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位置面积
六安县位于东经116°~116°50′、北纬31°16′~32°05′,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江淮丘陵西缘。县境东邻肥西,北接寿县,西倚金寨,南靠霍山,西北与霍邱交界,东南与舒城相连,中部环抱六安市,以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先生、汪神、高皇、十里桥8个乡与市区接壤。县城六安距省会合肥76.5公里,离肥西县境19.8公里;距寿县边境25公里,离其县城95公里;距霍山边境26公里,离其县城41.5公里;距金寨边境34.2公里,离其县城59.5公里;距霍邱边境26公里,离其县城67公里;距舒城边境41.5公里,离其县城54公里。
全县辖区,东起新塘乡胡大院东丰乐河主航道,西止黄涧河乡红石埂山主峰,广79公里;北起张湾乡北端淠河主航道,南止毛坦厂镇东石笋荒田冲垴,袤81公里;总面积3488.23平方公里。
二、建置沿革
六安建县始于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六县,属九江郡。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建都于六。高祖四年,汉封英布为淮南王。高祖六年,英布以六为淮南王都,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诸郡。高祖十二年、灭英布,以刘长为淮南王,迁都于寿春,六为淮南国属县。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改属衡山国。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国除,六县属九江郡。次年,以刘庆为六安王,建六安国,领5县,六为其一,六安之名由此始。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六安国为郡,次年郡废。东汉初置六安郡。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并六安郡入庐江郡,六为属县。永平元年(公元58年),六县属六安侯国;元和二年(公元85年),属六安王国;永元元年(公元89年),属庐江郡。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庐江郡治曾移于此。
三国时,六安属魏,为庐江郡治。
西晋置六县,属庐江郡,太康年间,郡治在六。永嘉乱后,晋室东渡,废六入潜,六县故址侨置新蔡郡。刘宋时属南豫州新蔡郡。齐梁时为霍州新蔡郡开化县。北魏时为新蔡郡和边城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淠水、开化二县,属庐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属庐江郡。
唐初,县境分属霍山和开化等县。贞观中(公元627年——649年)并开化入霍山。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改霍山为盛唐县,移治驺虞城,属淮南道寿州。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公元907年——922年)改盛唐为潜山县;后唐复名盛唐县;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改盛唐为来化县,以后复名盛唐;吴、南唐及后周建置未变,仍属寿州。
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置六安县,属淮西路寿州。政和六年(1116年)属寿春府。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升六安县为六安军,属淮西路。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降六安军为县,属安丰军。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复升为军。
元初仍为六安军。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改为六安县。不久,置六安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庐州路,六安与英山同为州的属县。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省六安县入六安州,属中都临豪府,十五年改属庐州府。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析六安地复置霍山县,六安州领英山、霍山两县。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安州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安徽省庐州府。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为直隶六安州,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领英山、霍山两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除六安州,恢复六安县,初属淮泗道,不久改属安庆道。民国17年道废,直属安徽省。民国19年~21年,除国民政府设置的六安县外,苏维埃政府设六安、六霍两县。民国21年,国民政府分出六安西部17保置立煌县。同年,安徽划分专区,六安初属第五区,后属第三区,民国29年改属第二区。民国37年底至次年(公元1949年)初,县境大部份地区解放,分为六安(六北)、六合(六南)两县和六安市,至6月又合并为六安县,属皖北行政区六安专区。1952年4月改属安徽省六安专区。1979年六安城关置六安市,县、市分治,仍属六安地区领辖。
三、政区设置
(一)政区演变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六安州本境置5乡、53里,里下设都、图。东为永和乡设14里、38都、35图;南为龙泉乡,设9里、232都、21图;北为遵化乡,设11里、80都、27图;西为孝义乡,设13里、154都、25图;中为附城乡,设6里、2都、15图。
清初沿袭明制。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划5乡118保。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为17区158保。
其后改设张家店、苏家埠、麻埠、马头集4镇和罗管、毛坦厂、先生店、南岳庙、清凉寺、丁家集、金家寨、顺河集8乡,加上附城,计13个区158保。
民国初年政区依旧。民国20年(公元1931年)设10区158保。民国21年划出十八道上下、大小孟上下、流波上下、苏口上下、七邻湾上下以及麻埠、八斗斛、毛坪、新店、槐树湾、古碑冲、南庄畈等17保置立煌县,全县改设9区,145联保、768保。第一区公所设城内、二区设陈山店,三区设张家店,四区设苏家埠,五区设独山,六区设徐家集,七区设王家集,八区设四十铺,九区设毛坦厂。民国24年改设5个区:一区城关,二区罗管庙,三区张家店,四区苏家埠,五区丁家集。民国26年并保,全县设5区、46联保、582保。民国28年设5区、6镇、80乡、825保。民国31年设5区、30镇、56乡、823保。民国34年设5区、21镇22乡、337保。民国35年撤区,乡镇未变。民国36年设4个联防区、23镇、29乡、478保。
民国19年~21年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苏维埃政府划本县为11个区、149个乡镇,分属六安和六霍两个县。六安县辖7个区92个乡:
二区(区苏维埃设抱儿岭朱氏祠),辖:毛坦厂、与儿街、石河子、山王河、东西溪、嵩嶚岩9、东河口、南官亭、大山寨、真龙地、樊冲、指封河、迎水庵、元口、凤凰台、张家店、横圹岗、白塔寺18个乡;
三区(区苏维埃设独山),辖西河口、孙老庄、江家店、郝家集、九龙观、放牛墩、龙门冲、朱氏祠、林家湾、落地岗、三官寺、潘家岔、黄家窑、□□□、□□□15个乡;
四区(区苏维埃设南岳庙),辖:石婆店、骆家庵、王家桥、康家埠、方家大冲、胡冲、八里冲、莲花庵、小东岳庙、殷家畈、大步口、观音堂、徐家集、梁家集、江店、清凉寺、大林畈17个乡;
六区(区苏维埃设金家寨),辖:包公祠、响山寺、七邻湾、宋家畈、古碑冲、南庄畈、花羊石、水竹坪、龙门石、贾家坳、茅坪、槐树湾、莲花湾、汪家大湾14个乡:
七区(区苏维埃设麻埠),辖:地三冲、鲜花岭、杨店、何隆集、油坊店、马店、黄涧河、同兴寺、石婆店、郑家湾10个乡;
八区(区苏维埃设新安尚家庙),辖:小牛集、尚家庙、兴隆集、新安集、史家洼、王家集、火星庙、新行、单家埠9个乡;
九区(区苏维埃设丁家集),辖:黄丹集、杨柳店、葛店、钱集、松岗、车家畈、孙树店、花果园、丁集9个乡。
六霍县辖4个区、56个乡和1个镇:
一区(区苏维埃设城郊晁家圩),辖:小南海、小华山、二天门、十五里小庙、荣兴寺、田湾、兴隆集、祝小圩、胡家渡、五里桥、清水河、双桥、太平庵、太平集、高安寺、马大庄、宝峰寺、沙滩店18个乡。
二区(区苏维埃设张店胡小湾),辖:缸窑、莫家埂、草皮塘、陈小庄、彭大墩、郭家院、左大桥、施家桥、张湾、乌泥沟、中店11个乡。
三区(区苏维埃设苏家埠朱大院墙),辖:霍家院、八里滩、土门店、郑大圩、陈家、张大田垄、保禅庵、晁大巷、卢家冲、林台、岗桥、范大塘、堰湾、丁沙沟、东杨祠15个乡和卢森堡镇。
十区(区苏维埃设张店胡大湾),辖:先生店、范家庵、枣树店、大椿树岗、上杭、孙家岗、思古潭、五十铺、青龙庵、金家庵、昭庆寺、石庄12个乡。
1949年初,六安全境解放,本县划为六合(六南)、六安(六北)两县和六安市。六合县设毛坦厂、双河、施家桥、张家店、苏家埠、独山、南岳庙7个区;六安县设罗管庙、马头集、丁家集、新安集4个区;六安市设8个街和东外,南外、清水河、田家湾、莲花庵等5个乡。两县一市合并后,增设城关区,撤销施家桥区,全县设11个区、139个乡、519个村。是年,马头集区花阎乡划入寿县。
1950,增设城南、孙岗两个区,增置102个乡,全县共设13个区、241个乡。是年4月,将毛坦厂区但家庙至真龙地以西的山王河、与儿街、石河、樊冲、真龙地、迎水庵、东西溪等7个乡划入霍山县。
1951年冬,城关区划为六安专署直属区,次年复归县。
1952年,设城关、苏家埠、毛坦厂、双河、张店、罗管、孙岗、城南、韩摆渡、马头、新安、独山、南岳庙、丁集14个区和毛坦厂、马头、双河、固县寺4个县属镇以及东河口、张店、施桥、先生店、木厂埠、东桥集、顺河、新安、独山、西河口、徐集、丁集、椿树岗13个区属镇、267个乡。
1953年,增设六安港;马头镇龙台子13个自然村庄划入寿县。
1954年,增设西河口、木厂、徐集3个区,全县共17个区,乡镇设置未变。
1955年,舒城县龚家畈1000亩荒滩划入本县毛坦厂。
1956年,合并区乡,全县设10个区、79个乡、4个县属镇、3个区属镇、1个水上港。
12月份再次调整,划城南、丁集、木厂、韩摆渡、南岳庙、张店、独山、双河、罗管9个区、4个镇、59个乡、1个港,城关、苏埠为县属镇,马头、毛坦厂为区属镇,新安、新行、顺河、火星为县属乡。是年,独山区驻驾湾乡划入金寨。
1957年继续并区,乡镇规模未变。全县设苏埠、徐集、罗管、张店、木厂5个区,城关为县属镇,关田畈、新安为县属乡,苏埠、毛坦厂、马头为区属镇。
1958年初,增划独山、毛坦厂两区。秋后,实现人民公社化,乡社合一。全县划6个区30个人民公社1个镇。木厂区辖单王、淠东、双桥、东桥4社,张店区辖双河、埠塔寺、张店、凤凰台4社,徐集区辖丁集、徐集、江店、固县寺4社,罗管区辖三十铺、小庙、椿树、孙岗、先生店5社,独山区辖独山、石婆店、西河口、淠西、狮子岗5社,毛坦厂区辖东河口、太平桥、大山寨3社,苏埠1区1社,区社合一,与青山、关田畈、新安、城郊同为县属公社,城关为县属镇。
1960年撤区。全县划张店、双河、高山、东河口、徐集、江店、丁集、固县寺、双桥、东桥、淠东、先生、椿树、小庙、苏埠、独山、狮子岗、樊通桥、新安、城关等20个人民公社。在此期间,各社一度冠以“红旗”、“东风”、“前进”等名称,旋即取消。
1961年,恢复城关,独山、丁集、徐集、木厂、三十铺、孙岗、双河、新安、东河口、张店、苏埠12个区,辖94个人民公社。
1962年,增划城南区,恢复城关镇,公社调整为90个。
1964年,区镇设置未变,公社调整为94个。
1965年,城关镇划为地区直属的六安镇。
1968年,再度撤区并社,全县划30个人民公社和苏埠镇。
1969年,六安镇复为县属城关镇。
1970年,设8个指导点,辖48个公社、两个镇。
1972年,撤销指导点,全县设12个区、84个公社,两个县属镇,4个区属镇。
1979年,置六安市,本县划出城关镇及其近郊20个大队,218个生产队,计84.7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它区镇设置未变。至此,本县面积由民国20年(1931年)的4270平方公里减为3488.23平方公里。
1983年,恢复乡、村,原辖范围未变。
1984年,成立17个建制镇,苏埠区镇合一,以镇领乡。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行政区划表



民国31年(公元1942年)行政区划表
(二)现行区划
1986年,全县设11个区、1个县属镇、16个区属镇、68个乡、22个街道、785个村民委员会(行政村)、11625个村民小组,概况如下:






四、县城集镇
六安城又称皋城,唐开元二十七年盛唐县定治于此,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均为州县治所。今为六安地区行署、六安县政府、六安市政府所在地。
六安故城几经变迁。古六国城址在今城东乡三女墩,距县城9公里,旧志称东都城。汉淮南王英布的故六城,在今城北乡城北村,距县城6公里,旧志称白沙城,今称西古城。汉六安国六县的城址,位于今县城以西9公里的裴家滩,旧志称西古城。盛唐县定治的驺虞城,在今六安城西门外一带,旧志称郭外古城。此古城渐圮于水,至明洪武年间,稍移其制,砌之以砖,经正德年间整建,形成了迄至民国的六安城。辛亥革命时期的六安军政分府、民国2年至民国16年北洋军阀时期的六安县公署、民国16年至民国37年国民党时期的六安县政府以及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六安县民主政府和1949年初的六安市民主政府均设于六安城。建国后,1979年3月以前为六安县县城,此后析建为六安市。
建国后37年来,六安城发展很快。1949年初,城区面积仅1.2平方公里,人口2.5万。1986年,市区面积已达16.2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13.2万人。市区沿老城区向东、南、北扩展,形成了以东西走向的皖西路、人民路和南北走向的梅山路、解放路为主体的新区。老城区道路98条,总长19.15公里,面积6.5万平方米;新城区道路27条,总长32.48公里,面积27.3万平方米,主要工业区分布于城北和淠史杭总干渠以东,主要商业区集中在皖西路、梅山路、解放路和鼓楼街。文教卫生设施较为完备。
苏埠镇本县首镇,位于县境西南,距县城20公里。全镇街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主要街道总长4500米,非农业人口9101人。1986年乡镇企业产值2083万元,财政收入228万元。
苏埠地当淠河出山要口,为茶、麻、竹、木的集散地。明清之际,形成商埠,全国各地商帮聚会于此,建有会馆13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经济文化势力相继侵入,1896年曾爆发震惊全省的苏家埠教案。
苏埠是本县西南的政治中心。民国时期置镇并在此设立18联保团防局、第四区公所及苏家埠区署。1930年至1932年,工农红军三次解放苏家埠,红四方面军发动的苏埠四十八天战役,全歼国民党军队3万余人。1938年,县抗日第八大队在此坚持抗日斗争。1949年春,六合(六南)县民主政府驻此。建国后,苏埠为县属镇,苏埠区机关亦驻于镇内。1984年实行以镇领乡。现辖苏南、陵波、陆集、韩摆渡、石板冲5个乡和南、北两个街道。
马头镇位于县境北边的六安、寿县交界处,距县城30公里;西滨淠河,昔为河运码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此置巡检司,民国置镇。1949年为马头区政府驻地。建国后,1952年至1956年为县属镇,1972年后为区属镇。1984年后增领8个行政村。1986年乡镇企业产值245万元,财政收入27.2万元,非农业人口3656人。镇产小磨麻油,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食品称号。
毛坦厂镇位于县境南端,与舒城、霍山相邻,距县城59公里。全镇街区面积1.5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3754人。1986年镇办工业产值69万元,财政收入33万元。镇四周环山,为本县南方要隘。民国年间置镇。1947年张家店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指挥部驻此。建国后,1952年为县属镇,1972年为区属镇,1984年以镇领乡,增辖6个行政村。镇上竹编工艺、假山制作和玉石雕刻颇为精美。“铁桂兰”为本县名茶。镇南三尖寨为本县最高点,东石笋为旅游胜地。
双河镇距县城东南35公里,位于六安、肥西、舒城交界处,因后河、马栅寺河在此相汇而得名,相传已有300余年历史。街区被河道分割为河南、河北、河西三部份。昔日河运上通思古潭、张店,下达桃溪、三河,为农副产品集运地;清刘铭传曾题有“双溪古镇”四字。建国前,双河镇曾分属六安、合肥、舒城三县,1942年置特区,后统属于六安县。建国后,1959年为县属镇,1956年为区属镇,1984年并乡入镇。1986年非农业人口5127人,镇办工业产值106万元,财政收入41万元。
固镇镇原名固县寺,位于县境西北的东、西汲河合流处,距县城32.2公里。民国年间置镇,本县西北地区农副产品在此集运。建国后,1952年为县属镇,不久改为乡、社。1984年为区属镇,现已成为国内较大的羽绒市场,全国各地羽绒商贩来此贩销,并已进入香港、日本、新加坡和东欧等国际市场。1986年全镇非农业人口2825人,财政收入24.8万元。
独山镇本县西南山区重镇,距县城30.7公里。民国年间置镇。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为鄂豫皖苏区的重要据点,六安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解放战争期间,独山县民主政府驻此。建国后,1952年为区属镇,独山区机关驻此。1984年并独山乡入镇。1986年,非农业入口5899人,镇办工业产值155万元,财政收入46.1万元。
张店镇距县城27公里,位于县境南部地区的中心,是六安出入山区、联结南部区乡的枢纽。民国年间置镇,为三区区署所在地。1947年的张家店战斗即发生于此。建国后,为张店区机关驻地。1952年为区属镇,后改为乡社,1984年建镇。1986年非农业人口3034人,财政收入41万元,工业产值106万元。
木厂镇位于县境北部自流灌溉区的中心,当六寿公路的要冲,距县城20公里。据《历代地图集》标明,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时,此处即有“木场镇”。民国年间正式建镇。建国后,为木厂区政府驻地。1952年为区属镇,后为乡社。1984年为建制镇,并木厂乡入镇。全镇非农业人口2835人。1986年财政收入62万元,工业产值490万元。
三十铺镇位于县境东部的六安至合肥的公路上,距县城14公里。镇原为荒村小店,经过近年建设,已成为三十铺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本县的东方门户。1984年建镇。1986年,非农业人口3318人,工业产值162万元,财政收入55.5万元。
丁集镇位于县境西北,距县城23.6公里。此处古有“丁汲镇”,与“木场镇”同时标载于《历代地图集》。民国年间置镇,第五区区署驻此。建国后为丁集区机关所在地。1952年为区属镇,以后为乡社。1984年为建制镇。现有非农业人口3022人。1986年工业产值54万元,财政收入55.5万元。
徐集镇位于县境西北,距县城18公里,合肥至信阳、六安至金寨、霍邱公路经此。民国年间置镇。土地革命战争时间,曾为河西暴动的发祥地,现为徐集区机关驻地。1952年为区属镇,后改为乡社。1984年建镇。1986年非农业人口4776人,年财政收入40.5万元,工业产值155万元。
新安镇地处淠河西岸的湾区中心,距县城11.8公里。新安区机关驻此。原为大麻集散地。民国年间置镇,近年来羽绒交易颇为繁荣,建有面积达104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1952年建镇,后为乡社。1984年为区属镇。1986年非农业人口3323人,财政收入59.9万元,工业产值32万元。
孙岗镇位于县境东南,距县城23.2公里,为孙岗区机关驻地。原为孙岗乡,1984年建镇。1986年,全镇非农业人口2153人,年工业产值134万元,财政收入22.5万元。镇东南昭庆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本县的佛教胜地。
东河口镇位于本县南部山区,距县城40公里。1952年建镇,后改为乡社。1984年恢复镇的建制,辖原东河口乡的全部区域。1986年全镇非农业人口1568人,工业产值49万元,财政收入26.6万元。东河口区机关一直驻此。
顺河镇位于县境北部的淠河西岸,距县城18.4公里。旧名王家集,民国年间置镇。民国21年曾为第七区公所驻地。建国后,1952年为区属镇,后为乡社的一个街道。1984年撤乡建镇。1986年全镇非农业人口1821人,工业产值54万元,财政收入20.9万元。
椿树镇位于县境东南的龙穴山下,距县城23公里。民国年间,因安庆至六安公路经此而显其重要。建国后,1952年为区属镇,后为乡社。1984年撤乡复镇。1986年全镇非农业人口1680人,工业产值62万元,财政收入21.6万元。镇上龙穴山石料,质地坚硬,石纹条理为方圆百里所不及。
东桥镇位于县北的六安、寿县、肥西三县交界处,距县城24.4公里。民国年间置镇。建国后,1952年为区属镇,后为乡社的街道。1984的撤乡建镇。1986年全镇非农业人口1284人,工业产值55万元,财政收入17.8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