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六、编修始末
新编《萧县志》,越时六载,七订篇目,四易其稿,历经宣传发动、收集资料、编写初稿、总纂评议稿、加工送审稿、审查定稿六个阶段。于1988年11月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萧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县,建县两千多年,历史上,七次修志,五次成书。明万历十八年(1590)知县康炜始修县志,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顾景濂续修成书最后一部县志,至今已110多年。
百多年来,历经清末、北京政府、国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几个历史时期,战乱频繁,资料大部分被毁。中间虽有民国26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两度修志,但均未成书。民国志稿,因地方沦陷已失散无存;1960年志稿,因编写于“大跃进”年代,十分粗糙。县志断续时间较长,许多重要史料无以为记,地方各界人士深感有负于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欣逢建国后最好的时期之一,“盛世修志”之风勃起,中共萧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遵照上级指示,于1982年8月20日成立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副书记林尚文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先后调配专职编修人员,开展征集、采访工作,拟定编纂纲目,制订编纂新县志工作初步方案。
为了广征博采,搜集各方面的资料,编纂委员会一手抓部门专业志的编写;一手加紧县志专业编修人员的工作,深入搜集各方面的资料,逐步熟悉方志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1982年12月上旬,县委、县政府将编纂新县志工作初步规划批转全县,要求县直各有关部门本着“人员自选,经费自筹,任务包干,定期交卷”的原则,按部门行业分成40个专业志,落实到单位,限期完成。
为了推动专业志的编写,于1983年5月,组织各专业志主笔22人赴四川省温江地区参观学习,同年10月召开专志汇报经验交流会议,展出专志篇目和资料,有10个单位介绍了经验,县志办作“篇目、资料、试写”的业务辅导,使专志编写进入了全面搜集资料和试写阶段,1984年5月,县召开专志分管负责人和主笔会议,总结了试写经验,提出善始善终完成修志任务的要求。1985年元月,在完成专志37部后,县召开专志评奖大会,县政府颁发了奖状和奖金。至此,专业志编写工作基本结束。各类专业志共查档5000余卷,座谈访问3000多人次,搜集和整理各类资料1122万字、编写专志初稿350万字,为县志编写提供了基础资料。
1984年4月,为了扩大资料搜集面,县政府专门召开各区、镇、乡秘书会议,每乡选配二、三名资料员,依照县志办印发的搜集提纲和表格进行大面积调查、广泛征集。县政府批款2400元作资料费补助。经两个月努力,全县243名资料员,搜集整理各类资料近百万字集推荐并编写了68人的传略和事迹简介,为选定、撰写人物传记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广泛搜,整理了风土民情、民歌民谣、方言土语、地方土特产品、文物胜迹等资料,充实和丰富了一方之志之特色。起到“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的作用。
为了提高专业编修人员业务水平,1983年2月下旬,本县召开了第一次县志编纂工作会议,到会200余人,邀请中国地方志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刘光禄、省志办欧阳发到会讲学,磋商县志编写框架。1983年11月县人大第八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县志编纂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报告》的决议。1984年在县级机构调整中,县志编委会作了相应的调整和充实,县长张铎任主任,主修县志,常务副县长陈若鲁任县志编审组组长。1986年9月,为加快县志编纂的进度,提高志书质量,从县直机关调配了理论水平较高,写作能力较强,热爱县志工作的同志加强了县志编纂工作,编修人员增加到17人,编纂业务经费每年保持在15000元左右,保证了县志编纂工作的正常开展。
本县由于隶属多变,历史资料散落各地。县志办先后派人到资料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南京、合肥、安庆、镇江、徐州等市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查找、清理、摘抄、复印。经过两年的努力,共搜集各类资料2400多万字,为县志编纂奠定了基础。
县志篇目的制订曾七易其稿,走了不少弯路。1985年初,在县志篇目三稿中,调整了总体设计与布局,全志由概述、大事记、各类专志、人物、附录5部份组成,平列设志,专志分22章,下限断于1984年。将其任务落实到人,定质量、定字数、定时间、定报酬、联志承包。当年完成了县志部份初稿28万字。1986年7月,依照省政府办公厅(86)40号文件的要求,设立了县志总编辑、副总编辑。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聘任1位总编、6位副总编。同年10月,县志办全体编写人员赴浙江省萧山县参观学习,此后把县志初稿编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年底,完成县志初稿130万字。1986年春节前后,将打印成册的县志初稿,送发至县直各有关部门,并分别邀请熟悉本部门、本专业、本地情况的有关人员,逐编召开初稿讨论会,对专业史料进行核实和补充。然后把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归纳、综合、分析,第四次修订篇目,下限延至1985年。为突出地方特色,拟大事记、人物、军事、教育、政权、林果、能源、书画艺术等编为重点编。
1987年6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地方志协会会长梁寒冰来县检查县志编纂工作,针对本县实际,就县志编纂指导思想、总体设计、体例、编纂方法等问题进行具体指导;8月,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胡惠秋莅县对志稿逐编审阅,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专家指导下,修志工作顺利开展,11月底完成低层次总纂,将130万字的初稿,纂成94万字的评议稿,分5大块、24编。1987年12月1日至4日,在本县宾馆召开了《萧县志》稿评议会,邀请了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本省修志同行70余人参加,省志办副主任王亚洲,省志办业务指导处副处长晁文璧、宿县地区行署顾问单劲之、杭州大学副教授仓修良、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胡惠秋、安徽大学副教授林衍经、浙江大学副教授张飞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副教授单光启等到会具体指导。会上有41位同志发言,坦率地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对县志稿进行全面审查和修改。会后,整理出“萧县志稿评议会发言材料汇编”,并制订出送审稿修改方案。
评议会后,县志篇目进行第六次修改,总体设计已基本定型。历经8个多月的辛勤笔耕。至1988年9月底,把94万字的评议稿,又修改成80万字的送审稿。按照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县志志稿审定程序的暂行规定”,于1988年9月底,将送审稿送交县委、县政府、县志编委会、县志编审组审查,经县委、县政府审查后上报中共宿县地委、宿县地区行署和省地方志编委会审定。
新编《萧县志》六易寒暑,终于问世,是与省、地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重视和关怀分不开的。省地方志办公室吕秋山主任、王亚洲副主任、晁文璧副处长多次来萧听取汇报,具体指导;宿县地区行署顾问单劲之十分关心县志编纂工作,具体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本室编修人员全是方志界的新兵,仓促上阵。边学边干,六年如一日,表现出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中多得力于省内外地方志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杭州大学仓修良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胡惠秋副教授,安徽大学林衍经副教授,南京师范学院单树模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邓伟志编审,安徽日报吴伟高级记者、郝长恩主任记者等均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审阅修改志槁;四川省离休干部、原省广播电台台长张笑仙驻萧数日,字斟句酌修改志稿。新县志的编写,是在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下进行的,得到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在省内外工作的萧籍人士的帮助和指教,在此一并感谢。
县志为一方之信史,起着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由于我们限于水平,疏忽、遗漏之处在所难免,缺点、错误也不无存在,恳希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以批评指正。
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