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产资源
(一)水面
本县有淠、丰乐、汲、山源等较大河流,淠史杭渠道纵横交错,流经全县大部分区、乡。县水产局普查,全县总水面有240548亩,属长江水系占29%,属淮河水系占71%。其中池塘40411口,计140417亩,占总水面58.4%;水库20295亩,占总水面8.4%;河流79836亩,占总水面的33.2%。50亩以上的大、小水库和塘堰有152处,计17837亩。从水面分布看,除河流水面外,山区有水面11290亩,占总水面的4.7%;湾区有水面6108亩,占总水面的2.5%;丘陵地区有水面103012亩,占总水面的45%;平畈地区有水面40302亩,占总水面的16.8%。
在总水面中,可养鱼水面144311亩,占总水面的60%;可种水生植物1.6万亩,占总水面的6.65%。到1984年底已养鱼水面120225亩,已种水生植物2177亩。全县可养鱼水面,一般水质较好,污染不大,池塘水深1~1.5米,水库水深2~10米,含氧量较高,水中浮游生物比较丰富,萍类、藻类品种多,底栖动物大部分水面都有,是鱼类发育生长的天然饵料。
(二)鱼类品种
本县鱼类品种共有40多种,隶属7目11科,7个亚科,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62.2%。主要养殖鱼原有青、草、鲢、鳙、鲤、鲫、鳊等。1979年引进,现已推广全县的有日本白鲫、团头鲂、荷元鲤等11种品种。其余均为自然繁殖生长的鱼类,如乌鳢、鲶鱼、黄条、泥鳅、条、黄桑、黄鳝、红鲌、翘嘴鲌、鳜、鳑皱、鳗鱼等十几种,经济价值较高。其它,常见于市场出售的非人工饲养的鱼类还有:鳡、鳟鱼、各种鲹鱼、黄条、马口鱼等。
从1979年以来,龟、鳖、虾、蟹的上市量很大,运销省内外。每年收购乌龟出口量达1.5万~2.5万公斤,资源明显减少。锯齿蟹,遍布全县农村池塘、水田。1979年,从上海引进的中华绒毛蟹苗25公斤,投放在双桥水泊塘内,由于没有设备,大都跑了。中华齿米虾,分布在农村浅水草塘与河道中,繁殖力很强,产量也很高,1957年仅木厂一个镇,虾上市量就达4500公斤。日本沼虾,全县各地都有。此外,蚌类有顶鳞皮蚌、背角无齿蚌、团头楔蚌、褶纹冠蚌等,螺蚬有细纹耳罗卜螺,黄蚬螺等。
(三)水生植物
本县农民习惯利用小水面种植水生植物,产品有的到市场出售,大部分作畜禽饲料。据1963年统计,全县种藕1740亩,菱3212亩,芡实919亩,荸荠651亩,茭白795亩。其它还有:满江红(亦称红萍)、蒲草、菹草(亦称虾草、眼子菜)、马子眼菜、慈菇、苦草(亦称扁担草)、稗草、席草、青萍、紫草、灯心草、水花生、金鱼藻、水苋菜、半边莲等。1958年从广东省引进的水浮莲、水葫芦,现已推广全县。
二、养殖
(一)鱼苗
本县养鱼旧志无详细记载。据张店一带老鱼师和老年人回忆:自明末清初,张家店、新街、东河口、南官亭等地就有群众自行到安庆、枞阳等地采购长江毛子,回来育成夏花卖给农户放养,秋收鱼花款,不少人以此为生。50年代以前,主要是从安庆、枞阳一带采购鱼苗。1954年,张店供销社在新街成立鱼苗站。这是本县第一个国营鱼苗站。1958年,随着机构变化,该站归县农业局领导,迁到东三十铺,经营水面有60亩,养鱼工人25人,于1965年归并到六安地区渔场。1958年,县农场成文了鱼苗生产组。1975年试验家苗(鲢、鳙)人工繁殖,年生产毛子500万尾左右,育成夏花150万尾。1982年,县农场将鱼苗塘栽秧,转农业生产,此后数年本县无国营鱼苗场(站)。
1956年,区、乡开始兴办集体鱼苗场(站),到1984年已兴建45处,共经营水面7285亩,其中鱼苗站3189亩,培育鱼苗、鱼种塘2294亩,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627人,当年从外地采购和本县自繁毛子1亿尾,育成夏花近3000万尾,供全县农村池塘放养。60年代主要是到佛子岭、响洪甸、安丰塘等处采购鱼苗。直到1974年,本县陵波乡渔场,开始进行人工繁殖鱼苗。1975年城东乡渔场、县农场鱼苗组人工繁殖鱼苗试验成功,主要是鲢、鳙鱼,年产毛子2500万~3000万尾,占全县毛子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因生产成本较高大部分仍需外地采购。1980年,城东乡渔场又进行草鱼人工繁殖成功。
1981年双桥乡渔场进行团头鲂人工繁殖成功。双桥、潘兴两个乡渔场还搞鲤鱼、白鲫的人工繁殖。全县现有各类新鱼种685组,其中花白鲢400组,草鱼85组,鲤鱼每年选化200组。特别是鲤、鲫鱼人工控制繁殖成功,有利于发展稻田养鱼和池塘养鱼的品种搭配。
1982年县畜牧水产局狠抓大片鱼种培育,解决了长期投放夏花小、死亡率高的问题,要求较大水面投放鱼苗,都要建立暂养塘进行暂养,鱼苗12厘米以上才能投放。县水产局助理工程师曹维平、工程师张子训在双桥、潘兴等乡商品鱼基地,试验种稗草育大片草鱼获得成功。夏花草鱼不但越冬死亡率低,而且生长周期能缩短,春放大片,饲养管理跟上,冬起捕大都达上商品鱼规格(O.75公斤),缩短了生长周期1年。全县1980年培育12厘米的大片鱼苗250万尾。1984年,培育12厘米以上大片鱼苗1000万尾。
(二)放养
民国8年,本县渔民从枞阳采购鱼苗161240尾,放养水面1498亩,年产鲤鱼2900公斤,鳙鱼47350公斤,鲢鱼4.4万公斤,合计94250公斤。建国后,养鱼业逐步发展,1950年农民养鱼年产量为2l万公斤;1960年社员养鱼年产量为25万公斤;1970年社员养鱼年产量98万公斤。80年代以来,鱼产量逐年猛增,1981年为158.5万公斤,至1986年已发展到374、4万公斤,比1970年增加2.8倍。比1949年增加17倍。在家庭养鱼中还涌现一批专业户和重点户(简称两户),1984年两户达到1191户,放养水面12480亩,投放.鱼苗374.4万尾,成鱼产量47.6万公斤。放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稻田养鱼1982年在全县传授稻田养鱼技术,当年开展稻田养鱼户达1510户,放养水面1723亩,有些户成效显著。如顺河店乡横岭村农民张成发利用2.3亩稻田放鱼,当年获得成鱼336公斤。1983年全县稻田养鱼发展到2342户,放养水面4320亩。1984年稻田养鱼已发展到7700户,放养水面11000亩,当年成鱼8.8万公斤,还培养大规格鱼种300万尾。县畜牧水产局以潘兴乡作为稻田养鱼联系点,加强技术指导,全乡稻田养鱼户达421户,放养水面1105亩,成为全县唯一的稻田养鱼千亩乡。这个乡江郢村农民文才清一户搞了22亩稻田养鱼,投放鱼苗3.2万尾,产鲜鱼500多公斤,并育大片鱼种2.1万亩。木厂镇司学初组织26户农民集中40亩稻田养鱼,投放夏花10万尾,育成大片鱼种5万尾,获利3500元。1986年全县养鱼面积6411亩,产鱼46.85万公斤。
联营养鱼1984年全县施行国家与区、乡联营养鱼,共签联营合同78份,联营水面8484亩。这些地方大都是多年荒芜水面,无力经营,省给予支持,拨给贷款11万元,解决养鱼资金不足的困难,使闲置的水面得到充分利用,发挥了经济效益。苏埠区洋泥港一处水面3000亩,水质很好,过去由于资金困难,养养停停,1984年联营后,得到2000元贷款,投放大鱼苗1.5万尾,当年成鱼产量O.5万公斤。
承包养鱼全县有100亩以上的大水面50处,计11407亩。1983年和1984年,全县百亩以上水面相继承包养鱼43处,计10082亩,占百亩以上水面的总数的88.3%;50亩以上的水面102处,计6430亩,已承包89处,计5641亩,占50亩以上水面总数的87.7%;30亩以上的水面174处,计6960亩,已承包121处,计4872亩,占30亩以上水面总数的70%;10亩以上的水面1840处,计36800亩,已承包1272处,计2040亩,占10亩以上水面总数的55.5%。
三、捕捞
建国前,本县水利失修,旱灾常见,放养户不多,鱼产量不高。据民国8年“六十县产业调查表”水产类中记载:六安县从事渔业的渔户307户,849人,其中专业396人,兼业453人;捕鱼工具有渔划子7只,渔盆200具,鹰划子40只,罟网120挂,撒网7挂,单层刺网26挂,五股叉30把,鱼鹰9只,滚钩130具。年产仅3440担(每担50公斤,下同)。虾鳖类凡遇旱岁则衰现,雨水充足增旺十分之三。分品种鱼产量:鲤鱼58担,鲫鱼87担,青鱼32担,乌鱼142担,大头鱼947担,鲢鱼880担,虾947担,鳖347担。价格每担鱼6至10元(法币、下同),鲤、鳖每担10元,青鱼、虾每担8元,鲤鱼、鲢鱼、大头鱼每担7元,乌鱼每担6元。
1949年至1953年,每年捕捞鱼产量13.5万公斤。1954至1956年,每年捕鱼产量下降为12万公斤。1960年开始回升,捕鱼产量13.6万公斤,与1953年前持平,1970年捕鱼产量上升为23.7万公斤。1981年养殖和捕捞鱼总产量190.5万公斤,其中养殖158.5万公斤,占年总产量的84.2%,捕捞鱼32万公斤,占年总产量15.8%,与1949年比,捕捞鱼产量上升了1.4倍,但与总产量所占的比例却下降为23.2%(1949年捕捞鱼产量占鱼总产量39%)。1986年鱼总产量502万公斤,其中捕捞鱼产量127.6万公斤,比1949年捕捞鱼产量增加五倍多。
六安县1949——1986年水产品产量、养殖面积统计表


四、渔政
为了加强渔政管理,保护水产资源,保护农民经营渔业的合法权益,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次发出了有关通知、规定和布告等。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以六革发87号文件转发了《安徽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的通知。1981年,中共六安县委、县革命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大力发展渔业生产的意见》。1983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严禁偷、毒、炸鱼的布告》。各乡也相应采取了措施,并制订了乡规定民约。罗集乡订了《关于保护养鱼合法权利的七项规定》,发至各村民小组。潘兴乡订出《规定》印在分户水面使用证上。双河乡提出《渔业管理规定》,分户订出《守法公约》贴在住户门上。1985年7月15日,孙岗镇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保护渔业生产的布告》。1986年,县人民政府发出(1986)76号文件“关于认真贯彻《渔业法》的意见”,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宣传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要求达到家喻户晓,认真遵照执行。1985年11月,陆集乡有2个农民抢养鱼户饲养的鱼,被判处两年徒刑。1986年7月,丁集镇个别领导人打击高丰水库养鱼承包人,经县信访办、畜牧水产局和检察院联合调查,报经县委决定给予撤职处分。同年11月,双桥渔场被六安市工人和社会青年偷钓鱼,经县公安局治安股认真处理,有6人每人被罚款30元,有2人被拘留15天,并没收其鱼具和所钓之鱼。
五,商品鱼生产基地
本县于1978年冬,承担安徽省商品鱼基地建设任务,经过几个冬春施工,建成商品鱼基地渔场28个,其中乡办13个,村办14个,国营农场办1个,合计有水面4095.8亩,共有规格化鱼塘505口,其中成鱼塘271口,水面3413.8亩;鱼种塘234口,水面682亩。现有养鱼专业人员340人,饲养地606亩。
基地渔场分布在淠史杭灌区的5个区15个乡,都是利用古塘、老堰、低洼地,不与粮食争地的荒芜水面,开挖成规格化鱼塘。基地渔场在建设过程中,有巢湖、滁县、淮南等十几个地、县代表于1979年前来参观。1982年,原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胡家保同志到武汉参加全国商品鱼基地现场会,对本县渔业生产有很大促进。在4095.8亩的商品鱼基地中,木厂区有3158亩,占基地总面积的77.1%。双桥渔场1979年建成投产,次年,320亩成鱼塘产鱼19244.5公斤,亩产成鱼60公斤,上调给国家鲜鱼15359.5公斤,开始对国家作出了贡献。
国家支持渔业,无偿投资90万元,无息周转金21.5万元。投产水面扩大到3517亩;商品鱼产量增加到30.02万公斤;亩产提高到85.5公斤;上调给国家鲜鱼11.5万公斤。7年来,共生产商品鱼84.64万公斤,共上调给国家商品鱼34.48万公斤。
六安县商品鱼基地产量统计表

上一篇:第一节 畜牧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