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卫生防疫
建国前,六安城区曾设种痘局,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建国初无专门卫生防疫机构,防疫工作由医院代管。1956年始设六安县卫生防疫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防疫人员下放,机构瘫痪。70年代中期恢复防疫工作。1979年建市后成立市卫生防疫站,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有职工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人。1983年按全国统一部署,开展了水质鉴定和食品营养物质的测定。1984年,市防疫站被省防疫站授予水质监测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市计划免疫部门被评为省级计划免疫工作先进单位。1986年有市属卫生防疫人员40人,其中街乡防疫和卫生检查员10人。卫生防疫设备主要有751型分光光度计1台、721型分光光度计2台、阻尼式半自动分析天平2台、阻尼式全自动分析天平1台、茂福式电炉(10千瓦)2台、蒸馏水发生器(14.4千瓦)1台、高压消毒锅1台、水浴锅1台、恒温箱1台、烤箱2台、冰箱4台、普通冰箱10台、低温冰箱1台、30毫安及50毫安X光机各1台、冷链车1辆。
一、卫生
食品卫生70年代末,六安城区生产经营食品的店、厂和个体户有较大的发展,但产品大多未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特别是酱油、糕点和夏令饮料。1980年,对市内食品生产、销售人员进行健康普查,建立档案。1982年端午节,六安造纸厂职工食堂误用桐油炸点心,致使38人中毒,经及时治疗,全部康复。1983年后,以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为主,开展食品卫生检查评比,设立“卫生循环杯",奖励先进;举办了伪劣食品展览,提高消费者识别伪劣食品的能力;销毁了一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至1986年,共销毁污染和变质汽水1万余瓶、糕点500公斤、变质牛肉70公斤、假八角(莽草籽)500公斤、不合格酱油600公斤,以及一批过期变质的水果、麦乳精、罐头等。对16家产品不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厂(店)进行处罚,10家污染严重的食品厂(店)实行限期改造、罚款、停业整顿,取缔了5家产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私人汽水厂、6家酱油厂。经过整顿,市区出售卤菜、凉粉的摊点,基本做到摊摊有防蝇防尘罩,款货分离,包装清洁。
市区主要食品卫生质量合格率
学校卫生1981年,市卫生部门有2名医务人员负责学校卫生,具体业务以咨询培训为主。是年,开展了小学生视力调查。1985年以来,共组织20人对市区中小学生进行形体态和常见病的抽样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生患近视眼、沙眼、龋齿和肠道寄生虫病,遂举办了培训班,配合学校和学生家长普及卫生保健常识,督促学生讲卫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坚持做眼睛保健操。1986年对市内小学教室照明采光、课桌椅合格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督促学校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劳动卫生建市初,市区大部分工厂的劳动条件较差,没有必要的防护设施,部分工人在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环境中工作。自1982年起,市卫生防疫站每年都组织人员对工人劳动环境进行检查、测定,建立档案。对生产者实行劳动卫生监督,指导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安装通风管、通风机等除尘设备,加强生产者的个人卫生防护,防止职业中毒;并对生产者实施定期体检,为重点对象摄片诊断。1983年,市卫生防疫站和地区防疫站联合对市区工业企业生产车间、劳动场所进行普查,查出部分生产车间和劳动场所有苯、二甲苯、铅、氰化物、氯气、汞、有机磷等有害物质,以及温度、湿度、噪音、矽尘、煤尘、金属尘、水泥尘等超标严重。1982年矽尘高于国家标准60%,其他粉尘高于国家标准25.33%。1983年矽尘合格率仅为10%。1984年选点监测结果,生产车间热量低于国家标准的占20%,劳动场所噪音超过国家标准的占41.38%,粉尘合格率为50%。1985年选点监测结果,劳动场所粉尘合格率仍为50%。1986年选点监测结果,劳动场所热量低于国家标准的占9.09%,噪音超过国家标准的占84.62%,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场所噪音高出110分贝,矽尘超标率高于国家标准30%。针对上述情况,市卫生防疫部门督促有关单位进行了技术改造,加强劳动者的劳动卫生保护措施,防止“跑、冒、滴、漏",排除有毒有害因素,加强劳动者个人卫生防护和保健措施,实行定期检查。
环境卫生建国初,城区街巷清扫和垃圾处理由各街道负责。1955年开始使用小板车运送垃圾。1957年,城关镇成立清洁班,统一管理全城街巷卫生工作。1974年,城区第一台机动垃圾车投入使用。次年又购置1辆江淮牌汽车运送垃圾。1978年,城区清洁卫生所成立,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1979年8月10日,六安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是年,市区共出动3万多人次,治理城区“脏"、“乱"、“差"。共疏通下水道250余处,清除垃圾600多吨,填平了污水坑和洼地。1980年,六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成立,下辖清扫大队、清运队,负责市区街道路面的清扫,分段集中垃圾,由清运队运出掩埋,或作坑洼地填充料。1982年元旦至春节前夕,市区共动用2000多人次,汽车583辆,清除垃圾2900多吨。3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全市1.5万人次上街,在车站、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共清除垃圾5300多吨,疏通阴沟862条。1983年在主要街道使用洒水车洒水除尘。1984年,以鼓楼街道为试点,重点抓篾匠街、庆安街、牛角巷、中和巷、书版巷的卫生综合治理,共清除违章建筑53家(占用人行道摊棚)、垃圾土堆76处。9月,市内开展卫生突击月活动,签订卫生“三包"任务书,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同年,市成立灭鼠灭犬领导小组,开展群众性除害灭病活动,全市共印发灭鼠宣传材料3000多份。9至10月,全市共灭老鼠22.4万只,灭犬1200多头。1985年,市成立厕管所和7个街道环境卫生管理所,调整了垃圾堆放场地数处;并在市内主要马路两旁添置了垃圾筒200只,安装排水管道2300米,清除阴沟471条。1986年,市开展“皋城杯"卫生竞赛活动。至9月底,全市共铲除地面杂草164850平方米,疏通下水道7078米;动用汽车220辆、小板车90辆,运出垃圾6992吨;与1670户签订了“门前三包"卫生合同。同年还开展了灭鼠活动。举办5期150人参加的灭鼠培训班,印发宣传材料500多份,专刊1000多份、简报9期、广播稿件14篇。全市2000多个单位投入了灭鼠活动,投放“敌鼠钠盐"5吨、“杀鼠灵"13761包。通过灭鼠活动,市区鼠的密度由6.7%下降至4.1%。此外还对公共厕所进行了改造,共兴建水冲式公共厕所4座,翻修厕所6座,维修13座。
至1986年全市设有临时和永久垃圾中转场各2处、贮粪场2处、公共厕所62座。共有清运垃圾小板车88部、各种机动车12辆、多功能洒水车1辆。8年中,清运垃圾19.8万吨、清运粪便5.25万吨。
二、防疫
预防接种1979年起,市卫生防疫站对市境儿童进行了牛痘、白喉、乙脑、麻疹、脊灰病疫苗和糖丸普服普种,防止各类传染病发生和蔓延。1981年确定每周二、四、六为儿童卡介苗接种日,当年接种1628人,结核菌素(OT)试验158人,安全率达96.1%。1983年,卡介苗接种1179人,结核菌素(OT)试验149人,其中1级阳性(Ⅰ+)5人,2级阳性(Ⅱ+)2人,3级阳性(Ⅲ+)2人,阳转率测定20人,阳转率为50%。1984年卡介苗接种日改为每周一、四、六,全年接种2065人,其中周岁内儿童1377人,结核菌素(OT)试验837人,阳转率测定125人,阳性83人,阳转率为66.4%。1985年卡介苗接种1707人,周岁内儿童1142人,结核菌素(OT)试验313人,阳性33人。阳转率测定1707人,阳性1049人,阳转率为61%。同年,市卫生防疫站成立计划免疫组及结核病防治科,与地区防疫站联合在市城南幼儿园、城东小学,对193名儿童作了锡克氏试验测定,其中阳性17人,阳转率为8.81%。1986年市卫生局、妇联会、教育局联合发出《关于凭计划免疫接种卡入托的通知》,强调做好儿童入托前的免疫接种防病工作。全年接种卡介苗1492人,结核菌素(OT)试验348人,阳性25人,其中皮内接种265人,阳转率测定57人,阳性53人,阳转率为93%,皮上划痕接种1227人,阳转率测定227人中阳性184人,阳转率为66%。并在皖西路小学对6至8岁年龄组儿童进行了结核菌素(OT)试验调查,对照组209人,阳性6人,阳性率2.74%;试验组200人,阳性143人,阳性率71.5%。
传染病、地方病防治1980年起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加强市境疫情监测。1982年后开展了市区公共厕所埃尔托、孤菌监测以及环境水监测和肠道门诊。
自1980年以来,市区发生的传染病有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痢疾、伤寒、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出血热、狂犬病等13种。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等未见发生。
六安市几种主要传染病防治情况
检验1979年,市卫生防疫站建立检验科。1982年,设立细菌室和无菌室,购进高压消毒锅、恒温箱、烤箱、冰箱、14.4千瓦蒸馏水仪、分析天平等设备。开展细菌常规项目的检验和血常规、白细胞分类、大便细菌培养及乙肝表面抗原鉴定等。同年设立理化室,内设毒气消化室、仪器分析室,配有茂福氏电炉、半自动和自动分析天平、冰箱、721型分光光度计、水处理离子交换仪等仪器设备,进行矽尘及一般性粉尘的测定。后又添置751型分光光度计1台,使检验手段基本上达到能测定黄曲霉素、尿碘等难度较大项目的水平。1985年后,可对水、空气、食物的细菌进行检验鉴定。1986年有主管检验师1人,检验师1人,检验士3人,从事微生物和理化检验。
一、卫生
食品卫生70年代末,六安城区生产经营食品的店、厂和个体户有较大的发展,但产品大多未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特别是酱油、糕点和夏令饮料。1980年,对市内食品生产、销售人员进行健康普查,建立档案。1982年端午节,六安造纸厂职工食堂误用桐油炸点心,致使38人中毒,经及时治疗,全部康复。1983年后,以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为主,开展食品卫生检查评比,设立“卫生循环杯",奖励先进;举办了伪劣食品展览,提高消费者识别伪劣食品的能力;销毁了一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至1986年,共销毁污染和变质汽水1万余瓶、糕点500公斤、变质牛肉70公斤、假八角(莽草籽)500公斤、不合格酱油600公斤,以及一批过期变质的水果、麦乳精、罐头等。对16家产品不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厂(店)进行处罚,10家污染严重的食品厂(店)实行限期改造、罚款、停业整顿,取缔了5家产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私人汽水厂、6家酱油厂。经过整顿,市区出售卤菜、凉粉的摊点,基本做到摊摊有防蝇防尘罩,款货分离,包装清洁。
市区主要食品卫生质量合格率
学校卫生1981年,市卫生部门有2名医务人员负责学校卫生,具体业务以咨询培训为主。是年,开展了小学生视力调查。1985年以来,共组织20人对市区中小学生进行形体态和常见病的抽样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生患近视眼、沙眼、龋齿和肠道寄生虫病,遂举办了培训班,配合学校和学生家长普及卫生保健常识,督促学生讲卫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坚持做眼睛保健操。1986年对市内小学教室照明采光、课桌椅合格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督促学校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劳动卫生建市初,市区大部分工厂的劳动条件较差,没有必要的防护设施,部分工人在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环境中工作。自1982年起,市卫生防疫站每年都组织人员对工人劳动环境进行检查、测定,建立档案。对生产者实行劳动卫生监督,指导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安装通风管、通风机等除尘设备,加强生产者的个人卫生防护,防止职业中毒;并对生产者实施定期体检,为重点对象摄片诊断。1983年,市卫生防疫站和地区防疫站联合对市区工业企业生产车间、劳动场所进行普查,查出部分生产车间和劳动场所有苯、二甲苯、铅、氰化物、氯气、汞、有机磷等有害物质,以及温度、湿度、噪音、矽尘、煤尘、金属尘、水泥尘等超标严重。1982年矽尘高于国家标准60%,其他粉尘高于国家标准25.33%。1983年矽尘合格率仅为10%。1984年选点监测结果,生产车间热量低于国家标准的占20%,劳动场所噪音超过国家标准的占41.38%,粉尘合格率为50%。1985年选点监测结果,劳动场所粉尘合格率仍为50%。1986年选点监测结果,劳动场所热量低于国家标准的占9.09%,噪音超过国家标准的占84.62%,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场所噪音高出110分贝,矽尘超标率高于国家标准30%。针对上述情况,市卫生防疫部门督促有关单位进行了技术改造,加强劳动者的劳动卫生保护措施,防止“跑、冒、滴、漏",排除有毒有害因素,加强劳动者个人卫生防护和保健措施,实行定期检查。
环境卫生建国初,城区街巷清扫和垃圾处理由各街道负责。1955年开始使用小板车运送垃圾。1957年,城关镇成立清洁班,统一管理全城街巷卫生工作。1974年,城区第一台机动垃圾车投入使用。次年又购置1辆江淮牌汽车运送垃圾。1978年,城区清洁卫生所成立,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1979年8月10日,六安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是年,市区共出动3万多人次,治理城区“脏"、“乱"、“差"。共疏通下水道250余处,清除垃圾600多吨,填平了污水坑和洼地。1980年,六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成立,下辖清扫大队、清运队,负责市区街道路面的清扫,分段集中垃圾,由清运队运出掩埋,或作坑洼地填充料。1982年元旦至春节前夕,市区共动用2000多人次,汽车583辆,清除垃圾2900多吨。3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全市1.5万人次上街,在车站、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共清除垃圾5300多吨,疏通阴沟862条。1983年在主要街道使用洒水车洒水除尘。1984年,以鼓楼街道为试点,重点抓篾匠街、庆安街、牛角巷、中和巷、书版巷的卫生综合治理,共清除违章建筑53家(占用人行道摊棚)、垃圾土堆76处。9月,市内开展卫生突击月活动,签订卫生“三包"任务书,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同年,市成立灭鼠灭犬领导小组,开展群众性除害灭病活动,全市共印发灭鼠宣传材料3000多份。9至10月,全市共灭老鼠22.4万只,灭犬1200多头。1985年,市成立厕管所和7个街道环境卫生管理所,调整了垃圾堆放场地数处;并在市内主要马路两旁添置了垃圾筒200只,安装排水管道2300米,清除阴沟471条。1986年,市开展“皋城杯"卫生竞赛活动。至9月底,全市共铲除地面杂草164850平方米,疏通下水道7078米;动用汽车220辆、小板车90辆,运出垃圾6992吨;与1670户签订了“门前三包"卫生合同。同年还开展了灭鼠活动。举办5期150人参加的灭鼠培训班,印发宣传材料500多份,专刊1000多份、简报9期、广播稿件14篇。全市2000多个单位投入了灭鼠活动,投放“敌鼠钠盐"5吨、“杀鼠灵"13761包。通过灭鼠活动,市区鼠的密度由6.7%下降至4.1%。此外还对公共厕所进行了改造,共兴建水冲式公共厕所4座,翻修厕所6座,维修13座。
至1986年全市设有临时和永久垃圾中转场各2处、贮粪场2处、公共厕所62座。共有清运垃圾小板车88部、各种机动车12辆、多功能洒水车1辆。8年中,清运垃圾19.8万吨、清运粪便5.25万吨。
二、防疫
预防接种1979年起,市卫生防疫站对市境儿童进行了牛痘、白喉、乙脑、麻疹、脊灰病疫苗和糖丸普服普种,防止各类传染病发生和蔓延。1981年确定每周二、四、六为儿童卡介苗接种日,当年接种1628人,结核菌素(OT)试验158人,安全率达96.1%。1983年,卡介苗接种1179人,结核菌素(OT)试验149人,其中1级阳性(Ⅰ+)5人,2级阳性(Ⅱ+)2人,3级阳性(Ⅲ+)2人,阳转率测定20人,阳转率为50%。1984年卡介苗接种日改为每周一、四、六,全年接种2065人,其中周岁内儿童1377人,结核菌素(OT)试验837人,阳转率测定125人,阳性83人,阳转率为66.4%。1985年卡介苗接种1707人,周岁内儿童1142人,结核菌素(OT)试验313人,阳性33人。阳转率测定1707人,阳性1049人,阳转率为61%。同年,市卫生防疫站成立计划免疫组及结核病防治科,与地区防疫站联合在市城南幼儿园、城东小学,对193名儿童作了锡克氏试验测定,其中阳性17人,阳转率为8.81%。1986年市卫生局、妇联会、教育局联合发出《关于凭计划免疫接种卡入托的通知》,强调做好儿童入托前的免疫接种防病工作。全年接种卡介苗1492人,结核菌素(OT)试验348人,阳性25人,其中皮内接种265人,阳转率测定57人,阳性53人,阳转率为93%,皮上划痕接种1227人,阳转率测定227人中阳性184人,阳转率为66%。并在皖西路小学对6至8岁年龄组儿童进行了结核菌素(OT)试验调查,对照组209人,阳性6人,阳性率2.74%;试验组200人,阳性143人,阳性率71.5%。
传染病、地方病防治1980年起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加强市境疫情监测。1982年后开展了市区公共厕所埃尔托、孤菌监测以及环境水监测和肠道门诊。
自1980年以来,市区发生的传染病有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痢疾、伤寒、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出血热、狂犬病等13种。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等未见发生。
六安市几种主要传染病防治情况
检验1979年,市卫生防疫站建立检验科。1982年,设立细菌室和无菌室,购进高压消毒锅、恒温箱、烤箱、冰箱、14.4千瓦蒸馏水仪、分析天平等设备。开展细菌常规项目的检验和血常规、白细胞分类、大便细菌培养及乙肝表面抗原鉴定等。同年设立理化室,内设毒气消化室、仪器分析室,配有茂福氏电炉、半自动和自动分析天平、冰箱、721型分光光度计、水处理离子交换仪等仪器设备,进行矽尘及一般性粉尘的测定。后又添置751型分光光度计1台,使检验手段基本上达到能测定黄曲霉素、尿碘等难度较大项目的水平。1985年后,可对水、空气、食物的细菌进行检验鉴定。1986年有主管检验师1人,检验师1人,检验士3人,从事微生物和理化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