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舒城县令万祖恕以龙山书院学租为常年经费,在伏虎寺创办斌农学堂(始为农校,1905年改为普中)。光绪三十二年,根据孙家鼐倡议,就循理书院开办寿县公学(分小学、中学两部)。同年二月,六安李美彬以茶厘为常年经费,在城内考棚防雨公所办六安州中学堂,是为境内清末时仅有的三所中学。当时中学规模小,修业期为五年,不分高初级,领导者称监督(校长)和学监(教导主任)。
民国肇始,舒城县议会呈请废止中学,发展小学,原有中学遂停。民国2年(1913年),省督倪嗣冲通电“停学办用”,挪用教育经费,寿县公学中学部亦停。六安州中学堂改为六安初级中学,勉强维持到民国3年,亦被迫停闭。至此,境内遂无中学。民国12年,寿县劝学所恢复公学中学部。民国14年,六安又设初中一所。到民国19年,全区中学共5所,即:六安县立初级中学(教职员19人,学生94人),寿县一区第一初级中学(教职员13人,学生143人),寿县私立正阳启明女子初级中学(教职员11人,学生190人),霍山公立初级中学(规模不详),舒城县立初级中学(正筹建未开学)。六安县初中不久因内战停闭,民国24年始恢复。当年招收女生一班,中学男女同校自此始。
抗日战争开始,各中学一度停闭。民国27年1月,安徽省政府迁六安后,决定恢复教育,并在立煌流波、舒城伏虎寺设两所中学。不久日寇入境,两所临中西迁湖南,并入国立八中,全区又出现无中学状况。民国28年春,局势好转,省办临时中学七所,或始设区内或以后迁入,同时各县立中学亦次第恢复。至民国30年,区内省、县立中学共有以下12所:第一、三、五、六、七、九、十一临中,霍邱县中,舒城初中、寿县初中、六安县中和霜山联中,共有班级133个,在校学生6345人,教师400人。
抗战胜利后,省立7所临时中学,除一临中由流波磕迁六安改为省立六安中学外,其余6所不复存在。其间,私立中学有所发展,至民国36年,全区公私立中学共达23所。表22——1
民国36年(1947年)六安地区中学情况一览表

六安解放时,全区中学共22所。当时由于情况特殊,经费和生源均感不足,根据“维持、整顿、改造”恢复教育的总方针,专署决定,将公立中学适当合并,私立中学或并或撤,条件好的予以保留。1949年上半年共开办中学14所(附表)。
表22——2六安地区解放初期中学情况表

1949年下半年,经进一步调整,又将私立崇义中学和淮南中学撤销。此后数年,执行“维持、改造、提高”的方针,没有追求发展,到1955年全区中学才达15所(教职工705人,学生8447人)。1956年,教育发展开始加快步伐。1958年“大跃进”中又进一步加速发展。到1960年,全区中学猛增到68所,教职工3039人,学生40415人。由于发展过快,经费、设备与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开始采取“撤、并、改”的办法,对学校进行调整。中学主要是实行改制,将45所农村初中改为半农半读,全区仅保留全日制中学35所(教职工2320人,学生17407人)。经过调整,1961年高中招生数只占初中毕业生数的16.7%,比上年减少33.3%,初级中学录取新生只占小学毕业生数的57.1%,比上年减少42.9%。至1965年初,全区有中学55所,教职工2092人,学生22194人。1965年5月,中央及省先后部署积极创办半农半读学校。1965年底,全区中学总数激增到434所,但半农半读中学规模较小,故与上年相比,校数虽增加7倍以上,教职工和学生数均只增加60%左右。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在“停课闹革命”阶段,中学全部停闭。1967年秋,开始“复课闹革命”,有些中学已无恢复条件。1969年,在“教育要革命”的口号下,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18所城市中学、65所农村中学分散下迁、撤迁,教学设备又遭受一次损失。到1971年,全区有中学183所,学生87382人,教职工4172人。1972年,中央提出适当发展中学。工厂企业办学、小学附设初中班随之兴起。到1976年,全区中学增加到344所(学生215185人,教职工9372人)。由于发展未根据实际条件,教学又受到“四人帮”严重干扰,学制也改得很乱(有高中二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初中二年和高初中各二年等),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中学教育进行了大量拨乱反正,将教学管理纳入正轨。1980年开始对中学结构进行改革。到1985年底,将14所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包括仅改部分班级的)。同时对中学建制进行调整,完中由115所减为66所,初中由400多所减为375所,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大部撤销,仅在边远地区保留54个。
1978年规定一律实行五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981年又决定逐步改为六年制(高、初中各三年)。到1985年,全区66所完中已有37所实行了改制。
1960年,确定六安中学为重点完中,同时在各县确定6所重点初中。1978年,重新确定6所完中为地区重点中学。到1985年的情况是:舒城中学,班数24个,教职工120人,学生数1200人;寿县一中,班数29个,教职工107人,学生数1600人;金寨一中,班数24个,教职工110人,学生1269人;霍邱一中,班数24个,教职工131人,学生1200人;六安新安中学,班数18个,教职工91人,学生1143人。六安二中为六安市重点中学,六安一中为安徽省重点中学。
六安一中简介: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位于六安市北外三里桥,其前身是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六安州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六安县中学校。其后时停时办,先后易名六安县立初级中学、六安县立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第一临时中学由立煌县(今金寨县)流波迁六安,改称安徽省立六安中学。1949年2月,省立六安中学与六安县立中学合并成立皖西公立六安中学,嗣后学校体制与规模几经变更,先后改名六安专区公立六安中学、皖北区六安高级中学(分普通、师范、农职三科),安徽省六安中学、安徽省六安高级中学,1964年始改今名。
六安县立中学与省立六安中学均有光荣革命传统,培养了众多革命志士。民国17年春,中共六安特委派党员邹同扔等到六安县中进行合法斗争和地下活动,在学校组织学习进步书刊,成立学生会,建立特别团支部,举办工人、农民夜校,开展社会活动,启发阶级觉悟。同时,组织进步学生奔赴山区,参加独山农民暴动等。在校学生窦克难、江承新等后来均为中共六安县委、六安中心县委、皖西北道委的领导成员,为创建鄂豫皖苏区献出了生命。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解放六安城,旋即撤出,省六安中学校长胡苏明和六安县中教师陈虞友,率领两校进步学生李先进等60余人,随军奔赴当时皖西行署所在地六安县毛坦厂,成立皖西行署文化教育委员会和安徽公学。
建国后,六安一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59年12月,省教育厅在该校召开全省中学语文教学现场会。1960年被列为重点中学,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红旗学校,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受到中共安徽省委、省人委和国务院的嘉奖。
粉碎“四人帮”后,六安一中恢复为省重点中学。1980——1985年,该校学生参加全省各学科竞赛,先后有40名学生获省级奖,高三学生孙峰数学小论文《数列求和方法》获1985年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一等奖,并获全国数学小论文答辩鼓励奖。1985年,钱毅高考作文获全国一等奖。1984届、1985届高中毕业生达高考建档分数线百分率在全省25所重点中学中分别名列第5位、第4位。1985届高考共137人录取本科院校,其中87人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建国后至1985年,六安一中初高中毕业生约14000名,现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少人已成专家、学者、教授、党政军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不少人已出国留学。如北京大学力学系主任、教授陈滨,南京师范大学第四纪地质与泥炭研究所主任、教授、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刘泽纯,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专家、教授王方正,安徽六安师专教授张盛彬,贵州省化工厅厅长吴国泰,新华通讯社对外部副主任徐学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师长刘行放,中国人民造币总公司总经理赵鹏华等都是该校的五、六十年代毕业生。
1985年,六安一中有教学班24个,学生1130人,教职工128人,其中5级以上教师54人。全校占地面积102,069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积14,847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4,275平方米。有教学楼二幢,图书楼、实验楼、大礼堂、餐厅、教工宿舍、学生宿舍一应俱全。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订报刊258种。有400米环形跑道操场、水泥篮球场、绿茵足球场、排球场,体育设备齐全。有理、化、生物实验室,实验仪器基本配套,并有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电教设备。另有校办印刷厂一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