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水路
一、港口、航道、渡口
淮河从南照集西约5公里处流入我县,经南照、润河、庙台、垂岗、沫河口、鲁口孜等集镇,沿岸线98公里。颍河从阜阳的洄溜集流入县境,经新集、江口、新庙、颍上、刘集、杨湖至沫河口入淮河,沿岸线103公里。
县内水路航道以淮河、颍河为枢纽,下与长江、东海贯通,上与阜阳、河南省连接,常年通航,因此,颍上成了皖西北地区水路货源集散地之一。进入80年代,由于颍河航道上先后建了5座节制闸,而未建过船闸,致使断航。又因为颍河上游于河南省境内建白沙、白龟山两大水库,下游水源严重不足,仅颍上境内就有17处浅滩,致使只能季节性通航。阜阳至颍上段80公里,1981年前,闸下水位如能达宽21米、深1.5米左右,才能通过50—100吨级的轮驳船队。1981年后,颍上闸建成蓄水,但因未建过船闸,并拦河筑坝,致使蚌埠、淮南等地到阜阳的水运物资中断航运。颍上至沫河口段45公里,一般水深1.5米,航漕宽30米,可通过50—300吨级的轮驳船队。近年来,颍河河床有部分淤高,枯水水深1米,尚能通过50—100吨级的轮驳船队。
淮河经县境长98公里,渡口23处。颍河103公里,渡口53处。小洪河15公里,渡口5处。小润河30公里,渡口5处。济河27公里,渡口4处。西淝河15公里,渡口7处。八里河10公里,渡口3处。分布在14个区、82个乡、97个大队。渡船130只,其中木船110只,挂机14只,铁质船6只。按渡船质量分,一类25只,二类84只,三类18只,四类3只。
二、运输工具
建国前,颍上水路运输工具,除有商办小轮船通行外,绝大部分是10吨左右的木帆船,以摆渡、捕鱼、捉虾为主,有时也参加短途运输。至于外河流入的较大船舶,最大者也只3~20吨不等的“对连划”。木帆船运输,遇风扬帆,无风摇橹,无风或顶风,既要摇橹,又要人工拉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上运输工具也随之不断更新和改进,至1985年,全县已有机动船244艘,拖轮18艘,驳船161艘。木帆船已全部淘汰,改为挂桨机船。
三、客运
1952年,颍上县正式开始承办国营客运,由华东拖轮跑正阳关至阜阳客班,年客运量8000人次。1954年,颍上航运管理站成立,先后发售到蚌埠市沿途城镇的客船票。1971年,.衮I现粱吃兜目桶唷4文暧挚.僦粱茨系募窘谛钥桶唷B每投嗍保屯洗筒担乇鸲嗍保陀寐滞隙蛹影唷1971年,客运量达26万多人次,创客运历史最高记录。1981年,颍上建颍河节制闸,切断了正阳关至阜阳的航道,客运量逐年下降。1982年,客运量仅达17万人次。截至1982年底,仅通行正阳关至颍上县47公里航道。枯水季节,只通正阳关至杨湖镇14公里和正阳关至润河集65公里的短途客班。1986年后,客运断航。
四、货运
建国前,颍上港口只是船行或私人营运货物。1952年,有蚌埠招商局货轮来往,运量很少。后由国家经营,年货运量也只3800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营轮驳队往来频繁,常有数百吨、上千吨货物进港。1960年,运输量高达18万多吨。进入70年代,由于水位不正常,年运输量一直徘徊在几万吨之间。进入80年代,濉阜、阜淮铁路通车,颍河航道堵死,1982年货运量只有7000多吨,到1985年,年货运量寥寥无几。
木帆船运输,1949年货运量在11.7万吨左右。1953年秋,对水上船民实行民主改革,官匪、封建把头受到应有的惩罚,纯洁了水上运输队伍,发展了运输生产,年运量达13万多吨。1956年,成立四个水上初级社。1958年转为“红星高级社”。1960年,改名为颍上航运公司,年货运量达44万多吨。进入80年代后,木帆船货运量日趋下降。1982年,货运量不足3万吨。大批船只流入淮河、长江航线找货源谋生。有1000多专业运输船民改行上岸拉板车、做生意或做其他手工劳动。
1981年,冯兆文等12户船民以4万元起家自力更生办船队,经历轮驳队—轮驳大队—轮驳分公司—轮船公司。以一个水泥船队发展为8个钢质船队8130吨位,固定资产528.68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的中型水上运输企业,被国家交通部评为先进企业。
颍上水运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冲出颍、淮河,走向沿海。1988年,完成货运量22万吨。
颍上县水上运输工具部分年份运输量分类统计表
表31
淮河从南照集西约5公里处流入我县,经南照、润河、庙台、垂岗、沫河口、鲁口孜等集镇,沿岸线98公里。颍河从阜阳的洄溜集流入县境,经新集、江口、新庙、颍上、刘集、杨湖至沫河口入淮河,沿岸线103公里。
县内水路航道以淮河、颍河为枢纽,下与长江、东海贯通,上与阜阳、河南省连接,常年通航,因此,颍上成了皖西北地区水路货源集散地之一。进入80年代,由于颍河航道上先后建了5座节制闸,而未建过船闸,致使断航。又因为颍河上游于河南省境内建白沙、白龟山两大水库,下游水源严重不足,仅颍上境内就有17处浅滩,致使只能季节性通航。阜阳至颍上段80公里,1981年前,闸下水位如能达宽21米、深1.5米左右,才能通过50—100吨级的轮驳船队。1981年后,颍上闸建成蓄水,但因未建过船闸,并拦河筑坝,致使蚌埠、淮南等地到阜阳的水运物资中断航运。颍上至沫河口段45公里,一般水深1.5米,航漕宽30米,可通过50—300吨级的轮驳船队。近年来,颍河河床有部分淤高,枯水水深1米,尚能通过50—100吨级的轮驳船队。
淮河经县境长98公里,渡口23处。颍河103公里,渡口53处。小洪河15公里,渡口5处。小润河30公里,渡口5处。济河27公里,渡口4处。西淝河15公里,渡口7处。八里河10公里,渡口3处。分布在14个区、82个乡、97个大队。渡船130只,其中木船110只,挂机14只,铁质船6只。按渡船质量分,一类25只,二类84只,三类18只,四类3只。
二、运输工具
建国前,颍上水路运输工具,除有商办小轮船通行外,绝大部分是10吨左右的木帆船,以摆渡、捕鱼、捉虾为主,有时也参加短途运输。至于外河流入的较大船舶,最大者也只3~20吨不等的“对连划”。木帆船运输,遇风扬帆,无风摇橹,无风或顶风,既要摇橹,又要人工拉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上运输工具也随之不断更新和改进,至1985年,全县已有机动船244艘,拖轮18艘,驳船161艘。木帆船已全部淘汰,改为挂桨机船。
三、客运
1952年,颍上县正式开始承办国营客运,由华东拖轮跑正阳关至阜阳客班,年客运量8000人次。1954年,颍上航运管理站成立,先后发售到蚌埠市沿途城镇的客船票。1971年,.衮I现粱吃兜目桶唷4文暧挚.僦粱茨系募窘谛钥桶唷B每投嗍保屯洗筒担乇鸲嗍保陀寐滞隙蛹影唷1971年,客运量达26万多人次,创客运历史最高记录。1981年,颍上建颍河节制闸,切断了正阳关至阜阳的航道,客运量逐年下降。1982年,客运量仅达17万人次。截至1982年底,仅通行正阳关至颍上县47公里航道。枯水季节,只通正阳关至杨湖镇14公里和正阳关至润河集65公里的短途客班。1986年后,客运断航。
四、货运
建国前,颍上港口只是船行或私人营运货物。1952年,有蚌埠招商局货轮来往,运量很少。后由国家经营,年货运量也只3800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营轮驳队往来频繁,常有数百吨、上千吨货物进港。1960年,运输量高达18万多吨。进入70年代,由于水位不正常,年运输量一直徘徊在几万吨之间。进入80年代,濉阜、阜淮铁路通车,颍河航道堵死,1982年货运量只有7000多吨,到1985年,年货运量寥寥无几。
木帆船运输,1949年货运量在11.7万吨左右。1953年秋,对水上船民实行民主改革,官匪、封建把头受到应有的惩罚,纯洁了水上运输队伍,发展了运输生产,年运量达13万多吨。1956年,成立四个水上初级社。1958年转为“红星高级社”。1960年,改名为颍上航运公司,年货运量达44万多吨。进入80年代后,木帆船货运量日趋下降。1982年,货运量不足3万吨。大批船只流入淮河、长江航线找货源谋生。有1000多专业运输船民改行上岸拉板车、做生意或做其他手工劳动。
1981年,冯兆文等12户船民以4万元起家自力更生办船队,经历轮驳队—轮驳大队—轮驳分公司—轮船公司。以一个水泥船队发展为8个钢质船队8130吨位,固定资产528.68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的中型水上运输企业,被国家交通部评为先进企业。
颍上水运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冲出颍、淮河,走向沿海。1988年,完成货运量22万吨。
颍上县水上运输工具部分年份运输量分类统计表
表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