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流通渠道
清末及民国前期,皖西地区的茶、麻、木、竹、大米、生丝、药材、羽毛、皮张、鸡蛋等农副土特产品,多由城区入淠河,经淮河转运外地销售;所需的食盐、食糖、煤油、纸张等,则由蚌埠等地经淮、淠水道运回。布匹、棉纱、卷烟、百货、五金、西药、化妆品等工业品多采购于上海、南京、芜湖等地,由陆路运回城区,销售于邻近各县。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南京、芜湖、蚌埠、合肥等地相继沦陷以后,城区工业品多由“跑单帮"的商人,从合肥县梁园、高刘集、吴山庙、雷麻店、烧脉岗、巢县柘皋,全椒县古河等中小集镇买回销售。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商品流通渠道恢复原状。这时城区较大的商店常派出采购人员,在上海、南京等地设立“办庄",采购商品;一般商号多临时派人去外地采购。
建国初,商品批发由国家统一管理。这一期间,城区商品按经济区域划分,由六安地区百货公司(贸易公司)直接供应,私营商店从国营商业批发部门进货。1955年改变按经济区域调拨商品为就近货源地进货。城区一、二类商品定点在合肥二级采购供应站进货,蚌埠、芜湖、安庆等二级采购供应站补充不足;去省外采购,必须经省商业厅出具证明。1959至1961年实行商品分级管理,统一安排商品供应,采取下达计划,召开供货会、补货会等方式进行调剂平衡。外出采购商品仍须经过省商业厅批准。1971年实行按行政区划进货,城区就地在六安二级采购供应站进货。
1978年以后,商品流通渠道日渐开通。1979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自由采购三类小商品;一、二类计划商品在原供应单位无货供应时,也可自行采购。1982年下半年,商业经营单位可以直接到省内外产地的工厂和批发商店采购商品。近年市商业系统还同安徽纺织厂,蚌埠百货站,合肥百货站,南京百货、五金、化工、纺织品公司建立了代销联营业务关系,商品采购扩大到江苏、浙江、天津、上海、北京、广东等地
二、购销网点
建国初期,城区共有商业、服务业网点1183个,从业人员2306人;其中商业网点827个,从业人员1474人;饮食业网点233个,从业人员392人;服务业网点123个,从业人员440人。较大的商店有吴恒裕瓷器店、华强百货店、同丰百货店、恒丰布店、康民大药房、恒吉昌药房等。
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城区有商业、服务业网点690个,从业1690人;其中商业网点364个、从业791人,饮食业网点211个、从业461人,服务业网点115个、从业438人。
1958年,商业核算单位划大,对小商贩进行限制,商业网点减少,群众购货极不方便。1962年后,商业网点渐次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中,国营与供销社商业再次合并,撤销部分网点,下放从业人员。
1979年六安市建立后,六安地区和六安县在市区的商业、服务业网点大部分划归六安市。全市共有商业网点336个,从业3522人;其中国营网点96个、从业1550人,集体网点133个、从业1865人,个体网点107个、从业107人。共有饮食业网点279个,从业1712人;其中国营网点4个、从业248人,集体网点53个、从业1242人,个体网点222个、从业222人。共有服务业网点172个,从业803人;其中国营网点8个、从业283人,集体网点9个、从业365人,个体网点155个、从业155人。市区每千人拥有国营、集体网点3.51个;但由于行业、网点布局不太合理,还不能充分满足市民的消费要求。
1986年全市共有商业网点2432个、从业9100人,比1979年分别增长6.24倍和1.58倍;其中国营网点134个、从业2620人,集体网点487个、从业3880人,个体网点1811个、从业2600人。共有饮食业网点1401个、从业3873人,比1979年分别增长4.02倍和1.26倍;其中国营网点15个、从业230人,集体网点66个、从业1213人,个体网点1320个、从业2430人。共有服务业网点606个、从业2123人,比1979年分别增长2.52倍和1.64倍;其中国营网点21个、从业447人,集体网点89个、从业998人,个体网点496个、从业678人。
1986年全市2337个零售商业网点中,含纺织品3个,百货96个,日用杂品51个,副食品248个,粮油17个,医药1个,五金、化工、交电5个,石油3个,煤炭5个,农业生产资料10个,综合性商店60个,其他专业商店27个,个体商贩1811个。606个服务业网点中,含旅社89个,理发店123个,浴池5个,洗染店3个,照相33个,日用品修理337个,其他16个。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和发展,1979年以来,在新市区人口集中的皖西路、梅山南路、解放路、人民路等地增设了六安市百货二大楼、市供销商场、市物资商场、市食品商场、市五交化公司门市部、六安县人民路商场、六安地区大别山商场、六安市服务大楼、楼外楼、四季春、南海酒家、梅山路粮店等51个商业和饮食服务经营点。工厂区、市民居住区也相应地增加商业、服务业网点。1986年市区每千人拥有国营、集体商业网点6.5个,基本改变了建市初期商业网点偏于老城区的状况。但网点分布与行业布局仍不平衡,闹市区行业全,中型综合商场、商店多,工厂区、市民居住区和郊区网点少、商店规模小、行业不全的状况依然存在。
上一篇:综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