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砖瓦行业多分布在泉河、洪河沿岸。城郊靠近泉河有马蹄窑10座,每窑出砖7000块至1万块,手工制坯,麦秸烧窑,生产青砖、布瓦。1955年始建城关窑业生产合作社,社员48人;1957年在杨桥、艾亭成立窑业生产社,社员43人。1958年城关窑业社转为国营临泉砖瓦厂。1959年兴建玻璃厂、陶瓷厂,建材工业总产值由1958年的80.23万元增长到105.63万元。其中砖、瓦、石灰工业占87.4%,玻璃工业占4.5%,陶瓷工业占8.1%。1960年后玻璃、陶瓷、石灰业均停产。1963年县砖瓦厂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杨桥、艾亭社办砖瓦厂转为“三权”在县的集体企业。1970年在李湾建隧道窑。1971年建轮窑。1975年乡村多建吊丝窑。1985年建材工业企业23个,职工1732人,年产值384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个,职工346人,工业总产值110.4万元。
县砖瓦厂原址在县城东李湾北泉河岸。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窑业生产合作社,于1958年与石灰生产组合并上升为地方国营临泉砖瓦厂,建砖窑5座、瓦窑2座、石灰窑3座。职工63人。购制砖机1台,年产600万块砖;制瓦机1部,年产20万片平瓦。1963年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迁至东常湾白沟闸东侧,占地14.53万平方米,建筑厂房6230平方米。职工49人。年产砖39万块,石灰600吨,产值8.12万元。“文化大革命”中迁回原址。1970年在李湾建隧道窑。1976年又迁到东常湾,建24门轮窑1座,日产砖2万块。1983年并入阜阳地区临泉砖瓦厂。1985年职工195人,完成产值90.6万元,实现利税8.6万元。固定资产114.7万元。
县轮窑场1971年建,位于县城东西常湾。建26门的轮窑,职工27人。当年产砖10万块。1985年职工51人,产砖400万块、瓦20万片,产值19.8万元,亏损4.8万元。固定资产34.8元。
乡镇企业系统的窑业1975年8月特大洪水后,全县建窑15座(其中轮窑10座),从业人员1585人,年产砖4815万块,瓦10万片。因燃料不足,砖瓦生产量只占设计能力的50%。1985年从业1361人,总产值171.9万元。
县建筑公司水泥预制厂1972年筹建,设有搅拌机、平板振动器、卷扬机、拉丝机、张拉机等。1979年迁至李湾。场地4800平方米,生产桁条、盖板、路牙石、栏杆、檐板、空心楼板等产品,年产值25万元。1985年职工25人,固定资金7.5万元。1982~1985年共完成总产值139.98万元,实现利税15万元。
县房产委员会水泥预制厂1979年建,占地700平方米,职工7人,生产桁条、盖板、楼板等产品。1985年产桁条12600根,楼板1000块,年产值4.1万元利税4000元。
乡镇企业系统的水泥预制行业1982年仅有城郊区大齐庄、杨桥区小张庄两家联户小型企业。1984年增加到56家,从业450人,年产预制品95万件,产值889万元。1985年发展到134个,从业1057人,生产预制品196.59万件,产值1989万元。鱼同城预制厂为集体企业,其余都是联户个体经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