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质演变
在大地构造上,颍上位于.甭教希艉踊刺ㄏ蛐保谠豆攀歉龀て谙鲁恋厍G罢鸬┘(距今12亿年前)变质岩组成结晶基底,震旦,寒武,奥陶三纪,均为海相地层。奥陶纪中期(距今4亿8千万年)以后,地壳逐步上升成陆,石炭、二迭纪(距今3亿5千万年至2亿8千万年间)为海陆交替相的砂页岩夹煤系地层,三迭纪(距今2亿2千5百万年)后期,经造山运动地壳发生褶皱,燕山运动时地壳继续上升,并伴随有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新生代(距今7千万年)以来,地壳又开始下降。第三纪(距今6千万年)时,气候炎热干燥,在山间低洼盆地沉积很厚的钙质红色地层,此时火山活动仍较频繁,有玄武岩喷出,穿插其中。第四纪(距今3百万年)更新世初期,气候变冷,盆地沉积了以湖相为主的灰白、灰绿色粘土、砂及砾石。更新世中期,寒暖交替,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在其上堆积了红色粘土、砂土和砾石,修饰了地面的起伏。更新世末期,地壳继续下沉,接受了冲积和洪积的灰黄、棕红色粘土和亚粘土。全新世初期,气候转温暖湿润,平原上开始有动物栖息和人类活动。此期淮北平原上河流发育,形成了冲积的紫灰色粘土和粉砂层。而后沉积间断,地壳有微弱回升,地面发育了广大的河漫滩和河曲。全新世中期,地壳继续下沉,在平原上普遍堆积了河漫滩和泛滥带相沉积的青黄色、杂色、棕黄色亚粘土和粉砂、亚砂土,厚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地貌已与现在大体一致。以后,淮北地壳又有小幅度上升,使沉积物又受轻微剥蚀。进入10世纪以来,黄水多次南泛,以致演成黄河夺淮的局势。公元1194~1855年的661年间,是黄河夺淮的主要时期,尤以公元1286~1605年300余年,县境受黄泛影响最大。1938年国民党炸开黄河花园口南堤,黄泛又祸及颍河流域,长达10年之久。历次黄泛使县内地层受到侵蚀和覆盖,但以覆盖为主,形成了黄泛沉积物。近代黄泛沉积物为厚层粉砂、亚砂土,上部黄色,下部灰色,夹有薄层棕红色和棕黄粘土、亚粘土,呈透镜体分布,水平层理发育,含淡水螺化石。南部淮河近代也多次泛滥,将携带的泥沙沉积沿河两侧。因此,县境广泛分布着厚度不一的第四纪地层,谢桥、龚集之间仅120米左右,北部陈桥,中部颍城~耿棚,西部六十铺一带厚达473~512米。

二、地貌类型
颍上属典型的淮北冲积平原,境内无山丘,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略倾斜。最高海拔为29.5米,最低海拔为18.5米,坡降为1/10000。继第三纪以来,地壳继续发生以沉降为主的地质运动,第四纪冲积物在地表沉积,不断改变着地貌形态。加之近代黄河多次南泛侵蚀、沉积,以及淮河各支流的分割,境内又构成不同的小地形,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可分为三个类型:
河间平原分布在西淝河、颍河及淮河之间的平缓地带,是县内主要的地貌型。由西向东南微倾斜,海拔24~29米。成土母质以河湖相沉积物为主,受黄泛沉积影响不明显,土壤中的钙质成份经长期淋溶作用,在一定的深度聚集形成砂礓或砂礓盘。有些隆起的地方经剥蚀作用,砂礓层深埋在1米以内,或露出地表。在缓坡地段的上侧,地下水位较低、砂礓层较深。土壤质地一般为重壤至粘土。
黄泛平原分布在颍河两岸洼地,宽5~15公里。原地表为黄泛沉积物覆盖,土壤主要是沙土至粘土或不同质地组成,尤以粘土居多。一般自然肥力较高,是本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河谷平原分布在淮河沿岸,原为河漫滩,地表多为厚度不等的淮河冲积物覆盖,地势平洼,土壤较肥沃,汛期易受洪涝灾害,生产水平高但不保收。
附:颍上县地形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