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六安城濒临淠河,水运便利,历史上就是皖西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明末清初即有徽州、太平、金陵、江西、山陕等11个商帮来此设庄开铺,冀、鲁、豫数省商人每年来此采购,将茶、麻、木、竹、米、丝、药材、山货运销各地。城乡内外,贸易兴盛,米行、盐行(店)、竹木行、七成行、柴炭行、茶庄、绸布庄、杂货店、中药店、酒坊、烟店、旅馆、酒馆、茶馆等商铺毗连。晚清“洋货"涌入,手工产品滞销,但由于舶来的工业品由此进入皖西、鄂东北和豫东南等地,城区商业仍然不衰。
民国前期,六安城遭受3次兵灾、4次火灾,商业受损,长期不振,市面萧条;直到民国20年(1931年)后方始复苏,商铺及行业日渐增多。抗日战争期间,六安城一度沦陷,后因流通渠道堵塞,货币日渐贬值,商业毫无起色。抗日战争结束,内战再起,货物紧缺,物价暴涨,市场混乱,部分小商已处于半歇业困境;到解放前夕,城区仅有私商千余户,但绝大多数是小本经营。
建国初期,城区先后建立了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私营商业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也很快恢复起来,因而市场日益繁荣。1956年,在进行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将2420户、3104名私营商业从业人员,分别组成56个合作商店和85个合作小组,逐步向社会主义商业过渡。1958年以后,合并国营、合作社商业,取消专业公司,撤销集市贸易,在经营上搞“大购大销",从而造成了商业贸易渠道单一,流通不畅,市场不活的局面。“三年困难时期",商品紧缺,主要工业品、副食品凭票(证)供应,烟酒糕点等则以高价出售。1962至1965年,通过调整,恢复供销合作社和专业公司,开放集市贸易,疏理流通渠道,商业贸易日渐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限制商品经济发展,关闭集市贸易,商业贸易再次受到破坏。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商业贸易有所好转,供求渐趋平衡。
1979年建市后,商业部门推行经理负责制,实行经济承包,扩大横向联系,建立商业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和少环节的开放型商品流通市场,批发、联营、个体商业增多,商品购销业务有很大的发展。1986年,全市共有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和服务业经营网点4439个,农贸及专业市场24个;市区每千人拥有国营、集体商业、服务业网点6.5个。商品购进总额16702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873万元,外贸出口额2799.03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7248.5万元。与1979年相比,商业、服务业甲点增长4.64倍,商品购进总值增长1.42倍,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2.68倍,集市贸易成交额增长3.9倍。
六安市商业购销情况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