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放养全县水域8、81万亩,其中河流3、12万亩,沟塘1、2万个5、69万亩。可养殖的4、89万亩,占水域总面积的55、55%。放养的主要鱼种有青(黑鲩)、草(白鲩)、鲢、鳙(胖头鲢)、鲤等。民国时期,由南方挑运鱼苗,向农村投放。1958年建鱼苗场,每年赴安庆、芜湖等地采购毛籽2000万尾,用汽车运输,成活率仅15%。1962年改用航空运输,成活率达60%。1968年起,鱼苗场建环道产卵池,饲养亲鱼繁殖鱼苗。县鱼苗场每年育大片鱼苗100万尾,当年每个长1公斤重。农村沟塘多为串份伙养,按份兑钱购买鱼苗,待成鱼长大起捕后平分。1963~1975年县财政局和县鱼苗场联合在界南河杨桥至老集19公里水域投放90万尾鱼苗。1971年瓦店人民公社集资在延河拦域投放大片鱼苗10万尾,交沿河社员管理。1973年一次捕捞1000公斤。1981年蒋华荣承包杨桥镇北百亩鱼塘,投放3~5寸大片鱼苗5万尾,次年一次捕捞成鱼3000公斤。1975年兴起庭院养鱼。百货公司杨桥分销处以3分3厘蓄水池养鱼,从1975年到1985年,年平均捞成鱼250公斤。全县有154户建庭院鱼池共1320平方米。
县鱼苗场为开展多种经营,1961年建池水面3亩,养牛蛙60只,鳖600只,1964年乘发水逃遁。1984年县劳改轮窑场养鳖1万只,黄鳝5000条,泥鳅4000条,供应市场。1980年县对外贸易公司采购河蟹60万只,在城郊、杨桥、迎仙、宋集、张集等区放养,后因管理不善收益低而中断。
二、捕捞
过去民间捕捞鱼具有撒网、拦网、拉网、搬网、推网、抬网、鱼钩、鱼叉、鱼罩等。20世纪70年代增加粘网、电捕器等。在公河与港沟,夏秋农民闲时持鱼具下水捕鱼。春秋二季,游弋小船,趋鹰捕鱼。农闲时摸鱼、捞蚂虾。齐庄乡刘全军、刘全杰2人养8只鱼鹰,驾两担双面船,常在泉河捕鱼。
1982年,沟、塘、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划捕鱼区,对渔民登记发证。1985年全县渔民817户,渔船52只,捕鱼木盆231个,鱼鹰船21担,鱼鹰105只,电捕器5台,鱼网162万条,年捕鱼2222吨。产值26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75%。
附:临泉县鱼苗场
1958年,共青团临泉县委号召全县青年捐资8万元,于县城东南4公里阜临公路南侧兴建青年鱼苗场,占地153亩,建鱼苗池93个,成鱼池5个。1959年兼办渔业学校,招生100名,从毕业生中录用工人。1961年又征地5亩,建池养鳖和牛蛙。1965年起试验人工繁殖鱼苗,1968年催产成功。1973年开展河蚌育珠。1985年占地扩大到210亩,职工55人,场房1000平方米,年繁殖鱼苗2000万尾。
另外,1958~1981年先后建立乡镇企业性质的鱼苗场有单桥、宋集、鱼同城、迎仙、杨桥、马瓦房、老集、姜寨、城关、杨桥镇北10个。
上一篇:第五节 副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