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仓库建设
1949年,全县共有存粮点466处,容量3622万公斤,点多分散,不易保管。1950年,对存粮点进行整修撤并,扩大仓容,改建、新建仓房。1952年全县有11个区、乡粮库,1个城关直属库,存粮点112处,共有仓房1326间,仓容达400万公斤。1954年,城关新建苏式仓1幢,仓容1000万公斤。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入库量增大,保管期延长,到1957年,共建草仓仓容2745万斤,瓦仓仓容775公斤,搭盖“露天堆”135处,实有仓容1亿公斤左右。1961年~1970年,新建仓很少,主要改造原有仓容100万公斤的仓库。1969年又在东河口、独山兴建粮仓2处3幢,仓容150万公斤,不久,东河口1幢,因不便管理而拆除。为解决仓容不足,各基层粮站、点,陆续兴建“土圆仓”(砖石草泥围垒的圆筒仓)300多个,总容量3350万公斤,供短期存储,现多报废。1971年~1980年,仓库建设有较大发展,每年增建仓容200~900万公斤。1981年以来,粮油入库量猛增,仓库建设也随之增多。1982年由商业部投资在本县木厂区兴建仓容量计600万公斤标准仓6处,同年,县投资兴建仓容2300万公斤,油罐容量100万公斤。近年,粮食局从利润提成资金中投资170万元,用于维修、扩建部分粮站、粮点的水泥晒场和围墙,改变了站、点面貌。至1986年,全县85个分站、点,仓容增加到24423万公斤,还兴建机械化通风仓容600万公斤。历年所建仓库类型,大致分为薄壳顶(多系建国初期所建)、全木、钢木、拱型木、全钢木、密置等6种屋架结构。这些仓库设备日益完善,有的使用电阻测温仪,用推包车翻转输送粮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地提高商品油料、油脂收购价格,于是油料油脂入库量剧增,储油设备相应增加,由1970年前的两个储油罐容量30万公斤,发展到1986年大、小油罐107个,容量570万公斤,储油容量增加19倍。
二、仓库管理
县粮食局下设储运股,专门管理粮油储存和调运,各区设立粮油管理分站、点。自1958年开始,执行粮油“四统一”(统一征购、统一销售、统一库存、统一调拨)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至今。1964年,试行粮油仓库管理“五定”(即仓库容量定额、保管器材定额、保管损耗定额、保管费用定额、仓库人员定额)制度。本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常年保管的粮油达5000万公斤左右。建国初期,靠消毒仓、垫仓底和人工捕鼠、用氯化苦进行大型密闭仓熏蒸。从1955年起,采用以清洁卫生为基础,机械药物为主导,化学防治为辅助的方针,建立保管摺、囤头卡和查仓记录簿。国库普遍推行“四无”(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1956年,实现“四无”粮仓10150.3万公斤,占当时总仓容的85.2%。1959年,为方便农民送粮,便于管理调运,调整了收购粮点,全县共设99个收购点,按粮食流向,不受地区限制,粮站与社队签定“五定”(品种、数量、质量、时间、地点)合同,做到按计划送粮,一次入库。对已入库的粮食,县政府颁发了《人民公社粮食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粮食入库后,由保管员填写粮食入库凭证,保管分档(种子、口粮由大队管,储备粮由公社管),专粮专管,凭证拨粮。1975年开始,本县执行仓储“八大制度”(即岗位责任制、虫霉鼠雀防治制、药物熏蒸和机械操作制、检验验质制、粮情检查制、仓库器材管理和维修保养制、安全保卫制、经济核算制)。1987年以来,除东河口粮站无化验室外,其余各区站和油厂都有比较正规的化验室,全县计27个,化验员44人,普遍采用科学保粮技术,低温、低氧、低药量综合防治,推陈储新。据1985年统计,全县平均5000公斤粮食保管费下降到24.73元,较之1980年前下降近一倍。从1969年到1986年,连续8年实现“四无”粮仓县,多次受到省、地领导机关表彰和奖励。
1969年至1986年粮油仓库建设实绩表
单位:万公斤

三、粮油调运
建国初期,本县存粮点多而散,交通不便,外调粮大部分要两次集并,且运输工具落后,除利用自然河流以木帆船运载外,全靠人肩挑和手推车,使用平板车、马车、汽车运输的为数甚少。1949年,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和剿匪,本县调出粮食25.6万公斤。1950年,为保证城市供应,调剂民食,平衡粮价以及支援淮北灾区和治淮工程,县成立粮食调运总站,并分别在丁集、新安、南岳庙、苏家埠设立转运站,组织动员民工运送粮食,当年外调粮食155.7万公斤。1953年至1960年,除1959年从外地调入粮481.5万公斤外,其余都是调出粮食的年份,合计调出粮31735.5万公斤。1955年至1959年共调出油脂455.09万公斤。1965年按经济区划,粮油流向如下:十五里小庙以东及城关流向合肥;樊通桥以南流向霍山;杨氏祠以西流向金寨;新安以下沿淠河流向正阳关、淮南;固镇、蒋庙流向淮南;木厂以北流向淮南。经测算,按粮食流向,在正常年景,每减少社会运输量8万吨公里,节约运输费17900元。1961年至1970年,除1967年调入粮3489.5万公斤外,其余也都是调出粮食的年份,计调出粮21342.5万公斤,调出油脂8230.6万公斤。自1971年起,本县各粮站皆通汽车,调粮风雨无阻,从此结束了人工肩挑和手推车运粮的落后状态。靠近淠河总干渠沿岸的各站、点,每年有1500万公斤粮食,从水路运到城关和长丰县的双堆集等地中转外调。至1980年,10年中,共调出粮食43201万公斤。1971年、1977年二年调进部分油脂,其余各年均调出油脂。1981年后,粮油调运方向,作如下调整:徐集、丁集流向金寨;木厂以北流向淮南;木厂以南部分流向六安市;靠近淠河总干渠沿线粮站、点,从水路流向双堆集;张店、城南流向霍山;双河、孙岗、三十铺流向合肥;靠近六安市郊的粮油分站、点,流向六安市。本县生产的油脂,除满足自己和六安市需要外,其余部分30%流向淮南,70%流向合肥。粮油议销,由县议价公司和储运股,按品种、规格、质量、统筹安排,通过在合肥设立的双岗中转站调往19个省、市、自治区销售。至1986年底,6年中共调出粮食76811.8万公斤,接近前30年调出粮食的总和,粮食议销近1亿公斤。
1953年~1986年粮油调存情况表
单位:万公斤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