜拳喝酒,谈笑风生。吃完了饭,他说要借纸笔一用。提起笔来,一口气写了四首敬步原韵的七言律诗,分赠各人。事前既没有见他一刻沉吟,写时也没见他片刻停顿,席间无不佩服他的天资过人。
他办公时“五官并用,四肢齐动”也传为奇谈。常见他在办公室里右手握笔,左手打拍子,左腿架座椅扶手上,右腿连连摇晃,以飞快地速度批阅公文,嘴里却在中节中拍的唱着昆曲,他虽办公姿态不大庄重,但是所批的公文却剖析如流,恰到好处。
下一篇:六、编修始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