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交通
(一)公路
干线公路县内有干线公路6条,总长166.5公里。
阜蚌公路,西起阜阳市,东至蚌埠市。自西向东由双龙集入县境,经谭铺、马店、利辛、董集、中疃、望疃,至侯寨出境入蒙城县地,本县辖44.4公里。清朝,为颍州府至凤阳府驿道,中有桃园、利现、董集、望疃等递铺。民国24年(1935),筑成土公路,1940年断续铺成砖渣路面。1942年为阻击日本侵略军,间断挖毁路基,1945年冬相继修复。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阜蚌路修建,1952年用兴修农田水利挖出的砂礓铺筑路面试验成功,即用高粱向群众兑换砂礓铺路,1955年上半年阜阳至蒙城一段建成晴雨通车的砂礓路面。1964年开始试铺碎石渣油路面,1965年底全线渣油路面竣工。1977年利辛县城南一段规划为环城路,改道在阜蒙河堤南岸修筑路基,1982年铺设砂礓底层,1983年完成碎石渣油路面工程,并改道通车。
利凤公路,由利辛集至凤台县城,经佛镇、阚疃,至八里入凤台县地,本县辖25.6公里。清朝,为亳州至寿州驿道。民国23年(1934)修成土公路,新中国成立后整修,1956年铺成砂礓路面,1970年铺设碎石渣油路面。1973年利辛路口改道,东迁150米,向南改线1公里。1976年开挖利阚新河,2月份河成路就,新路基完成,采备砂礓1.92万立方米,利辛至阚疃一段,计划再东迁利阚河堤。
0908国防公路,亦称萧淮(萧县至淮滨)公路,东北自涡阳县由李大庄入县境,经张村、汝集、王人,至储庄出境入阜阳县地,本县辖34.8公里。清朝,为宿州至颍州驿道。1954年秋整修为6米宽土路,1957年春铺成3米宽砂礓路面,1969年列为国家统一篇码的国防公路,开始铺筑碎石渣油路面,1972年竣工。1978年将路基加宽到20米,渣油路面由6米加宽到9米。
利张公路,利辛集至张村,长30公里,经阎集、孙集、刘营、六里赵。清朝,为亳州至寿州驿道。1973年废弃旧路,改道取直,由城关镇黄桥向西,经西潘楼、叶马、刘营、董营,直驰张村,全程26.3公里。1974年铺筑砂礓路面,1976年铺筑碎石渣油路面。
张太公路,张村至太和,为利张公路向西延伸路段。本县辖8.4公里。1958年修筑土路面,1960年铺筑砂礓路面,1972年铺筑碎石渣油路面。
利楚公路,利辛至涡阳县楚店集,经五里、江集、崔小集,至四里桥出境,至楚店与0908公路衔接。本县辖27公里。1949—1955年间曾多次整修,1976年取直,铺筑砂礓底层,当年完成碎石渣油路面工程。
县内干线公路一览表
支线公路县内有支线公路23条,总长294.9公里,1985年所有的区、乡开通汽车。
1965年修筑胡(集)阜(阳)、利(辛)刘(桥)、赵(桥)阚(疃)3条公路,长29公里,完成土方7.6万立方米、砂礓2.68万立方米。
1968年修筑马(店)展(沟)公路,长37.7公里,完成土方3.77万立方米、砂礓2.68万立方米。
1970年修筑五(里)旧(城)、汝(张小集)巩(店)2条公路,长18公里,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砂礓1.5万立方米。
1973年修筑谭(铺)王(人)公路,长17.6公里,完成土方5.28万立方米、砂礓1.94万立方米。
1975年修筑利(辛)胡(集)、张(村)崔(小集)、江(集)旧(城)3条公路,长41公里,完成土方12.3万立方米、砂礓1.7万立方米。
1978年修筑利(辛)颍(上)、王(市)巩(店)、王(市)东(城)、阚(疃)李(集)4条公路,长53.7公里,完成土方12.2万立方米、砂礓4.94万立方米。
1979年修筑高(皇)望(疃)、望(疃)周(集)2条公路,长21.9公里,完成土方5.9万立方米、砂礓1.6万立方米。
1980年修筑崔(小集)旧(城)、孙(集)纪(王场)2条公路,长26公里,完成土方6.4万立方米、砂礓1.77万立方米。
1982年修筑旧(城)丰(集)公路,长9公里,完成土方2.7万立方米、砂礓0.63万立方米。
1983年修筑望(疃)蒋(疃)、东(城)马(店)2条公路,长15公里,完成土方4.15万立方米、砂礓1.66万立方米。
1985年修筑插(花)胡(集)、孙(集)崔(小集)2条公路,长26公里,完成土方3万立方米、砂礓1.8万立方米。
县内支线公路一览表
乡村道路1984年冬至1985年春,县人民政府成立公路会战指挥部,发动民工建勤,会战4个月,对全县所有公路进行整修,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412条,总长1581公里;新增砂礓路面105公里,接通蒙(城)太(和)路75公里、插(花)胡(集)路13公里,沟通17个乡、20个集镇。此次建勤工日246万个,完成土方120万立方米、砂礓30万立方米,路旁植树120万株,其中常青树3.26万株。
桥涵全县有公路桥128座,总长2012.9米,其中50年代兴建的2座,60年代兴建的19座,70年代兴建的43座,80年代兴建的64座;按结构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桥6座,石拱桥55座,砖拱桥21座,双曲拱和轻型拱桥12座,其他结构桥34座;按桥梁长度分130米长的1座,50米以上的5座,30米以上的4座,20米以上的18座,10米以上的36座,10米以下的64座;按桥梁宽度分10米以上宽的7座,9米宽的10座,8米宽的6座,7米宽的48座,6米宽的57座。全部桥梁载重均为汽—13级。涵洞248道,总长度2222米,其中中径150厘米的3道,中径100厘米的30道,中径75厘米以下的215道。全部涵洞均为建县后兴建。
道路标志6条干线公路,均设有完整混凝土预制标志牌和里程碑,其中地名标志牌61块,指示标志牌38块,警告标志牌29块,禁令标志牌4块,里程碑167座。阜蚌公路、0908公路原有标志牌破旧损毁,加之改线,已不适用,建县后全部更新。支线公路尚未设置道路标志。
道路管护1965年5月设县公路管理站,接管阜阳县划拨的马店、王人、汝集道班,涡阳县划拨的利辛、佛镇、五里、崔小集、张村、傅营道班,蒙城县划拨的望疃、中疃道班,凤台县划拨的阚疃、新张集道班。共有管理干部10人、道工85人,承担阜蚌、阜涡、利楚、利凤、张太5条干线公路135.2公里的养护管理。各道班配备有板车、铁锹、抓钩、十字镐等养护工具。随着干线、支线公路的延伸和新建,1976年增设西潘楼道班;1980年增设永兴、贾桥、胡集道班;1981年增设马胡桥、王市、巩店道班。支线公路的养护,1965—1969年采用群众包养的办法,每月每公里由县公路管理站按合同发给签订承包合同的社队包养费8元,1970年终止。1974年实行代表工制度,各路段都安排有正式工负责管理和技术指导。1978年代表工实行工资制,每月工资32元,自带口粮15公斤,国家补助6公斤。1980年底代表工全部辞退,1982年恢复部分代表工。1985年末共有道班20个,技术员4人、领工员4人、道班工人111人,代表工186人。道班房由1965年的68间增加到154间;有工程车5辆、压路机4台、小四轮车25辆、撒播机2台、板车9辆,公路养护实现半机械化。
公路管理站密切配合公安、监理部门,加强对公路的行车管理和路障清除。尤其沿干线公路群众习惯在渣油路面打场、晒粮。自1978年以来,每年午、秋季节,利用宣传车,广泛宣传动员,巡回检查清除路障,使打场、晒粮情况逐年好转。
公路管理站按照“以路养路”的原则,对运营的机动车辆按月收取公路养路费,按吨位计征,收入全部上交省交通厅统一使用。
1971—1985年养路费征收统计表
公路运输客运,1965年始建县汽车站,没有固定班车线路,旅客运输靠过往客车捎带。1966—1972年,先后由阜阳汽车一队、蒙城汽车三队派车在利辛驻点,始发利辛至凤台,利辛至蚌埠长途班车。1973年增开利辛至展沟、利辛至旧城农公班车。1977年阜阳地区汽车公司驻利辛车队正式成立,农公班车增加6条线路,同时增开利辛至阜阳,利辛至涡阳班车,运营路线已达366公里。1984年开辟利辛至上海,利辛至商邱2条跨省线路923公里。1985年已有跨地区线路7条,867公里;跨县线路6条,447公里;农公线路12条,357公里。1966年县内自有小客车1辆,1976年后行政、企事业单位自购小汽车陆续增多,1985年已达51辆。1973年县内自有大客车1辆,1977年后陆续增多,1985年已达40辆。1965年汽车客运量7.4万人,1985年已达480万人,平均年递增23.2%。1965年旅客周转量365万人公里,1985年已达9531万人公里,平均年递增17.7%。
货运,1965年县内仅有1辆5吨载货汽车,短途运输主要靠人力板车,长途货物依靠外地汽车和过往车辆捎带,货运量人力车占总运量的91.4%。1966年后蚌埠汽车八队、阜阳汽车二队,曾派车在利辛驻点。1971年成立汽车队,有江淮牌汽车8辆,其中客车1辆,因经营亏损,于1974年撤销。1972—1976年,蒙城汽车三队所属的3个排,轮流在利辛驻点。1977年阜阳地区汽车公司驻利辛第七车队成立,有货车26辆、200吨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调动各方面发展交通运输的积极性,改变过去那种统得过死的独家经营、人为分割的做法,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进行一系列改革,放宽经济政策,1980年有5户农民自购机动四轮车,参加运营,1985年四轮车增加到893辆、1339.5吨位。1983年允许个体户、专业户购买大型运输工具,当年个体户购买运输货车45辆,1985年增加到75辆、225吨位。农民个人和联户从事运输业务后,迅速缓和农村客、货运输的紧张状况,有力地促进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富民的途径。1985年货运量(不含各单位自运部分)56.4万吨,比1965年增长1.6倍,平均每年递增4.8%;货运周转量2108万吨公里,比1965年增长11.5倍,平均每年递增13.5%。
1965—1985年公路运输工具统计表
1965—1985年公路客运统计表
1965—1985年公路货运统计表
(二)铁路
濉阜铁路,北起濉溪县青龙山,南至阜阳市,经涡阳县地自纪伦寨乡东王庄入县境,至永兴乡大门营子出境入阜阳县地(86K+574M——124K+222M),本县辖37.65公里。1969年10月开始勘测濉阜铁路路基,同年12月成立县铁路指挥所,1970年1月动工,全县出勤民工3万人,2月份完成县境内路基及车站土方48万立方米,同期开始桥涵工程备料,至7月底完成桥涵47座,其中大桥1座、中桥8座、小型桥涵38座,施工土方9.6万立方米,砌石6359立方米,混凝土284立方米,同时完成4个车站的主要建房工程,9月完成正线的铺轨工程,10月1日全线通车,安全驶过本县施工路段,符合建设标准。通车后又经过7个月的正线加固工程和车站建设,1971年5月全面竣工。经济南、上海铁路局和徐州、蚌埠铁路分局组织验收,正式移交铁路部门管理、运行。濉阜铁路在县境内设立江集、西潘楼、东城、永兴4个火车站。西潘楼火车站为县内中心站,距县城9公里,是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集散地。1971年1月15日开始营业,有候车室48平方米,铁路3股半道,客运站台250米,货运站台200米,仓库200平方米。经逐年扩建,1985年候车室350平方米,铁路5股半道,客运站台、货运站台各350米,仓库2000平方米,年吞吐量由2000吨增加到2万吨。
1973—1985年铁路客货运输统计表
(三)航道
通航河道全县有通航河道4条,通航里程102.8公里,年平均水深2米,盛水期3.5—4米,可通过200吨级货轮。
西淝河,上源起于亳县淝河集,于四大王庙入县境,经王市集北,于贾桥乡后刘营东截流入茨淮新河;下段经阚疃集、展沟集入凤台、颍上县地,于峡山口注入淮河。全长178公里,其中县境内长83公里,通航里程28公里。
阜蒙河,1958年开挖的人工河道,西起阜阳县的颍河,流经利辛与西淝河、利阚河相通,至蒙城县与涡河相通,全长77公里,其中县境内长43.1公里。建县后曾三次分段拓宽疏浚,通航里程28公里。
利阚河,1976年开挖的人工河道,北起阜蒙河南岸驻马沟口,南至阚疃入茨淮新河,长15.8公里,可全部通航。
茨淮新河,70年代开挖的人工河道,西起阜阳县茨河铺,自谭铺乡王庄入县境,流经胡集、阚疃,至八里乡篦子宋庄出境入蒙城、凤台县地,至怀运县上桥集注入淮河,县境内长31公里,可常年通航。
港口利辛港位于县城西南隅,阜蒙河北岸、车辙沟口西侧,1976年建,码头长200米(高、中、低三级水位),货位12个,下河线400米,宿舍、站房600平方米,仓库600平方米,港区道路、货场共1万平方米,总计投资55万元,1980年交付使用。1983年省港航工程处投资4万元,由六安地区疏浚队承担利辛港疏浚工程,10月底竣工,挖出泥沙2万立方米,疏浚后,200吨级船舶可进港装卸。同年12月,省港航处再次投资3.6万元,对港区以西至西淝河一段航道疏浚,动员城郊区民工3万人,历时7天,清理泥沙2.15万立方米。清淤后200吨级船舶由茨淮新河经西淝河,可直达利辛港。
渡口1985年全县有渡口46处,其中茨淮新河16处,西淝河25处,阜蒙河5处。由双沟乡管理7处,李集乡管理5处,八里乡、阚疃镇各管理4处,院寺乡、西潘楼镇、阎集乡、苏湾乡各管理3处,王市乡、赵桥乡、城郊乡各管理2处,谷圩乡、谭铺乡、朱集乡、刘营乡、东城乡、新张集乡、展沟乡、望疃乡各管理1处。
茨淮新河渡口的位置是:
谭铺乡谭铺村委会魏庄,
李集乡房寨村委会姜房庄,
李集乡房寨村委会房寨,
李集乡宫营村委会大隋庄,
李集乡解楼村委会解大庄,
李集乡叶营村委会解路沿,
院寺乡沈寨村委会叶土楼,
院寺乡李楼村委会解家湖,
院寺乡后海村委会刘园,
双沟乡双沟村委会管庄,
双沟乡张白行村委会张前庄,
双沟乡张白行村委会祝楼,
谷圩乡郁湖村委会黄湖,
阚疃镇毛庄村委会王圩,
八里乡侯楼村委会六里王,
八里乡宋圩村委会杜桥。
西淝河渡口的位置是:
朱集乡西李村委会汝庄,
刘营乡刁楼村委会东刁楼,
王市乡王营村委会张湾,
王市乡王营村委会前马湾,
西潘楼镇马寨村委会陈大桥,
西潘楼镇马寨村委会李庄,
西潘楼镇李刘村委会刘庄,
东城乡吴庙村委会孙水寨,
阎集乡顺河村委会刘大庄,
双沟乡李水寨村委会李水寨,
双沟乡心悟村委会刘大庄,
双沟乡心悟村委会杨李,
赵桥乡谭集村委会谭集,
赵桥乡谭阁村委会谭新庄,
双沟乡张白行村委会管德寨,
阚疃镇宋台村委会宋台子,
阚疃镇戴圩村委会刘湾,
阚疃镇程楼村委会南小湾,
八里乡袁湾村委会袁湾,
八里乡新建村委会王小楼,
新张集乡金桥村委会新杜湾,
展沟乡南圩村委会南圩,
苏湾乡苏湾村委会苏湾,
苏湾乡黄集村委会黄大庄,
苏湾乡苏湾村委会侯老家。
阜蒙河渡口的位置是:
阎集乡崔刘村委会崔刘,
阎集乡马桥村委会南刘,
城郊乡李楼村委会李楼,
城郊乡蒋庄村委会杨庄,
望疃乡河北村委会汪新庄。
水上运输1979年11月1日,首开阚疃至蚌埠客运航班,每天1个班次,利用天然码头上下旅客,业务由阚疃航运分站负责。1980年1月正式成立县航运站,有帆船143艘、机动船4艘,共1313吨位。航运站成立后即开始组织货运。运出的农副产品大多发往江苏、浙江、江西等省,运进的货物多为化肥、煤炭、建筑材料。
1980—1985年水路运输工具统计表
1980-1985年水路客货运输统计表
(四)搬运
1965年5月,从阜、涡、蒙、凤4县划拨7个搬运站、3个搬运队,同时成立县搬运站,由各区抽调70名搬运工人,成立专业队、副业队和三轮车队,承担县城和附近的搬运、装卸任务。县搬运站相继购置汽车2辆、拖拉机1台、起重辘轳2台,1982年后增购汽车2辆、拖车2辆、四轮车5辆,并增设修理、销售、建材多种经营项目。区、乡搬运站,1968年底增加到13个,1970年增加到18个,1985年增加到22个,有专业职工141人,载重汽车42辆、2100吨位,柴油三轮车672台、336吨位,担负县以下搬运、装卸任务。
(五)交通运输管理
管理机构1965年5月成立县工交科,下属张村、孙集、王人3个交通管理站。1968年12月,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下设工交小组,下属张村、孙集、江集、王人、王市、胡集、望疃、阚疃、展沟9个交通管理站。1970年1月成立县交通局,下属张村、孙集、江集、城郊、王人、王市、胡集、望疃、阚疃、展沟、西潘楼、马店、城关13个交通管理站。1975年成立县交通监理站,负责全县机动车辆监督管理。1980年1月成立航运站,负责全县运输船舶、渡船的年审、年检。1985年1月,县交通监理站易名交通监理所。
交通管理为确保公路、航道畅通,维护交通秩序,县设立交通安全委员会,交通局内设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县交通监理、公路管理部门和各区交通管理站,直接担负维护全县水、陆交通运输安全任务。1965—1974年,车辆监理由县公路管理站代管,1975年后由县监理站直接管理。机动车辆、船舶,每年全面审验一次,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坚决制止运营。对机动车、船驾驶员,每年集中安全教育学习2次,技术考核1次,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坚决取缔驾驶资格。县交通监理站在张村设立检查站,进行路查,纠正违章。
运输市场管理建县后,参加运营的车、船,均执行《安徽省公路汽车货物运输实施细则》、《安徽省公路汽车旅客运输实施细则》、《安徽省水路货物运输实施细则》等规定,实行统一调度、统一货源、统一运价的“三统”政策,坚持计划管理和合理运输的原则。货源安排,先专业车、船,后副业车、船,先国营运输企业,后集体运输企业。旅客运输,由国营企业经营。社会车辆参加运输,均有具体规定,如禁止长途贩运,严格控制载重汽车跨省运输,不准私人购置车、船,以及禁止拖拉机搞营业性运输等限令。为加强运输市场管理,先后在城关、张村、江集、阚疃设立4个检查站,对参加运营的车辆进行商务检查,凡票据不齐、手续不全以及违反运输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给予必要处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始打破部门所有和地区分割的限制,按运输经济的特点,逐步放宽、搞活,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1983年允许私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经营客、货运输;运输企业和车辆单位可以自行受理货源;运价允许在20%的范围内向下浮动。1984年6月成立县联运办公室,政企分开。1985年1月成立县联运公司,由参与运输市场的管理,转移到为运输市场承、托双方服务。同期,撤销4个检查站,“三统”政策不复存在。1984年4月1日前,交通主管部门按营业额的3%向社会车辆征收运管费,之后,调整为1%,向所有参加营业的车、船计征。
干线公路县内有干线公路6条,总长166.5公里。
阜蚌公路,西起阜阳市,东至蚌埠市。自西向东由双龙集入县境,经谭铺、马店、利辛、董集、中疃、望疃,至侯寨出境入蒙城县地,本县辖44.4公里。清朝,为颍州府至凤阳府驿道,中有桃园、利现、董集、望疃等递铺。民国24年(1935),筑成土公路,1940年断续铺成砖渣路面。1942年为阻击日本侵略军,间断挖毁路基,1945年冬相继修复。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阜蚌路修建,1952年用兴修农田水利挖出的砂礓铺筑路面试验成功,即用高粱向群众兑换砂礓铺路,1955年上半年阜阳至蒙城一段建成晴雨通车的砂礓路面。1964年开始试铺碎石渣油路面,1965年底全线渣油路面竣工。1977年利辛县城南一段规划为环城路,改道在阜蒙河堤南岸修筑路基,1982年铺设砂礓底层,1983年完成碎石渣油路面工程,并改道通车。
利凤公路,由利辛集至凤台县城,经佛镇、阚疃,至八里入凤台县地,本县辖25.6公里。清朝,为亳州至寿州驿道。民国23年(1934)修成土公路,新中国成立后整修,1956年铺成砂礓路面,1970年铺设碎石渣油路面。1973年利辛路口改道,东迁150米,向南改线1公里。1976年开挖利阚新河,2月份河成路就,新路基完成,采备砂礓1.92万立方米,利辛至阚疃一段,计划再东迁利阚河堤。
0908国防公路,亦称萧淮(萧县至淮滨)公路,东北自涡阳县由李大庄入县境,经张村、汝集、王人,至储庄出境入阜阳县地,本县辖34.8公里。清朝,为宿州至颍州驿道。1954年秋整修为6米宽土路,1957年春铺成3米宽砂礓路面,1969年列为国家统一篇码的国防公路,开始铺筑碎石渣油路面,1972年竣工。1978年将路基加宽到20米,渣油路面由6米加宽到9米。
利张公路,利辛集至张村,长30公里,经阎集、孙集、刘营、六里赵。清朝,为亳州至寿州驿道。1973年废弃旧路,改道取直,由城关镇黄桥向西,经西潘楼、叶马、刘营、董营,直驰张村,全程26.3公里。1974年铺筑砂礓路面,1976年铺筑碎石渣油路面。
张太公路,张村至太和,为利张公路向西延伸路段。本县辖8.4公里。1958年修筑土路面,1960年铺筑砂礓路面,1972年铺筑碎石渣油路面。
利楚公路,利辛至涡阳县楚店集,经五里、江集、崔小集,至四里桥出境,至楚店与0908公路衔接。本县辖27公里。1949—1955年间曾多次整修,1976年取直,铺筑砂礓底层,当年完成碎石渣油路面工程。
县内干线公路一览表
支线公路县内有支线公路23条,总长294.9公里,1985年所有的区、乡开通汽车。
1965年修筑胡(集)阜(阳)、利(辛)刘(桥)、赵(桥)阚(疃)3条公路,长29公里,完成土方7.6万立方米、砂礓2.68万立方米。
1968年修筑马(店)展(沟)公路,长37.7公里,完成土方3.77万立方米、砂礓2.68万立方米。
1970年修筑五(里)旧(城)、汝(张小集)巩(店)2条公路,长18公里,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砂礓1.5万立方米。
1973年修筑谭(铺)王(人)公路,长17.6公里,完成土方5.28万立方米、砂礓1.94万立方米。
1975年修筑利(辛)胡(集)、张(村)崔(小集)、江(集)旧(城)3条公路,长41公里,完成土方12.3万立方米、砂礓1.7万立方米。
1978年修筑利(辛)颍(上)、王(市)巩(店)、王(市)东(城)、阚(疃)李(集)4条公路,长53.7公里,完成土方12.2万立方米、砂礓4.94万立方米。
1979年修筑高(皇)望(疃)、望(疃)周(集)2条公路,长21.9公里,完成土方5.9万立方米、砂礓1.6万立方米。
1980年修筑崔(小集)旧(城)、孙(集)纪(王场)2条公路,长26公里,完成土方6.4万立方米、砂礓1.77万立方米。
1982年修筑旧(城)丰(集)公路,长9公里,完成土方2.7万立方米、砂礓0.63万立方米。
1983年修筑望(疃)蒋(疃)、东(城)马(店)2条公路,长15公里,完成土方4.15万立方米、砂礓1.66万立方米。
1985年修筑插(花)胡(集)、孙(集)崔(小集)2条公路,长26公里,完成土方3万立方米、砂礓1.8万立方米。
县内支线公路一览表
乡村道路1984年冬至1985年春,县人民政府成立公路会战指挥部,发动民工建勤,会战4个月,对全县所有公路进行整修,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412条,总长1581公里;新增砂礓路面105公里,接通蒙(城)太(和)路75公里、插(花)胡(集)路13公里,沟通17个乡、20个集镇。此次建勤工日246万个,完成土方120万立方米、砂礓30万立方米,路旁植树120万株,其中常青树3.26万株。
桥涵全县有公路桥128座,总长2012.9米,其中50年代兴建的2座,60年代兴建的19座,70年代兴建的43座,80年代兴建的64座;按结构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桥6座,石拱桥55座,砖拱桥21座,双曲拱和轻型拱桥12座,其他结构桥34座;按桥梁长度分130米长的1座,50米以上的5座,30米以上的4座,20米以上的18座,10米以上的36座,10米以下的64座;按桥梁宽度分10米以上宽的7座,9米宽的10座,8米宽的6座,7米宽的48座,6米宽的57座。全部桥梁载重均为汽—13级。涵洞248道,总长度2222米,其中中径150厘米的3道,中径100厘米的30道,中径75厘米以下的215道。全部涵洞均为建县后兴建。
道路标志6条干线公路,均设有完整混凝土预制标志牌和里程碑,其中地名标志牌61块,指示标志牌38块,警告标志牌29块,禁令标志牌4块,里程碑167座。阜蚌公路、0908公路原有标志牌破旧损毁,加之改线,已不适用,建县后全部更新。支线公路尚未设置道路标志。
道路管护1965年5月设县公路管理站,接管阜阳县划拨的马店、王人、汝集道班,涡阳县划拨的利辛、佛镇、五里、崔小集、张村、傅营道班,蒙城县划拨的望疃、中疃道班,凤台县划拨的阚疃、新张集道班。共有管理干部10人、道工85人,承担阜蚌、阜涡、利楚、利凤、张太5条干线公路135.2公里的养护管理。各道班配备有板车、铁锹、抓钩、十字镐等养护工具。随着干线、支线公路的延伸和新建,1976年增设西潘楼道班;1980年增设永兴、贾桥、胡集道班;1981年增设马胡桥、王市、巩店道班。支线公路的养护,1965—1969年采用群众包养的办法,每月每公里由县公路管理站按合同发给签订承包合同的社队包养费8元,1970年终止。1974年实行代表工制度,各路段都安排有正式工负责管理和技术指导。1978年代表工实行工资制,每月工资32元,自带口粮15公斤,国家补助6公斤。1980年底代表工全部辞退,1982年恢复部分代表工。1985年末共有道班20个,技术员4人、领工员4人、道班工人111人,代表工186人。道班房由1965年的68间增加到154间;有工程车5辆、压路机4台、小四轮车25辆、撒播机2台、板车9辆,公路养护实现半机械化。
公路管理站密切配合公安、监理部门,加强对公路的行车管理和路障清除。尤其沿干线公路群众习惯在渣油路面打场、晒粮。自1978年以来,每年午、秋季节,利用宣传车,广泛宣传动员,巡回检查清除路障,使打场、晒粮情况逐年好转。
公路管理站按照“以路养路”的原则,对运营的机动车辆按月收取公路养路费,按吨位计征,收入全部上交省交通厅统一使用。
1971—1985年养路费征收统计表
公路运输客运,1965年始建县汽车站,没有固定班车线路,旅客运输靠过往客车捎带。1966—1972年,先后由阜阳汽车一队、蒙城汽车三队派车在利辛驻点,始发利辛至凤台,利辛至蚌埠长途班车。1973年增开利辛至展沟、利辛至旧城农公班车。1977年阜阳地区汽车公司驻利辛车队正式成立,农公班车增加6条线路,同时增开利辛至阜阳,利辛至涡阳班车,运营路线已达366公里。1984年开辟利辛至上海,利辛至商邱2条跨省线路923公里。1985年已有跨地区线路7条,867公里;跨县线路6条,447公里;农公线路12条,357公里。1966年县内自有小客车1辆,1976年后行政、企事业单位自购小汽车陆续增多,1985年已达51辆。1973年县内自有大客车1辆,1977年后陆续增多,1985年已达40辆。1965年汽车客运量7.4万人,1985年已达480万人,平均年递增23.2%。1965年旅客周转量365万人公里,1985年已达9531万人公里,平均年递增17.7%。
货运,1965年县内仅有1辆5吨载货汽车,短途运输主要靠人力板车,长途货物依靠外地汽车和过往车辆捎带,货运量人力车占总运量的91.4%。1966年后蚌埠汽车八队、阜阳汽车二队,曾派车在利辛驻点。1971年成立汽车队,有江淮牌汽车8辆,其中客车1辆,因经营亏损,于1974年撤销。1972—1976年,蒙城汽车三队所属的3个排,轮流在利辛驻点。1977年阜阳地区汽车公司驻利辛第七车队成立,有货车26辆、200吨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调动各方面发展交通运输的积极性,改变过去那种统得过死的独家经营、人为分割的做法,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进行一系列改革,放宽经济政策,1980年有5户农民自购机动四轮车,参加运营,1985年四轮车增加到893辆、1339.5吨位。1983年允许个体户、专业户购买大型运输工具,当年个体户购买运输货车45辆,1985年增加到75辆、225吨位。农民个人和联户从事运输业务后,迅速缓和农村客、货运输的紧张状况,有力地促进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富民的途径。1985年货运量(不含各单位自运部分)56.4万吨,比1965年增长1.6倍,平均每年递增4.8%;货运周转量2108万吨公里,比1965年增长11.5倍,平均每年递增13.5%。
1965—1985年公路运输工具统计表
1965—1985年公路客运统计表
1965—1985年公路货运统计表
(二)铁路
濉阜铁路,北起濉溪县青龙山,南至阜阳市,经涡阳县地自纪伦寨乡东王庄入县境,至永兴乡大门营子出境入阜阳县地(86K+574M——124K+222M),本县辖37.65公里。1969年10月开始勘测濉阜铁路路基,同年12月成立县铁路指挥所,1970年1月动工,全县出勤民工3万人,2月份完成县境内路基及车站土方48万立方米,同期开始桥涵工程备料,至7月底完成桥涵47座,其中大桥1座、中桥8座、小型桥涵38座,施工土方9.6万立方米,砌石6359立方米,混凝土284立方米,同时完成4个车站的主要建房工程,9月完成正线的铺轨工程,10月1日全线通车,安全驶过本县施工路段,符合建设标准。通车后又经过7个月的正线加固工程和车站建设,1971年5月全面竣工。经济南、上海铁路局和徐州、蚌埠铁路分局组织验收,正式移交铁路部门管理、运行。濉阜铁路在县境内设立江集、西潘楼、东城、永兴4个火车站。西潘楼火车站为县内中心站,距县城9公里,是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集散地。1971年1月15日开始营业,有候车室48平方米,铁路3股半道,客运站台250米,货运站台200米,仓库200平方米。经逐年扩建,1985年候车室350平方米,铁路5股半道,客运站台、货运站台各350米,仓库2000平方米,年吞吐量由2000吨增加到2万吨。
1973—1985年铁路客货运输统计表
(三)航道
通航河道全县有通航河道4条,通航里程102.8公里,年平均水深2米,盛水期3.5—4米,可通过200吨级货轮。
西淝河,上源起于亳县淝河集,于四大王庙入县境,经王市集北,于贾桥乡后刘营东截流入茨淮新河;下段经阚疃集、展沟集入凤台、颍上县地,于峡山口注入淮河。全长178公里,其中县境内长83公里,通航里程28公里。
阜蒙河,1958年开挖的人工河道,西起阜阳县的颍河,流经利辛与西淝河、利阚河相通,至蒙城县与涡河相通,全长77公里,其中县境内长43.1公里。建县后曾三次分段拓宽疏浚,通航里程28公里。
利阚河,1976年开挖的人工河道,北起阜蒙河南岸驻马沟口,南至阚疃入茨淮新河,长15.8公里,可全部通航。
茨淮新河,70年代开挖的人工河道,西起阜阳县茨河铺,自谭铺乡王庄入县境,流经胡集、阚疃,至八里乡篦子宋庄出境入蒙城、凤台县地,至怀运县上桥集注入淮河,县境内长31公里,可常年通航。
港口利辛港位于县城西南隅,阜蒙河北岸、车辙沟口西侧,1976年建,码头长200米(高、中、低三级水位),货位12个,下河线400米,宿舍、站房600平方米,仓库600平方米,港区道路、货场共1万平方米,总计投资55万元,1980年交付使用。1983年省港航工程处投资4万元,由六安地区疏浚队承担利辛港疏浚工程,10月底竣工,挖出泥沙2万立方米,疏浚后,200吨级船舶可进港装卸。同年12月,省港航处再次投资3.6万元,对港区以西至西淝河一段航道疏浚,动员城郊区民工3万人,历时7天,清理泥沙2.15万立方米。清淤后200吨级船舶由茨淮新河经西淝河,可直达利辛港。
渡口1985年全县有渡口46处,其中茨淮新河16处,西淝河25处,阜蒙河5处。由双沟乡管理7处,李集乡管理5处,八里乡、阚疃镇各管理4处,院寺乡、西潘楼镇、阎集乡、苏湾乡各管理3处,王市乡、赵桥乡、城郊乡各管理2处,谷圩乡、谭铺乡、朱集乡、刘营乡、东城乡、新张集乡、展沟乡、望疃乡各管理1处。
茨淮新河渡口的位置是:
谭铺乡谭铺村委会魏庄,
李集乡房寨村委会姜房庄,
李集乡房寨村委会房寨,
李集乡宫营村委会大隋庄,
李集乡解楼村委会解大庄,
李集乡叶营村委会解路沿,
院寺乡沈寨村委会叶土楼,
院寺乡李楼村委会解家湖,
院寺乡后海村委会刘园,
双沟乡双沟村委会管庄,
双沟乡张白行村委会张前庄,
双沟乡张白行村委会祝楼,
谷圩乡郁湖村委会黄湖,
阚疃镇毛庄村委会王圩,
八里乡侯楼村委会六里王,
八里乡宋圩村委会杜桥。
西淝河渡口的位置是:
朱集乡西李村委会汝庄,
刘营乡刁楼村委会东刁楼,
王市乡王营村委会张湾,
王市乡王营村委会前马湾,
西潘楼镇马寨村委会陈大桥,
西潘楼镇马寨村委会李庄,
西潘楼镇李刘村委会刘庄,
东城乡吴庙村委会孙水寨,
阎集乡顺河村委会刘大庄,
双沟乡李水寨村委会李水寨,
双沟乡心悟村委会刘大庄,
双沟乡心悟村委会杨李,
赵桥乡谭集村委会谭集,
赵桥乡谭阁村委会谭新庄,
双沟乡张白行村委会管德寨,
阚疃镇宋台村委会宋台子,
阚疃镇戴圩村委会刘湾,
阚疃镇程楼村委会南小湾,
八里乡袁湾村委会袁湾,
八里乡新建村委会王小楼,
新张集乡金桥村委会新杜湾,
展沟乡南圩村委会南圩,
苏湾乡苏湾村委会苏湾,
苏湾乡黄集村委会黄大庄,
苏湾乡苏湾村委会侯老家。
阜蒙河渡口的位置是:
阎集乡崔刘村委会崔刘,
阎集乡马桥村委会南刘,
城郊乡李楼村委会李楼,
城郊乡蒋庄村委会杨庄,
望疃乡河北村委会汪新庄。
水上运输1979年11月1日,首开阚疃至蚌埠客运航班,每天1个班次,利用天然码头上下旅客,业务由阚疃航运分站负责。1980年1月正式成立县航运站,有帆船143艘、机动船4艘,共1313吨位。航运站成立后即开始组织货运。运出的农副产品大多发往江苏、浙江、江西等省,运进的货物多为化肥、煤炭、建筑材料。
1980—1985年水路运输工具统计表
1980-1985年水路客货运输统计表
(四)搬运
1965年5月,从阜、涡、蒙、凤4县划拨7个搬运站、3个搬运队,同时成立县搬运站,由各区抽调70名搬运工人,成立专业队、副业队和三轮车队,承担县城和附近的搬运、装卸任务。县搬运站相继购置汽车2辆、拖拉机1台、起重辘轳2台,1982年后增购汽车2辆、拖车2辆、四轮车5辆,并增设修理、销售、建材多种经营项目。区、乡搬运站,1968年底增加到13个,1970年增加到18个,1985年增加到22个,有专业职工141人,载重汽车42辆、2100吨位,柴油三轮车672台、336吨位,担负县以下搬运、装卸任务。
(五)交通运输管理
管理机构1965年5月成立县工交科,下属张村、孙集、王人3个交通管理站。1968年12月,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下设工交小组,下属张村、孙集、江集、王人、王市、胡集、望疃、阚疃、展沟9个交通管理站。1970年1月成立县交通局,下属张村、孙集、江集、城郊、王人、王市、胡集、望疃、阚疃、展沟、西潘楼、马店、城关13个交通管理站。1975年成立县交通监理站,负责全县机动车辆监督管理。1980年1月成立航运站,负责全县运输船舶、渡船的年审、年检。1985年1月,县交通监理站易名交通监理所。
交通管理为确保公路、航道畅通,维护交通秩序,县设立交通安全委员会,交通局内设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县交通监理、公路管理部门和各区交通管理站,直接担负维护全县水、陆交通运输安全任务。1965—1974年,车辆监理由县公路管理站代管,1975年后由县监理站直接管理。机动车辆、船舶,每年全面审验一次,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坚决制止运营。对机动车、船驾驶员,每年集中安全教育学习2次,技术考核1次,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坚决取缔驾驶资格。县交通监理站在张村设立检查站,进行路查,纠正违章。
运输市场管理建县后,参加运营的车、船,均执行《安徽省公路汽车货物运输实施细则》、《安徽省公路汽车旅客运输实施细则》、《安徽省水路货物运输实施细则》等规定,实行统一调度、统一货源、统一运价的“三统”政策,坚持计划管理和合理运输的原则。货源安排,先专业车、船,后副业车、船,先国营运输企业,后集体运输企业。旅客运输,由国营企业经营。社会车辆参加运输,均有具体规定,如禁止长途贩运,严格控制载重汽车跨省运输,不准私人购置车、船,以及禁止拖拉机搞营业性运输等限令。为加强运输市场管理,先后在城关、张村、江集、阚疃设立4个检查站,对参加运营的车辆进行商务检查,凡票据不齐、手续不全以及违反运输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给予必要处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始打破部门所有和地区分割的限制,按运输经济的特点,逐步放宽、搞活,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1983年允许私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经营客、货运输;运输企业和车辆单位可以自行受理货源;运价允许在20%的范围内向下浮动。1984年6月成立县联运办公室,政企分开。1985年1月成立县联运公司,由参与运输市场的管理,转移到为运输市场承、托双方服务。同期,撤销4个检查站,“三统”政策不复存在。1984年4月1日前,交通主管部门按营业额的3%向社会车辆征收运管费,之后,调整为1%,向所有参加营业的车、船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