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乙巳年四月(庚辰月)初二日(戊辰日)辛酉时

目录

城镇就业
民国期间,手工业和商贩多集中在县城和集镇。雇主随意解雇工人,雇工无职业保障。徒工学艺三年,满期后,送师(义务工)1年,方可自谋职业。四支行帮的把头控制县城码头。搬运工人每搬卸一件活,当即付给把头撇力钱。中小学教员由校长一年聘任一次,届时接不到聘书,即告失业。
民国29年(1940年)11月,县政府上报省府的职工人数:杂货41名,广货13名,绸布16名,五金10名,酒业11名,烟店9名,盐业6名,酱园7名,中药15名,西药5名,粮行(店)41名,印刷9名,泥瓦业152名,竹业50名,木业154名,成衣业66名,丝业697名,油漆业49名,屠宰业56名,理发业318名,运输业402名,栈业78名,土车43名,洋车75名,铁业109名,窑业52名,饭馆51名,浴业51名,果食48名,其它62名。计2579名。
1950年,民政科办理失业知识分子登记,安排就业924人。1952—1953年,安排城镇无业人员就业85名。1954—1955年,通过文化考试,安排知识分子就业517名;1956年,安排284名;1957安排40名。1958年,本县招工1040名,为马鞍山、合肥、淮南、蚌埠招工2万名。1959年,劳动科给企事业单位介绍合同(临时)工。1962年,县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各下放职工700名。1969—1982年,先后招工5675名(其中为外埠代招2405名),95%是下放农村的城镇知识青年,其余为退伍军人和回乡知识青年。1982年6月,城关镇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1983年,入会673户,从业人员1150名。1984年2月,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1985年底,全县全民单位职工9284名,集体单位职工10800名,合计20084名。个体劳动者7900户,从业12000余人,其中手工业845户,1400人;运输业1000户,1705人;商业3834户,5580人;服务行业2220户,3460人(其中待业青年422人,退休职工254人)。
非农业劳动保护
建国前,手工业场社、作坊工人公伤致残,医疗费自理,丧失劳力,便被解雇。建国后,逐步落实国家颁布的劳保法规。1956年,开始防治职业病。1977年,劳动局配专职劳保干部,后设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股,各企业配备专职劳保人员。每年给水泥厂、农机厂、油嘴厂、磷肥厂的职工作一次健康检查。印刷厂职工两年体检一次。医院放射科医师每年轮休一个月,两年体检一次。1980年4月,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一名副县长兼任主任。每年5月份,开展安全月活动。1981年,县棉麻公司、供电局、石油公司加油站等单位被评为阜阳地区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受到阜阳行署的表彰。工业交通和基本建设部门安全设施费开支,1977—1981年计11.6万元;工作服、手套、安全帽和高温、高空、尘毒营养补助费开支77万元。1982年,水泥厂职工体检费700元,磷肥厂500元。省分别拨给水泥厂和磷肥厂各7万元,两厂各自筹13万元,兴建防护尘毒设备工程。1984年竣工,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的尘毒排放控制标准。1985年,安全设施费2.9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