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路政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所有公路皆无专人养护。1952年,阜阳专署公路局派1个养路道班共13人来本县负责养护太亳、三界两条公路,长110公里。当时,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沿路流动作业,无论到那里工作,都是借用民房吃、住。1953年,县成立养路工区,辖3个道班,负责阜太、太亳、三界3条公路的养护工作。1956年撤去养路工区,成立太和县公路站,有正式工34人,合同工17人,负责养护县境内公路。公路站对不同的公路采取不同的养护技术:对土公路主要是平整车辙、路肩,填补坑槽、排水、挖补和翻修翻浆路段;对砂礓路,每年铺筑1次“水结磨耗层”,即每千平方米路面,每年备养护砂礓70立方米,将砂礓破碎,筛去土质,敷铺路面,厚度2厘米,洒水轧实即成;油渣路的养护,主要是扫除路面浮尘,铲除油包,补平坑槽,喷油撒铺石子即成。其它业务:筑建桥涵、加宽路基、路面补强、抢修水毁、备料运料、植树养树、维护标志设施、清除路障,经常保护路面完好,提高车辆畅流率。
1958年全县建立17个道班,有正式职工42人,群众义务代表工243人,代表工的生活待遇由公社负担。1959年通过整顿,代表工减少到153人,待遇除由公社负担外,每人每月由公路部门发给伙食费10元,由国家供应回销粮。不久,伙食补助费增加到每月每人18元。同年部分代表工转正式工。1961年有正式工130人,代表工130人。是年,国家交通部奖给苏制“嘎斯63”型汽车1台,本县公路养护有了第一台机械设备。
1964年,公路养护实行“分级管理”,除阜宋、三界、太涡三条干线由道班养护处,其余均实行“群众包养”。
1969年,各公路重新改为“道群”共养。代表工增加到157人,其养路技术一般达到二、三级水平。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代表工改为合同工,保留合同工56人。
1980年从水上公社招收道工42人。至1984年末,共有职工干部199人,其中干部12人,正式职工143人,合同工44人。公路站下设:五里庙、三角元、双浮、港集、孙举人庙、赵营、税镇、十二里庙、原墙、三堂、苗集、阮桥、杨油房、赵庙、李兴、大新、大王庄、关集、高庙19个道班1个机修连,1个育苗圃。共养护油渣路6条,157公里。砂礓路10条、113公里。尚有206.5公里砂礓路未列入公路养护部门养护范围,由群众季节性养护。全县所养公路基本上做到路面无坑槽、无波浪、无沉陷、油路面无痈包、无龟裂、无啃边。桥头涵顶无跳车,路拱无不适,路臂无不洁、边坡无坍塌。优良等级的路面:油路为95%,砂礓路为70%以上。
自1973年起,养路工作由简单走向复杂,为适应养路技术的需要,县公路站购买汽车2台、拖拉机2台。1975年又添置了轧路机和小四轮拖拉机。至1985年底,县站有养路汽车5台、拖拉机22台、8吨至12吨轧路机4台,渣油撒播机4台,油罐5个,20吨位,储油地池15座,总储量500吨。
二、交通监理
1959年后,太和县交通监理工作由公路站代办,是年秋配路政员1人,主要负责车辆年检,驾驶员年审及交通安全工作。1965年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运输车辆日渐增多,交通事故趋向频繁,1973年,本县成立交通安全委员会”,以便做好交通安全工作。1975年10月设立“车辆监理站”,配工作人员3名。1984年改为“县车辆监理所”。至1985年底,监理所配备干部3人,职工14人。其业务范围:负责每年对县内车辆和驾驶员进行审查;负责办理驾驶员考核及车辆入户;对违章驾驶和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处理;负责收取车辆养路费及对驾驶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上一篇:第三节 水路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