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影
(一)管理
1965年5月10月,本县成立六安县电影放映管理站。1968年,县电影管理站和县电影院合并,实行站、院结合。1978年仍划分两个单位,单独核算。1980年,县电影管理站改为“六安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全县放映单位的影片发行,农村放映网点的管理,新建立放映单位的审批,电影宣传教育的开展,业务收支的管理和核算,设备的维修和器材供应,放映技术人员的培训等工作。县电影公司下辖10个区电影管理站,1个电影院(苏家埠)、2个影剧院(马头、新安),另和区镇联合办1个电影院(丁集)、3个影剧院(木厂、双河、张家店),共有干部、职工73人。公司现有办公楼一幢24间,建筑面积769平方米,修理机械、仪器5台,检片机2台,16毫米放映机1台,吉普车1部,职工宿舍5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影片发行由县电影公司发行股办理。具体由调度人员根据六安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给县电影公司的影片计划和县电影公司影片库的情况订出影片调度计划,于每月月底前发到每个放映单位。
1979年~1986年县电影公司业务状况统计表

(二)放映
电影队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有外地人来本县放映电影,地点在城关南门内,为无声黑白片,银幕面积约O.7平方米,片名已不详。抗战初期,城内棚场也曾放过电影,系外地来此流动放映,多为黑白无声新闻记录片,如《百灵庙战斗》等。
1954年,安徽省放映队第32队固定在本县放映,人权、财权仍属省。1955年9月,省32队下放给本县,从省电影学校毕业生中分配了3人来本县建立电影队,仍以第32队命名。不久,又增加一个队,省统一编号命名为第73队。1957年,本县电影已发展到5个,工作人员18人,并建立联队统一管理。同年,三十铺、独山、木厂等地分别建立电影队,属集体性质。1960年,徐集公社又建立1个社办电影队,到1966年,全县共有10个电影队(其中全民性质队8个,集体性质队2个)。1969年,县将全民性质电影队下放给公社管理,人权、财权仍属县。1975年,又将全民性质电影队收归县管,并开始在木厂、丁集利用区、社礼堂办电影俱乐部。到1983年,全县11个全民性质电影队全部转为农村集镇电影院或影剧院。而电影队已为乡办、村办(街道办)、场办、个体户办所代替。到1986年底,全县已有电影队51个,其中乡办30个、(街道)村办14个、场(厂)办3个、联户办2个、个体户办2个,拥有16毫米放影机15台,8.75毫米放映机36台。
电影院影剧院民国34年,开始有私人在城关大井拐开设“中国电影院”,曾放过《女英雄》、《肉》等影片,仅几个月的时间,影院便倒闭。
建国后,1950年春,六安专署组织12个单位集股投资在城关马王庙(今六安市电影院址)兴建“六安电影院”,隶属专署文教科。1951年2月正式营业,放映的第一部影片为《中国人民胜利》(一说为《吕梁英雄传》)。1956年,六安电影院下放给本县时,设备简陋,仅有35毫米放映机1台,观众厅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四周为麻秸墙,长条式木质靠椅196张960个座位。1963年翻建为砖瓦结构。1967年扩建后,座位增加1042个,并全部换成铁木结构座椅。1979年划归六安市,更名“六安市电影院”。
1962年,本县苏家埠镇创办电影院,配有16毫米放映机1台,“1101”型发电机1台;观众厅为砖瓦结构,建筑面积294平方米,640个座位。1979年,交给县电影管理站接办,由省、县两级投资11万元,重建观众厅570平方米,座位增加到999个,并改用35毫米“井岗山104”放映机,另有12匹马力柴油机(54瓦)1台,属全民所有制性质,有职工16人。
1975年3月,本县丁集电影队利用区委礼堂组建电影院,观众厅332.5平方米,砖瓦结构,495个座位,配有2台16毫米放映机,1台发电机。属合办性质,1986年有职工5人。
1976年,县财政拨款1万元给县工农兵文工团购置35毫米提包放映机1台和发电机1台,利用剧场和剧团人员放映电影。1977年3月,正式命名为“六安县影剧院”1978年场厅扩建为180平方米,座位由原来的846个增至1174个;原来长条椅全部改为翻板单人坐椅。1981年改用35毫米松花江5502放映座机,配置3GFA型放映用可控硅整流器、电影还音603——A型40瓦扩大器、平面倒台片、宽银幕变型镜头和遮幅式镜头,并安装有50赫30千瓦发动机组作为停电备用。现有放映设备价值5万多元1986年底,全院有干部职工24人。
1980年,由县电影公司主办,省、县两级投资10.6万元,于1981年1月在马头镇建成马头影剧院。建筑面积共达836平方米,观众厅7.40平方米,设1072个座位,配有16毫米放映机和发电机,属全民所有制性质,现有职工11人。
1982年,由县电影公司主办,省、县两级投资12万元,于1983年12月建成新安影剧院。观众厅建筑面积740平方米,设座位960个。属全民所有性质,现有职工10人。
1975年,木厂电影队与木厂区委联合主办电影俱乐部,配有16毫米放映机和发电机,设座位620个。1983年,县电影公司与木厂区公所各投资9万元,扩建木厂影剧院,建筑面积共达810平方米,设座位840个,并改用“解放103”35毫米放映机,配发电机1台。属合办性质,现有职工10人。
截至1986年底,全县农村电影院、影剧院合计有54个,其中国办性质3个(苏埠,马头、新安),合办性质4个(丁集、木厂、双河、张店),区(镇)办5个(独山,苏埠、东河口、孙岗、毛坦厂),村办1个(双桥)、街道办1个(石婆店),其余40个皆为乡办。
二、电视
1960年5月,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发给县广播站北京牌“820”型14英寸黑白电视机1台,首次在皖西剧院楼顶收看合肥大蜀山电视台发射的电视节目。
1965年,省电视台的一名副主任带领技术人员和电视转播设备来六安,分别在县黄梅剧团和苏家埠镇试播黄梅戏节目。1971年,全县城乡仅有黑白电视机1台,1975年,全县有电视机约18台,1978年,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电视机销售从城镇走向农村,部分家庭购置了彩色电视机。到1986年底,全县拥有各种牌号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近3万台。
1973年,城关安装了全地区第一台电视差转机(设在六安地委院内),接收省电视台5频道黑白电视讯号,并向城区发射2频道电视讯号,发射功率为50瓦。每周转播5次,共约15小时。
1985年底和1986年10月,本县在苏埠镇、独山镇先后建立电视差转台。独山差转台,天线铁塔高25米,全套设备连同机房在内,共投资1.6万余元。
三、录像
本县有录像放映始于1984年,首先是宝丰寺乡、马头镇和范庵乡3个地方的个体联户购买了录像设备。同年11月,经县广播局批准成立录像放映队。1985年5月初,全县共批准成立录像放映队35个,其中16个属集体性质,其余属个体联办性质。录像带多数为香港武打片和少量港台生活片,一般都是放映户自购自用或互相串入,由于当时还没有专门的音像管理机构,故一度也有部分思想不健康的黄色录像片上映。5月下旬,“六安县录像整顿管理领导组”成立,责成全县35个录像放映队停业整顿,共查封录像带254盒、135套节目。8月,经过严格审查,对录像带实行供管结合,开始办理租片业务,并批准7个联户录像队恢复营业性放映。11月4日,省规定不准私人搞营业性录像放映,7个联户录像队停止营业。1986年冬,根据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通知精神,通过订合同的办法,本县将个体户的放映设备折价转让给广播、文化部门,把私人放像队变为国家主办的文化宣传单位,变营业性为服务性,全县共批准录像放映单位15个。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