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灾荒救济民国时期,灾歉频仍,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12年(1923年)均有灾无赈,只缓征银粮。民国12年,安徽省长指令:“元、二、三、四等年,未完丁漕,实欠在民者,应即一律豁免”。到五年以后,“仍责成该厅(财政厅),督饬各该知事(县长),切实催征”。民国20年(1931年)秋,大雨成灾,次年春,哀鸿遍野,饿殍惨目。两次赈济,数口之家,所得只20多斤杂粮。抗日战争时期,黄水为害8年无赈济。民国33年(1944年)夏,内涝,城东数里,尽成泽国,只减免部分田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荒年除减、免、缓征农业税外,多有救济。1953年,支援颍上县救灾干菜1813公斤,红芋干117350公斤,黄豆19445公斤,现金2250150元。
太和县救灾钱粮物资统计表
(1950年1985年)

二、社会救济
对象原为贫民、游民、烟民、从良妓女和无依无靠的孤老幼残等。1953年增加人口多劳力少的困难户、年老体弱的小摊贩和被取缔的迷信职业者等。1983年增加精简职工救济:1957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1961年1月1日至1965年6月9日期间精简退职并发给一次性退职补助金的职工,对全部或大部丧失劳动能力,或年老体弱,或长期患病,无依无靠的352人给予救济。其中发给原工资40%的187人,定期定量救济的165人。是年,对宽释的国民党县(团)级以上人员、县(团)级以下党政军特人员,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归国华侨,外侨,外逃归国人员中的生活困难者,作为特殊救济对象,实行定期定量救济。计有起义投诚人员18人,宽释人员1人,外侨1人。
历年社会救济发放钱粮物资情况如下表:
太和县社会救济统计表
(1951年~1985年)



三、收容遣送
解放后至六十年代初,收容遣送对象主要是以流浪乞讨谋生的灾民,服从收容遣送,阻力小。“文化大革命”以后,其人员目益复杂,大部分反对收容遣送,阻力大。10年动乱之后,其人员因灾荒造成生活困难而外出流浪乞讨者甚少,大部为好逸恶劳的青壮年,有些还有偷摸扒窃等轻微违法行为,既要救济教育,又要强制收容遣送。收容后边教育边审查,对城市食宿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交临时收养所收养,进而就近安排农场食宿,有劳动能力者,安排适当的劳动,患病者予以治疗。对外省人员,能直接遣送者直接遣送,情况不明或条件限制不能直接遣送者,送省或阜阳地区收容站中转安置。对省内人员则采取县与县对口遣送办法。
1950年,安置邻县灾民696户,3875人,与境内灾民共同渡过灾荒。1953年,安置颍上县灾民15268人,借予耕地169745亩,生产粮食46万公斤,帮助其渡过冬寒春荒,克服无处安身的困难。
四、扶贫1980年,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以蔡庙公社王寨大队作试点,确定8户为扶贫对象,支持现金1000元,令其自筹470元,扶植其发展农副业生产。1981年,在全县14个区的30个公社扶持1211户,政府发放147500元,银行贷款12000元,群众互助14307元,供应化肥295.5吨,帮助购买耕牛141头,猪羊607头,家禽1875只,建房367间,其他物品619件。1982年,分批在31个公社扶持1602户,政府发放140000元,拨出支农周转金3120000元,农业贷款46000元,供应化肥823吨,社队集体支持5300元,群众帮助16000元,征购减免75300元,医疗、学杂费减免16100元,供应口粮501900公斤,生产工具793件,耕牛164头,猪322头,羊486只,衣被994件,修建房46间,医疗病人253人。两年间,30%的扶贫对象基本脱贫,有的已成为冒尖户。1983年实行包户扶持,抽派干部、技术人员与扶持对象直接联系,提供信息和技术,帮助制订规划,发展生产。经济上由发放改为贷款,民政局付息,扶持对象还款,以扩大扶贫面。
附:徐国太脱贫记实
郭庙乡徐庄徐国太,是1962年的退伍军人。1981年全家8口人,上有71岁的老父,下有3男2女5个孩子。全家承包16亩地,年人均收入132元,如勤俭度日,不遭天灾人祸,可以免强糊口。但因这年爱人患病住院,花去600多元,欠债200多元。至1982年春,钱粮皆无,无奈把家里仅有的5尺布票,换回5斤红芋干,又采些树花野菜,搭配着才吃3天。在此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际,政府先发给救济粮100公斤,灰棉布7米,以济燃眉。尔后为帮助其发展生产,又发给尿素1袋,碳铵2袋,扶贫资金200元。
徐国太十分感动,决心把这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他用170.缸13亩小麦的化肥,挤下30元,买1头28斤重的小母猪。当年,就下了仔猪,卖钱310多元。3年中共出售仔猪7窝,得钱2300多元,1983年又用1窝猪钱370元买一头母牛犊,4年中下2头牛犊。卖1头,得钱500多元,存栏2头,价值1300多元。仅养殖收入全年已达1500多元。
徐国太家的承包地,午季亩产1981年70公斤,1982年145公斤,1983年205公斤,1984年290公斤,3年上了3个台阶。全年人均收入从1981年的132元提高到1984年的540元,他早已还清债款,新盖瓦房5间,两个儿子相继娶了媳妇,各生一个孩子,大女儿已出嫁,新添置两辆自行车,两块手表,一部缝纫机,赶上当地中等人家以上的生活水平。现在父亲已经去世,全家10口人和睦相处,还是三辈同堂。
上一篇:第二节 安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