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师范学校
清末,在变法维新运动影响下,为适应废科举、兴学校之需要,光绪三十二年本县以教育会为所址,开办师范传习所。招收城乡以教授蒙馆为业,品行端谨,文、理兼通的生童和塾师入学传习,6个月结业,发给准充副教员之凭照。民国元年,仍在原址续办师范传习所。民国6年利用赓飏书院旧址开办乙种师范讲习所,8个月结业。民国11年,复设师范讲习所,学制二年,毕业后准任小学教员。师范讲习所为临时性质,肄业期满即行停闭。民国29年至31年,六安县立中学陆续附设小学教师短训班或简易师范科,学制一年或半年。民国31年秋,就城北门外民生工厂旧址开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所,学制四年,招收3班150人(男生2班,女生1班)。民国35年增至6班300人。民国34年,私立海峰女子中学受教育厅委托,代办公立女子简师和师范各1班。
建国后,1951年7月,在汪神庙开办六安县乡村师范学校,招收3班150人。1952年增至8班410人,教职员43人。同时,校址迁至戚桥晁大巷。1957年改为中级师范,校址再迁六安南门,胡天人等相继任校长。1958年增至16个班。1951年~1958年,共培养毕业生1367人,促进了本县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1962年,该校并入北门外地区师范,划归专署管辖。1958年在城内翠花巷,开办六安县初级师范学校。1959年迁出一部分至河西(今县党校)。1970年,在戚桥中学内设立师资训练班。秋,招生两班90人,教职员13人。1974年迁至城关与六安四中同置一校,正式办起六安县师范学校。至1978年发展到10个班506人,教职工55人。1979年,省教育厅确定该校为省重点师范学校,收归行署管辖。1980年~1982年,为适应培养中小学校师资急需,在独山、城南两区开办中小学教师进修班,至1982年计开3班(英语教师、小学教师离职进修和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各l班),学员124人。1982年7月,开办六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与城南中学合置一校,投资14万元,新建、扩建校舍百余间。1983年招收在职小学教师107人,学制二年,毕业生享受师范生待遇。1984年,六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正式经省教育厅批准,并投资15万元扩建教学楼824平方米、宿舍504平方米,同年秋招收在职小学教师90人。到1986年,在校学生804人,其中全脱产217人,函授生587人。
二、农业学校
(一)公办农校
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三农”)民国6年,本县籍进步人士朱蕴山、刘希平和当时皖西教育界知名人士桂月峰等人,着手筹建“三农”。此举得到县知事李铭楚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划拨城北郊福德祠、大兴寺庙地约百亩和毗连的公用田约70亩及荒滩一片(即今地委党校、地区农科所、光华电子仪器厂、六安一中、六安师范一带),供兴建校舍、开辟农林蚕场之用。民国8年7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招生两班80人。正式开学上课。“三农”分设农、林两科、学制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民国9年冬,学校开设农本科1班,林本科1班,预科2班,学生122人,教职员17人。后陆续增班,至民国18年,计开8班,学生207人。民国16年春,校名改为“安徽省立第三甲等农业职业学校”。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三农”在教学上力求革新,取消尊孔读经,用白话文教学,注重新思想、新科学的传播,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农、林场计百亩以上,仪器、标本、耕牛、农具齐备。“三农”的教师,不少是思想进步、品学兼优的新派人物,或是执教多年的教坛名流,如国文教员钱杏邨(阿英),总务主任兼农林业管理学教员江伯良,以及苏章云,晏荣伯、汪睿生、李晴峰、乐天宇等人,在教学中都能努力传播科学和民主思想,得到学生的好评。
民国18年冬,独山暴动后,国民党政府实行白色恐怖,于次年秋封闭“三农”。民国21年,工农红军围攻苏家埠,困守城内的国民党驻军深恐红军占领“三农”,凭险攻城,遂将校舍夷为平地。
安徽省立第一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2年春,经省教育厅批准并指派张先基负责,在本县广王城旧址筹建省立第一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同年秋,招生开学。民国33年秋,开设6班,其中初农2班、高农4班,学生近300人,教职员20余人。高农开设园艺、森林2科,初农开设农艺科,学制三年。学生主要来自桐城,怀宁、巢县、合肥及外省的沦陷区,持当地政府证明,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免费入学,食宿由学校供给。民国34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学校奉命南迁望江县华阳镇,并入安徽省立望江高级水产职业学校。
六安农校1950年秋,六安行署决定扩充六安高中附设之农林班,开办六安农校,校址在本县南官亭乡广王城旧址。当年招收高农1班,初农2班,学生140人。1951年再招高农1班,初农1班,学生90人,教职员20余人。1952年移归农业部门管理。冬,省农业厅命该校迁往淮北,其中四个班入凤阳农校;一个班入宿县农校。
六安县农业职业学校开办于1964年11月,校址在龙穴山。由龙穴山园艺场划出耕地314亩,房屋72间,耕牛4条和大型农具1套。学校规模6班,学制三年。每年招生2班,实行半耕半读。1965年在校学生156人,教职员工25人。1966年11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在校学生全部毕业,学校停办。
六安县“五七”大学开办于1976年4月,校址在独山横河岭。有校舍46间、水田、荒岗约500亩,开设农机、农技、兽医3个专业班。1977年开设蚕桑、兽医、体育、农技4个专业班。累计招生374人。1977年寒假,学生提前毕业,学校停办。
孙岗高级职业中学1982年8月由原孙岗中学改办。办学目标:一为农村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二为农林院校输送新生。当年招收新生86人,开设2班,学制三年。学校有实验基地水田、竹园16.5亩,开设养鸡、孵化、养猪、养蜂、苗圃、蚕桑等专业。1985年,学校与县供电局、孙岗镇平岗村联合承包开发朱家湖,开始进行立体养殖(养鸡、猪、蚕、珍珠和鱼)和良性循环养殖实验。1986年开设5班,在校学生204人。
(二)民办农校
私立大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创办于民国33年,校长徐启明,代校长汪练如、董事长为张淦。校址在独山南麓天峰寺下,面积数百亩。民国36年,开设12班,学生82人,教职员11人。学校采取职业科与普通科同时并进的办法安排课程,并注重自学辅导及学习实验并重,开办试验区两处,一作森林苗圃,一作试种园艺及农艺作场。民国38年秋停办。
私立光禄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于民国31年开办,涂行健、涂晴岚先后担任校长。校址在山王河涂氏祠(现属霍山县),以涂氏祠租为正常经费。学校开设农、林两科。民国36年开办2班,学生44人,教职员l0人。1949年2月,奉令并入私立六南初中。
私立淠东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于民国32年开办,沈耀亭、沈金孝先后任校长,校址在木厂铺。民国36年开设3班,学生113人,教职员12人。民国38年3月六安(六北)县民主政府呈请行署批准,将该校改为六安县淠龙中学。1950年春停办。
民办农业中学1958年至1959年,根据中央和省、地关于大办农业中学指示,全县共办民办农业中学27所,在校学生2015人,学制三至四年。农业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和农业知识4门课程,二、三年级增设卫生和理化知识。办学经费主要靠学费和学校生产收入,不足部分由农业社或单位补助。1961年至1962年,整顿教育,支援农业,民办农业中学大部解散,至1963年,全县仅剩5所,学生126人。以后,全部改为半耕半读中学。
半耕半读农业中学1964至1966年,贯彻刘少奇同志“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讲话精神,大办半耕半读学校。1965年,本县兴办此类学校数达240所,吸收高小、初中回乡青年入学,教师由公社选聘具有高中毕业水平者担任,报酬采取误工补贴办法。“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类学校逐步缩减,至1970年,仅剩3所,后改为普通中学。
三、各类技术学校
1958年至1960年,贯彻执行“全党全民办教育”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本县掀起各部门、各行业大办中等技术学校的热潮,全县共办各种技术学校70所。它们是:县农业局办的农业学校,校址木厂潘家圩;县林业局办的林业学校,校址燕山林场;县卫生科办的卫生学校,校址韩摆渡,县体委办的体育学校,校址城关体育场,县文教局办的艺术学校,校址县黄梅剧团,独山茶林场办的茶叶学校,校址独山;县工业局办的电力学校,校址苏家埠;县水利局办的水利学校,校址小华山,县商业局办的商业学校,校址城关翠花巷西;县广播站办的广播学校,校址县广播站。这些技校由有关各科局单位主办,教育局负责教学业务指导。学生采取“区社保送,学校择优录取”的方法招收,为各部门培养初级技术人员。1961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这批技校陆续撤并、停办。
1981年,县卫生局创办“六安县卫生进修学校”,校址毛坦厂,共招收7班,培训医护人员455人。
此外,县境尚有:六安地区农业机械学校,校址北二十铺,开设小水电发电和小电站电工两个专业;安徽省六安农校,1953年由合肥迁入,设在原海峰女中旧址。1963年移址六安北二十铺,开设农学,植保两专业;国防工办化工学校浦信分校,校址独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