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全民所有制福利生产
[安徽省民政厅光荣印刷厂]
该厂于1957年由合肥市东市、西市区两个石印小组合并而成,有职工57人,初为集体所有制。1958年,合肥市民政局投资1.6万元,添置设备,转为全民所有制,名为地方国营光荣印刷厂。主要安置烈、军属、残废、复员军人,隶属市民政局。1959年由省民政厅接管,改为安徽省民政厅光荣印刷厂,除安置上述对象外,还安置民政厅部分职工家属。
1969年,该厂先后交由合肥市轻工局、省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安徽省建设兵团管理,并与省供销社印刷厂合并。1975年9月,安徽省建设兵团撤销后,原光荣印刷厂职工、厂房、部分机械设备由省民政局收回,恢复厂名,并陆续安置一批回城知识青年。
1983年,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杨海波“民政厅应拿出一个福利工厂安置残疾人”的批示,省民政厅决定将该厂改为安置残疾人的福利工厂,安排省直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大专院校、驻军机关干部、职工残疾子女就业。此后,按照省劳动招工计划指标,先后三批招收盲、聋哑、肢残、智残人员90人,占全厂职工45.7%,成为全省安置残疾人最多的社会福利工厂。
1984年、1986年,该厂两次新建厂房、宿舍,省财政厅先后拔给69万元,省民政厅拨给20万元,省社会福利募捐委员会资助10万元。税务部门每年减免税利4至5万元。其他如原材料供应、水电、养路费等,有关部门均给以优惠。
该厂以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为中心,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残疾人不同情况,逐步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提高一线职工奖金基数,执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1986年至1989年做到生产自给,略有盈余。该厂现有生产用房2662平方米,印刷机械30台,固定资产107万元,流动资金71.8万元,年生产总值80.8万元,利润10万元。
[蚌埠市研磨机厂]
该厂是全国唯一生产花岗岩三辊研磨机的全民所有制福利工厂,隶属蚌埠市民政局。其前身为蚌埠市民政局创办的蚌埠市油管厂。初为市柴油机厂、水泵厂配套生产高压油管,因原材料紧缺,转为蚌埠市机床厂附件厂加工档圈、铸件。但设备简陋、技术租劣,残次品多,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更因无定型产品,仅靠给外单位加工,生产被动。1973年,该厂一面继续为附件厂加工铸件,一面对市机床厂停止生产的花岗岩三辊机产品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认定此产品噪音大,适合聋哑人生产,而且全国仅此一家,有发展前景,决定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经过反复试验,试制成功,当年生产3台,翌年生产9台。由于当时销路尚未打开,产量低,连年亏损,职工工资靠借贷维持。1974年,调出健全职工20多名,减少开支,并积极向外推销产品。
1984年,该厂征求用户意见后,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改造老产品,研制新产品,终于试制成功S155型三辊研磨机。此产品问世后,受到用户好评,年产50台,供不应求。继而研制成功S105型,改制原S293型、S83型三辊研磨机,形成系列产品,打开销路,当年生产不同型号三辊研磨机108台,石辊31付,产值37.55万元。1987年生产119台,石辊15付,产值45.79万元。1989年生产142台,石辊39付,产值82.83万元,产品行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该厂现有职工87人,其中残疾人35人,占职工总数40.2%。近4年共投资40万元,新建厂房1900余平方米,有车、刨、滚、钻、吊车、产车53台,积累固定资产99万元,流动资金91万元,上交税利、管理费55.6万元。
[合肥盲哑制钉厂]
1968年3月,合肥市东市区民政局投资3000元,派2名残废军人带领6名盲残人,利用东门外三里街一间18平方米旧草房,创办合肥市东中区冒聋哑元钉生产组,以手工加工修复旧元钉。当年收入少,3个月不发工资。翌年,生产元钉,加工黑铁丝,更名合肥市东市区盲哑制钉厂。1971年,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准元钉纳入国家计划。1972年6月,市革委会批准该厂转为地方国营福利工厂,当年产值30万元,纯利润2万元,以后几年产值产量稳定中略有增长。
1981年,市场元钉滞销降价,该厂一度亏损。经过定员、定额、定原材料消耗;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奖惩与奖金挂钩,确立质量检验制度,当年产值91.99万元,全员劳动率从1981年5518元增至8181元,元钉质量从全省第十二名跃为全省第二名。1982年,经合肥市计委批准,更名合肥盲哑制钉厂。
1983年8月,市计委批准该厂合并濒临倒闭的合肥元件六厂。经过严明奖惩制度,加强工人技术培训后,当年产值120万元,实现利润12.11万元。
1984年,该厂积极推行厂长负责制,并将全年经济指标分解,逐级承包,当年实现产值180万元,利润19.32万元。1986年产值增至452万元,利税总额74.2万元,获利50.63万元。产品从1982年单一的元钉发展到生产高低开关柜、小功率变压器、铝合金柜台、货架、高级民用电表箱、模具、蓬布、杀蟑螂药、芳香灭蚊纸等10多种,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局面。
1988年,在全省18家元钉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7年至1989年产值分别为460.95万元、520.88万元、584.4万元,利润分别为9.9万元、51.82万元、57.42万元。产值、产量、利润在全省社会福利企业中均居第一位。1987年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单位。1988年获全省轻工系统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该厂在加速技术改造的同时,不断改善职工生产环境和福利设施,全厂现有场地总面积25888平方米,新建、扩建厂房8600多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幼儿园、医疗室、图书室等福利设施2400多平方米。至1989年,全厂有职工416人,其中盲、聋、哑、残人员117人,占生产总人数41.79%,固定资产237.4万元,流动资金401.8万元。
二、集体所有制福利生产
[寿县民政局正阳纸品厂]
1978年9月,寿县民政局和正阳镇人民政府为谋求残疾人就业,决定在正阳镇兴办正阳民政福利工厂。寿县民政局投资1万元,正阳镇人民政府从敬老院中腾出7间旧草房,吸收5名职工,因陋就简,修旧利废,于1979年1月正式投产。投产后,招收7名聋哑残人。该厂先为淮南市一家制药厂生产药袋,不久又为淮南橡胶厂生产胶鞋包装盒,当年创产值8.2万元,获利1.3万元。翌年,产值达22.8万元,利润3.39万元。
1982年7月,寿县人民政府规定该厂为以安排正阳镇残疾人为主的集体社会福利企业,隶属县民政局。同年,被中共安徽省委评为全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
1984年,该厂投资10余万元,添置12台机械,生产规模扩大,职工增加。1985年,淮南市新办纸品厂增加,市场竞争激烈。该厂及时改革,规定厂长负责产供销,副厂长以下管理人员全部到车间与工人同样按件记工,适当给予误工补贴。并根据残疾人不同情况,重新搭配研组,定额消耗,奖赔分明。除继续与淮南市几家大型工厂签订供货合同外,还与合肥、蚌埠、霍邱等市、县一些厂家建立供销关系,做到优质、廉价、准时。
该厂新建楼房1280平方米,现有6个车间,整套制作纸品机械设备,可生产高、中、低档,大、中、小型,内销、外销包装配套等各种产品。至1989年,已有职工64人(残疾人35人,占总数54.4%),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116万元,年产值183.6万元,纯利润17.55万元。一名职工年创利2000多元,月平均工资200元。职工医药费和独生子女上学费全部由厂报销。
[铜官山矿福利纸袋厂]
福利纸袋厂是铜官山矿为安置该矿职工残疾子女就业而创办的小型集体福利工厂。1985年4月,该矿劳动服务公司投资1.14万元,整修220平方米破旧房屋,购置部分用具,在铜陵市民政、劳动、工商、税务部门支持下,生产水泥袋。当年安置33人,其中盲聋哑残16人。
建厂伊始,即制定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严格产品质量检验,遵守供货合同,取得用户信赖。1986年,44名职工(内残疾28人)生产纸袋、编织袋92万只,产值48万元,获利2.3万元。1987年生产纸袋119万只,产值72万元,获利3.3万元。1988年生产纸袋138万只,产值116万元。1989年,职工增至65人(其中残疾人37人,占职工总人数57%),生产纸袋189万只,产值206万元,获利11.6万元,积累固定资金6.5万元,流动资金30万元,专项资金11万元,人均月工资由1985年47元上升为99元。
[芜湖环球箱包厂]
该厂前身为芜湖市镜湖区二街办事处办的五七纸箱加工组,28名职工中,仅1名肢残工人。1983年,改加工为自营。1986年10月,在市民政局、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下,在市内公开招收具有工作能力的残疾青年7人为正式职工,并转产箱包,销往国际市场,当年创汇5万元。同时保留纸箱改制和麻绳生产。1989年,该厂停止生产亏损或微利产品,集中力量扩大出口创汇的旅游箱生产,并瞄准国内市场,生产生活需要的各类箱包。当年,年产值51.5万元,创外汇25.5万元,拥有固定资金6.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6.8万元。1987至1989年共纳税3.58万元。5年来,该厂生产的“假日”牌旅游手提箱已销往日本、西德、荷兰、意大利、英国、丹麦、坦桑尼亚、巴林、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汇30余万美元,并建立一批较稳定的市场。1989年,该厂有职工39人,其中残疾人12人。至1990年,全厂共安置残废青年18人,占全厂职工41%,其中肢残14人,智残2人,聋人、半盲人各一人,经市民政部门批准为福利企业。同年,该厂箱包生产线被列为芜湖市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省外贸生产出口旅游手提箱定点厂家。
残疾人初进厂,一般分配担任考勤、收发、裱糊、检验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健全职工同工同酬。有时工厂开工不足,健全职工的工资无法保证,但残疾职工每月可得40至50元基本工资,并允许行动不便的残疾职工晚到早走,以避开上、下班交通高峰。一些行走特别不便的残疾职工,雨雪天还可以不来上班,照领工资。自1986年春节起,区、街、厂领导每年都对残疾职工进行家访慰问。每年召开一次残疾职工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和要求,厂领导还积极帮助残疾职工解决婚姻问题。目前,该厂残疾职工都能胜任并愉快地工作,其中大部已成为生产骨干,有的还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舒城县孔集镇振兴福利综合厂]
该厂是舒城县孔集镇政府于1985年5月创办,旨在安置残疾人的福利工厂。开始租房3间,职工15人(其中残疾7人),由县民政局投资9000元,生产棕刷。至1986年9月:因市场信息不灵,销路不畅,亏损8000元,濒临倒闭。当年10月,新厂长根据当地元竹资源丰富,并且是竹器集散地的优势,决定转产舒席。所需资金由职工自筹7000元,镇政府支持2000元,地、县民政局借给有偿扶持款4万元。除开设竹器贸易货栈自产自销外,并依托舒城县舒席厂销售。次年产值7万元,盈利1.1万元,职工增至23人(内残疾10人)。1988年产值8万余元,盈利1.2万元。现已建厂房20间,积累固定资产4万元,流动资金4.1万元。
该厂3名管理人员固定月工资62至68元,生产人员实行工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相结合,一般为80至140元,相同生产量,残疾人收入高于健全人20%。
该厂对残疾职工格外照顾:技术培训不收学费;行动不便者可在厂住宿,并免交水、电和燃料费;每月由厂免费看两场电影,逢年过节发给20至30元补助费。厂领导还经常教育健全职工关心帮助残疾职工,10名残疾人中已有9人成为技术能手。
三、个体所有制福利生产
[绩溪县龙井福利纸箱厂]
该厂是绩溪县上庄乡宅坦村胡又辉等5户农民,于1985年集资6000元创办的联户股份企业,初期只能生产小型、简单的包装纸盒,年产值10万元。1986年下半年,该厂从报刊上获得我国商品包装将逐步由纸箱包装取代芦席、柳条包装信息后,派出技术员前往瓷都景德镇考察包装行情,回来后即组织技术力量,赶制一批套色高质量纸箱为样品送瓷都试销,以价格合理,质量上乘,一举受到几家瓷厂好评,签订部分业务合同。
纸箱生产工繁利薄,当年亏损1800元,厂长胡又辉坚持“先取信。后取利”,不断提高质量,争取市场。1986年12月起,该厂生产的纸箱以设计新颖,制作精良,价格低廉,承受压力大的特点在瓷都赢得信誉,景德镇市陶瓷厂并给予免检包销。1987年9月,全国包装协会在北京举办全国纸箱包装评比会,该厂设计生产的“五十四头”餐具包装盒获包装二等奖,“金菊汤碗”箱和“花兰瓶”箱获包装三等奖。此后,景德镇市十几家瓷厂与该厂签订供货合同。1988年,该厂包装纸箱已与瓷都的精美瓷器销往东南亚各国。1989年,产值110万元,获纯利10万元。
该厂现有职工68人,其中聋、哑、残28人,占职工总数41.2%,占全乡有劳力残疾人的55%。该厂本着先富“庙”再富“和尚”的指导思想,坚持勤俭办厂。1988年全厂人均产值1.37万元,工人年平均工资913元,最高月工资130元,其中残疾人年平均工资558元,最高月工资130元,最低25元。当年所获利6.6万元(包括免税部分4万元),除提出4530元作为奖金,3500元作为投资分利外,其余全部作为企业发展资金。到1989年底,已拥有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20.6万元,上缴国家税利18万元。
该厂除安置全乡有劳力的残疾人就业外,每年按纯利17%上缴乡政府,作为全乡五保户、残疾人、常困户和优抚对象的社会福利基金。并以3000余元资助本村安装自来水和乡开展文娱活动。群众夸赞:“办了一个厂,得益全乡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