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邮政
一、邮路投递
邮路1949年,六安邮政局仅有步班邮路10条、1104公里。1955年,干线邮运全部改为委办汽车邮路,未通汽车的区乡邮路逐步使用自行车投递。1970年,六安到合肥邮运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74年六安到霍山邮运也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78年,各干线邮运全部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85年市内4个邮电支局、5个邮政所均改自行车转趟接件为汽车转趟接件。至1986年,六安邮电局有接件转运汽车4辆、摩托车2辆。
投递1949年前,城区仅有“信差"2名,日投递信件1次、1954年改用自行车投递信件、报刊。1962年城区划分6个投递段,1977年增至9个,1980年增至12个,1985年增至22个,1986年增至24个。每天上下午各投递1次,每班次平均负重65公斤。187个投递点中,最远的行程为52公里,最短的为23公里,平均为30公里。
二、邮件
函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设立六安直隶州邮政局后,相继开办信函、明信片、贸易契、印刷品寄递业务。民国时期,增办挂号信、快信和航空信寄递业务,民国36年(1947年)12月11日邮资调价,平信每件20克,邮资2000元;平快20克,邮资4000元;航空信邮资5000元。次年,国内平信邮资每件增至1.5万元(法币)。
1949年城区解放后,六安邮政局除开办函件寄递业务外,8月开办国内装钞保价信函寄递业务。1960年增办寄递粮票、布票、油票、户口、粮油簿册等6种票证的特种挂号信业务。1966年出口函件198.5万件,收入11.57万元,业务量和收入分别比1950年增长8.8倍和4.9倍。此后函件年出口量长期徘徊在200万件左右。1976年出口信函232.3万件;比1966年仅增长17%,收入增长32%。自1978年起,函件业务量虽然迅速上升,但收入的增长比例不大,其原因是出口信函中给据信函业务量增长比例小,不给据函件业务量大。1979至1983年,年均转口函件254.1万件,均大于出口和进口函件业务量。1984年起,舒城、寿县、霍邱、金寨4县进出口函件直接由合肥市邮局转口,六安邮局转口函件大量减少,仅占交换量的2%。1986年出口函件382.74万件,进口函件305.05万件,转口函件8.73万件。六安市区年人均发出信函22.4件,接收信函17.9件。
包件始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民国24年(1935年)增办快递小包和航空包裹。六安解放前夕,因步班邮运人力有限,包件寄递业务一度停办,至1949年8月方始恢复。1950年增办保价包件寄递业务,年出口包件5000件,1952年增至1万多件。1953年起,包件限重15公斤,超重的商品包裹不予寄递。1957年起,国内普通包件计费起点由500克改为100克,快寄小包限重500克,按信函寄递程序处理。1958年出口包件1.85万件,收入1.13万元。以后出口包件量逐年递升,至1965年达到2万件以上。1973至1979年出口包件量年均达到5.27万件,平均收入3.19万元。1979年7月开办乙类保价包裹寄递业务,1981年恢复代收货价和商品包裹寄递业务;但由于市场开放,商品流通渠道通畅,出口包件量一直停留在5.2万件左右。1986年出口包件5.52万件,收入5.28万元,比1950年包件出口增长10倍,收入增长9.1倍。
报刊发行民国时期六安城区有上海《新闻报》、《大公报》、《申报》、《文汇报》4家分销处。报纸通过邮寄,由分销处分送订户或设摊零售。民国23年(1934年),六安邮局开办代订、代购报刊书籍业务。
建国初,六安邮电局开办报纸发行业务,其报纸发行量随着各个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开展和国民经济变化而增减。1950年报纸累计发行24.9万份。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报纸累计发行数上升到115万份。1957年上升到196万份。1958年报纸发行量猛增到549万份,比1957年增长1.8倍。1960年和1961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报纸发行量下降到300万份以下。1963年后因国民经济的好转,报纸发行量开始回升,1965年发行量恢复到500万份。“文化大革命"期间,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报纸发行量年均增至1000万份以上,比1965年上升1倍。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扩大报刊发行业务,1980年增办报刊零售业务,1984年设立报刊发行门市部,专营报刊发行。1985年报纸累计发行1650万份,比1950年增长了65倍,比1965年增长了2.3倍。1986年累计发行1484.01万份。
1952年六安邮电局开始办理刊物发行业务,是年刊物累计发行5.96万份。1959年刊物发行量增至32.65万份。以后几年发行量下降,1962年减少到13.3万份。1963年发行量开始回升,1966年刊物累计发行37.37万份,比1962年增长1.8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不少科技和文化刊物停刊,1967年发行量再次下降,至1971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累计发行数仅有5.24万份,比1966年下降86%。1972年起刊物发行量再次回升,1977年累计发行量达到35.44万份,1978至1985年年均累计发行量为102.77万份,比1971年增长18.61倍。1986年刊物累计发行149.17万份。
汇兑清末城区即开办国内普通汇兑,收寄个人小额汇款。民国22年(1933年)增办电报汇兑业务,民国28年开办定额汇兑。1950年恢复普通汇兑业务,共出口汇票6101张,1953年上升到39654张。1954至1958年,出口业务量有所下降,年均出口汇票3.63万张,年均收入0.57万元。1958年恢复电报汇兑。1959年业务量开始回升,至1963年年均出口汇票4.8万张、年均收入0.83万元。1964至1979年的16年,年出口汇票徘徊于7至8万张。1982年增办高额汇兑业务后,年均收入大幅度提高。1985年出口汇票9.71万张,收入4.93万元,比1950年出口汇票量增长15倍,年收入增长36.9倍。1986年出口汇票10.04万张,收入5.61万元;进口汇票8.76万张,为出口汇票的87%,汇出大于汇入。
机要1953年以前,党政军机要文件由军邮传递,是年,六安专署设立机要局,设3个交通班负责传递机要文件。1957年4月1日,专署机要局并入六安邮电局,设机要股。本年,出口机要文件11165件。1966年增至30200件。“文化大革命"期间,机要通信工作受到冲击,业务量下降,1969年仅有2200多件。1972年六安城区开办机要通信互寄业务。1985年六安市区机要文件由六安邮电局机要科直接负责投递,其范围东至三十铺省武警教导大队,南至横排头83490部队,西南至武陟山87039部队,西至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北至二十铺六安地区农校,共246个投递点,每日投递1次。机要科每日还接发合肥至金寨、金寨至合肥邮车各1次,押运六安至霍山邮车1次,经转押运六安至舒城,六安至独山,六安至响洪甸,六安至霍邱,六安至寿县5条邮路1次。1986年机要文件交换量23527件,其中出口8216件,进口13101件,转口2210件。
集邮建国后,城区仅有少数人集邮。“文化大革命"期间,把集邮活动视为“封资修意识"加以批判,集邮活动受到影响。1979年六安邮电局开办集邮业务,初由营业部售票台兼办,1980年设置集邮专柜,配备专职人员。1983年设立集邮门市部,年收入2.42万元。1985年1月成立六安邮票公司,春节期间与集邮协会联合举办历时五天的“新春邮展",出售新春邮展纪念封2.23万个、邮戳卡6600个、贴邮戳卡994张。是年3月,十省、市女子排球队在六安市比赛,出售自制“十省市女排六安比赛纪念封"4333张。10月,六安邮电局参加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展会,展出民国21年(1932年)皖西苏区赤城县邮政支局实寄封,荣获锦旗1面。1986年,六安邮电局集邮业务收入8.87万元。
邮路1949年,六安邮政局仅有步班邮路10条、1104公里。1955年,干线邮运全部改为委办汽车邮路,未通汽车的区乡邮路逐步使用自行车投递。1970年,六安到合肥邮运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74年六安到霍山邮运也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78年,各干线邮运全部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85年市内4个邮电支局、5个邮政所均改自行车转趟接件为汽车转趟接件。至1986年,六安邮电局有接件转运汽车4辆、摩托车2辆。
投递1949年前,城区仅有“信差"2名,日投递信件1次、1954年改用自行车投递信件、报刊。1962年城区划分6个投递段,1977年增至9个,1980年增至12个,1985年增至22个,1986年增至24个。每天上下午各投递1次,每班次平均负重65公斤。187个投递点中,最远的行程为52公里,最短的为23公里,平均为30公里。
二、邮件
函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设立六安直隶州邮政局后,相继开办信函、明信片、贸易契、印刷品寄递业务。民国时期,增办挂号信、快信和航空信寄递业务,民国36年(1947年)12月11日邮资调价,平信每件20克,邮资2000元;平快20克,邮资4000元;航空信邮资5000元。次年,国内平信邮资每件增至1.5万元(法币)。
1949年城区解放后,六安邮政局除开办函件寄递业务外,8月开办国内装钞保价信函寄递业务。1960年增办寄递粮票、布票、油票、户口、粮油簿册等6种票证的特种挂号信业务。1966年出口函件198.5万件,收入11.57万元,业务量和收入分别比1950年增长8.8倍和4.9倍。此后函件年出口量长期徘徊在200万件左右。1976年出口信函232.3万件;比1966年仅增长17%,收入增长32%。自1978年起,函件业务量虽然迅速上升,但收入的增长比例不大,其原因是出口信函中给据信函业务量增长比例小,不给据函件业务量大。1979至1983年,年均转口函件254.1万件,均大于出口和进口函件业务量。1984年起,舒城、寿县、霍邱、金寨4县进出口函件直接由合肥市邮局转口,六安邮局转口函件大量减少,仅占交换量的2%。1986年出口函件382.74万件,进口函件305.05万件,转口函件8.73万件。六安市区年人均发出信函22.4件,接收信函17.9件。
包件始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民国24年(1935年)增办快递小包和航空包裹。六安解放前夕,因步班邮运人力有限,包件寄递业务一度停办,至1949年8月方始恢复。1950年增办保价包件寄递业务,年出口包件5000件,1952年增至1万多件。1953年起,包件限重15公斤,超重的商品包裹不予寄递。1957年起,国内普通包件计费起点由500克改为100克,快寄小包限重500克,按信函寄递程序处理。1958年出口包件1.85万件,收入1.13万元。以后出口包件量逐年递升,至1965年达到2万件以上。1973至1979年出口包件量年均达到5.27万件,平均收入3.19万元。1979年7月开办乙类保价包裹寄递业务,1981年恢复代收货价和商品包裹寄递业务;但由于市场开放,商品流通渠道通畅,出口包件量一直停留在5.2万件左右。1986年出口包件5.52万件,收入5.28万元,比1950年包件出口增长10倍,收入增长9.1倍。
报刊发行民国时期六安城区有上海《新闻报》、《大公报》、《申报》、《文汇报》4家分销处。报纸通过邮寄,由分销处分送订户或设摊零售。民国23年(1934年),六安邮局开办代订、代购报刊书籍业务。
建国初,六安邮电局开办报纸发行业务,其报纸发行量随着各个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开展和国民经济变化而增减。1950年报纸累计发行24.9万份。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报纸累计发行数上升到115万份。1957年上升到196万份。1958年报纸发行量猛增到549万份,比1957年增长1.8倍。1960年和1961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报纸发行量下降到300万份以下。1963年后因国民经济的好转,报纸发行量开始回升,1965年发行量恢复到500万份。“文化大革命"期间,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报纸发行量年均增至1000万份以上,比1965年上升1倍。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扩大报刊发行业务,1980年增办报刊零售业务,1984年设立报刊发行门市部,专营报刊发行。1985年报纸累计发行1650万份,比1950年增长了65倍,比1965年增长了2.3倍。1986年累计发行1484.01万份。
1952年六安邮电局开始办理刊物发行业务,是年刊物累计发行5.96万份。1959年刊物发行量增至32.65万份。以后几年发行量下降,1962年减少到13.3万份。1963年发行量开始回升,1966年刊物累计发行37.37万份,比1962年增长1.8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不少科技和文化刊物停刊,1967年发行量再次下降,至1971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累计发行数仅有5.24万份,比1966年下降86%。1972年起刊物发行量再次回升,1977年累计发行量达到35.44万份,1978至1985年年均累计发行量为102.77万份,比1971年增长18.61倍。1986年刊物累计发行149.17万份。
汇兑清末城区即开办国内普通汇兑,收寄个人小额汇款。民国22年(1933年)增办电报汇兑业务,民国28年开办定额汇兑。1950年恢复普通汇兑业务,共出口汇票6101张,1953年上升到39654张。1954至1958年,出口业务量有所下降,年均出口汇票3.63万张,年均收入0.57万元。1958年恢复电报汇兑。1959年业务量开始回升,至1963年年均出口汇票4.8万张、年均收入0.83万元。1964至1979年的16年,年出口汇票徘徊于7至8万张。1982年增办高额汇兑业务后,年均收入大幅度提高。1985年出口汇票9.71万张,收入4.93万元,比1950年出口汇票量增长15倍,年收入增长36.9倍。1986年出口汇票10.04万张,收入5.61万元;进口汇票8.76万张,为出口汇票的87%,汇出大于汇入。
机要1953年以前,党政军机要文件由军邮传递,是年,六安专署设立机要局,设3个交通班负责传递机要文件。1957年4月1日,专署机要局并入六安邮电局,设机要股。本年,出口机要文件11165件。1966年增至30200件。“文化大革命"期间,机要通信工作受到冲击,业务量下降,1969年仅有2200多件。1972年六安城区开办机要通信互寄业务。1985年六安市区机要文件由六安邮电局机要科直接负责投递,其范围东至三十铺省武警教导大队,南至横排头83490部队,西南至武陟山87039部队,西至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北至二十铺六安地区农校,共246个投递点,每日投递1次。机要科每日还接发合肥至金寨、金寨至合肥邮车各1次,押运六安至霍山邮车1次,经转押运六安至舒城,六安至独山,六安至响洪甸,六安至霍邱,六安至寿县5条邮路1次。1986年机要文件交换量23527件,其中出口8216件,进口13101件,转口2210件。
集邮建国后,城区仅有少数人集邮。“文化大革命"期间,把集邮活动视为“封资修意识"加以批判,集邮活动受到影响。1979年六安邮电局开办集邮业务,初由营业部售票台兼办,1980年设置集邮专柜,配备专职人员。1983年设立集邮门市部,年收入2.42万元。1985年1月成立六安邮票公司,春节期间与集邮协会联合举办历时五天的“新春邮展",出售新春邮展纪念封2.23万个、邮戳卡6600个、贴邮戳卡994张。是年3月,十省、市女子排球队在六安市比赛,出售自制“十省市女排六安比赛纪念封"4333张。10月,六安邮电局参加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展会,展出民国21年(1932年)皖西苏区赤城县邮政支局实寄封,荣获锦旗1面。1986年,六安邮电局集邮业务收入8.8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