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报刊
《太和之光》不定期刊物,1925年太和旅宁同学会筹办,主编张东杲,在南京编印,在太和发行。该刊主要任务是对太和青年进行启蒙教育,宣传科学民主。1926年因张东杲等主要成员参加北伐战争,停刊。
《北风》不定期刊物,太和旅京学生筹办,主编徐子佩,在太和知识青年中发行。1930创刊,后因资金缺乏停办。
《红旗报》秘密刊物,1931年中共太和县委主办,主要任务是宣传土地革命。1932年“四·一九”暴动后停办。
《太和民报》国民党太和县党部主办,民国24年(1935年)出版,刊头为于右任题字,民国25年停办。
《太和动员导报》太和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办,1938年创刊,主编张翼天,邹新亭等,共出60期,1940年初停办。
《黎明报》皖北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第二支队主办。主编庄方、辛成、社址在西大街路北(支队司令部所在地),1939年初创刊,夏末停办。
《太和干训报》太和干训班主办,主编徐子佩,1939年秋创刊,年末停办。
《太和日报》国民党太和县党部主办,1942年创刊,1945年停办,先后任主编的有杜绍虞、王温卿、邱琢之等。
《太和导报》国民党太和县政府主办,铅印,每日两版,主编李贴训,发行许汉三。1945年创刊,1946年秋停办。
《太和报》中共太和县委机关报,1956年创刊,每月15期,每期四版,太和印刷厂承印,1966年停办。主编王曙光、杨跃先等。
《细阳春秋》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编,1984年创刊,一年一辑,每辑10万字。
二、广播
1951年7月,建立县政府收音站,设专职收音员1人,接着,县公安局、粮食局、税务局、人民银行、文化馆等单位和11个区也先后建立收音站。1955年,国家发给干电池收音机2部,在赵集、王寨(双浮区)、张路口建立农业合作社收音站。县、区收音站均安装喇叭,对外广播。
1954年,县委收音站购买1部100瓦扩音机和两只25瓦高音喇叭,1部750瓦汽油发电机(日本产),供县召开大会使用。遇重大节日则在县文化馆门前广场安喇叭,建立临时性广播站。
1956年,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32条规定,筹建县广播站,发展有线广播。1957年1月1日正式播音。城内安装高音喇叭两只,并利用邮电线路,在区、乡政府挂有小剌叭近百只。每天次播音,时间约4小时。除转播中央、省台重要新闻外,还办有太和新闻、领导讲话、科技讲座、天气预报和地方戏曲等。
1958年,大办农村有线广播网,有14个大公社建立广播站,架设广播支干线路1420杆公里,基本实现了社社有站,队队通广播。1960年以后因自然灾害,县以下广播站停办。
1964年,经过调整、整顿,全县广播线路恢复到800多杆公里,广播喇叭6500只。
1965年,毛主席发出“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号召,县拨款3万元发展广播事业。县广播站职工自力更生,自制5.5m水泥杆1000根。架设县城至双浮、赵庙、李兴专用广播线路40杆公里,改变了长期使用电话线的状况。1966年5月,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广播事业的建设和广播宣传被迫停止。1968年,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根据上级要求,于1970年2月,成立普及农村广播办公室,至国庆节完成了队队有广播和广播载波化的要求。到1978年,除县站外,有29个公社建立了广播放大站,广播扩音机92部,总输出功率26750瓦,安装25瓦剌叭120多只,全县广播职工98人。
1980年以来,按中央部颁标准整建网路,1982年全县群众集资200万元,建成乡以下水泥杆广播专用线路1960杆公里,基本达到了国家乙级线路标准,线路传输质量明显提高。1985年,县广播已使用调频广播,调频发射机功率100瓦,频率104.8MHZ(兆赫)。另有原墙等10个区使用5瓦小调频广播,实现了县至区乡广播信号的无线电传输。全县现有15个区广播管理站,79个乡级广播站,干部职工180人,有扩音机335部,总输出功率89400瓦,安装高音喇叭4100多只,90%的村通了广播。实现了以县(台站)为中心,区、乡站为基础,有线无线相结合,连接城乡千家万户的广播网。每天播出时间360分钟,除转播中央和省节目外,自办节目有太和新闻、农村科技、计划生育、法制园地、领导与听众对话、为听众服务、广告、天气预报和地方戏曲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