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气候物候
一、气候
颍上属北温带与亚热带之间过渡型气候,由于受西伯利亚和太平洋、印度洋冷暖气流的交互影响,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
颍上从1958年11月起设气象站,始有气象纪录,记述情况如下:
气温年平均气温15.0℃,年际变化在14—16.1℃之间,80%年份在15℃以上。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8.1℃,最冷的元月平均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41.2℃(1966年8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22.8℃(1969年1月31日)。旬平均气温变化特点是:1—2月份,旬均气温维持在4℃以下,3月份气温回升,因受冷空气影响程度不同,起伏曲折,变化不稳。4月份明显回升,7月中旬~8月上旬达到高峰,11月中旬起,气温递降明显。日最低气温≤0℃,常年平均75天,最长达93天(1969~1970年),最早出现在10月26日(1966年),最迟终止于4月18日(1962年),平均初终间日期为11月到次年3月20日。日最低气温≤-10℃的日数,常年平均2.5天,最长8—10天(1968~1969年)。平均无霜期221天。
常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
表3
积温农作物在各生长阶段都要求一定的界限温度与积温。界限温度是按气温划分,积温是界限温度日期内平均温度的总和。颍上境内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2月2日,终日11月28日,间日327.5天,积温5525.2℃。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3月31日,终日是11月9日,间日224.2天,积温4894.9℃,基本可以满足当地各种越冬作物和喜温作物的生育期热量需要。但必须抓紧农时季节,安排生育期适当的作物品种,才能保证正常成熟。
各种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日与积温分布见下表。
各界限温度初、终日的保证率和积温
表4.
降水县内常年平均降水904.6毫米,由南向北递减,南部沿淮约950毫米,西北部约880毫米。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有季节性变化,而且年际间差异很大,一般是夏季多冬季少,春雨多于秋雨。个别年份降水强度大,暴雨多而集中。1954年,年降水1722毫米,相当常年平均降水量的两倍,润河集日降水最多达207.1毫米。1968年6月29日~7月20日,22天内降水749.8毫米,为平均年降水的83%。1966年只降水389毫米,其中8~9月份仅降水0.7毫米,耿棚、六十铺等地竟百日无雨。总的看来降水比较充沛,尤其是4~9月份降水较为集中,6~8月份更是雨热同季,较有利农作物对水热资源的利用。但降水不均,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
常年各月平均降水量
表5
日照与幅射历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213.3小时,年日照率为50%。最多年份2497.6小时,日照率59%;最少年份1806.5小时,日照率43%。在各月的分布中,以7月份照时数最多,平均224.9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为最少,平均141.7小时。年太阳能总幅射量平均119.9千卡/cm2;6月份最多,为13.9千卡/cm2,12月份最少,为6.2千卡/cm2。
地温颍上历年平均地温为17.8℃,最高的8月为32.9℃,最低的元月为1.7℃。同一时期一般高于气温,冬季温差小于1℃,往往出现冻土现象。近22年来,县内出现的最大冻土深度为15cm(1972年12月3日),最多冻土日数40天(1966年11月21日~1967年3月7日)。最长连续冻土日数22天(1966年12月25日~1967年1月13日)。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为1757.1毫米,相当于年降水量的2倍。各月之间,1月份蒸发量最小,平均64.0毫米,6月份最大,平均为216.6毫米。干旱高温年份蒸发量增大,如1966年蒸发量达2169.4毫米,为当年降水389.8毫米的5.6倍。地下水补给不济,易形成旱灾。
节风颍上县属亚热带季风区。据气象局1959~1980年实测记载,2月多偏北风,3~8月多东南风。9月到次年1月多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一般风力为2~4级,有时也有5~7级大风。1976~1985年共发生8级以上的暴风65次,其中以每年4月发生次数最多,累计19次。
历年各月平均风速及最大风速表
(1959~1988年)
表6单位:米/秒
大风风力在7级以上,风速达17米/秒为大风,有寒潮大风,雷雨大风两类。1959~1984年共出现大风207次,3、4月份出现较多。最大的是1972年6月14日,全县普遍出现12级大风,瞬间风速34米/秒,破坏力大。春夏交替季节,雨季尚未到来之前,5月中旬~6月初,可能出现一次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速度的西南风,俗称干热风。其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对小麦的危害越重。县内历史上出现较重的干热风有1952年、1965年、1970年,轻的干热风曾出现过11次,持续时间、强度及危害程度不等。从出现的时间来看,干热风的危害主要发生在5月20日~6月5日这半个月内。
二、物候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动、植物在气象、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生长、发育和活动状态的出现时间早晚。如杨柳绿,桃花开,虫绝鸣,雷始、收声等谓之物候。各种物候现象出现的早迟,主要和气候变化有关,因而一定时期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去生育,成为反映季节变化的可靠指标,也体现出气候变化和规律。颍上物候,未见诸文献和方志记载。现根据老农观察整理如下:
植物反应1月下旬,腊梅开。2月中旬,迎春花开,草木萌动。3月,桃、杏花开,柳萌芽。4月,枣树发芽,大种棉花。5月,椿芽上市,蚕豆结荚。6月,杏子长黄、小麦登场。7月,西瓜成熟,水稻扬花。8月,枣子成熟、葵花低头。9月,丹桂飘香、豆叶变黄。10月中旬,菊花盛开、葡萄成熟。11月上旬,柳叶变黄、梧桐叶落。12月,草枯黄。
动物反应本县主要候鸟有家燕,布谷鸟等。3月上旬,大雁回去小燕来。清明(4月4日或5日)前后,布谷鸟叫,咕咕咕,种秫秫。它的鸣叫,是人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夏收夏种季节。8月15雁门开,小燕回去大雁来。8月下旬,秋蝉和鸣,秋螂(知了一种)叫一声,穷汉吓一惊。农历8月间闻声。10月上旬,蝉终鸣。11月中旬,蛇冬眠。12月,鸡、鸭添毛,田鼠进庄,家猫卧灶。
非生物对季节的反应1月,寒潮常侵,霜冻呈现。2月,冰雪易解,土壤松动。3月,春雷初动,闪电始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交了7月节(农历),夜寒白天热。交了8月节,响午头一会热。交了9月节,一点也不热。交了10月节,下雨就下雪。
颍上属北温带与亚热带之间过渡型气候,由于受西伯利亚和太平洋、印度洋冷暖气流的交互影响,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
颍上从1958年11月起设气象站,始有气象纪录,记述情况如下:
气温年平均气温15.0℃,年际变化在14—16.1℃之间,80%年份在15℃以上。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8.1℃,最冷的元月平均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41.2℃(1966年8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22.8℃(1969年1月31日)。旬平均气温变化特点是:1—2月份,旬均气温维持在4℃以下,3月份气温回升,因受冷空气影响程度不同,起伏曲折,变化不稳。4月份明显回升,7月中旬~8月上旬达到高峰,11月中旬起,气温递降明显。日最低气温≤0℃,常年平均75天,最长达93天(1969~1970年),最早出现在10月26日(1966年),最迟终止于4月18日(1962年),平均初终间日期为11月到次年3月20日。日最低气温≤-10℃的日数,常年平均2.5天,最长8—10天(1968~1969年)。平均无霜期221天。
常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
表3
积温农作物在各生长阶段都要求一定的界限温度与积温。界限温度是按气温划分,积温是界限温度日期内平均温度的总和。颍上境内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2月2日,终日11月28日,间日327.5天,积温5525.2℃。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3月31日,终日是11月9日,间日224.2天,积温4894.9℃,基本可以满足当地各种越冬作物和喜温作物的生育期热量需要。但必须抓紧农时季节,安排生育期适当的作物品种,才能保证正常成熟。
各种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日与积温分布见下表。
各界限温度初、终日的保证率和积温
表4.
降水县内常年平均降水904.6毫米,由南向北递减,南部沿淮约950毫米,西北部约880毫米。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有季节性变化,而且年际间差异很大,一般是夏季多冬季少,春雨多于秋雨。个别年份降水强度大,暴雨多而集中。1954年,年降水1722毫米,相当常年平均降水量的两倍,润河集日降水最多达207.1毫米。1968年6月29日~7月20日,22天内降水749.8毫米,为平均年降水的83%。1966年只降水389毫米,其中8~9月份仅降水0.7毫米,耿棚、六十铺等地竟百日无雨。总的看来降水比较充沛,尤其是4~9月份降水较为集中,6~8月份更是雨热同季,较有利农作物对水热资源的利用。但降水不均,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
常年各月平均降水量
表5
日照与幅射历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213.3小时,年日照率为50%。最多年份2497.6小时,日照率59%;最少年份1806.5小时,日照率43%。在各月的分布中,以7月份照时数最多,平均224.9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为最少,平均141.7小时。年太阳能总幅射量平均119.9千卡/cm2;6月份最多,为13.9千卡/cm2,12月份最少,为6.2千卡/cm2。
地温颍上历年平均地温为17.8℃,最高的8月为32.9℃,最低的元月为1.7℃。同一时期一般高于气温,冬季温差小于1℃,往往出现冻土现象。近22年来,县内出现的最大冻土深度为15cm(1972年12月3日),最多冻土日数40天(1966年11月21日~1967年3月7日)。最长连续冻土日数22天(1966年12月25日~1967年1月13日)。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为1757.1毫米,相当于年降水量的2倍。各月之间,1月份蒸发量最小,平均64.0毫米,6月份最大,平均为216.6毫米。干旱高温年份蒸发量增大,如1966年蒸发量达2169.4毫米,为当年降水389.8毫米的5.6倍。地下水补给不济,易形成旱灾。
节风颍上县属亚热带季风区。据气象局1959~1980年实测记载,2月多偏北风,3~8月多东南风。9月到次年1月多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一般风力为2~4级,有时也有5~7级大风。1976~1985年共发生8级以上的暴风65次,其中以每年4月发生次数最多,累计19次。
历年各月平均风速及最大风速表
(1959~1988年)
表6单位:米/秒
大风风力在7级以上,风速达17米/秒为大风,有寒潮大风,雷雨大风两类。1959~1984年共出现大风207次,3、4月份出现较多。最大的是1972年6月14日,全县普遍出现12级大风,瞬间风速34米/秒,破坏力大。春夏交替季节,雨季尚未到来之前,5月中旬~6月初,可能出现一次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速度的西南风,俗称干热风。其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对小麦的危害越重。县内历史上出现较重的干热风有1952年、1965年、1970年,轻的干热风曾出现过11次,持续时间、强度及危害程度不等。从出现的时间来看,干热风的危害主要发生在5月20日~6月5日这半个月内。
二、物候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动、植物在气象、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生长、发育和活动状态的出现时间早晚。如杨柳绿,桃花开,虫绝鸣,雷始、收声等谓之物候。各种物候现象出现的早迟,主要和气候变化有关,因而一定时期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去生育,成为反映季节变化的可靠指标,也体现出气候变化和规律。颍上物候,未见诸文献和方志记载。现根据老农观察整理如下:
植物反应1月下旬,腊梅开。2月中旬,迎春花开,草木萌动。3月,桃、杏花开,柳萌芽。4月,枣树发芽,大种棉花。5月,椿芽上市,蚕豆结荚。6月,杏子长黄、小麦登场。7月,西瓜成熟,水稻扬花。8月,枣子成熟、葵花低头。9月,丹桂飘香、豆叶变黄。10月中旬,菊花盛开、葡萄成熟。11月上旬,柳叶变黄、梧桐叶落。12月,草枯黄。
动物反应本县主要候鸟有家燕,布谷鸟等。3月上旬,大雁回去小燕来。清明(4月4日或5日)前后,布谷鸟叫,咕咕咕,种秫秫。它的鸣叫,是人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夏收夏种季节。8月15雁门开,小燕回去大雁来。8月下旬,秋蝉和鸣,秋螂(知了一种)叫一声,穷汉吓一惊。农历8月间闻声。10月上旬,蝉终鸣。11月中旬,蛇冬眠。12月,鸡、鸭添毛,田鼠进庄,家猫卧灶。
非生物对季节的反应1月,寒潮常侵,霜冻呈现。2月,冰雪易解,土壤松动。3月,春雷初动,闪电始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交了7月节(农历),夜寒白天热。交了8月节,响午头一会热。交了9月节,一点也不热。交了10月节,下雨就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