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颍上港无固定码头,利用自然坡岸,随河水涨落而转移,装卸货物全走木搭跳板上下。1950年,在火神庙及下溜设固定土质码头,1957年移至新河口。1966年第四季度,建造下溜货运码头两座,砖石水泥结构,斜坡式、直立式各1座,岸线长70米,前沿水深1.3米,最大停泊能力200吨级;装置拉坡机1台,3吨吊车2台。同年,由阜阳地区航运分局投资兴建下溜货运专用装卸码头,块石土墙、砖渣基础,炉渣、砂混合搅拌路面,前沿水深1.3米,最大停泊能力200吨级,装置拉坡机1台,3吨吊车1台。解放前夕,颍上港无装卸机械,装卸货物,搬运工人全靠肩挑、人抬,被人称做一根扁担八根绳的“脚行”、“罗行”。如遇下货地点在西关,运货不准通过大街,需绕道北关外,倘遇狂风暴雨或冰雪天气,工人只得赤脚挑、抬,苦不堪言。1952年,搬运工具由肩挑、人抬改为“土车子”和“红车子”。1953年改用350型大轮架车,提高工效5倍。1955年改用650型架车,4个队188人,每天可完成装卸货物600吨。1960年,添置一部分脚踏三轮车。1975~1981年间,新购罗马“布切奇”大货车1辆、柴油130货车1辆,不久,又购进1辆罗马“达克”货车。1981年7月,通过整顿,又买进5辆解放牌带挂货车。至1984年,颍上县搬运公司改名为运输公司,以装卸、运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先后组建石棉瓦厂、浴池、商店、机修、医疗、汽车配件门市部等经济实体,解决子女就业127人。1988年,拥有大货车10辆、小四轮22辆,固定码头吊车2台,并改装两个活吊车,扩大了作业项目,检修两台拉坡机,修建拉坡机路200米,平整码头场地400平方米,还装置了太阳灯,方便夜间装卸作业。1988年,完成货运量12.6万吨,309.4万吨公里,营运总收入126.7万元,上交国税13.9万元,利润12.5万元。
上一篇:第三节 水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