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邮电
(一)机构设置
1965年5月成立县邮电局,从涡阳县划拨张村、江集、阎集3个邮电支局,从阜阳县划拨王市、王人、马店、胡集4个邮电支局,从凤台县划拨阚疃、展沟2个邮电支局,从蒙城县划拨望疃邮电支局。县邮电局成立后,撤销阎集邮电支局。1969年撤区并社,增设孙集、李集、汝集、巩店、中疃、永兴、旧城、程集、刘集9个邮电支局。1970年1月,邮政局、电信局分设。1972年增设西潘楼邮电支局。1973年7月,邮政局、电信局合并,复称邮电局。1975年设区划社,保留张村、江集、王市、王人、马店、胡集、阚疃、展沟、望疃、孙集、西潘楼11个邮电支局,其余改称邮电所或代办所。1985年末共有11个邮电支局、8个邮电所、5个代办所。
(二)邮政
邮路干线邮路1985年共8条,单程长度198公里,行程396公里。利辛至西潘楼火车站,是自办汽车邮路;利辛至胡集、阚疃、展沟,阜阳至王人、张村、汝集,是委办汽车邮路;利辛至江集、张村、汝集,是委办汽车邮路;西潘楼至孙集、王市,王人至巩店,是自行车邮路。支线邮路1965年长2194公里,1975年增加到4346公里,1976年调整、合并,保留邮路2451公里。1985年乡村支线邮路2082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2013公里,汽车邮路69公里,投递点3394个。城市邮路,1965—1976年县城邮路10公里,投递点30多个。1983年邮路增加到20公里,投递点300多个。
邮递出口邮件,1965—1969年,由蚌埠邮电局委办汽车承运,到县汽车站交接邮件。1969年下半年至1978年,蚌埠邮电局自办汽车承运,到县邮电局交换邮件。1978年8月起,委办火车承运,县邮电局自办汽车运输,由利辛前往西潘楼火车站交接邮件,每日4次。进口邮件,县邮电局到各支局、所的邮件,分别由县局自办汽车、委办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运送。各支局、所的落地邮件,投递人员按规定的班期、邮路投递。1965—1969年,邮件传递全部由自行车运送,自行车由34辆增加到41辆,其后自行车成为乡村邮路的主要运输工具。1970年配置摩托车1辆,1976年配置汽车1辆。1985年有汽车2辆、自行车52辆。
函件1965年邮递40.23万件,1985年增加到69.02万件,年平均递增2.7%。
包裹1965年邮递0.82万件,1985年增加到1.58万件,年平均递增3.3%。
汇票1965年办理0.46万张,1985年增加到2.57万张,年平均递增9%。
报纸1965年订销0.33万份、161万张,1985年订销6.63万份、1337万张,年平均递增11.2%。1965—1985年累计订销报纸40.7万份、10311.4万张,平均每年发行1.94份、491万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订阅报纸数量显著增加,1979年总订销量突破2万份,1984年达到4.86万份,1985年又比上年增长36.4%。发行量最大的是《人民日报》、《安徽日报》、《阜阳报》、《农民日报》、《安徽科技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等。
刊物发行1965年订销0.8万份、2.06万册,1985年订销5.18万份、80.26万册,年平均增长9.8%。1965—1985年累计订销33.86万份、453.95万册,平均每年订销1.61万份、21.62万册。订销量最大的是《红旗》、《半月谈》、《党员生活》、《专业户》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发行的多为政治性刊物,文艺、科技、知识性刊物甚少,1966—1976年累计发行刊物8.22万份、113.56万册,平均每年发行0.75万份、10.32万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类刊物品种数量大增,近百种刊物在县内发行,1980年起逐年递增。
1965—1985年邮政业务量统计
(三)电信
电报设备,1965年配置人工音响收发报机1台,1975年配置55型电传打字机2台,1981年增加到3台。电路,利辛至阜阳2路,其中电传1路、话传1路。开办报务种类有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公电8种,实行24小时营业,随到随发。投递,县城每天8—21时,乡村电报随邮班走,乡村加急电报立即投送,收取专送费用。县局到支局、所的电报,均为话传电报。业务量:1965年发出电报0.49万份,1985年发出电报7.37万份,年平均递增14.5%。1965—1985年累计发出电报91.62万份,平均每年4.36万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务电报显著增加,1979—1985年平均每年发出7.68万份。
电话长途电话,1965年5月以后,相继开通利辛至阜阳5条、利辛至合肥、利辛至蒙城、利辛至涡阳,共8条。1965年配置1部20门磁石交换机,1971年调整为30门。1972年配置2部载波电话终端机,总容量4路,实占4路,1974年调整为1部,总容量3路,实占3路,1981年调整为2部,总容量6路,实占5路。话务,1965年通话1.4万张,1985年通话5.53万张,年平均递增7.1%。1965—1985年累计完成65.95万张,平均每年3.14万张。市内电话,1965年架设市话杆路2.3公里,架空明线条13对公里,架设电缆0.42皮长公里。1985年市内杆路长度11公里,架空明线条34对公里,架设电缆5皮长公里。1965年安装交换机100门,实占71门,电话单机65部。1967年安装交换机200门,实占136门,电话单机108部。1977年安装交换机300门,实占219门,电话单机203部。1982年安装交换机400门,实占261门,电话单机229部。1985年安装交换机500门,实占388门,电话单机327部。1965—1985年,交换机年平均递增8.3%,实占容量以8.9%递增,电话单机以8.2%递增。农村电话,1965年夏,县局陆续架通至各支局线路,杆路长度335公里,架空明线条456对公里。其后随行政区划略有变动外,杆、线路一般较稳定。1985年实有杆路379公里,架空明线条654对公里。1975年埋设利辛至江集地下电缆20皮长公里,1981年埋设利辛至马店地下电缆9皮长公里,其后陆续埋设,1983年已增加到152皮长公里。1965年交换机10部,装机容量430门,实占210门,电话单机196部。1969年冬行政区划变动,1970年交换机增加到14部,装机容量660门,实占338门,电话单机294部。1977年交换机增至21部,装机容量930门,实占449门,电话单机366部。1985年交换机共29部;其中邮电局经营22部,乡(镇)经营7部;装机容量1210门,其中邮电局经营980门,乡(镇)经营230门;电话单机362部。1976年开始使用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1979年增加到20部。1980年利辛至马店、西潘楼、王市、王人、张村、阚疃、望疃支局,开通单路载波。话务,1966年通话3.75万张,业务总量3.3万元;1985年通话22.48万张,业务总量12.29万元;1966—1985年累计通话249.63万张,平均每年12.48万张;累计业务总额272.92万元,平均每年13.65万元。通话年平均递增9.9%,业务总额年平均递增7.2%。
(四)邮电管理
建县后,邮电部门严格执行邮电部1964年颁发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了邮电通信质量,得到广大用户的信赖,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信誉。“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电管理的规章制度一度松弛,邮政、电信检查室被撤销,新吸收的邮电职工缺乏严格的质量观念,使邮电通信质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开始加强质量管理工作,1980年起对邮电通信质量进行年度统计分析。1982年复设邮政、电信检查室,配备邮政业务检查员1人、乡邮检查员2人、电信业务管理员1人、电信技术管理员2人,定期进行质量分析,每月抽出一半时间深入支局、所检查工作。1984年实行岗位责任制,质量与奖金挂钩,各个环节落实到人,日有记录,月有检查,邮电通信质量进一步提高,邮电业务信誉得到恢复。
邮政通信质量总包邮件延误差错率,1980年为万分之一点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81年为万分之零点六二。1982—1985年没有发生。
总包邮件损失率,1980—1982年没有发生,1983年为万分之零点七五,1985年为万分之零点一三。
给据邮件延误差错率,1980年为万分之零点二,1982年上升到万分之一点三,1983年下降到万分之零点七,1984—1985年没有发生。
给据邮件损失率,1980—1985年没有发生。
订销报刊延误差错率,1982年为万分之五点九,1983年下降到万分之零点零四。1980—1981年、1984—1985年没有发生。
邮政通信事故,1983年发生1次,1985年发生2次。
电信通信质量电报服务差错率,1980—1984年,平均发生0.00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85年没有发生。
电报发报逾限率,1981—1984年,年平均发生0.5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80年、1985年没有发生。
电报投递逾限率,1980—1985年,年平均发生1.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长途电话逾限率,1980—1985年,年平均发生4.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长途电话有效接通率,1980—1985年,年平均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电信通信事故,1984年发生1次。
1965年5月成立县邮电局,从涡阳县划拨张村、江集、阎集3个邮电支局,从阜阳县划拨王市、王人、马店、胡集4个邮电支局,从凤台县划拨阚疃、展沟2个邮电支局,从蒙城县划拨望疃邮电支局。县邮电局成立后,撤销阎集邮电支局。1969年撤区并社,增设孙集、李集、汝集、巩店、中疃、永兴、旧城、程集、刘集9个邮电支局。1970年1月,邮政局、电信局分设。1972年增设西潘楼邮电支局。1973年7月,邮政局、电信局合并,复称邮电局。1975年设区划社,保留张村、江集、王市、王人、马店、胡集、阚疃、展沟、望疃、孙集、西潘楼11个邮电支局,其余改称邮电所或代办所。1985年末共有11个邮电支局、8个邮电所、5个代办所。
(二)邮政
邮路干线邮路1985年共8条,单程长度198公里,行程396公里。利辛至西潘楼火车站,是自办汽车邮路;利辛至胡集、阚疃、展沟,阜阳至王人、张村、汝集,是委办汽车邮路;利辛至江集、张村、汝集,是委办汽车邮路;西潘楼至孙集、王市,王人至巩店,是自行车邮路。支线邮路1965年长2194公里,1975年增加到4346公里,1976年调整、合并,保留邮路2451公里。1985年乡村支线邮路2082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2013公里,汽车邮路69公里,投递点3394个。城市邮路,1965—1976年县城邮路10公里,投递点30多个。1983年邮路增加到20公里,投递点300多个。
邮递出口邮件,1965—1969年,由蚌埠邮电局委办汽车承运,到县汽车站交接邮件。1969年下半年至1978年,蚌埠邮电局自办汽车承运,到县邮电局交换邮件。1978年8月起,委办火车承运,县邮电局自办汽车运输,由利辛前往西潘楼火车站交接邮件,每日4次。进口邮件,县邮电局到各支局、所的邮件,分别由县局自办汽车、委办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运送。各支局、所的落地邮件,投递人员按规定的班期、邮路投递。1965—1969年,邮件传递全部由自行车运送,自行车由34辆增加到41辆,其后自行车成为乡村邮路的主要运输工具。1970年配置摩托车1辆,1976年配置汽车1辆。1985年有汽车2辆、自行车52辆。
函件1965年邮递40.23万件,1985年增加到69.02万件,年平均递增2.7%。
包裹1965年邮递0.82万件,1985年增加到1.58万件,年平均递增3.3%。
汇票1965年办理0.46万张,1985年增加到2.57万张,年平均递增9%。
报纸1965年订销0.33万份、161万张,1985年订销6.63万份、1337万张,年平均递增11.2%。1965—1985年累计订销报纸40.7万份、10311.4万张,平均每年发行1.94份、491万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订阅报纸数量显著增加,1979年总订销量突破2万份,1984年达到4.86万份,1985年又比上年增长36.4%。发行量最大的是《人民日报》、《安徽日报》、《阜阳报》、《农民日报》、《安徽科技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等。
刊物发行1965年订销0.8万份、2.06万册,1985年订销5.18万份、80.26万册,年平均增长9.8%。1965—1985年累计订销33.86万份、453.95万册,平均每年订销1.61万份、21.62万册。订销量最大的是《红旗》、《半月谈》、《党员生活》、《专业户》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发行的多为政治性刊物,文艺、科技、知识性刊物甚少,1966—1976年累计发行刊物8.22万份、113.56万册,平均每年发行0.75万份、10.32万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类刊物品种数量大增,近百种刊物在县内发行,1980年起逐年递增。
1965—1985年邮政业务量统计
(三)电信
电报设备,1965年配置人工音响收发报机1台,1975年配置55型电传打字机2台,1981年增加到3台。电路,利辛至阜阳2路,其中电传1路、话传1路。开办报务种类有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公电8种,实行24小时营业,随到随发。投递,县城每天8—21时,乡村电报随邮班走,乡村加急电报立即投送,收取专送费用。县局到支局、所的电报,均为话传电报。业务量:1965年发出电报0.49万份,1985年发出电报7.37万份,年平均递增14.5%。1965—1985年累计发出电报91.62万份,平均每年4.36万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务电报显著增加,1979—1985年平均每年发出7.68万份。
电话长途电话,1965年5月以后,相继开通利辛至阜阳5条、利辛至合肥、利辛至蒙城、利辛至涡阳,共8条。1965年配置1部20门磁石交换机,1971年调整为30门。1972年配置2部载波电话终端机,总容量4路,实占4路,1974年调整为1部,总容量3路,实占3路,1981年调整为2部,总容量6路,实占5路。话务,1965年通话1.4万张,1985年通话5.53万张,年平均递增7.1%。1965—1985年累计完成65.95万张,平均每年3.14万张。市内电话,1965年架设市话杆路2.3公里,架空明线条13对公里,架设电缆0.42皮长公里。1985年市内杆路长度11公里,架空明线条34对公里,架设电缆5皮长公里。1965年安装交换机100门,实占71门,电话单机65部。1967年安装交换机200门,实占136门,电话单机108部。1977年安装交换机300门,实占219门,电话单机203部。1982年安装交换机400门,实占261门,电话单机229部。1985年安装交换机500门,实占388门,电话单机327部。1965—1985年,交换机年平均递增8.3%,实占容量以8.9%递增,电话单机以8.2%递增。农村电话,1965年夏,县局陆续架通至各支局线路,杆路长度335公里,架空明线条456对公里。其后随行政区划略有变动外,杆、线路一般较稳定。1985年实有杆路379公里,架空明线条654对公里。1975年埋设利辛至江集地下电缆20皮长公里,1981年埋设利辛至马店地下电缆9皮长公里,其后陆续埋设,1983年已增加到152皮长公里。1965年交换机10部,装机容量430门,实占210门,电话单机196部。1969年冬行政区划变动,1970年交换机增加到14部,装机容量660门,实占338门,电话单机294部。1977年交换机增至21部,装机容量930门,实占449门,电话单机366部。1985年交换机共29部;其中邮电局经营22部,乡(镇)经营7部;装机容量1210门,其中邮电局经营980门,乡(镇)经营230门;电话单机362部。1976年开始使用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1979年增加到20部。1980年利辛至马店、西潘楼、王市、王人、张村、阚疃、望疃支局,开通单路载波。话务,1966年通话3.75万张,业务总量3.3万元;1985年通话22.48万张,业务总量12.29万元;1966—1985年累计通话249.63万张,平均每年12.48万张;累计业务总额272.92万元,平均每年13.65万元。通话年平均递增9.9%,业务总额年平均递增7.2%。
(四)邮电管理
建县后,邮电部门严格执行邮电部1964年颁发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了邮电通信质量,得到广大用户的信赖,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信誉。“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电管理的规章制度一度松弛,邮政、电信检查室被撤销,新吸收的邮电职工缺乏严格的质量观念,使邮电通信质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开始加强质量管理工作,1980年起对邮电通信质量进行年度统计分析。1982年复设邮政、电信检查室,配备邮政业务检查员1人、乡邮检查员2人、电信业务管理员1人、电信技术管理员2人,定期进行质量分析,每月抽出一半时间深入支局、所检查工作。1984年实行岗位责任制,质量与奖金挂钩,各个环节落实到人,日有记录,月有检查,邮电通信质量进一步提高,邮电业务信誉得到恢复。
邮政通信质量总包邮件延误差错率,1980年为万分之一点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81年为万分之零点六二。1982—1985年没有发生。
总包邮件损失率,1980—1982年没有发生,1983年为万分之零点七五,1985年为万分之零点一三。
给据邮件延误差错率,1980年为万分之零点二,1982年上升到万分之一点三,1983年下降到万分之零点七,1984—1985年没有发生。
给据邮件损失率,1980—1985年没有发生。
订销报刊延误差错率,1982年为万分之五点九,1983年下降到万分之零点零四。1980—1981年、1984—1985年没有发生。
邮政通信事故,1983年发生1次,1985年发生2次。
电信通信质量电报服务差错率,1980—1984年,平均发生0.00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85年没有发生。
电报发报逾限率,1981—1984年,年平均发生0.5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80年、1985年没有发生。
电报投递逾限率,1980—1985年,年平均发生1.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长途电话逾限率,1980—1985年,年平均发生4.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长途电话有效接通率,1980—1985年,年平均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电信通信事故,1984年发生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