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电信
一、电话
市内电话民国22年(1933年)六安城区成立电话管理所,驻城的国民党军政机关始用电话进行通讯联络。六安解放后,1949年10月于城区设立六安专区电话局,首先开通六安地县党政军机关电话。1951年,城区装置磁石式交换机总容量100门,线路11.47杆公里,62.71条公里,装电话单机96部。1953年交换机容量增至200门,线路增至16.5杆公里,架空明线减为52.54条公里,增设电缆2.56皮公里,电缆芯线300对,用户123户。1957年交换机容量增至300门,实用262门;线路增至27.4杆公里。1960年始装用户交换机,总容量40门。1965年增设“0201"和“0202"2个电缆配线区。1966年城区交换机总容量增至700门,实用547门,用户465户,直接接入六安邮电局市话交换机的电话单机471部。10月,安装300回线配线架1座,增设出局电缆200对,立线杆76根。1978年底安装“TZB1——A"型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500门,次年11月开通使用。1982年增装“TZB——Ⅱ"型500门自动交换机1部。1986年,市内有各种市话交换机总容量4410门,实占用2722门,其中用户交换机总容量2410门,实用1211门。市话用户1549户,安装市话单机2921部,其中接入六安邮电局交换机的1472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1449部。据统计,市区每100人有话机1.7部。1986年,市内电话线路总长69.1杆公里,架空明线71对公里,电缆40.2皮公里,电缆芯线4617对公里。
长途电话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夕。自六安城架设至各地的长途电话线路仅作话传电报用,未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日军入侵时全遭破坏。后虽有所恢复,但至1949年只有六安至霍山、六安至立煌(今金寨)2条线路通话。1950年下半年六安专区电信局始开办长途电话业务,开通六安至合肥、霍山、金寨、寿县、舒城、霍邱6条长话电路。1958年增装60门磁石式交换机4部和六安至合肥的载波终端机1部,开通六安至合肥单路载波长话电路。1959年增装载波终端机6部、100门磁石式交换机5部、会议电话终端机5部,开通六安至各地长话电路20路,其中实线15路,载波5路。1972年长话增至28路。1977年装置60路以下载波终端机11部、12路以下载波增音机2部、共电式交换机2部、磁石式交换机7部、载波机设备容量45路,初步形成了以六安城区为中心的皖西地区电信通讯网络。1983年1月开通六安至合肥半自动长话电路。1985年六安邮电局开通二级省内长话电路53路(自用44路,出租9路)。自用电路分别为:六安至合肥14路(半自动8路、载波6路),六安至寿县4路(载波、实线各2路),六安至霍邱5路(载波4路、实线1路),六安至金寨3路(载波1路、实线2路),六安至霍山4路(载波、实线各2路),六安至舒城4路(载波3路、实线1路),六安至肥西载波1路,六安至阜阳载波1路,六安至淮南载波2路,六安至蚌埠载波2路,六安至安庆载波2路,六安至岳西载波1路,六安至长丰县载波1路,出租载波。电路9路。1986年增至58路,其中载波电路42路。同年长话交换量60.40万次,其中出口长话26.65万次,进口长话26.25万次,转话7.50万次。长话逾限率为6.51%,低于11.2%的全省平均水平;有效接通率为93.9%,高于89.9%的全省平均水平。
二、电报
有线电报自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六安解放前夕,六安城至舒城、霍山、立煌、霍邱、寿县先后利用长话电路话传发报,专线电报电路仅有六安至合肥1条。1950年起逐步架设、开通以上各话传电报电路。1952年始用音响机开通合肥。1958年增开六安至庐江话传电报电路。1960年以55型电报机开通合肥。1965年,六安至省内各地电报电路增至14路。至1973年增装5901A型12路载波电传机1部、双头发报机1部、电传机4部,电报电路增至17路,其中有线9路,无线8路。1981年增置2B319型8路载波机、2B319A型16路载波机各1部,55型电传机10部,双机头发报机9部。1986年有载波电报机7部、电子打字机20部,电报电路18路,其中有线电路12路,无线电路6路。按作报机器程式分为电传9路、自动转报1路、人工6路、话传2路;其分布为六安至合肥3路(载波电传1路、短波人工2路)、六安至寿县2路(幻线电传转波、人工各1路)、六安至霍邱2路(幻线电传、短波人工各1路)、六安至金寨2路(幻线电传、短波人工各1路)、六安至霍山2路(幻线电传、短波人工各1路)、六安至舒城2路(幻线电传、短波人工各1路)、六安至阜阳1路(载波电传)、六安至安庆1路(载波电传)、六安至8301飞机场1路、六安至六安气象台1路(实线话传电路)。市区分东北、西南、市内3个投递段,东北段每天投递5次,西南段每天投递7次,市内段每天投递9次。1986年电报交换量为64.88万份;其中出口11.96万份,进口14.64万份,转口38.28万份,投递逾限率为0.556%,差错率为0.0009%。
无线电报民国22年(1933年),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始设5瓦电台1部,波长66厘米。是年11月在城区棚场设无线电台。民国35年,六安电信局设15瓦电台1部,与合肥、蚌埠进行通信联络。六安解放后,1949年10月,六安专区电信局设15瓦电台1部。1957年增设50瓦主振式电台1部。1970年六安电信局成立无线通信队,增置150瓦电台2部、15瓦电台4部;开通六安至合肥“明台"和“战备台"无线电路2条,收听北京和南京军区无线电警报信号。1972年10月,增开六安至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肥西各县“明台"和“战备台"无线电路各1条。1973年撤销无线通信队,成立无线通讯班。1975年增置小“八一"型半导体电台1部。1984年撤除警报台,通讯班仅担负防汛通信和保障有线电报通讯畅通两项任务,每天与合肥及所属各县电台联络。1985年六安邮电局有短波发信机7部(实际使用150瓦机和15瓦机各1部)、收信机11部。
传真电报1982年6月5日,六安行署公安处自备传真电报机1台,租用六安邮电局六安至合肥长话电路1条用于传真通讯。1984年6月增租六安至舒城、霍山、金寨、霍邱、寿县长话电路5条。是年7月1日,中共六安地委机关始装传真电报机,租用六安邮电局六安至合肥长话电路1条,不久又租用至所属各县长话电路5条进行传真通讯。1986年改租长话电路为设立专线.
市内电话民国22年(1933年)六安城区成立电话管理所,驻城的国民党军政机关始用电话进行通讯联络。六安解放后,1949年10月于城区设立六安专区电话局,首先开通六安地县党政军机关电话。1951年,城区装置磁石式交换机总容量100门,线路11.47杆公里,62.71条公里,装电话单机96部。1953年交换机容量增至200门,线路增至16.5杆公里,架空明线减为52.54条公里,增设电缆2.56皮公里,电缆芯线300对,用户123户。1957年交换机容量增至300门,实用262门;线路增至27.4杆公里。1960年始装用户交换机,总容量40门。1965年增设“0201"和“0202"2个电缆配线区。1966年城区交换机总容量增至700门,实用547门,用户465户,直接接入六安邮电局市话交换机的电话单机471部。10月,安装300回线配线架1座,增设出局电缆200对,立线杆76根。1978年底安装“TZB1——A"型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500门,次年11月开通使用。1982年增装“TZB——Ⅱ"型500门自动交换机1部。1986年,市内有各种市话交换机总容量4410门,实占用2722门,其中用户交换机总容量2410门,实用1211门。市话用户1549户,安装市话单机2921部,其中接入六安邮电局交换机的1472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1449部。据统计,市区每100人有话机1.7部。1986年,市内电话线路总长69.1杆公里,架空明线71对公里,电缆40.2皮公里,电缆芯线4617对公里。
长途电话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夕。自六安城架设至各地的长途电话线路仅作话传电报用,未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日军入侵时全遭破坏。后虽有所恢复,但至1949年只有六安至霍山、六安至立煌(今金寨)2条线路通话。1950年下半年六安专区电信局始开办长途电话业务,开通六安至合肥、霍山、金寨、寿县、舒城、霍邱6条长话电路。1958年增装60门磁石式交换机4部和六安至合肥的载波终端机1部,开通六安至合肥单路载波长话电路。1959年增装载波终端机6部、100门磁石式交换机5部、会议电话终端机5部,开通六安至各地长话电路20路,其中实线15路,载波5路。1972年长话增至28路。1977年装置60路以下载波终端机11部、12路以下载波增音机2部、共电式交换机2部、磁石式交换机7部、载波机设备容量45路,初步形成了以六安城区为中心的皖西地区电信通讯网络。1983年1月开通六安至合肥半自动长话电路。1985年六安邮电局开通二级省内长话电路53路(自用44路,出租9路)。自用电路分别为:六安至合肥14路(半自动8路、载波6路),六安至寿县4路(载波、实线各2路),六安至霍邱5路(载波4路、实线1路),六安至金寨3路(载波1路、实线2路),六安至霍山4路(载波、实线各2路),六安至舒城4路(载波3路、实线1路),六安至肥西载波1路,六安至阜阳载波1路,六安至淮南载波2路,六安至蚌埠载波2路,六安至安庆载波2路,六安至岳西载波1路,六安至长丰县载波1路,出租载波。电路9路。1986年增至58路,其中载波电路42路。同年长话交换量60.40万次,其中出口长话26.65万次,进口长话26.25万次,转话7.50万次。长话逾限率为6.51%,低于11.2%的全省平均水平;有效接通率为93.9%,高于89.9%的全省平均水平。
二、电报
有线电报自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六安解放前夕,六安城至舒城、霍山、立煌、霍邱、寿县先后利用长话电路话传发报,专线电报电路仅有六安至合肥1条。1950年起逐步架设、开通以上各话传电报电路。1952年始用音响机开通合肥。1958年增开六安至庐江话传电报电路。1960年以55型电报机开通合肥。1965年,六安至省内各地电报电路增至14路。至1973年增装5901A型12路载波电传机1部、双头发报机1部、电传机4部,电报电路增至17路,其中有线9路,无线8路。1981年增置2B319型8路载波机、2B319A型16路载波机各1部,55型电传机10部,双机头发报机9部。1986年有载波电报机7部、电子打字机20部,电报电路18路,其中有线电路12路,无线电路6路。按作报机器程式分为电传9路、自动转报1路、人工6路、话传2路;其分布为六安至合肥3路(载波电传1路、短波人工2路)、六安至寿县2路(幻线电传转波、人工各1路)、六安至霍邱2路(幻线电传、短波人工各1路)、六安至金寨2路(幻线电传、短波人工各1路)、六安至霍山2路(幻线电传、短波人工各1路)、六安至舒城2路(幻线电传、短波人工各1路)、六安至阜阳1路(载波电传)、六安至安庆1路(载波电传)、六安至8301飞机场1路、六安至六安气象台1路(实线话传电路)。市区分东北、西南、市内3个投递段,东北段每天投递5次,西南段每天投递7次,市内段每天投递9次。1986年电报交换量为64.88万份;其中出口11.96万份,进口14.64万份,转口38.28万份,投递逾限率为0.556%,差错率为0.0009%。
无线电报民国22年(1933年),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始设5瓦电台1部,波长66厘米。是年11月在城区棚场设无线电台。民国35年,六安电信局设15瓦电台1部,与合肥、蚌埠进行通信联络。六安解放后,1949年10月,六安专区电信局设15瓦电台1部。1957年增设50瓦主振式电台1部。1970年六安电信局成立无线通信队,增置150瓦电台2部、15瓦电台4部;开通六安至合肥“明台"和“战备台"无线电路2条,收听北京和南京军区无线电警报信号。1972年10月,增开六安至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肥西各县“明台"和“战备台"无线电路各1条。1973年撤销无线通信队,成立无线通讯班。1975年增置小“八一"型半导体电台1部。1984年撤除警报台,通讯班仅担负防汛通信和保障有线电报通讯畅通两项任务,每天与合肥及所属各县电台联络。1985年六安邮电局有短波发信机7部(实际使用150瓦机和15瓦机各1部)、收信机11部。
传真电报1982年6月5日,六安行署公安处自备传真电报机1台,租用六安邮电局六安至合肥长话电路1条用于传真通讯。1984年6月增租六安至舒城、霍山、金寨、霍邱、寿县长话电路5条。是年7月1日,中共六安地委机关始装传真电报机,租用六安邮电局六安至合肥长话电路1条,不久又租用至所属各县长话电路5条进行传真通讯。1986年改租长话电路为设立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