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饮食服务
一、饮食业
清末,阜阳城区茶馆、酒楼10余家,主要有醉仙居、四喜楼、宴喜楼、得月楼、太平春、洞天春、和合楼、义兴楼、新武楼、联兴居、小有天、小金鼎等。民国时期有菜馆30余家,最大的会春园,是本地官绅出入场所,烹饪技术高,菜谱名目新奇,加四时菜肴:春有桃花鲫,夏有荷叶肉、炸荷花、芙蓉海参,秋有桂花鱼、菊花锅,冬有冬笋、雪里红,此外如冰糖东坡肘子,荳蔻蒸肉等。民间面食名点有开花大馍、朱家带汤包子、老温鸡丝面条、白和尚大卷子馍、刘上台油馅子馍等。
1949年,阜阳城区有大小菜馆65家,茶炉70家。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对私营饮食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1956年元月起,饮食业实行合作化,成立饮食福利公司和饮食服务总店,对全城饮食网点做了合理规划,对传统名菜、小吃进行了加工和整理,增设高等级饭店和回民饭店,从业人员达440余人。1959年,城区饮食服务公司所属菜馆10个,从业人员133人;饮食总店所属饭店25个,从业人员575人,卤菜店1个,职工40人;北关、大隅首、三里湾3个管理区共有茶馆49个,职工总数155人。是年至1960年,由于粮食紧缺,市饮食业经营萧条,且以山芋、山芋面为主,没有细粮食品供应。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后,市饮食业开始复苏。1966年起,经营品种减少,饭菜实行大众化,各类名点菜肴和小吃几乎绝迹。
1978年后,营业品种逐年增多,规模增大,个体饮食业遍布全市。国营饭店设施完备,传统名肴菜点恢复。阜阳市饭菜兼具南北风味,面食花样尤其丰富,地方特点鲜明,仅馍类就有枕头、大卷、高庄、煎饼、锅魁、汤包、蒸糕等10多种。菜点小吃品名目500多种,仅禽蛋类就有百余种;鸡类名菜有铁扒鸡、脱骨鸡、清蒸鸡、满架鸡、甲鱼烧鸡、毛豆子鸡、辣子鸡、烧鸡、板鸡等。地方小吃类有油茶、馓汤、麻糊、醋溜凉粉、烤红薯、鸡汤豆脑、豆芽卤面、千层酥等。
至1984年国营饮食公司比较大的网点12个。集体饮食总店有网点21个,代营店18个,个体饮食商户1000余户。市区较大的饭店有阜阳饭店、地区厨师训练班、市厨师训练班,光荣饭店、颍州饭店、洞天春菜馆、又一春菜馆、文化村菜馆、民族餐馆等。此外,较大的宾馆、旅社也兼营高级餐厅,1985年全市私营饮食网点1256个,从业人员2106人;国营及集体饮食网点85个,从业人员1192个。
附:风味食品介绍
蕴泰包瓜菜颍州的蕴泰包瓜菜早负盛名,元末刘福通起义军在颍州时常以瓜包菜佐餐,因其香脆味美,咸甜可口,其质经久不变,后来朱元璋在与刘福通往来中,得食包瓜菜,爱其味美,将原名瓜包菜改为包瓜菜。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想起颍州包瓜菜,便下旨进贡。到了明末清初,包瓜菜做工更精,名扬淮北。抗日战争时期,阜阳驻军云集,包瓜菜最为抢手。
包瓜菜做法:用罢园时的小秋瓜,将瓜瓤掏去洗净晾晒至干软,把桔皮、姜片、鹿角、凤尾、杏仁、花生仁等多种佐料装进瓜内,麻绳捆紧,放入酱缸酱制即成。
陈怪古卤肉清末,阜阳人陈国武(外号陈怪古)的卤肉很有名气。他的卤锅配料讲究,增减适宜,不随意加生水,卤汤味厚绵远,卤肉烂而不脓,香而不腻,肥肉切开不见油,瘦肉切开如胭脂,其后虽有传人,但停业多年,尚未重操。
西瓜月饼市冠颍食品厂1984年研制生产,当年即获省优质产品奖。经鉴定该产品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长期食用可增强食欲、健脑益智、增强抗御疾病能力,还具有消暑降温、利尿解酒毒作用。
蜜汁红芋用红芋、冰糖、蜂蜜等原料做成,做法:将红芋1.5公斤削皮留心成0.5公斤左右,先切成寸半长,七、八分宽厚的橄榄块,再削成青果形;锅内加0.5公斤清水将0.5公斤冰糖熬化后,垫上锅篦,并将红芋、一两蜂蜜放入烧开,移至文火上烤两小时左右,至汤浓粘时,把红芋一块块扣到碗里,再反扣盘里,浇汁即成。
刘春祥皮丝抗日战争前,阜阳城鼓楼西国民饭店股东刘春祥,在购买皮丝过程中,与河南皮丝名匠顾某相识,并学得制作方法,后又多次创新研制,终成大名。建国后一度停产,80年代初恢复生产,畅销邻近地区。其制作方法:把干肉皮放在冷水缸里泡几天,然后将肉瓤用刀刮冲干净,放开水锅里略煮片刻,捞出放冷水中浸少许,再捞出用少许碱粉揉洗后,一页页铺案上,用快刀一层层片下,切成条状,平放纸上晾晒,干后扎捆。它的难度及质量,不仅在切工上,主要还在煮的程度上,太过易浓烂,不及则生硬无味。
雨前椿芽选用谷雨前太和黑油椿芽,精工制作而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体所需要的磷、钙、铁等矿物质,维生素C含量高。既可用作痔疮出血的辅助治疗,又是抗肿瘤的选用药材之一。可凉拌可热炒,均别具风味,经腌制后的椿芽,仍可保持香椿的色香、味。
五香腐乳添加五香佐料制成,其味香深幽,其形方整,其色红亮,能增强食欲,有助消化。
二、服务业
1、旅馆
民国初年,阜阳城内旅店少,规模小,设施差。主要有三种,一是饭店兼住客,二是住客不卖饭,三是无床、无铺、无饭的干巴店。抗战时期,城内旅馆增至20余家,较大的有万元栈、聚宝栈、隆兴栈等,这些旅馆价格高,妓女多,官绅兵匪、豪强富商出入其中。
1949年,城区较大的旅店9家,人民政府对这些旅店加强管理,取缔嫖娼卖淫。1956年饮食服务公司成立,旅店业开始以国营为主。1959年建成阜阳第一个大旅馆颍河旅社,共有4层楼房,使用面积为5400平方米,床位356个。是年全市区共有旅社11个,从业人数65人,其中国营9个,从业人员53人;集体2个,从业人员12人。1975年在火车站建成向阳饭店(后改为东方宾馆),1978年在人民路与颍州路口建成阜阳饭店,这是两个以旅馆为主的综合服务大楼,各设有旅社、浴池、食堂、理发部、小卖部,内部设施也比较齐备。进入80年代,旅馆业发展迅速,1981年全市旅社25个,从业人员824人。市区部分市民还利用自家多余的房舍,开设一些设施差、价格低的小旅店。较大旅社一般都配有写字台,沙发、电视机、电风扇等。高档次的房间还配有卫生间、地毯、沙发床、彩电、空调等,有的还有会客室、小型会议室。
阜阳饭店该饭店是阜阳市最大的一座综合性服务大楼,总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内设旅社、理发、浴池、综合服务4个分部,每天接待顾客3000人次。自1978年10月1日开业,阜阳饭店坚持文明经商,优化服务质量,数年如一日,经济效益逐年上升,1984年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阜阳饭店的经营特点:一、文明经商,优质服务。饭店职工的工作准则及文明用语是说话和气不忘“请”,热情主动不忘“笑”,店容店貌不忘“净”,称呼顾客不忘“您”,收款算帐不忘“细”,规章制度不忘严,接受意见不忘改。二、安全第一,信誉第一。该饭店注重安全管理,连续8年无事故。三、保持清洁卫生,做旅客的贴心人,该店有一套完整严格的卫生制度,房间干净,床铺整洁,还坚持为旅客“七代”:代买车票、代买影戏票、代寄信、发电报,代为有病的旅客请医、拿药、煎药,代做病号饭,代为旅客洗衣等。
东方宾馆1975年8月建成营业,位于火车站对面,初名阜阳火车站大旅社,年底改为向阳旅社,是一座综合性服务大楼。内设旅社、食堂、理发、浴池4个服务部,下属一个向阳饭店。1984年市经委设立阜阳市旅游公司,和向阳饭店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5年6月改为东方宾馆,共有职工57人。
颍州宾馆位于古楼区地委旧址。院内亭台水榭、花木成荫,环境幽雅。单人及双人房间内均配有彩电、地毯、卫生间及空调设备。
文峰宾馆位于颍州南路,仿中国古典楼房建筑,华丽美观。院内花园、喷泉、假山,松柏葱翠,百花送香。室内布置典雅舒适,装有空调设备。餐厅、小会议室、小卖部、理发室等设施齐备,饭菜具有阜阳风味。身居宾馆,南望文峰,西揽奎星,巍巍双塔,尽收眼底。2、照相业
阜阳城最早的照相馆是光绪三十年(1904)浙江人陶小村在贡院街开设的照相馆。民国时期主要有甫记、美芳、光明、宝记、润记10多家,除美芳有店员6至7人外,一般只有1—2人,使用玻璃底版,自然曝光,设备简陋,拍摄冲洗质量差。1952年,城区照相业10户,从业人员23人。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照相业合并为美芳、丽芳两家。70年代后,市区内开始有彩色摄影。80年代私营设馆和流动照相服务业增多。1984年市服务公司从美国柯达公司引进新式照相机一部,价值12万余元,是淮北地区第一部新照相机。
3、理发业
1913年阜阳城始有理发推子,20年代始有火烫(铁钳在炉子里烧热作烫发工具)技术。民国时期主要是街头摆摊,流动服务。理发被污为“下艺”,理发工人不被社会尊重。建国后,政府重视理发业的发展,理发工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尊重。1958年成立理发总店,分设8个门市部。1984年,理发总店有13个门点,206名职工,市服务公司又增设两个国营理发店,职工15人。理发工具由手工操作,发展到电推子、电吹风。烫发业务量剧增,主要有电烫、化学烫(冷烫)两种。80年代较大理发店兼具美发、美容功能。
4、浴池业
清朝,阜阳城区浴池有汇龙、德润、重兴等几家。民国时期建成的有荣华、龙泉、鼓楼、沧浪等,工人200余人。浴池兼开剧院,各浴池往往间歇交替营业。
建国初浴池减少。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只保留新华池和德润两家,其中德润改为女浴池。1958年在三里湾建光荣浴池。这些浴池均是大池盆浴。至70年代末开始,较大的企业、机关自办浴池,阜阳饭店等大旅社的浴池部也对社会营业。80年代新住宅一般都有卫生间,浴池业服务压力减缓。部分浴池开始改建淋浴,阜阳饭店和新华浴池设有雅座,清洁卫生,设备讲究,服务周到,冬暖夏凉。
5、修理业
民国时期修理业主要是钟表眼镜修理,且往往由销售商品的店铺兼营。建国初,修理业甚少。50年代末始有从事自行车和门锁、收音机等修理服务。70年代市区又有数家汽车、农机修理服务点。80年代家电普及,市区国营、集体、个体各类修理业齐备,一些生产厂家还在较大的商场设有特约维修点。1981年,全市修理业31户,另有分支机构5个,从业总人员达305人。1983年较大的修理企业70个,从业人员444个,资金总额79万元,营业额达160万元。至1985年,全市私营修理服务点226个,从业人员331人。
阜阳市饮食业、服务业机构数
单位:个
清末,阜阳城区茶馆、酒楼10余家,主要有醉仙居、四喜楼、宴喜楼、得月楼、太平春、洞天春、和合楼、义兴楼、新武楼、联兴居、小有天、小金鼎等。民国时期有菜馆30余家,最大的会春园,是本地官绅出入场所,烹饪技术高,菜谱名目新奇,加四时菜肴:春有桃花鲫,夏有荷叶肉、炸荷花、芙蓉海参,秋有桂花鱼、菊花锅,冬有冬笋、雪里红,此外如冰糖东坡肘子,荳蔻蒸肉等。民间面食名点有开花大馍、朱家带汤包子、老温鸡丝面条、白和尚大卷子馍、刘上台油馅子馍等。
1949年,阜阳城区有大小菜馆65家,茶炉70家。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对私营饮食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1956年元月起,饮食业实行合作化,成立饮食福利公司和饮食服务总店,对全城饮食网点做了合理规划,对传统名菜、小吃进行了加工和整理,增设高等级饭店和回民饭店,从业人员达440余人。1959年,城区饮食服务公司所属菜馆10个,从业人员133人;饮食总店所属饭店25个,从业人员575人,卤菜店1个,职工40人;北关、大隅首、三里湾3个管理区共有茶馆49个,职工总数155人。是年至1960年,由于粮食紧缺,市饮食业经营萧条,且以山芋、山芋面为主,没有细粮食品供应。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后,市饮食业开始复苏。1966年起,经营品种减少,饭菜实行大众化,各类名点菜肴和小吃几乎绝迹。
1978年后,营业品种逐年增多,规模增大,个体饮食业遍布全市。国营饭店设施完备,传统名肴菜点恢复。阜阳市饭菜兼具南北风味,面食花样尤其丰富,地方特点鲜明,仅馍类就有枕头、大卷、高庄、煎饼、锅魁、汤包、蒸糕等10多种。菜点小吃品名目500多种,仅禽蛋类就有百余种;鸡类名菜有铁扒鸡、脱骨鸡、清蒸鸡、满架鸡、甲鱼烧鸡、毛豆子鸡、辣子鸡、烧鸡、板鸡等。地方小吃类有油茶、馓汤、麻糊、醋溜凉粉、烤红薯、鸡汤豆脑、豆芽卤面、千层酥等。
至1984年国营饮食公司比较大的网点12个。集体饮食总店有网点21个,代营店18个,个体饮食商户1000余户。市区较大的饭店有阜阳饭店、地区厨师训练班、市厨师训练班,光荣饭店、颍州饭店、洞天春菜馆、又一春菜馆、文化村菜馆、民族餐馆等。此外,较大的宾馆、旅社也兼营高级餐厅,1985年全市私营饮食网点1256个,从业人员2106人;国营及集体饮食网点85个,从业人员1192个。
附:风味食品介绍
蕴泰包瓜菜颍州的蕴泰包瓜菜早负盛名,元末刘福通起义军在颍州时常以瓜包菜佐餐,因其香脆味美,咸甜可口,其质经久不变,后来朱元璋在与刘福通往来中,得食包瓜菜,爱其味美,将原名瓜包菜改为包瓜菜。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想起颍州包瓜菜,便下旨进贡。到了明末清初,包瓜菜做工更精,名扬淮北。抗日战争时期,阜阳驻军云集,包瓜菜最为抢手。
包瓜菜做法:用罢园时的小秋瓜,将瓜瓤掏去洗净晾晒至干软,把桔皮、姜片、鹿角、凤尾、杏仁、花生仁等多种佐料装进瓜内,麻绳捆紧,放入酱缸酱制即成。
陈怪古卤肉清末,阜阳人陈国武(外号陈怪古)的卤肉很有名气。他的卤锅配料讲究,增减适宜,不随意加生水,卤汤味厚绵远,卤肉烂而不脓,香而不腻,肥肉切开不见油,瘦肉切开如胭脂,其后虽有传人,但停业多年,尚未重操。
西瓜月饼市冠颍食品厂1984年研制生产,当年即获省优质产品奖。经鉴定该产品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长期食用可增强食欲、健脑益智、增强抗御疾病能力,还具有消暑降温、利尿解酒毒作用。
蜜汁红芋用红芋、冰糖、蜂蜜等原料做成,做法:将红芋1.5公斤削皮留心成0.5公斤左右,先切成寸半长,七、八分宽厚的橄榄块,再削成青果形;锅内加0.5公斤清水将0.5公斤冰糖熬化后,垫上锅篦,并将红芋、一两蜂蜜放入烧开,移至文火上烤两小时左右,至汤浓粘时,把红芋一块块扣到碗里,再反扣盘里,浇汁即成。
刘春祥皮丝抗日战争前,阜阳城鼓楼西国民饭店股东刘春祥,在购买皮丝过程中,与河南皮丝名匠顾某相识,并学得制作方法,后又多次创新研制,终成大名。建国后一度停产,80年代初恢复生产,畅销邻近地区。其制作方法:把干肉皮放在冷水缸里泡几天,然后将肉瓤用刀刮冲干净,放开水锅里略煮片刻,捞出放冷水中浸少许,再捞出用少许碱粉揉洗后,一页页铺案上,用快刀一层层片下,切成条状,平放纸上晾晒,干后扎捆。它的难度及质量,不仅在切工上,主要还在煮的程度上,太过易浓烂,不及则生硬无味。
雨前椿芽选用谷雨前太和黑油椿芽,精工制作而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体所需要的磷、钙、铁等矿物质,维生素C含量高。既可用作痔疮出血的辅助治疗,又是抗肿瘤的选用药材之一。可凉拌可热炒,均别具风味,经腌制后的椿芽,仍可保持香椿的色香、味。
五香腐乳添加五香佐料制成,其味香深幽,其形方整,其色红亮,能增强食欲,有助消化。
二、服务业
1、旅馆
民国初年,阜阳城内旅店少,规模小,设施差。主要有三种,一是饭店兼住客,二是住客不卖饭,三是无床、无铺、无饭的干巴店。抗战时期,城内旅馆增至20余家,较大的有万元栈、聚宝栈、隆兴栈等,这些旅馆价格高,妓女多,官绅兵匪、豪强富商出入其中。
1949年,城区较大的旅店9家,人民政府对这些旅店加强管理,取缔嫖娼卖淫。1956年饮食服务公司成立,旅店业开始以国营为主。1959年建成阜阳第一个大旅馆颍河旅社,共有4层楼房,使用面积为5400平方米,床位356个。是年全市区共有旅社11个,从业人数65人,其中国营9个,从业人员53人;集体2个,从业人员12人。1975年在火车站建成向阳饭店(后改为东方宾馆),1978年在人民路与颍州路口建成阜阳饭店,这是两个以旅馆为主的综合服务大楼,各设有旅社、浴池、食堂、理发部、小卖部,内部设施也比较齐备。进入80年代,旅馆业发展迅速,1981年全市旅社25个,从业人员824人。市区部分市民还利用自家多余的房舍,开设一些设施差、价格低的小旅店。较大旅社一般都配有写字台,沙发、电视机、电风扇等。高档次的房间还配有卫生间、地毯、沙发床、彩电、空调等,有的还有会客室、小型会议室。
阜阳饭店该饭店是阜阳市最大的一座综合性服务大楼,总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内设旅社、理发、浴池、综合服务4个分部,每天接待顾客3000人次。自1978年10月1日开业,阜阳饭店坚持文明经商,优化服务质量,数年如一日,经济效益逐年上升,1984年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阜阳饭店的经营特点:一、文明经商,优质服务。饭店职工的工作准则及文明用语是说话和气不忘“请”,热情主动不忘“笑”,店容店貌不忘“净”,称呼顾客不忘“您”,收款算帐不忘“细”,规章制度不忘严,接受意见不忘改。二、安全第一,信誉第一。该饭店注重安全管理,连续8年无事故。三、保持清洁卫生,做旅客的贴心人,该店有一套完整严格的卫生制度,房间干净,床铺整洁,还坚持为旅客“七代”:代买车票、代买影戏票、代寄信、发电报,代为有病的旅客请医、拿药、煎药,代做病号饭,代为旅客洗衣等。
东方宾馆1975年8月建成营业,位于火车站对面,初名阜阳火车站大旅社,年底改为向阳旅社,是一座综合性服务大楼。内设旅社、食堂、理发、浴池4个服务部,下属一个向阳饭店。1984年市经委设立阜阳市旅游公司,和向阳饭店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5年6月改为东方宾馆,共有职工57人。
颍州宾馆位于古楼区地委旧址。院内亭台水榭、花木成荫,环境幽雅。单人及双人房间内均配有彩电、地毯、卫生间及空调设备。
文峰宾馆位于颍州南路,仿中国古典楼房建筑,华丽美观。院内花园、喷泉、假山,松柏葱翠,百花送香。室内布置典雅舒适,装有空调设备。餐厅、小会议室、小卖部、理发室等设施齐备,饭菜具有阜阳风味。身居宾馆,南望文峰,西揽奎星,巍巍双塔,尽收眼底。2、照相业
阜阳城最早的照相馆是光绪三十年(1904)浙江人陶小村在贡院街开设的照相馆。民国时期主要有甫记、美芳、光明、宝记、润记10多家,除美芳有店员6至7人外,一般只有1—2人,使用玻璃底版,自然曝光,设备简陋,拍摄冲洗质量差。1952年,城区照相业10户,从业人员23人。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照相业合并为美芳、丽芳两家。70年代后,市区内开始有彩色摄影。80年代私营设馆和流动照相服务业增多。1984年市服务公司从美国柯达公司引进新式照相机一部,价值12万余元,是淮北地区第一部新照相机。
3、理发业
1913年阜阳城始有理发推子,20年代始有火烫(铁钳在炉子里烧热作烫发工具)技术。民国时期主要是街头摆摊,流动服务。理发被污为“下艺”,理发工人不被社会尊重。建国后,政府重视理发业的发展,理发工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尊重。1958年成立理发总店,分设8个门市部。1984年,理发总店有13个门点,206名职工,市服务公司又增设两个国营理发店,职工15人。理发工具由手工操作,发展到电推子、电吹风。烫发业务量剧增,主要有电烫、化学烫(冷烫)两种。80年代较大理发店兼具美发、美容功能。
4、浴池业
清朝,阜阳城区浴池有汇龙、德润、重兴等几家。民国时期建成的有荣华、龙泉、鼓楼、沧浪等,工人200余人。浴池兼开剧院,各浴池往往间歇交替营业。
建国初浴池减少。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只保留新华池和德润两家,其中德润改为女浴池。1958年在三里湾建光荣浴池。这些浴池均是大池盆浴。至70年代末开始,较大的企业、机关自办浴池,阜阳饭店等大旅社的浴池部也对社会营业。80年代新住宅一般都有卫生间,浴池业服务压力减缓。部分浴池开始改建淋浴,阜阳饭店和新华浴池设有雅座,清洁卫生,设备讲究,服务周到,冬暖夏凉。
5、修理业
民国时期修理业主要是钟表眼镜修理,且往往由销售商品的店铺兼营。建国初,修理业甚少。50年代末始有从事自行车和门锁、收音机等修理服务。70年代市区又有数家汽车、农机修理服务点。80年代家电普及,市区国营、集体、个体各类修理业齐备,一些生产厂家还在较大的商场设有特约维修点。1981年,全市修理业31户,另有分支机构5个,从业总人员达305人。1983年较大的修理企业70个,从业人员444个,资金总额79万元,营业额达160万元。至1985年,全市私营修理服务点226个,从业人员331人。
阜阳市饮食业、服务业机构数
单位: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