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一、师范教育
六安地区师范教育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安州师范传习所。该所实为师资短训班,“招收城乡品行端正、文理平通、年龄在三十以上五十以下之塾师或生童入所传习,半年卒业,考试合格者,发给准充副教员凭证”。办一期即停。民国初年(1912年)一度恢复,不久又停。民国9年霍邱县办义务教育师资养成所,学员63人,亦是师资训练班性质。民国18年,寿县首办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对女子教育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
抗战时期,为培养小学师资,实行“中、师合一”,即于普通中学内设师范班。设在区内的七所省立临时中学、寿县中学和私立海峰女中都设过师范班,六安县中也办过师资训练班。民国29年在立煌(现金寨)兴办省立立煌师范(后迁诸佛庵称霍山师范);民国35年在舒城办省立舒城师范;又将九临中迁寿县改为女子师范。民国33年和民国34年,原设颍上的省立第一师范和第二师范分别迁入霍邱与寿县。同时各县相继办起简易师范学校。
抗战结束,通过调整,原在区内的省立师范学校大都迁走或合并,至民国36年,全区有师范和简易师范八所:省立舒城师范、寿县女师、县立立煌、霍山、六安、舒城、寿县、霍邱简师。此时,寿县中学和六安海峰女中的师范班仍存,寿中办七班,师范四班,简师三班;海峰女中办两班,师范和简师各一。
师范学制按统一规定为三年,招收初中毕业学生或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简易师范学制为四年,招收小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师范学生免交膳食等费用,但规定毕业后必须服务三年始能另谋职业。当时,教师实行聘任,分配工作一年后,须由校长加聘,所以有些毕业生三年服务期未满,即已失业。
1949年初,师范学校均未恢复(霍邱简师开学,一个学期即撤销)。为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后备力量,在六安中学、寿县中学、正阳中学分别设师范班。1950至1951年,各县开始办初级师范(时称乡村师范)。六安中学师范班单设,即六安师范。六安县除初师外,又办一所师资训练班。1954、1955年暑期,霍山、金寨初师先后并入六安初师;寿县初师升格为中师。1956年,在校师范生、初师生以及各校附设的幼师班、轮训班、速师班、干训班的学生、学员共为3074人。1957年,霍山恢复初师,舒城初师改为师范。1958年,金寨办师范学校,六安师专增设中师部,霍邱、霍山两县的初师也改为中师,都设有初师部,扩大招生。至1960年,全区在校中师生、初师生及各种附设班的学生、学员总数为7687人(其中师范生为1940人),由于发展过快,教师、设备均感不足,教育质量有所下降。1961年开始调整,撤销各校初师部,初师学生除应届毕业的有部分升师范外,一律下放回乡;撤销师专中师部,全区师范只招新生443人,在校学生减为1586人。以后两年进一步调整,霍邱师范并入金寨师范;霍山师范撤销。全区仅保留六安、寿县、舒城、金寨四所师范学校,在校学生1228人(1964年)。“文化大革命”中,师范学校连续四年不招生,舒城、金寨师范被撤销。到1969年,仅存六安、寿县两所师范,六安师范迁至晁大巷。1970年霍邱河口中学附设师范班,原六安师专改办六安地区师训班(1975年改为皖西师范),全区共招生546人。1972年,河口中学师范班撤销,全区在校师范学生仅200人。1974年,迫于小学教师急需补充,在舒城中学附设师范班,霍山、金寨两县在“五·七大学”内设师范班。六安师范被改为师范班并入第四中学,1975年恢复。1978年,舒城、霍山、金寨三县的师范班扩为师范学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师范教育获得了正常的发展,班数、学生和教职工人数,逐年增加。
表22——31985年六安地区师范学校情况表

六安师范原为省重点师范,直属地区。“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六安县。1983年恢复为省重点学校,仍由地区管理。
各级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据统计,初师自1953年到1960年,七届共毕业学生2593人;师范自1953年到1985年,26届共毕业学生13461人。大部分到小学任教,少部分通过进修、培养,到中学任教或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
为了提高在职小学教师水平,1982年后,各县(县)陆续办起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六安县、市单设,其余系和师范学校合设)。1985年底情况:
表22——41985年六安地区小学教师进修学校情况表

为加强进修学校函授学员的招收、辅导和毕业考核的管理,地区成立小学师资培训部(附设于六安师范),统一计划安排和业务指导。
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方式有两种:一是单科短期培训,一是脱产进修(时间为二年)。1982年以来,全区培训脱产进修人员1673人,至1985年底,结业两届,共498人。
二、职业技术教育
境内最早的职业学校是清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的舒城斌农学堂。其次是光绪三十三年办的“笔架山农校”(当时属河南商城县),称“商城乙种蚕科学校”(其地现属金寨县)。该校民国14年(1925年)即建立共产党组织,很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周维炯、漆德玮等后为著名的丁埠立夏节起义的领导者和红军将领。民国18年停办。
民国2年舒城县程梦如女士创办蚕桑纺织学校,宗旨是为成年妇女谋自立之路。校内设养蚕、纺纱、织布、织袜、漂染等科。学生边学技术,边参加生产,同时学习文化、珠算,学生入学不须交纳学费,还可得到伙食补贴,毕业后留校做工或自谋职业。
民国7年筹建,次年在六安开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六安三农”。沈子修任校长,桂月峰任学监(教导主任),朱蕴山任文牍(秘书)。校址初在原赓飏书院,后迁县城北外,即今之六安师范。
“三农”设农、林两科,学制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所聘教师多系教坛名流,或思想进步的新派人物,如国文教员钱杏邨(阿英)、总务主任兼农林业管理学教员江伯良、英文教员苏章云等。校内一切大事均由学生和教师代表参加议定。教师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表率。教学方面,废除尊孔读经,注意引导阅读进步书刊,提倡白话文,传播新思想;重视生产实验和体育锻炼,要求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有教职工联合会、学生自治会,创办平民夜校,宣传科学民主。学校一成立,即成为六安进步活动、革命活动的中心。民国8年,积极参加声援五四运动,反对军阀马联甲镇压学生运动的暴行,揭露省三届议会贿赂选举的丑行。通过斗争锻炼,许多师生日后成长为坚强的革命志士。民国14年因大刀会进城停课,翌年恢复,改称省立第三职业学校,至民国19年停办。
民国9年,省教育厅在寿县正阳关筹办公立甲种商业学校、机械职业学校和女子职业学校。民国11年商校设预科、本科两个班级,并辟有实验室,由学生轮流派人管理。三所学校均在抗战前后停办。
抗战期间,区内筹办的各种类型职业教育有:省立霍邱高级农校,民国29年创办,校址先在霍邱宏大农场,后迁县城北关外,设置科目有农作、园艺,7个班,教职员34人,学生350人;省立立煌工业职业学校,民国30年创办,校址在金寨天堂湾,设置科目有纺织、应用化学,6个班,教职员33人,学生291人;省立第一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2年创办,校址在六安广王城;省立立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民国31年创办,校址在金寨石硖口,设置科目有会计、统计、银行、簿记;省立立煌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民国32年创办,校址在金寨包公祠,民国33年改为高级医士职业学校,设助产、助士两班;县立立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8年创办,校址在金寨汤汇银甲冲,设置科目为农、林两科,6个班,教职员36人,学生262人;私立六安淠东初级农校,民国32年创办,校址在六安木厂铺,设农、林两科,3个班,教职员12人,学生113人;私立六安大同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4年创办,校址在六安独山,设农、林两科,2个班,教职员11人,学生82人;私立光禄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9年创办,校址在六安山王河(现属霍山县),2个班,教职员10人,学生44人。抗战胜利后,4所省立职校迁出,唯霍邱高级农职和县立、私立的几所职校维持到民国36年。
1949年初在公立六安中学附设农林科。1950年,以农林科为基础,扩充为六安农校。这是全区解放后最早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1958年“大跃进”时期,各级均办起职业教育。6月份六安卫校创建,隶属于省卫生厅领导。至年底,全区办有各种公立职业中学12所(1959年增至21所),农业中学143所(1959年减为91所)。但有些有名无实,有时虽开学上课,教师、设备均不能跟上。1961年,开始大幅度撤并,至1962年,仅剩下六安农校和六安卫校。在校学生:农校90人,卫校155人。教职工:农校47人,卫校72人。1964年,推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区内开始创办半工(农)半读职业教育,以改善中学教育结构,培养农村建设人才。至1966年,各县及有关单位共办半日制职、技学校15所,其中卫校、茶校、园艺学校、农业会计学校各一所,其余为农技或农垦学校;原有的六安农校也改成半日制。连同全日制的六安卫校,全区共有职技校17所,在校学生2231人,教职工300人。
“文化大革命”中,职业教育不断受到破坏,至1969年,全区仅有六安卫校和寿县石集卫校,且均未招生。1972年起,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和“七·二一指示”精神,从公社到地区,先后办起一批五·七大学和七·二一大学。1976年春,共办99所,但多是有名无实,地县办的几所,虽曾开学上课,也只是短期培训性质,后陆续撤销。
粉碎“四人帮”后,唯六安卫校和六安农校继续开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兴办了一批新的职校。至1985年底,全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共有8所。
表22——5六安地区专业技术学校情况表

六安卫校1976年在校学生仅有219人,教师45人,教学设备破坏严重。经几年的恢复、发展,现有办公大楼、电化教室教学大楼、实验楼及师生宿舍等建筑面积15181平方米,学生、教师及设置专业大幅度增加。还开办了供学生实习、见习的综合性教学门诊部,附有观察病床30张,并有手术室、x光、心电图、化验、超声心动图、中西药房等必要辅助设施,教学秩序稳定,校风良好,教学改革不断取得进展。1980年以来多次被评为省、地、市先进单位。1983年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单位,还奉邀出席全国重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在新办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同时,1983年起,先后将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职业中学与一般中等专业学校不同点是毕业生不包分配,由人事劳动部门与有关单位根据需要择优录用,也可对口升学。是多层次、多规格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至1985年底,全区职业中学(包括设有职业班的中学)发展到14所:
六安地区职业学校情况表
六安地区师范教育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安州师范传习所。该所实为师资短训班,“招收城乡品行端正、文理平通、年龄在三十以上五十以下之塾师或生童入所传习,半年卒业,考试合格者,发给准充副教员凭证”。办一期即停。民国初年(1912年)一度恢复,不久又停。民国9年霍邱县办义务教育师资养成所,学员63人,亦是师资训练班性质。民国18年,寿县首办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对女子教育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
抗战时期,为培养小学师资,实行“中、师合一”,即于普通中学内设师范班。设在区内的七所省立临时中学、寿县中学和私立海峰女中都设过师范班,六安县中也办过师资训练班。民国29年在立煌(现金寨)兴办省立立煌师范(后迁诸佛庵称霍山师范);民国35年在舒城办省立舒城师范;又将九临中迁寿县改为女子师范。民国33年和民国34年,原设颍上的省立第一师范和第二师范分别迁入霍邱与寿县。同时各县相继办起简易师范学校。
抗战结束,通过调整,原在区内的省立师范学校大都迁走或合并,至民国36年,全区有师范和简易师范八所:省立舒城师范、寿县女师、县立立煌、霍山、六安、舒城、寿县、霍邱简师。此时,寿县中学和六安海峰女中的师范班仍存,寿中办七班,师范四班,简师三班;海峰女中办两班,师范和简师各一。
师范学制按统一规定为三年,招收初中毕业学生或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简易师范学制为四年,招收小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师范学生免交膳食等费用,但规定毕业后必须服务三年始能另谋职业。当时,教师实行聘任,分配工作一年后,须由校长加聘,所以有些毕业生三年服务期未满,即已失业。
1949年初,师范学校均未恢复(霍邱简师开学,一个学期即撤销)。为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后备力量,在六安中学、寿县中学、正阳中学分别设师范班。1950至1951年,各县开始办初级师范(时称乡村师范)。六安中学师范班单设,即六安师范。六安县除初师外,又办一所师资训练班。1954、1955年暑期,霍山、金寨初师先后并入六安初师;寿县初师升格为中师。1956年,在校师范生、初师生以及各校附设的幼师班、轮训班、速师班、干训班的学生、学员共为3074人。1957年,霍山恢复初师,舒城初师改为师范。1958年,金寨办师范学校,六安师专增设中师部,霍邱、霍山两县的初师也改为中师,都设有初师部,扩大招生。至1960年,全区在校中师生、初师生及各种附设班的学生、学员总数为7687人(其中师范生为1940人),由于发展过快,教师、设备均感不足,教育质量有所下降。1961年开始调整,撤销各校初师部,初师学生除应届毕业的有部分升师范外,一律下放回乡;撤销师专中师部,全区师范只招新生443人,在校学生减为1586人。以后两年进一步调整,霍邱师范并入金寨师范;霍山师范撤销。全区仅保留六安、寿县、舒城、金寨四所师范学校,在校学生1228人(1964年)。“文化大革命”中,师范学校连续四年不招生,舒城、金寨师范被撤销。到1969年,仅存六安、寿县两所师范,六安师范迁至晁大巷。1970年霍邱河口中学附设师范班,原六安师专改办六安地区师训班(1975年改为皖西师范),全区共招生546人。1972年,河口中学师范班撤销,全区在校师范学生仅200人。1974年,迫于小学教师急需补充,在舒城中学附设师范班,霍山、金寨两县在“五·七大学”内设师范班。六安师范被改为师范班并入第四中学,1975年恢复。1978年,舒城、霍山、金寨三县的师范班扩为师范学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师范教育获得了正常的发展,班数、学生和教职工人数,逐年增加。
表22——31985年六安地区师范学校情况表

六安师范原为省重点师范,直属地区。“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六安县。1983年恢复为省重点学校,仍由地区管理。
各级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据统计,初师自1953年到1960年,七届共毕业学生2593人;师范自1953年到1985年,26届共毕业学生13461人。大部分到小学任教,少部分通过进修、培养,到中学任教或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
为了提高在职小学教师水平,1982年后,各县(县)陆续办起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六安县、市单设,其余系和师范学校合设)。1985年底情况:
表22——41985年六安地区小学教师进修学校情况表

为加强进修学校函授学员的招收、辅导和毕业考核的管理,地区成立小学师资培训部(附设于六安师范),统一计划安排和业务指导。
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方式有两种:一是单科短期培训,一是脱产进修(时间为二年)。1982年以来,全区培训脱产进修人员1673人,至1985年底,结业两届,共498人。
二、职业技术教育
境内最早的职业学校是清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的舒城斌农学堂。其次是光绪三十三年办的“笔架山农校”(当时属河南商城县),称“商城乙种蚕科学校”(其地现属金寨县)。该校民国14年(1925年)即建立共产党组织,很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周维炯、漆德玮等后为著名的丁埠立夏节起义的领导者和红军将领。民国18年停办。
民国2年舒城县程梦如女士创办蚕桑纺织学校,宗旨是为成年妇女谋自立之路。校内设养蚕、纺纱、织布、织袜、漂染等科。学生边学技术,边参加生产,同时学习文化、珠算,学生入学不须交纳学费,还可得到伙食补贴,毕业后留校做工或自谋职业。
民国7年筹建,次年在六安开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六安三农”。沈子修任校长,桂月峰任学监(教导主任),朱蕴山任文牍(秘书)。校址初在原赓飏书院,后迁县城北外,即今之六安师范。
“三农”设农、林两科,学制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所聘教师多系教坛名流,或思想进步的新派人物,如国文教员钱杏邨(阿英)、总务主任兼农林业管理学教员江伯良、英文教员苏章云等。校内一切大事均由学生和教师代表参加议定。教师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表率。教学方面,废除尊孔读经,注意引导阅读进步书刊,提倡白话文,传播新思想;重视生产实验和体育锻炼,要求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有教职工联合会、学生自治会,创办平民夜校,宣传科学民主。学校一成立,即成为六安进步活动、革命活动的中心。民国8年,积极参加声援五四运动,反对军阀马联甲镇压学生运动的暴行,揭露省三届议会贿赂选举的丑行。通过斗争锻炼,许多师生日后成长为坚强的革命志士。民国14年因大刀会进城停课,翌年恢复,改称省立第三职业学校,至民国19年停办。
民国9年,省教育厅在寿县正阳关筹办公立甲种商业学校、机械职业学校和女子职业学校。民国11年商校设预科、本科两个班级,并辟有实验室,由学生轮流派人管理。三所学校均在抗战前后停办。
抗战期间,区内筹办的各种类型职业教育有:省立霍邱高级农校,民国29年创办,校址先在霍邱宏大农场,后迁县城北关外,设置科目有农作、园艺,7个班,教职员34人,学生350人;省立立煌工业职业学校,民国30年创办,校址在金寨天堂湾,设置科目有纺织、应用化学,6个班,教职员33人,学生291人;省立第一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2年创办,校址在六安广王城;省立立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民国31年创办,校址在金寨石硖口,设置科目有会计、统计、银行、簿记;省立立煌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民国32年创办,校址在金寨包公祠,民国33年改为高级医士职业学校,设助产、助士两班;县立立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8年创办,校址在金寨汤汇银甲冲,设置科目为农、林两科,6个班,教职员36人,学生262人;私立六安淠东初级农校,民国32年创办,校址在六安木厂铺,设农、林两科,3个班,教职员12人,学生113人;私立六安大同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4年创办,校址在六安独山,设农、林两科,2个班,教职员11人,学生82人;私立光禄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9年创办,校址在六安山王河(现属霍山县),2个班,教职员10人,学生44人。抗战胜利后,4所省立职校迁出,唯霍邱高级农职和县立、私立的几所职校维持到民国36年。
1949年初在公立六安中学附设农林科。1950年,以农林科为基础,扩充为六安农校。这是全区解放后最早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1958年“大跃进”时期,各级均办起职业教育。6月份六安卫校创建,隶属于省卫生厅领导。至年底,全区办有各种公立职业中学12所(1959年增至21所),农业中学143所(1959年减为91所)。但有些有名无实,有时虽开学上课,教师、设备均不能跟上。1961年,开始大幅度撤并,至1962年,仅剩下六安农校和六安卫校。在校学生:农校90人,卫校155人。教职工:农校47人,卫校72人。1964年,推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区内开始创办半工(农)半读职业教育,以改善中学教育结构,培养农村建设人才。至1966年,各县及有关单位共办半日制职、技学校15所,其中卫校、茶校、园艺学校、农业会计学校各一所,其余为农技或农垦学校;原有的六安农校也改成半日制。连同全日制的六安卫校,全区共有职技校17所,在校学生2231人,教职工300人。
“文化大革命”中,职业教育不断受到破坏,至1969年,全区仅有六安卫校和寿县石集卫校,且均未招生。1972年起,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和“七·二一指示”精神,从公社到地区,先后办起一批五·七大学和七·二一大学。1976年春,共办99所,但多是有名无实,地县办的几所,虽曾开学上课,也只是短期培训性质,后陆续撤销。
粉碎“四人帮”后,唯六安卫校和六安农校继续开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兴办了一批新的职校。至1985年底,全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共有8所。
表22——5六安地区专业技术学校情况表

六安卫校1976年在校学生仅有219人,教师45人,教学设备破坏严重。经几年的恢复、发展,现有办公大楼、电化教室教学大楼、实验楼及师生宿舍等建筑面积15181平方米,学生、教师及设置专业大幅度增加。还开办了供学生实习、见习的综合性教学门诊部,附有观察病床30张,并有手术室、x光、心电图、化验、超声心动图、中西药房等必要辅助设施,教学秩序稳定,校风良好,教学改革不断取得进展。1980年以来多次被评为省、地、市先进单位。1983年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单位,还奉邀出席全国重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在新办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同时,1983年起,先后将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职业中学与一般中等专业学校不同点是毕业生不包分配,由人事劳动部门与有关单位根据需要择优录用,也可对口升学。是多层次、多规格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至1985年底,全区职业中学(包括设有职业班的中学)发展到14所:
六安地区职业学校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