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医生
一、中医
砀山县中医药历史久远,乾隆三十二年《砀山县志》记载地产中药37种,“精熟歧黄之熟”者数人。乾隆年间的付尚治“识见高老,手到回春,少司农公给匾序奖之。”同时代的王应聘“婆心保赤,邑中小儿赖以全活者不可数记。”民国时期,全县仍以民间个体医生为主,间有少数联合诊所和教会诊所,西医开始传入,但中医、中药仍占主导地位,到解放前夕,全县有个体开业中医112名。在民间流传应用的单方、验方数百种。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多方面关怀中医中药人员。1952年对全县个体医生组成联合医院和联合诊所,评定了工资。许海荣和揭曰祥分别当选为省、县人民代表。1958年,省卫生厅命名揭曰祥、康会蕴、赵明修、蒋松茂为名中医。1981年县成立中医学会,开展了县内外中医药界的学术交流。经过考核,全县有中医师13人,中医士7人,中药师6人,中药士7人,中药员15人。中医大多是世代相传,各有专长,县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有:汪海洋的喉科,揭素英、汪汉才的妇科,张秀英、许红梅的针灸推拿等都深受病员的欢迎。一些较有名望的中医个体诊所有砀城东关妇科诊所、肛肠门诊、南关皮肤科诊所,大要楼肝炎门诊,徐性善肾炎门诊,王集的王全社祖传接骨专科等。
知名中医如下:
康会蕴:别名康玉含,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1907),卒于1978年,高寨区葛集李寨人,民国13年自学中医。民国16年7月入基督教。民国16年至民国17年在砀城东关外张宅中药铺行医,民国18年在东关外景云镇开业,民国28年至民国29年就学于天津国医函授学校,民国34年任基督教长,民国34年至民国36年,任砀山县中医公会理事。解放后,入砀城南关中西联合医院,1952年任该院院长,1951—1952年,为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1952年—1954年,当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任砀山县基督教副会长及长老,1964年任长老,擅长中医妇科。
揭曰详: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十六日,卒于1967年。民国6年至民国12年随父学医,民国22年在城北李楼开业,民国35年至民国37年,在徐州义荣兴药店任中医师。1952年入砀城南关中西联合医际,1956年调入县人民医院,任中医师。1953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善长中医内科。
蒋松茂:生于清光绪十一年,卒于1979年,大寨区马良乡蒋集人。解放前个体开业。建国后入周寨区卫生院,善长中医内科,处方重用石膏。20世纪60年代初曾受中央卫生部副部长郭子化接见。
汪恒德: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卒于1980年,赵屯区陈庄乡汪白楼人,别名,汪永贞,自幼随父学医,民国26年起在家开普济诊所。解放后入该区卫生院,曾先后在曹庄、陈庄等卫生院工作。擅长中医内科。
赵敏修:生于清光绪十四年,卒于1970年,李庄区良梨乡西黄庙村人,自幼随父学医,27岁开始个体开业,解放后入李庄区良梨卫生院,擅长中医内科。
胡效有:见人物传。
二、西医
民国30年(1941),郑保和在砀城南关挂牌“共济医院”,是砀山最早开办的西医诊所,主治红伤。建国前夕,全县西医诊所10个,医生25人。
建国后,由于国家有计划的培养西医人才,医科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来到本县,目前单是在区卫生院的大中专毕业生就有233人。全县卫生技术人员850多人,有主治医师26人,其中内科有卢德新、程克敏、尹广文、张伯杰、孙桂菊、唐纪成、王卫帮。外科有:张天跃、梁爱卿、单兆隆、毛传连、陈贯江、杨洪昭、张运德。骨科有:姚大瑞。传染科有:王启训、张国太、西波恩。小儿科有:黄广忠。眼科:王宗仁。妇产科:任淑昭、唐素贞。放射科:周咸振。卫生主管医师有:刘孝增、何春荣、张建奇。小儿科主治医师黄广忠,毕业于安徽医学院,现担任县人民医院院长,除全面完成医院的行政业务管理工作任务外,坚持每周一天儿科门诊,坚持儿科查房、会诊和抢救重危病儿,主持院级会诊、抢救工作。在医术上,不断探索,刻苦钻研学习,系统掌握了新生儿硬综症、儿科疾病引起的心衰、呼衰、肾衰等的诊断及救治技术,几年来先后撰写发表论文13篇。内科主治医师卢德新,共产党员,辛勤工作,近年,尽管自己身患疾病,但他始终苦学实干,对事业从不停止执著追求,博观约取、涉猎古今中外医学著作,吸取精华,运用到临床医疗实践,先后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骨科主治医师姚大瑞,毕业于宿县地区卫校,1981年5月他研制成功接骨宁膏,经江苏省南通市科委、南通市卫生局鉴定后,由南通市医药卫生材料厂和安庆市余良卿制药厂批量生产,1984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6月份《光明日报》在优秀知识分子光荣榜上刊登了他的事迹。毕业于安徽医学院的外科主治医师毛传连,1979年评为省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受省人民政府奖励。毕业于芜湖医专的内科主治医师程克敏,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试验,并写出经验总结文章多篇,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渗出性胸膜炎四例报告”一文,获中西医结合杂志“农村园地”征文三等奖。
砀山县中医药历史久远,乾隆三十二年《砀山县志》记载地产中药37种,“精熟歧黄之熟”者数人。乾隆年间的付尚治“识见高老,手到回春,少司农公给匾序奖之。”同时代的王应聘“婆心保赤,邑中小儿赖以全活者不可数记。”民国时期,全县仍以民间个体医生为主,间有少数联合诊所和教会诊所,西医开始传入,但中医、中药仍占主导地位,到解放前夕,全县有个体开业中医112名。在民间流传应用的单方、验方数百种。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多方面关怀中医中药人员。1952年对全县个体医生组成联合医院和联合诊所,评定了工资。许海荣和揭曰祥分别当选为省、县人民代表。1958年,省卫生厅命名揭曰祥、康会蕴、赵明修、蒋松茂为名中医。1981年县成立中医学会,开展了县内外中医药界的学术交流。经过考核,全县有中医师13人,中医士7人,中药师6人,中药士7人,中药员15人。中医大多是世代相传,各有专长,县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有:汪海洋的喉科,揭素英、汪汉才的妇科,张秀英、许红梅的针灸推拿等都深受病员的欢迎。一些较有名望的中医个体诊所有砀城东关妇科诊所、肛肠门诊、南关皮肤科诊所,大要楼肝炎门诊,徐性善肾炎门诊,王集的王全社祖传接骨专科等。
知名中医如下:
康会蕴:别名康玉含,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1907),卒于1978年,高寨区葛集李寨人,民国13年自学中医。民国16年7月入基督教。民国16年至民国17年在砀城东关外张宅中药铺行医,民国18年在东关外景云镇开业,民国28年至民国29年就学于天津国医函授学校,民国34年任基督教长,民国34年至民国36年,任砀山县中医公会理事。解放后,入砀城南关中西联合医院,1952年任该院院长,1951—1952年,为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1952年—1954年,当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任砀山县基督教副会长及长老,1964年任长老,擅长中医妇科。
揭曰详: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十六日,卒于1967年。民国6年至民国12年随父学医,民国22年在城北李楼开业,民国35年至民国37年,在徐州义荣兴药店任中医师。1952年入砀城南关中西联合医际,1956年调入县人民医院,任中医师。1953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善长中医内科。
蒋松茂:生于清光绪十一年,卒于1979年,大寨区马良乡蒋集人。解放前个体开业。建国后入周寨区卫生院,善长中医内科,处方重用石膏。20世纪60年代初曾受中央卫生部副部长郭子化接见。
汪恒德: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卒于1980年,赵屯区陈庄乡汪白楼人,别名,汪永贞,自幼随父学医,民国26年起在家开普济诊所。解放后入该区卫生院,曾先后在曹庄、陈庄等卫生院工作。擅长中医内科。
赵敏修:生于清光绪十四年,卒于1970年,李庄区良梨乡西黄庙村人,自幼随父学医,27岁开始个体开业,解放后入李庄区良梨卫生院,擅长中医内科。
胡效有:见人物传。
二、西医
民国30年(1941),郑保和在砀城南关挂牌“共济医院”,是砀山最早开办的西医诊所,主治红伤。建国前夕,全县西医诊所10个,医生25人。
建国后,由于国家有计划的培养西医人才,医科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来到本县,目前单是在区卫生院的大中专毕业生就有233人。全县卫生技术人员850多人,有主治医师26人,其中内科有卢德新、程克敏、尹广文、张伯杰、孙桂菊、唐纪成、王卫帮。外科有:张天跃、梁爱卿、单兆隆、毛传连、陈贯江、杨洪昭、张运德。骨科有:姚大瑞。传染科有:王启训、张国太、西波恩。小儿科有:黄广忠。眼科:王宗仁。妇产科:任淑昭、唐素贞。放射科:周咸振。卫生主管医师有:刘孝增、何春荣、张建奇。小儿科主治医师黄广忠,毕业于安徽医学院,现担任县人民医院院长,除全面完成医院的行政业务管理工作任务外,坚持每周一天儿科门诊,坚持儿科查房、会诊和抢救重危病儿,主持院级会诊、抢救工作。在医术上,不断探索,刻苦钻研学习,系统掌握了新生儿硬综症、儿科疾病引起的心衰、呼衰、肾衰等的诊断及救治技术,几年来先后撰写发表论文13篇。内科主治医师卢德新,共产党员,辛勤工作,近年,尽管自己身患疾病,但他始终苦学实干,对事业从不停止执著追求,博观约取、涉猎古今中外医学著作,吸取精华,运用到临床医疗实践,先后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骨科主治医师姚大瑞,毕业于宿县地区卫校,1981年5月他研制成功接骨宁膏,经江苏省南通市科委、南通市卫生局鉴定后,由南通市医药卫生材料厂和安庆市余良卿制药厂批量生产,1984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6月份《光明日报》在优秀知识分子光荣榜上刊登了他的事迹。毕业于安徽医学院的外科主治医师毛传连,1979年评为省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受省人民政府奖励。毕业于芜湖医专的内科主治医师程克敏,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试验,并写出经验总结文章多篇,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渗出性胸膜炎四例报告”一文,获中西医结合杂志“农村园地”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