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储 运
一、仓储
1949年至1950年,国家主要向农民征收公粮、借用公房和民房分散储存。
1951年粮食局下设税镇、旧县、赵庙、李兴、瓦房、原墙、苗集、茨谷8个储粮支库。全年只接收午、秋两季公粮。午季收小麦、秋季收黄豆、红粮。粮食出入库全凭县粮局支拨令,粮库不搞营业收款。1953年冬实行统购统销,粮食大批入库,由原来的8个支库改设16个区粮站。1956年,区粮站减为12个。从1953年开始,年年投资建仓:五十年代投资56万元,建粮仓6500m 2;六十年代投资58万元,建粮仓3400m 2;七十年代投资52.6万元,建粮仓3000m 2;八十年代前半期投资66万元,建粮仓3100m 2,全县储粮点由1951年的8个支库、仓容5000吨左右,增至1985年的14个区粮站,39个存粮点、仓容106950吨,其中有4000吨低温仓,仓储条件大大改进,基本满足全县储粮需要。
建国初,储油容器,多用沙缸或木桶,容量2500公斤。1955年,各粮油站建造水泥油池,容量150吨。后改用油罐。1978年后,油脂油料收购量大幅度上升,陆续在全县各站兴建钢板油罐,容量达5000吨。为方便调运,还建造油泵房,开展“散装、散运、散储、散卸”的四散储运。
二、保管
1951年,粮食局设保管股,专司粮食保管工作。至1953年,用的是天站子仓,以散存为主,保管方法简易,即在粮堆内埋设竹笼通风;人工翻仓曝晒控制水份;重点仓开始使用化学药剂熏蒸杀虫;此时主要靠曝晒保管,因此粮食入库,不论干湿全部均曝晒一遍。
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粮食大批入库,保管任务增大,保管方法日趋完善,保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学习浙江余杭经验,开展无虫粮仓活动。1955年,粮食局除建立储运股外,还设有专职粮食检查组,对境内库存粮油进行巡回检查,在粮油保管工作上相继提出粮仓要做到“七无”“、十二无”,以后统一归纳为“四无”。即“无虫害”“、八无”“、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为此,粮食入库前,用沙子、麦糠垫仓底以防潮;严堵墙壁小洞,以防鼠雀;用“六六六”“、敌敌畏”药剂喷洒以消毒。粮食入仓后,及时密封仓房,用化学药剂熏蒸以杀虫。当时使用的化学药剂有溴甲烷、氢氰酸、磷化氢、氯化苦等。采用以上措施,全县粮仓达到“四无”要求的经常保持在90%以上。
1975年,县粮食局在旧县、倪邱两库进行自动缺氧保管试验;在大新区毛庄分站进行用野生植物压盖仓内粮堆顶面防虫试验,结果由于前者费用高,后者效果不理想,未能全面推开。而除虫方法,由此时起以曝晒为主转为以化学药剂灭杀为主。
1981年,县粮食局在郑渡口粮库内设立中心化验室,兼搞电子测温,使粮油保管工作的检测、化验工作前进了一大步,能够检测、化验含油量、油脂酸碱、水份含量等项目。
三、调运
建国前后,交通不发达,调运粮食主要靠人挑、牲畜驮,独轮车推,太平车拉;县外调运主要靠木船水运。以后发展有马车、架车。1955年开始用汽车。七十年代以来,农民售粮有80%的用架车和手扶拖拉机、小四轮等;粮食部门调运全部用汽车。1959年至1985年,全县共调出粮食92.5万吨;调入粮食13.25万吨,净调出79.25万吨。其中的绝大部分是按照国家下达的支拨书有计划调运的。1980年后,少部分议价收购的粮油,粮食部门始可自主经销调运。
太和县部分年度粮食调拨情况表
太和县建设粮油仓库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