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自明朝起就有县学和书院,农村遍布私塾。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奎文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是本县第一所小学。民国2年(1913年),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全县设高等小学校4所。12年,开办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14年,以第二高等小学校为基础,创办公立西镇初级中学,到18年,全县有县立、区立、私立各类小学91所,在校学生约2900人。18—21年,县内苏区教育事业蓬勃兴起,乡乡办列宁小学,少年儿童大多入学,农民夜校、识字班遍及苏区农村,县办军事学校,干部培训学校和师资培训班各1所。抗日战争时期,省在本县和六安、立煌(现金寨)建一批临时中学,31年,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34年,办县立初级中学。到36年,全县有中学两所,学生576人(其中简师生171人),教职员45人,公立、私立小学119所,在校学生13528人(其中女生4386人)。社会教育,办过平民学校、阅报处、问字处,小学设民教部。到解放前夕,全县仅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95人;公办、民办小学60所,在校学生1300人。
1952年,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249人;小学195所,在校学生13716人。同时,在农村大力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在机关办干部文化学校。1957—1958年,开办一批半耕半读学校。1964年起,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办耕读小学、农村职业中学全日制、半日制、巡回制、早午晚班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畸形发展,普通学校成倍增长,中等教育结构失调,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到1985年,全县有普通中学51所(完中12所,初中39所,其中有其他部门办的完中5所,初中5所),在校学生19547人;职业中学3所(职业高中两所,职业初中1所),在校学生614人;中等师范1所,学生239人。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有984人考取高等学校。小学501所,在校学生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任务。有幼儿园11所,56个班,入园幼儿1621人,是1957年的10倍。县镇幼儿入园率达70%,农村幼儿教育从无到有。全县农村人口中,12—40周岁的文盲半文盲中脱盲率达88.82%,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农村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本县是全地区第一个扫除文盲县。职工教育、函授、进修、自学考试等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办学形式的成人教育方兴未艾。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