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佛教
佛教为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南北朝时,佛教在颍河两岸相继传播,进行佛事活动。主要以《金刚经》、《观音普门经》、《贝叶经》、《频迦大风经》等经典授教信徒。俟后历代屡有发展。明、清时期,境内佛教犹为盛行,地方乡绅富有者,捐资募地兴建寺庙庵堂,遍布城乡。享有盛名的要数大黄庙,该庙建有东、西、中三院,前、中、后三门,共108间。另有金桥、银桥、卧虎桥、奈何桥、点兵台等,面积达3000平方米,有庙产480亩,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为香火盛会。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朝香进供者络绎不绝,终日钟磬齐鸣,香烟缭绕,为当地传播佛教的活动中心。也是周围僧尼游方挂褡必经之处。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庙宇多处损毁,有主持僧源绪,邀请四方施主,重修神像和殿堂,使面貌焕然一新。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对佛教实行取缔,废庙兴学,毁像逐僧,庙产收为学田,佛教活动受到严重的冲击。多处有庙无僧,只有部分虔诚僧尼寻找破庙一隅,暂且安身,自谋生活。至民国31年(1942年)秋,境内仍有不少佛教信徒,进行佛事活动。于城内迎祥街组织佛学会,由王俊生(徐寨乡王老家人)任佛教会会长,时有男会员20余人,女会员10余人。在会者主要研究佛教经典,忠于虔诚道义,乐于慈善修心,常识佛积经,多行修桥补路与人为善之事。曾在会内动员会众乐捐集资,于教门街东头路北办起小学一处,招收贫家子女进校学习。
解放后,僧尼多已返俗,教徒各自参加劳动生产,学会解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对尚存僧尼十分重视。如舒庄乡大陈村一位年逾古稀僧人法号释长宾(俗名陈之仁),他善于剪纸,颇负盛名,政府邀请参加县政协和县文联协会,在生活上予以支持,每月发给80元生活补贴费。
二道教
道教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立,是我国汉族人民信奉的宗教,供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传入时间与佛教相同,明、清时期,境内建有玉皇庙(前进街)、大觉寺(邴集乡)、白云寺(砖集乡)等道教活动场所。常以设坛诵经,画符驱邪,还多为亡人做道场超度魂灵等迷信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寺庙多被学校所占用,道士都已返俗。黄庄乡扎巴庙道士孙理国借庙办学,参加了教育工作,当上了人民教师。砖集乡白云寺道士张爱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领导子女办涂料厂发家致富,成为当地有名的个体户。
三伊斯兰教
该教约在十八世纪(清嘉庆年间)传入界首。是时李鸿鸣之父发动虔诚教徒集资,于毓文街(现教门街)东头路北建草房数间,成为界首最早的清真寺,至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回族富户李和斋,献款筹资,在原寺基础上置地15亩,新建砖瓦结构寺院20余间,大殿中央悬挂着“浩荡难名”金字匾额,下署李和斋立。抗日战争爆发后,界首商业一时兴起,回族人口增至6000余人,因回族屠宰牛羊时,必到寺内请阿訇宰杀,当时寺内只有一名带刀阿訇,难负重任,遂于1938年在大张庄建立一座清真西寺。1941年,又于三渡口左岸建一座清真南寺。由于伊斯兰女教徒的增多,为便于信徒礼拜,又在东寺偏东侧建房9间,作为清真女寺。1950年后,宗教制度改革时取销女寺,俟后南、西两寺相继并入清真东寺,为全市伊斯兰教徒活动中心。“文化大革命”期间,伊斯兰教正常的宗教活动被视为“迷信”活动,信徒被视为牛鬼蛇神,寺殿被毁,经典被焚,宗教活动被迫停止。但伊斯兰的虔诚信徒,仍隐蔽活动。1978年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给阿訇(李慕唐、马金玉)和受害信徒平反,其他管理人员亦发给补助费。1980年县委、县政府又拨款整修清真寺院,再现原来面貌,教务活动始趋正常。
四基督教
1929年夏,界首始有基督教的活动。界首基督教徒杨从善,邀请临泉县基督教长老于宏图、传教士于宏筹以及太和县基督教长老刘逢林,传教士刘恒德、李万仓等,在大义门河下沙滩上搭篷讲道,宣讲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等耶稣经略。共14天,听众达1000余人次,随有10余人入教。1932年教徒增至40多人。1937年入教者达60余人。抗日战争爆发后,界首基督教徒已达300余人。1939年由教长房守运倡导教徒集资,在西文化街路南建起四间砖瓦结构的基督教堂。1940年后,教徒发展至400余人。抗日战争胜利后,界首商业日趋萧条,外境教徒亦纷纷返里,参加礼拜者只百余人。
新中国建立后,基督教长老房守运之女房知非,任界首基督教传教士。曾利用教堂创办速成识字班,使教徒尽快能自己阅读圣经。时农村基督教活动有所发展,如戴桥乡大王庄,顾集乡杨楼村,舒庄乡小田庄等处,发展教徒269人,共有执事9人,长老1人。县境北部芦村区郭窑,范寨乡于桥等处,发展教徒544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宗教政策受到破坏,基督教堂被占用,宗教职业者与信徒身遭迫害,停止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宗教工作,经常召开宗教界上层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落实宗教政策,拨款整修教堂,恢复宗教活动。全县重新组建“三自爱国委员会”(自治、自传、自养),领导基督教工作。并增补基督教牧师房知非为政协常委,给予定期补助,生活安定,宗教活动也得以正常进行。
1980年全县农村基督教徒设家庭聚会点18个,教徒2000余人。1981年聚会点34个,教徒2400余人。1982年聚会点37个,教徒3500人。分区域成立“三自”小组,确定胡集、砖集、陶庙、枣林公社郭窑等处为活动点。
界首县基督教活动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帮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