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质地貌
(一)地层构造
本县在大地构造上处于秦岭褶皱系与中朝准地台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地层组成较为复杂。
侏罗系:中、上统均有出露。中统凤凰台组为一套陆相红色岩系,全为红色巨厚——厚层砾岩,偶夹砂岩透镜体,厚度大于1705米。上统毛坦厂组,为一套火山岩系,主要为安山质、粗面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等,有从安山质→粗安质→粗面质之变化趋势,脉动喷发的特点明显。在粉砂岩、页岩等夹层中,盛产瓣鳃类、腹足类等淡水软体动物化石,厚度大于1043米。
白垩系:上统见于木厂工程中,为砖红色疏松细砂岩、粉砂岩,夹含砂砾岩,含介形化石,厚423米。
下第三系:渐——古新统戚家桥组为厚层——巨厚层含钙质结核砂砾岩与中层含砾粗砂岩互层,厚度大于1783米。
上第三系;上——中新统在县城附近有零星出露,为一套含砂砾粘土岩和粘土质砂砾岩组成的河流湖泊交替相沉积,成岩性差,厚度大于269米。
第四系:分布广泛,由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及砾石等组成,厚O~232米。
(二)地貌类型
本县南亘大别山脉,中绵江淮丘陵,北部与寿县、霍邱的沿淮平原连成一片,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最高点三尖寨,海拔745.7米;最低点固镇朱大庄,海拔23.5米。全县地貌分为低山、丘陵、岗地、平原4种组合类型:
低山区:包括南部和西南部的毛坦厂、龙门冲、同兴寺、黄涧河等地,属大别山的北缘。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0.5%,海拔高程在400~745米之间,相对高差100~350米。山体呈东西走向,山间夹有谷地,其中陡坡低山分布于毛坦厂至三尖寨一带,山势挺拔,山脊锋锐,坡度一般大于25°,局部陡坡达5O°;缓坡低山分布于独山至同兴寺一带,坡度较缓,一般在7°~25°之间。
丘陵区:包括独山至东河口一带,介于低山和岗地两区之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2.1%,海拔高程100~400米,相对高差50~300米。其中高丘多位于低山的边缘。海拔高程300~400米,坡度20°左右;低丘海拔高程100~300米,丘体浑圆,多呈馒头状。
岗区:为本县的主要地貌类型,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2.3%。范围包括孙岗、双河、三十铺、徐集、丁集等区的大部及木厂、张店、城南、新安区的一部,海拔在40~100米之间。其中高岗属先夷平后上升再剥蚀的台地,分布于江淮分水岭的两侧和大别山北部丘陵的外围;低岗属先沉积后上升再剥蚀堆积的台地,地面起伏变化相对较小。两种岗地都有岗、塝、冲、畈四个部分。
平原区:由淠河、汲河、丰乐河冲积而成,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5.1%。主要分布于淠河两岸的苏埠、木厂、新安一带。海拔小于40米,比高小于5米,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滩、湾等农田地貌单元。
(三)山脉河流
山脉本县诸山均属大别山脉。东南部群山为大别山的霍山山脉。干脉从霍山县入境,经望湖寨、球场岭、大山寨、三堡墩、嵩嶚岩、马头山、豪猪岭、石背山、古埂、木鱼山、清枫岭、龙穴山至牛尾山后入肥西县。其中:由大山寨东北分支为燕山、毛岭;由嵩嶚岩东北分支经驻马尖北行为白刀寨、红山寨、洪山、雪峰岩,东行为老凹、大寨尖、高山、六岭;由豪猪岭北分支,西北行为菜子岩、铜山、青山;由龙穴山西北分支,经枣树、夏岗、长岗入寿县。霍山山脉另有一支,从霍山县天鹅抱蛋分支,经梅开岭入境为三尖寨,而后入舒城县。
西南部诸山为大别山的皖山山脉。皖山的三省垴山脉空笼山支脉,自杜岭东出分支入境后,一支北行为土地岭、菜子尖、三仙山;一支东北行为熬药尖、老山头、关门石、横河岭、狮子岗、武陟山、至大岭衍为岗脉。其中:由关门石东南分支为鲜花岭、黄巢尖;由南天门东出分支为九公寨、郭家岗。皖山的文家山山脉,从金寨、霍山接壤地区入境后,经望湖寨、内草坪、白鹿寨、猴子尖、屋脊山至西河口而尽。其中:由寄条岭北出一支,从霍山西北入境后,经南大岭、吴兴坪、落地岗、杨家大山至西淠河南岸。
县境主要山峰表



河流本县自然河流,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以横塘、中店、汪神和龙穴山一线为分水岭。县内流域面积;淮河水系2468平方公里,长江水系1020平方公里。
淠河全流长(含主干流)253公里,流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本县境内流长106公里(含主干流),流域面积1259平方公里。淠河上游分东西两流,东淠河西源名漫水河,出自皖、鄂交界处的挂龙尖,东北流入佛子岭水库;东源一为黄尾河,出自岳西罗汉山下,另一为清潭河,出自岳西蛇形岗。二水入磨子潭水库后,再入佛子岭水库与西源汇合。出库后,北流入黑石渡,经霍山县城,过下符桥入本县境至西河口。西淠河昔源皖、鄂交界的三省垴,东北流于张冲入响洪甸水库。今自宋家河与鸟鸡河合流处起,东流经茅坪、青山,于清风岭入响洪甸水库。出库后,由驻驾湾入本县境,经独山折向东南至西河口。东、西二淠河于西河口汇合后称淠河。东流折北至横排头,过溢流坝到苏埠镇,再东北流,过莲花庵后,有源出天台山的十里桥河自南来会。而后,经县城西,北流至鲍兴集,向西转湾,又北流经顺河集、单家埠至马头镇,纳石坝河之水后,于张湾出本县境,成为霍邱、寿县的界河,到正阳关入淮。
淠河属山溪性质,坡陡流急。建国前,麻埠至驻驾湾比降为1/1000,西河口至苏家埠比降为1/3000,六安至迎河集比降为1/4000。1922年前河槽颇深,低水时载重2.5吨小船可达霍山梅家渡。此后,河道淤积严重,1958年至1985年间,河床抬高1米多。六安20世纪80年代淠河汛期1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相当于50年代3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
汲河古称河,全流长(含主干流)124公里,流域面积1666千方公里。本县境内长(含主干流)109公里,流域面积795平方公里。汲河分东西两流,西流系主干流,源出六安、金寨交界的三仙山、红石埂,经黄涧河、石婆店、骆家庵,于吴家岸过汲东干渠至资圣寺,北流纳漫流河、头道河、二道河,过洪集与罗集后,东北流至固镇。东汲河源出钱家店瓦岗冲,东北流过康家埠后,纳横河岭、界牌石一带的水,于大官桥穿汲东于渠,曲折北行,再收受挥手店、清凉寺、罗集、华祖诸地之水,流至固镇。东西汲河于固镇汇合后称汲河,向东北流7公里入霍邱境,归城东湖。
丰乐河本县境内长(含主干流)63公里,流域面积976平方公里。丰乐河上游有3支:南支张母桥河,又名前河或小界河,一源出于大山寨的骑子岗,北东流;一源出于嵩嶚岩的抱儿岭,东流。两源于东河口汇合,东流至南官亭后,为六安、舒城的界河。再东流穿将军山渡槽至龙须嘴。中支陈家河,又名张店河或马栅寺河,一源出凤凰台驻马尖,北流;一源出横塘岗豪猪岭,东流。两源于石山嘴会合后,东流穿打山渡槽,经马栅寺到双河镇。北支思古潭河,又名后河,上源有四:一是闵家畈河,二是苦竹河,三是黄家堰河,四是韩家堰河。4水会合后,东流至双河镇与陈家河合,是为丰乐河,亦称界河,汇张母桥河后又东流经舒城、肥西境,而后注入巢湖。
山源河又称蔡河,发源于小华山至龙穴山的江淮分水岭的西北侧,为古芍陂的主要水源,大桥畈是此河诸源流的汇合地。淠史杭工程建成后,山源河诸源汇合路线有三:一是由高堰泄洪闸流向大桥畈;二是由高堰渠下涵进入大桥畈;三是过百家堰渠下涵到达大桥畈。三水汇合后,沿整治的河道,直线向北入淠东干渠,而后归安丰塘。现山源河的长度,从大桥畈到寿县界计24公里,县内流域面积328平方公里。
东淝河(西源)此水发源于龙穴山东麓,北流入肥西,过金桥折而西北,又入本县境。经太平集,纳龙穴山北麓及枣树店青龙堰之水,北流到李家圩会桃源河,又北流会大堰水,然后入寿县境。全长56公里,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县内流长22公里,流域面积172平方公里。
毛坦厂河源于霍山县境,流经本县,县内流域面积44平方公里,于燕山林场东南入舒城境,归杭埠河。
(四)土壤植被
土壤本县土壤有黄棕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4类,分10个亚类、42个土属、103个土种。
黄棕壤主要分布于南部低山、高丘和西部波状起伏高地,面积123.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34.5%;
紫色土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带,面积45.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2.74%;
潮土呈带状分布于淠河、汲河、丰乐河的两侧,面积20.4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76%;
水稻土广泛分布于长期植稻的水田,面积168.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5%。
全县土壤耕(表)层的物理性粘粒(<0.01mm)含量为42.61±72%;物理性砂粒(>0.01mm)含量为57.39±8.82%。其中粘质土(重壤~轻粘)为2331296亩,占土壤总面积45%;壤质土(轻壤~中壤)为2203043亩,占43%;砂质土(砂土~砂壤)为595962亩,占12%。
土壤容重平均为1.28±0.15g/cm3,总孔隙度为51.7±5.7%。
土壤全氮平均为0.100±0.031%,速效磷5.0±2.1ppm,速效钾106±30ppm,全磷0.044±0.03%,全钾1.95±0.40%。代换量为14.7±6.3me/100g±。盐基饱和度82±19.5%。土壤的PH值,最高8.1,最低4.2。酸性土壤(PH值小于6.5)占77.84%,中性土壤(PH值6.5——7.5)占19.13%,微碱性土壤(PH值7.5~8.1)占3.03%。
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79±O.54,相当于全国四级,全省五级的指标。其中相当于全国一级地标准的有34043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93%;二级地有57738亩,占1.6%;三级地747724.2亩,占20.89%;四级地有2041236亩,占57.03%;五级地有503705.78亩,占14.08%;六级地有194761.8亩,占5.44%。

本县土壤分类系统情况,见下表:




植被本县属于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跨 江淮丘陵和大别山北部两个植被区。
南部低山丘陵属大别山北部植被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的栎类为主,常与马尾松混生,兼有少量的常绿阔叶林种。现在的植被类型主要为灌丛、马尾松和杉木林。落叶阔叶树种有麻栎、板栗、茅栗、栓皮栎及华香、枫香、山槐、黄檀等;常绿灌木有茶树、桂花、冬青、黄杨等;次生灌丛有山胡椒、胡枝子、映山红、短柄袍等;还有银杏、三尖杉、香榧、粗榧、豹皮樟、紫楠等珍贵树种。人工栽培的有桑树、漆树、杉木、松树、油茶、油桐、毛竹、水竹等。常见草本植物以狗尾草、黄背草等占优势,还有夏枯草、桔梗、麦冬、何首乌、天麻等药用植物。覆盖面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低山的覆盖率较高,丘陵的自然植被受到破坏,高丘多为马尾松,低丘已开垦为耕地,成为农业植被。
东西岗区和沿淠平原属于江淮植被区。本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但现在以农业植被为主,广大的岗、螃、冲、畈多为稻麦、油菜等农作物所覆盖,连片的滩湾则为小麦、玉米以及油菜、花生、大麻等旱粮和经济作物所荫被。森林植被主要为马尾松林以及刺槐、桑、榆、椿、杨、泡桐和桃、柿、梨、枣之类。生长的杂草主要为白茅、夏枯草、剪刀股等。覆盖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2%。
二、气候物候
(一)气候
本县属北亚热带北部边缘的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同季的气候特征。
四季本县习惯以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四季长短相同。按照气候学方法划分四季,是冬夏季长,各在120天左右,春秋季短,均在65天上下。
春季:起于3月26日,止于5月25日,为期61天,系冬季风与夏季风过渡季节。日平均气温10℃~22C,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雨水增多。
夏季:从5月26日开始,到9月15日结束,持续113天,天气炎热,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期,湿度大,雨量集中。梅雨过后,天气晴热,光照充足,偏南风多。
秋季:始于9月16日,终于11月20日,历时65天,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过渡期,日平均气温从22℃降到10℃,冷空气日渐增多,降温迅速,雨水减少,晴天较多。
冬季:从11月21日起,至次年3月25日结束,长达125天。常受北方冷空气侵袭,日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下,气温低,湿度小,晴天多,偏北风占优势。
日照全县年日照时数2000~2230小时,北中部较多,南部山区较少,县城附近为2225.6小时。分季情况为:春季528.3小时,夏季713.9小时,秋季531.2小时,冬季452.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0%左右,最多年份(1978年)为56%,最少年份(1972年)为43%,七、八月份最大,达57~59%,其余各月均在56%以下。
全县太阳辐射总量为120.9千卡/厘米2。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是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量为114.6千卡/厘米2,占全年总幅射量的94.8%。≥10℃期间的太阳辐射量为88.3千卡/厘米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3%。
3、气温本县历年平均气温为15.5℃,最高年(1961年)为16.6℃,最低年(1956年,为14.5℃,相差2.1℃。冬季最冷月是1月,累年平均气温为2.1℃,平均最低为1.2℃;夏季最热月是7月,累年平均气温为28.2℃,平均最高为30.1℃。春季4月平均气温为15.4℃,秋季10月平均气温为16.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均高于35℃,大多在36.℃——39℃之间,平均38℃。最高值为41℃(1959年8月23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均低于——5℃,平均为——10.3℃,最低值为——18.9℃(1956年1月23日)。
县境历年无霜期为215——222天,南部低山丘陵区较北中部约短5天左右,县城附近为:

热量分布随地面高度增加而减少。海拔1OO米以下,年平均气温为15℃~15.6℃,≥10℃的初日至≥20℃终日持续170——176天。海拔100——300米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14℃,≥10℃的初日至≥20℃终日持续170~161天。海拔300来以上,年平均气温<14℃、≥10℃的初日至≥20℃的终日持续天数少于161天。
降水县境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400毫米,南多北少,最大相差约500毫米。1100毫米的等值线大致在许小河、范家庵、六安城、狮子岗、凤凰台一线。降水量历年不一,最多年份(1954年)达1807.1毫米,最少年份(1978年)仅648毫米。季节降水量很不均匀,夏季占41%,春季占29%,秋季占19.4%,冬季占10.6%。
年平均蒸发量为1462.5毫米,最大年蒸发量为1736.2毫米(1959年),最小年蒸发量为1251.3毫米(1980年)。蒸发量的月份分布与气温降水基本一致,7月份最大,达206毫米,元月份最小,为48.5毫。全年干燥度在O.7~1.1之间,大部份地区属湿润地带,木厂以北属半湿润地带。南部山区湿润度最大,干燥度约在0.8以下。
县境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全年降水量统计表

(二)物候
本县动、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花令
1月腊梅、枇杷、蟹爪兰
2月红梅、迎春、山茶、瓜叶菊
3月水仙、瑞香、榆叶梅、金钱菊
4月含笑、兰花、紫荆、白玉兰
5月杜鹃、石榴、山丹
6月茉莉、栀子、风仙、广玉兰
7月荷花、合欢
8月紫薇
9月桂花、鸡冠花
10月菊花、芙蓉
11月秋海棠
12月仙客来
作物岁时
据县农科所观察记载;
水稻早熟二九青,4月7~10日播种,5月5~10日移栽,6月18~20日抽穗扬花,7月13~22日成熟;桂朝二号,4月18~22日播种,5月24日~28日移栽,7月30~8月2日抽穗扬花,8月30~9月4日成熟;晚熟七七选,6月15~18日播种,7月25~30日移栽,9月12~17日抽穗扬花,11月1~4日成熟。
小麦杨麦4号,10月20~28日播种,次年4月16~21日抽穗扬花,5月24~30日成熟;宁麦二号,10月20——28日播种,次年4月21~27日抽穗扬花,5月30~6月5日成熟;小堰六号,10月20~25日播种,次年4月21~27日抽穗扬花,5月30~6月5日成熟。
玉米黄火燥4月17日播种的,6月18抽雄,6月23日开花,7月29日成熟,6月13日播种的,7月25日抽雄,7月28日开花,8月2日成熟。
大麦早熟三号,11月15日播种,次年4月15日抽穗扬花,5月18日成熟。
油菜武油一号,10月8日~12日播种,次年2月25日~30日抽苔,3月17日~25日开花,5月14~16日成熟。
动物时令
小燕3月底南来,10月中北去。
雁10月下旬北来,3月中旬南回。
布谷5月中旬始鸣,8月下旬终见。
伯劳4月下旬初见,10月中旬绝迹。
青蛙4月上旬出现,10月下旬入眠。
蟋蟀5月上旬初叫,10月中旬停鸣。
知了4月中旬始噪,9月下旬噤声。
三、资源
(一)植物
本县地处皖西的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分类记述如下:粮油类:水稻共86个品种,麦类共33个品种,玉米、豆类、薯类共16个品种,油菜、花生、芝麻共11个品种。除农田栽培者外,淀粉植物尚有壳斗科的栎、栗、槠、青冈等属和葛、蕨、菊芋、山药等;油料植物尚有油茶、油桐、乌桕、核桃、山苍子以及向日葵,蓖麻等,均为食用和化工的重要原料。
经济作物类以茶、麻、棉为大宗,山漆、打瓜、席草、薄荷次之。茶叶有发展,种植线扩至三十铺丘陵。麻类增多,成为本县主要纤维作物。席草、薄荷发展较晚。过去广泛种植的烟草、甘蔗和蓝靛,一度消失。现烟草、甘蔗又恢复生产。
木竹类乔木200多种,灌木100种,竹类8种,共81科350多种。其中松、杉、椿、桑、榆、槐、楝、梓等均为优良的用材树种,毛竹、桂竹、水竹等产量甚为丰富。
观赏类共251种707个品种。其中一、二年生草花类37种104个品种,宿根及球根花卉31种224个品种,温室花卉49种102个品种,仙人掌及多浆植物23种50个品种,藤本类11种16个品种,针叶类17种34个品种,常绿灌木类27种234个品种,落叶灌木类40种7o个品种,果木类16种60个品种。主要种类为五针松、雪松、龙柏、桂花、梅花、兰花、菊花、含笑、山茶、月季、杜鹃、芙蓉、栀子、白玉兰、紫玉兰、白兰、米兰、珠兰、君子兰、广玉兰、牡丹、芍药、茉莉、海棠、紫薇等。
药用类共153科666个品种。大宗地道的药材,本县有桔梗、半夏、柴湖、丹参、沙参、香附、五倍子、野菊花、金钱草、银花、胆草、白蕨、断血流等,珍贵药材有石斛,天麻、厚朴、大麻仁;新发现的有七叶胆、盘龙参、山丹、亚香棒草虫、大菟丝子;外引内种的有川芎、板兰根、生地、泽泻、防风、黄莲、大黄、木香、黄柏、杜仲、人参。
果蔬类蔬菜共70种179个品种。最为普通的有白菜、青菜、芹菜、苋菜、菠菜、菲菜、芥菜、豇豆、扁豆、四季豆、南瓜、冬瓜、黄瓜、菜瓜、莴苣、芫荽、葱、蒜、辣椒、萝卜、胡萝葡等,洋葱、西红柿为新引进的品种。果木常见的有桃、李、梅、杏、枣、柿、梨、葡萄、山楂、板栗等。建国后引进的苹果,发展迅速。山区有猕猴桃,资源亦颇为丰富。
水草类红花草、浮萍、莲藕、芡实、菱角、荸荠。五十年代引进的水浮莲、已广泛放养。
(二)动物
本县生态动物群为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种类繁多,水陆各类脊椎动物近200种。
家禽家畜主要家禽为鸡、鸭、鹅。皖西白鹅,羽绒价值极高,本县正兴起白鹅经济热潮。三黄鸡为本地良种,新引来杭、芦花、白洛克、澳洲黑。本地水鸭被淘汰,新引昆山和巢湖麻鸭。鹌鹑由野鸟转为家禽。主要家畜为牛、猪、羊、猫、狗、马、骡、驴。牛为江淮水牛,兼有少量的宾湖水牛和大别山黄牛。猪为淮猪,新引约克夏、长白、苏白。养兔为近期兴起的饲养门类,所养多系引进的安哥拉和西德长毛兔。
野兽野鸟野兽有狼、狐、野猪、豪猪、獐、麝、獾、狸、獭、猞、鼠、松鼠、灵猫、刺猬、穿山甲、蝙蝠。旧志载有虎、豹、熊、今豹不多见,虎、熊绝迹。常见的鸟类有麻雀、喜鹊、乌鸦、鹰、燕、雁、斑鸠、画眉、猫头鹰、布谷、黄鹂、百舌、杜鹃、伯劳、白鹭、雉翡翠、竹鸡、贺鸡、鸬鹚、带寿鸟等,其中山区画眉鸣声悦耳,颇具观赏价值。
水生动物鱼类共7目11科40多种。人工养殖的有青、草、鲢、鳙、鲤、鲫等,新引日本白鲫、团头鲂、荷包鲤。自然繁育的有乌鲤、鲶、黄条、黄桑鱼、翘咀红鲌、条、鳜鱼、鳑皮、泥鳅、鳗鱼、鰔、鳟鱼。昔日淠河盛产的皇姑鱼,今已绝灭。
其它动物蚕、蜂、蛇、蝎、蜈蚣、龟、鳖、蛤、螺、虾、蟹、蛙、蟾蜍、蚯蚓等,资源颇富,价值亦高。
(三)矿物
本县矿藏未经系统勘测,初步发现的有:
金分布于顺河店、南官亭、太平桥、凤凰台、东河口等地的古砾岩中。
铁淠河沿岸的铁砂矿,蕴藏量约800万吨。毛坦厂的黄砂岭、黄涧河黄冲有铁矿体。
铝锌共生矿体,分布于黄涧河乡银屏峰和熬药尖一带。
萤石分布于西河口石湖,共见矿脉12条,较大的4条,长16~20米,深O.2~1.7米。龙门冲对峙岭,发现有紫色萤石。
钾长石分布于同兴寺石板河锣鼓山至潘家沟一带,含钾量8.54%。
硅石见于毛坦厂东石笋石英岩中,矿体厚39~107米。
石英分布于大山寨乡龙门坎一带,储量为7万吨。
彩石俗称玉石。毛坦厂东石笋发现矿体两处,断续长75~100米,厚O.5~2米,延深35~45米。
蛇纹石见于大山寨、嵩嶚岩交界处。
磷分布于太平桥、凤凰台,为脉磷矿,品位甚高。
泥炭见于陵波、青山。
石墨见于黄涧河乡南楼。
膨润土分布于毛坦厂过水岭、冲口子,大山寨骑龙沟、上院子,东河口白土地以及太平桥东家岭等地。
四、灾害
(一)旱
本县历史上明确记载的重大旱灾,从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到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共28次。发生的年份是:汉惠帝五年,隋大业三年(公元617年),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宣德九年、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嘉靖三十四年,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崇祯十二年(公元1640年)、崇祯十四年,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康熙十年、康熙十八年、康熙五十年、康熙五十三年、康熙五十四年、康熙五十五年、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乾隆五十年、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光绪十七年,民国3年(公元1914年)、民国15年,民国18年,民国20年,民国23年。
建国后,旱灾时有发生,从1949年到1986年,计发生较大旱灾12次:
1950年,大旱,农作物成灾60万亩;
1954年,8月份大旱,成灾14万亩;
1956年,秋冬连旱,成灾34万亩;
1958年,夏旱,成灾118万亩;
1959年,夏旱连秋旱,成灾152万亩;
1961年,夏旱连秋旱,成灾98万亩;
1966年,夏旱连秋旱,成灾38万亩;
1967年,夏旱连秋旱,成灾20万亩;
1973年,秋冬连旱;
1978年,夏旱连秋旱。7——9月份降雨126.4毫米,仅为常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县内水源枯竭,淠史杭行将断流,农作物成灾52.8万亩;
1979年,秋旱,成灾19万亩;
1981年,春夏大旱,成灾72万亩。
(二)洪涝
旧志记载,自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至民国20年(1931年),本县共出现特大水灾30次,发生的年份是:唐贞观八年、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开宝七年、天圣四年(公元1152年)、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明正德五年(公元1508年)、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嘉靖二十八年、嘉靖四十一年、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五年(公元1704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五十九年、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道光三十年、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同治六年、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光绪三十四年,民国3年(公元1914年)、民国20年。
建国后,从1954年到1986年,共发生重大洪涝灾害6次:
1954年,6~7月连降暴雨,淠、汲、丰三河泛滥成灾,受灾21.8万亩。固县寺一带受淹达40天之久。
1957年,6~7月间连降暴雨。7月8日降水达250毫米,全县受涝25.6万亩,死9人,伤7人,倒房849间。
1969年,7月1日至16日连降暴雨,淠、汲、丰三河同时出现特大洪峰,横排头流量达6420立方米每秒。全县受涝灾36.8万亩。
1980年,7月中旬大涝,受淹70.8万亩,绝收14.0万亩,倒房4.1万间,死8人。
1984年,发生两次大水,6月中旬1次,8月30日1次。两次大水,全县受淹67万亩,死亡65人,重伤263人,倒房57364间,凤凰台全街覆没。
1986年7月16日暴雨,受淹48.2万亩,绝收15.8万亩,死5人,伤98人,倒房2.5万间。
(三)风雹
大风冰雹成灾,旧志偶有记述。从汉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到民国15年(公元1926年),共记风灾7次,冰雹灾6次。建国后,1950年至1985年,共发生46次风雹灾,其中拔树毁房,伤害人畜,损害万亩以上农作物的特大风雹灾14次。1984年7月26日,埠塔寺、新塘一带出现龙卷风。风至时,天昏地暗,屋飞墙倒,雹大如鸡卵,随风倾泻,其破坏程度为近百年所罕见。14次特大风雹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
1950年7月16日,城南、新安两区受灾;
1952年6月19日,新安、马头两区受灾;
1953年4月15日,全县11区73乡遭风雹灾;
1954年6月1日,苏埠、韩摆渡、独山、西河口、南岳庙5个区、乡遭风雹灾;
1957年4月18日,杨公庙、查陵波、黄莲寺、汪神庙、张店一带受风雹灾;
1958年4月24日,全县受灾;
1959年8月2日,苏埠、西桥等地受灾;
1960年5月17日,新安、小庙、淠东、城关、樊通桥一带受灾;
1964年4月5日,全县遭风雹袭击;
1964年8月27日,苏埠、徐集、新安、独山等10个区遭风雹袭击;
1979年2月10日,新安、徐集、丁集、独山、张店5个区17个公社受灾;
1979年4月12日,全县大风;
1984年7月26日,埠塔寺、新塘乡遭龙卷风袭击;
1985年5月16日,三十铺、孙岗两区7个乡受风雹灾。
(四)低温冷
本县春秋两季易发生低温冷害。1956~1980年,春季共出现烂秧型天气40次,其中3月下旬出现22次,4月1~5日出现8次,6~10日出现6次,11~15日出现2次,16~25日出现2次。1980年4月14日,最低气温为1.6℃,出现冰冻,烂秧严重。秋季,秋分寒最早在9月10日(1967年、1970年),最迟在10月4日(1976年)。1980年秋分寒下限临界温度出现在9月5日,晚秋作物损失很大。
(五)干热风
本县春夏之交常出现干热风。1956~1981年,自5月初至6月上旬,共发生8次干热风过程。最早出现在5月6~8日(1981年),最迟出现在6月4~6日(1966年、1968年),其中5月中旬和下旬前期发生的,对小麦影响很大。
夏季易出现高温低湿天气。1965年~1980年,连续5天或5天以上的高温低湿时段共发生35次。1957年7月19日至8月2日、8月15日至30日;1966年7月16日至8月11日;1967年7月23日至8月13日、8月17日至9月2日等时段的高温低湿天气,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六)农作物病虫害
本县农作物病虫害,旧志仅有蝗灾记述,自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至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874年间,共发生严重蝗灾17次。建国后,从1950年到1986年的37年中,本县农作物各类病虫成灾60次,情况如下表:


上一篇:第一节 建置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