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人口变动
据民国《霍邱县志》记载,明朝初年全县有2436户、17511人。据孟集区《孟氏宗谱》、叶集镇《台氏宗谱》、岔路乡《田氏宗谱》,以及长集镇壕子沿《张氏墓地碑记》记载,明朝初年到中叶,霍邱接受了大批山东移民。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全县总户数增至4789户,人口增至45269人。崇祯中(1638年前后),由于饥荒和战乱,人口锐减,由原37图缩编为9图(区域单位,无人口数)。据清以后历次《霍邱县志》记载:清初赋役人丁36032丁。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定额24008丁(清朝初年的“丁”仅指交赋人丁)。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为20787丁。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上报户部全县总户数201111户,总人口699237人,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编查,民户为59671人,屯户为33027人,合计92698人。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土地大量荒芜,又从河南省商城、潢川及湖北省黄岗等地招民开垦,当时新垦户多于原土著户。据省档案馆《历史案卷》记载:民国17年(1928),全县人口360905人,民国22年(1933)全县433414人,6年增加72509人,年均增加12085人,年均增长率30.04‰。民国28年(1939)全县508101人,民国36年(1947)全县447125人,9年全县共减少60976人,年均减少6775人,年均增长率-15.22‰,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加上灾荒等因素。又载:民国32年(1943)1~6月,全县出生5776人,死亡6039人,两比减少263人(《安徽省统计简编》p31表31“各县户口异动情况”)。
总之,民国时期,本县人口自然变动的特点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0年,由于生活、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更主要的是“人多力量大”的人口政策,人口由建国前的低增长转为猛升。1949年到1958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5.344‰,最高出生率46.74‰,最高自然增长率31.55‰(1954年),是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1958年至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出现非正常死亡,人口下降,从1959年834468人,减少到1961年的713519人。1960年出生率是10.78‰,自然增长率-41.93‰,这三年是人口发展中的低谷。
1961年,一度奖励生育,人口回升迅猛。1962年出生率61.82‰,净增人口39660人,自然增长率是53.40‰。1963年以后至“文化大革命”中,人口出生处于无控制状态。1969年出生率为47.21‰,自然增长率42.04‰,为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1970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自然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到20—30‰之间。1976年以后,计划生育工作走上正常轨道,人口增长率下降较炔,年均增长率为12.036‰。1980年为10.47‰,1987年为12.29‰(表2-1)。
二、分布密度
霍邱境内,丘岗、缓坡及波状平原占总面积75%以上,自然环境基本相同,除史河湾柳树乡及淮河沿岸地区各乡外,人口密度无大差异,其中大顾店乡稍为稀疏。省档《历史案卷》资料记载:民国32年(1943)全县面积12620平方里(每平方里约等于0.36平方公里),每平方里平均在30~40人之间。
表2-11949年~1987年霍邱县人口总数及自然变动统计表


表2-21987年各区、镇人口分布和密度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4年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206人(全县面积3774.5平方公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340人,增加134人,增加率65.05%。各区镇每平方公里人数是:城关镇5570人,叶集镇3395人,河口镇4935人(均含镇郊乡)叶集区358人,姚李区304人,长集区329人,石店区316人,城郊区370人,扈胡区306入,周集区443人,孟集区316人;周集区最高,姚李区最低。以乡计算,柳树乡1646人最高,大顾店乡244人最低。1987年每平方公里374人,比1982年增加34人,增加10%(全县面积3774.5平方公里),各区(镇)情况如表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对人口分类不一,1949年到1978年分为总人口和农业人口。1979年到1984年分为总人口、公社(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1985年到1987年,分为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别见表2-3、表2-4。
表2-31949~1978年年总人口与农业人口比

表2-41979年~1984年各类人口与总人口比

1985年,总人口13419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380人,占总人口7.63%。1987年,总人口为13858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7757人,占总人口7.78%。
本县人口的机械变动1982年前缺资料,1983年起记录于下:
1983年,迁入19512人,其中省外1238人;迁出16398人,其中省外946人。1985年迁入29948人,其中省外989人;迁出21287人,其中省外1337人。
1987年,迁入10371人,其中省外1234人;迁出9353人,其中省外1199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