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防汛抗旱
霍邱水旱灾害频繁。建国后,成立由县长任指挥、县委书记任政治委员、吸收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工程、水情通讯、财务器材、交通运输、迁移安置6个科室,做到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常年坚持,有备无患。
一、防汛
防汛范围北部以境内史(泉)河、淮河、淠河、沣河、汲河的堤防、涵闸、电力排灌站为防汛范围。
南部以史河总干、干渠堤防、涵闸、灌区水库大坝及其建筑物为防汛范围。
北部防汛河道在省、地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所需器材由省拨给,巡守抢险民工由省拨给补助费。南部防汛及所需器材,由群众自筹自防。
防汛保证任务河道保证任务,按照堤防设计高程制定;渠道、水库保证任务,根据历年水位制定(见表5-17)。
根据表5-17堤防高程、保证水位及河道历史资料,规定:临王段在南照集水位23.2米设防,26米为警戒水位;西湖蓄洪大堤在鹦哥窝水位21.5米设防,24.3米为警戒水位;东湖闸水位22.5米为东湖警戒水位;民生堤在万截流水位22米时设防,24米为警戒水位;姜家湖行洪堤在临淮闸下水位20.5米设防,23.8米为行洪水位。
汛前检查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每年5月由县党政领导带领沿堤区乡干部和水利部门负责人,对防汛范围内的工程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把隐患消灭在汛期到来之前,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防汛组织淮、淠河堤防,每年汛期都有沿河区乡组织巡守队800人,抢险队0.3万人,预备队0.4万人,按照设防和警戒水位,由区乡干部率领上堤执行防汛抢险任务。
史河灌区防汛,由干渠、水库所在区乡发动村队在当地管理所指导下负责巡守,必要时组织抢险队进行抢险,不组织三线民工队伍。
1980年起,县委、县政府在防汛期间抽调县直机关负责人、水利技术干部到防汛前线,领导和指导防汛抢险工作。由于执行岗位责任制,做到按堤划段、分工包干,收到很好的效果。
汛期报汛建国以来,淮河干支流有长台关、息县、潢川、钐岗、王家坝、三河尖、西湖闸、鹦哥窝、临淮岗、东湖闸、正阳关、洪河的新蔡、史河的红石嘴、固始的蒋集,淠河的横排头17处水文站及境内的龙谭水库、老圈行水库,水门塘水库,蝎子山水库向县防汛办公室定时报汛,并向防汛领导机关报告水位、流量、雨情,作为指挥防汛工作的依据。
表5-17霍邱县河堤、渠、库保证水位表
二、防汛抢险纪要
1950年汛情6月下旬以前,天久不雨,全县忙于抗旱。6月26日后,各地先后连降大雨。截止7月中旬,淮河上游新蔡累计降雨375毫米,下游正阳关降雨628.3毫米。7月7日三河尖水位27.64米,王(截流)任(家沟)段、临(水集)王(截流)段和姜家湖堤先后溃决。7月9日,淠河洪峰进入霍邱,除民生堤幸存外,淠左圩堤全部溃破。沿淮、淠洼地尽被水淹。
1954年防汛抢险5月份对淮、淠堤防进行全面检查,并开始准备防汛器材;县防汛总队部在洪水达到设防水位时就开始了设防,7月6日组织1.5万民工上堤。
7月份淮河流域普降暴雨,先后5次降雨过程持续一个月,上游桐柏、息县、淮滨等地累计降雨在526毫米至800毫米;中游王家坝降雨923.8毫米,润河集降雨895.7毫米;南部山区降雨586毫米至800毫米以上,淠河前畈降雨1259.6毫米,霍邱降雨812.9毫米,以致造成淮河流域在建国后的第一次重大水灾。
7月6日13时20分,王家坝水位28.64米,7日10时王家坝下游15公里处堤段决口150米,王家坝失去控制,给本县防汛工作造成压力。
7月7日8时5分,润河集闸上水位27.1米时开闸蓄洪。先开第5孔,次开第4孔,再开第3孔,总宽111米,过闸流量2380立方米/秒,分水闸遭到损坏,不能继续使用,停止进洪。7月10日,遵照淮委决定在润河集下游陈郢南滩扒开蓄洪大堤,分洪入城西湖,从而保证淮南、蚌埠工业区及津浦铁路安全度汛。
临王段:7月10日8时,南照集水位27.44米,润河集闸上水位27.24米,临王段仍在坚持防守,受到淮委嘉奖。当晚21时,风雨交加,淮水猛涨,润河集闸上水位27.53米,超过保证水位0.73米,老宽坝(王截流上游1.5公里处)溃决。13日北湖口、14日老窑湾相继溃决。16日至20日继续降雨,河湖水位不断升高,23日起又有罗圈坝等处溃决。临王段总计决口17处,累计决口宽度3636米,平均决口深度3.43米。
上格堤:临王段溃决后,加重了上格堤防御负担,防守力量相应加强。7且14日,大成湖水位涨至27.9米,采用木船运土加筑1米高子埝,坚持防守。7月23日,湖水位升到27.93米(超过堤顶),仍在进行全力抢救,经过了3小时奋战,终因湖水继续上涨,赵台、陈台两处子埝漫决,时值风雨交加,运土艰难,防守干群被迫撤离阵地。上格堤共决口9处,累计决口宽度1241米,平均决口深度4.4米。
下格堤:7月24日8时,淮河水位26.21米,万民闸内湖水位27.49米,临淮岗至黄家庙4公里岗地(高程27米)普遍漫水入姜家湖。时值下格堤在积极防守、打桩下埽、完成子埝80米,因水流过急,子埝被冲走30米。下格堤东端300米长的堤段,湖水位距堤顶只差0.2米,其余堤段只差0.5米,这时淮河水位猛涨,危及下游。为保证陈郢以下蓄洪大堤不出险,将洪水滞留在城西湖内,减轻下游淮堤负荷,淮委急电本县防汛总队部:立即将下格堤及汪集以下蓄洪大堤,利用土牛连夜赶筑1米高、顶宽1米、边坡1∶1的子埝,在临湖一面加做防浪设施,加强防守。在西湖水位涨到27.67米时,部分堤段水平堤顶,取土困难,蓄洪大堤和下格堤均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县防汛总队部急电请求淮委调轮船3只,从岗上取土抢筑子埝。淮委在调船的同时,考虑到远距离取土困难,险情迫在眉睫,同意在堤肩取土筑子埝。在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下,经全线干群与洪水奋力搏斗,堤防终未出险。
万任段:自上格堤漫溢后,决口迅速扩大,水势上涨。7月23日,西湖水位27.7米,蓄洪大堤万(民闸)任(家沟)段子埝漫溢,冲开缺口3处,内水外流,湖水位降到27.09米,淮河水位升到26.46米,下游淮堤受到威胁,淮委发出紧急堵口命令,霍邱总队立即组织民工300人,打桩,抛装土麻袋抢堵。当时风大浪大,取土困难,此堵彼破,紧张战斗到26日下午,仍有4处缺口未能堵住,总宽442米,平均深度5.6米。进入8月,先堵住第一缺口,宽101米,深4米;后堵住第二缺口,宽75米,深5.5米。下余二个口,因淮河水位下降,为泄湖水,以利秋种,未立即堵复。
姜家湖行洪区:7月6日10时,淮河水位22.7米,开口门行洪。
城东湖蓄洪区:7月12日闸下淮河水位25米,开闸进洪。14日淮河水位降到24.5米,关闸。15日6时45分,淮河水位回升到25.3米,再次开闸进洪。7月20日淮河水位下降,东湖闸再次关闭,停止进洪。东湖最高蓄洪水位26.57米,超过设计水位2.07米,最大进洪流量1450立方米/秒,超过设计流量376立方米/秒。东湖拦洪坝在蓄洪期间漫决3处,经抢救脱险。这次东湖蓄洪总量16.3亿立方米,其中为淮河分洪5.79亿立方米。
淠河堤防:7月10日正阳关水位25米,淠河洪水流量2070立方米/秒,进入抢险紧张阶段。孟集区在朱老台设防汛大队部,下辖刘李堤、民生堤两个中队,分段负责防汛抢险。7月22日正阳关水位涨到25.7米,淠河流量加大到3420立方米/秒,刘李圈堤、马湾堤相继溃决;23日正阳关水位26米,民生堤万截流段开始洞漏,24日民生堤溃决,堤内4.5万亩农田被淹。
1968年防汛抢险“文化大革命”初期,未把防汛工作列入日程。
6月28日到30日,是第一次降雨过程,霍邱降雨231毫米,鹦哥窝207.6毫米。7月12日到19日为第二次降雨过程,淮河上游南部山区降雨500毫米以上,鹦哥窝414.5毫米,霍邱356.6毫米。7月15日,鹦哥窝淮河水位24.8米,王截流西头电力排灌站被冲决。17日,鹦哥窝水位26.69米,上格堤大成涵漫顶向城西湖进洪,王截流东头电排站也相继冲决向西湖进洪。18日,鹦哥窝水位27.14米,淮河洪峰流量7620立方米/秒。19日,临王段三郢处决口;上格堤逸桥东侧大坝冲决向西湖进洪。
逸桥、大成闸、王截流(东)三口(总宽831米)向西湖进洪,湖水位升到27.25米。7月21日,新河口至临淮岗段新堤决口6处,总宽857米,泄湖水入淮河。这时正阳关水位25.85米,六安地区防汛指挥部通知城东湖做好蓄洪准备。22日凌晨正阳关水位26.4米(保证水位26.5米),坚持到上午9时正式开闸进洪,最大进洪流量1800立方米/秒。7月26日关闸止洪,为淮河分洪3.36亿立方米。
这次大水,城西湖蓄洪水位27.49米,受淹面积454平方公里;临王段内(大成湖)水位28.9米,受淹面积150平方公里;城东湖蓄洪水位23.52米。受淹面积160平方公里;淠河民生堤虽未溃决,内涝成灾,受淹面积29平方公里。
1980年防汛抢险本年5月至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入汛早、持续时间长、洪峰一个接着一个。6月23日至26日为第一次降雨过程,史河上下游降雨204毫米至238毫米,本县姚李降雨109.4毫米,乌龙庙118.8毫米,周集141.8毫米。7月15日至20日为第二次降雨过程,史灌河上游降雨400毫米以上,姚李252.9毫米,乌龙庙271.7毫米,周集439.8毫米。8月23日至24日,为第三次降雨期,史灌河降雨155.8毫米,本县各站降雨都在70毫米左右。
6月26日10时,王家坝淮河水位28.61米,洪流量2960立方米/秒,洪峰入境后,鹦哥窝水位27.34米,临淮岗闸下水位25.23米,超过姜家湖行洪水位0.93米,在省、地未下达行洪命令前,防守人员顽强抢护进洪口门,保护行洪堤,战胜第一次洪峰。
7月22日,鹦歌窝水位25.51米,淮河泄洪流量3850立方米/秒,23日临淮岗水位24.95米,超过姜家湖行洪水位0.65米,行洪堤和进洪口门,在干群的日夜防护下战胜第二次洪峰。
8月29日,鹦歌窝水位25.42米,淮河泄洪量2760立方米/秒,临淮岗水位25.23米,超过姜家湖行洪水位0.93米,与第一次洪峰持平。姜家湖行洪区,经当地干群日夜防守,战胜第三次洪峰。
城西湖内涝:7月中旬,上游普降大雨,18日湖水位升到22.8米,桥岗涧圩破、淹地0.6万亩;21日湖水位升到23.2米,兰桥圩破、淹地0.75万亩;24日湖水位升到23.76米,西湖南部夹洲、韩桥、刘集、白莲、青年、官塘、石占桥、井庄、朱塔、临沣等民圩先后溃破,共淹耕地3.87万亩。临王段内,因外水顶托有8万余亩耕地受涝。
城东湖内涝:7月21日,湖内水位23.27米,花园圩堤溃决:28日湖内水位升到23.7米,孟集的黄冲圩和汲河两岸所有圩堤全部溃破,受淹农田8.2万亩。
洪集乡涝灾:7月16日到20日,汲河上游普降暴雨,挥手店降雨225.2毫米,姚李庙252.9毫米,洪集329.6毫米。这些地区70年代废塘为田的多,减少了对地面径流的拦蓄量,下游又受汲河水位顶托,致使洪集乡农田受淹2.5万亩。
1982年防汛抢险1982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淮河流域普降暴雨,河南各站累计总雨量:长台关1199毫米,驻马店1149毫米,南湾1072毫米,史河黎集741.5毫米,蒋集670毫米,灌河站鱼山1072毫米;安徽省各站降水总量:淠河东源磨子潭531毫米,淠河西源汤店838.4毫米;淮干王家坝1025毫米,霍邱县鹦歌窝605.9毫米,城西湖四周的吴集827.5毫米,牛集679.7毫米,石庙集562.1毫米,乌龙庙721.6毫米,周集654.9毫米,霍邱城关678.7毫米,汲河城东湖四周的姚李降水650.8毫米,挥手店616.6毫米,孟集611.8毫米。
该年汛期,暴雨集中,强度大,周集7月19日8时至14时降雨水101.5毫米,霍邱站8月5日22时至23日凌晨5时,降雨水111.1毫米。持续时间长,从7月上旬末至8月下旬,断续降水50天,形成淮河三次洪峰和霍邱内涝。
7月22日王家坝淮河水位29.0米,流量4760立米/秒,蒙河蓄洪区开闸进洪。7月22日,鹦歌窝淮河水位26.79米,流量4640立米/秒;7月25日鹦歌窝淮河水位27.75米,流量7320立米/秒;同一天,城西湖闸上淮河水位28.28米,超过闸上设计保证水位0.57米。7月26日鹦歌窝淮河水位27.66米,流量6340立米/秒,淮河第一次洪峰开始回落。
8月22日王家坝淮河水位28.71米,流量3672立方米/秒,濛洼第二次蓄洪。8月24日鹦歌窝淮河水位27.43米,流量5950立方米/秒;25日鹦站淮河水位不变,流量下降为5680立方米/秒,淮河第二次洪峰开始回落。
7月21日省防汛指挥部根据雨情、水情急电县防汛指挥部,要求姜家湖于当日20时行洪。22日凌晨6时,姜家湖、唐垛湖同时行洪。由于“开门”不够,行洪量不大,一直延至7月30日才将口门按标准开宽挖深,行洪时间实际8天,造成姜家湖以上滞留洪水60亿立方米,抬高了淮河水位,威胁城西湖蓄洪大堤,加大了险情。
7月24日鹦歌窝淮河水位27.16米,蓄洪大堤林邹台子800米长堤浸水,7月30日堤脚地面翻沙鼓水,平台坍塌;采取稻(麦)草、麻秆扎成帚捆,代替砂石导渗措施,经军民协同抢护,消除了险象。
7月25日上午10时,城西湖内水位20.4米,淮河水位27.5米时,陈郢排灌站6台机组抽排内水,由于突然停电,防洪闸北闸发生故障,无法关闭,外水压力大,竖井顶板开裂漏水,并继续扩大,只得堵闭防洪闸门,在当地干群大力抢堵下,转危为安。
8月20日正阳关淮河水位26.47米,隐贤集淠河水位26.92米,民生堤朱老台子淠河水位26.52米,超过警戒水位51天。隐贤、民生两堤全长31公里,险情严重,隐贤堤北下台段散浸、渗漏塌坡,隐北后淮队,上台队堤崩塌,隐贤队吴家巷,赵家圩队堤塌坡,民生堤沈台乡坝拐队、汤圩段、桑湾段、秦台段、固台段、门台至范圩段、马台队段、门台队段至范家地、庄台至河头、万节流段老龙湾、南圩队、中心队等堤13处,严重翻砂鼓水和部分塌坡。孟集区防汛民工1.8万人,及时上堤防汛抢险,采取堆筑养水盆,铺设反滤草袋,护坡做土方16万立方米等应急措施,从而战胜了风浪,控制了渗水,使隐贤堤与民生堤消除隐患,安渡第二次洪峰。
城西湖泄水道:8月30日最高水位达24.57米,几乎已平军圩堤坝,临淮防洪闸门因年久失修,钢筋混凝土闸门穿孔,抢救无效,临淮圩进水受淹,临淮岗一级站水泵房被淹,临淮圩、莫店圩两电力排灌站全部受淹。
汛情发生以后,省委、省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关心,省长周子健亲临正阳关以上察看水情,部署防汛。副省长孟富林率领省水利厅、六安地委、行署的负责人集中城西湖坐阵指挥。为增强防汛力量,又请来了南京军区驻皖部队的2个舟桥连,省公安厅、公安总队等,总计5000名指战员,7月25日进入防汛阵地。城西湖军垦部队,虽有本身湖区的撤退任务,但也派出指战员参加防汛抢险。同时从六安地直机关抽调科局级干部150多人,县四大班子负责人,都在防汛前线参加战斗,退居二线的同志也自告奋勇上“前线”。这次投入抗洪抢险的人数达10万之多。
迁移安置工作。这年的洪峰已达到淮河堤防保证水位,全县军民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在做好抗洪保堤的同时,做好行蓄洪区群众迁移安置工作。截止8月25日统计,已搬迁35个公社、188个大队、1480个生产队、26846户、99592人、耕牛8110头、粮食3033万斤,大农具37424件。县、区、社干部对姜家湖行洪区一手抓行洪、一手抓迁移安置。7月22日行洪前,在航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迁移安置1123户3466人、粮食240万斤、柴草110万斤、大牲畜647头、农具、家具1200件。城东湖蓄洪区从县直抽调干部34人组成10个工作组,深入孟集和城郊两区沿城东湖社队帮助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转移。城西湖蓄洪区重点抓了居住在湖区的陈郢、陈嘴、王截流、朱港、李集、临水、高塘等8个公社群众的转移。共迁移安置56个大队、550个生产队、9419户、26376人、2020头耕畜、2661万公斤粮食、10050件农具。位于城西湖南部的邵岗公社沿湖有55个生产队需要搬迁,邵岗公社在岗区抽调400人组织4个突击队、帮助搬迁,支援灾区,很受灾民欢迎。
史河灌区和中、小型水库,严格控制汛期蓄水位,加强防守,安渡了汛期。
1987年战胜洪峰根据中央气象站预报,当年淮河流域将出现特大降水。各级领导,吸取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教训,克服防汛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3月下旬,对淮、淠河防汛准备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即时除险加固,集中力量做好河道清障,并按规定高程开挖姜家湖行洪口门,为战胜洪峰,提前做好准备。
5月上旬,县委、县人民政府调整充实县防汛指挥部成员;抽调部委办局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定堤分段包干,建立岗位责任制;确定区乡干部,组织好三线民工,统于6月5日进入防汛阵地,开展巡防工作。
7月8日16时,淮河王家坝水位27.86米,泄洪流量1720立方米/秒;7月7日13时,史河蒋集水位32.48米,泄洪流量3300立方米/秒;7月10日5时,淮河鹦歌窝水位24.99米,泄洪流量2730立方米/秒;临淮岗外河水位24.19米,淮河首次洪峰顺利通过霍邱县境。
7月23日14时,王家坝水位28.35米,淮河流量2310立方米/秒;7月25日4时,鹦歌窝水位25.23米,流量3600立方米/秒;7月25日12时,临淮岗水位24.37米,超过姜家湖行洪口门埝顶0.07米。省防汛指挥部,根据淮河上下游雨情,下达了确保姜家湖堤的命令。县防汛指挥部立即组织民工6000人,奋战一昼夜,搬运土方2.3万立方米,加固行洪口门子埝,战胜第二次洪峰。
8月10日8时,王家坝水位27.61米,流量1510立方米/秒;8月11日7时,鹦歌窝水位24.55米,流量2560立方米/秒;8月12日8时,临淮岗水位22.68米。第三次洪峰安全通过霍邱县境。
8月26日8时,王家坝水位28.10米,流量1850立方米/秒;鹦歌窝水位26.8米,流量4140立方米/秒;8月27日23时,临淮岗24.93米,超过姜家湖口门埝顶0.63米。当时10级大风,掀卷巨浪,冲击堤坝,情况十分危急,7000名防守干群组成“防浪人墙”,拼搏10余小时,保住上、下口门未破堤,战胜第四次洪峰。在这次抗洪期间,淮河大堤出现翻砂鼓水、散浸渗漏,堤肩塌陷、滑坡29处;临水集小店圩排涝闸门出现断裂,均被防汛干群日夜抢救脱险。
8月31日12时,王家坝水位28.54米,流量1950立方米/秒,8月30日9时,史河蒋集水位31.03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9月1日16时,鹦歌窝水位26.82米,流量3800立方米/秒;临淮岗水位25.25米,超过姜家湖口门埝顶0.95米,在防护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保住了堤防安全,战胜第五次洪峰。
1987年防汛抗洪、排涝,用草袋19.19万条,尼龙袋7876万条,麻袋5500条,毛竹2.43万根,木桩21.5万根,防浪柴草318.25万斤、排涝柴油1094吨,电1353.16万度,汽油85吨,煤油52.5吨,动用粮食指标225万公斤,耗资505.2万元,其中群众筹集和劳务投资273万元。由于抗洪功著,霍邱县人民政府受到省人民政府嘉奖。
三、抗旱
霍邱丘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旱情出现。逢旱必抗,次数频繁。
1958年和1959年抗旱1958年降雨779.3毫米,比多年平均950毫米减少18%;其中5月至8月作物生长期降雨354.7毫米,比多年平均同期降雨569.5毫米,减少37.8%,造成旱灾。1959年降雨874毫米,比平均年减少8%;其中5月至8月降雨377.8毫米,比平均年同期减少33.7%,形成连续两年干旱。
霍邱县委、县人委,面对塘坝干涸、河道断流的严峻情况,紧急动员干群,利用一切抗旱工具进行抗旱。采取河底挖井提水、湖心打坝抽水,开挖爬坡渠组织龙骨车节节导水等办法,充分利用水源灌溉农田,夺得1958年的较好收成。1959年抗旱,虽然同样采取一些措施,终因连续干旱,水源奇缺,丘岗地带旱粮作物大部干枯,水稻减产。
1966年至1967年旱情1966年降雨500毫米,比平均年减少47%,其中5月至8月的高温季节降雨228.7毫米,比平均年同期减少59.8%;当年栽种水稻135.4万亩,沟塘库坝蓄水1.87亿立方米,灌溉用水非常紧张,幸亏灌渠送水4.7538亿立方米,采取及时调度,计划用水,合理供应,保住水稻未遭旱灾。1967年降雨757毫米,比平均年减少21%,其中5月至8月降雨295毫米,比平均年同期减少48%,形成两年连续干旱。当年沟塘库坝蓄水只有7800万立方米,水稻面积缩小到103万亩,灌渠供水3.5984亿立方米,获得较好收成。群众歌颂:“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千万载,流去苦难不回头”。
1978年1979年抗旱1978年降雨452.4毫米,比平均年减少52.4%,其中5月至8月降雨215.4毫米,比平均年同期减少62.2%,霍邱出现罕见的大旱。当年沟塘库坝蓄水2.4亿立方米,灌渠供水4.2675亿立方米,灌溉用水异常紧张。1979年降雨753毫米,比平均年减少21%,其中5月至8月降雨259.1毫米,比平均年同期减少42%;当年库塘蓄水只有1900万立方米,灌渠供水3.9454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干旱严重,水稻面积减少38%,沣西、汲东干渠尾水短缺,高岗地区作物干枯,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周集区组织干群在淮河里筑坝拦水;孟集区在东湖里挖渠抽水,叶集区在柳树店建抽水站、装机2台,开挖沟渠,引史河水抗旱。省、地抗旱指挥部将孟集、刘李开挖引水渠纳入工程计划,帮助建起孟集、刘李一、二级提水站,架起霍(邱)孟(集)35千伏高压输电线;拨给周集区19型水泵50台及其安装费60万元;拨给各区供小型抗旱用的24至20马力抽水机55台;拨给全县砖井修建费120万元。
一、防汛
防汛范围北部以境内史(泉)河、淮河、淠河、沣河、汲河的堤防、涵闸、电力排灌站为防汛范围。
南部以史河总干、干渠堤防、涵闸、灌区水库大坝及其建筑物为防汛范围。
北部防汛河道在省、地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所需器材由省拨给,巡守抢险民工由省拨给补助费。南部防汛及所需器材,由群众自筹自防。
防汛保证任务河道保证任务,按照堤防设计高程制定;渠道、水库保证任务,根据历年水位制定(见表5-17)。
根据表5-17堤防高程、保证水位及河道历史资料,规定:临王段在南照集水位23.2米设防,26米为警戒水位;西湖蓄洪大堤在鹦哥窝水位21.5米设防,24.3米为警戒水位;东湖闸水位22.5米为东湖警戒水位;民生堤在万截流水位22米时设防,24米为警戒水位;姜家湖行洪堤在临淮闸下水位20.5米设防,23.8米为行洪水位。
汛前检查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每年5月由县党政领导带领沿堤区乡干部和水利部门负责人,对防汛范围内的工程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把隐患消灭在汛期到来之前,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防汛组织淮、淠河堤防,每年汛期都有沿河区乡组织巡守队800人,抢险队0.3万人,预备队0.4万人,按照设防和警戒水位,由区乡干部率领上堤执行防汛抢险任务。
史河灌区防汛,由干渠、水库所在区乡发动村队在当地管理所指导下负责巡守,必要时组织抢险队进行抢险,不组织三线民工队伍。
1980年起,县委、县政府在防汛期间抽调县直机关负责人、水利技术干部到防汛前线,领导和指导防汛抢险工作。由于执行岗位责任制,做到按堤划段、分工包干,收到很好的效果。
汛期报汛建国以来,淮河干支流有长台关、息县、潢川、钐岗、王家坝、三河尖、西湖闸、鹦哥窝、临淮岗、东湖闸、正阳关、洪河的新蔡、史河的红石嘴、固始的蒋集,淠河的横排头17处水文站及境内的龙谭水库、老圈行水库,水门塘水库,蝎子山水库向县防汛办公室定时报汛,并向防汛领导机关报告水位、流量、雨情,作为指挥防汛工作的依据。
表5-17霍邱县河堤、渠、库保证水位表
二、防汛抢险纪要
1950年汛情6月下旬以前,天久不雨,全县忙于抗旱。6月26日后,各地先后连降大雨。截止7月中旬,淮河上游新蔡累计降雨375毫米,下游正阳关降雨628.3毫米。7月7日三河尖水位27.64米,王(截流)任(家沟)段、临(水集)王(截流)段和姜家湖堤先后溃决。7月9日,淠河洪峰进入霍邱,除民生堤幸存外,淠左圩堤全部溃破。沿淮、淠洼地尽被水淹。
1954年防汛抢险5月份对淮、淠堤防进行全面检查,并开始准备防汛器材;县防汛总队部在洪水达到设防水位时就开始了设防,7月6日组织1.5万民工上堤。
7月份淮河流域普降暴雨,先后5次降雨过程持续一个月,上游桐柏、息县、淮滨等地累计降雨在526毫米至800毫米;中游王家坝降雨923.8毫米,润河集降雨895.7毫米;南部山区降雨586毫米至800毫米以上,淠河前畈降雨1259.6毫米,霍邱降雨812.9毫米,以致造成淮河流域在建国后的第一次重大水灾。
7月6日13时20分,王家坝水位28.64米,7日10时王家坝下游15公里处堤段决口150米,王家坝失去控制,给本县防汛工作造成压力。
7月7日8时5分,润河集闸上水位27.1米时开闸蓄洪。先开第5孔,次开第4孔,再开第3孔,总宽111米,过闸流量2380立方米/秒,分水闸遭到损坏,不能继续使用,停止进洪。7月10日,遵照淮委决定在润河集下游陈郢南滩扒开蓄洪大堤,分洪入城西湖,从而保证淮南、蚌埠工业区及津浦铁路安全度汛。
临王段:7月10日8时,南照集水位27.44米,润河集闸上水位27.24米,临王段仍在坚持防守,受到淮委嘉奖。当晚21时,风雨交加,淮水猛涨,润河集闸上水位27.53米,超过保证水位0.73米,老宽坝(王截流上游1.5公里处)溃决。13日北湖口、14日老窑湾相继溃决。16日至20日继续降雨,河湖水位不断升高,23日起又有罗圈坝等处溃决。临王段总计决口17处,累计决口宽度3636米,平均决口深度3.43米。
上格堤:临王段溃决后,加重了上格堤防御负担,防守力量相应加强。7且14日,大成湖水位涨至27.9米,采用木船运土加筑1米高子埝,坚持防守。7月23日,湖水位升到27.93米(超过堤顶),仍在进行全力抢救,经过了3小时奋战,终因湖水继续上涨,赵台、陈台两处子埝漫决,时值风雨交加,运土艰难,防守干群被迫撤离阵地。上格堤共决口9处,累计决口宽度1241米,平均决口深度4.4米。
下格堤:7月24日8时,淮河水位26.21米,万民闸内湖水位27.49米,临淮岗至黄家庙4公里岗地(高程27米)普遍漫水入姜家湖。时值下格堤在积极防守、打桩下埽、完成子埝80米,因水流过急,子埝被冲走30米。下格堤东端300米长的堤段,湖水位距堤顶只差0.2米,其余堤段只差0.5米,这时淮河水位猛涨,危及下游。为保证陈郢以下蓄洪大堤不出险,将洪水滞留在城西湖内,减轻下游淮堤负荷,淮委急电本县防汛总队部:立即将下格堤及汪集以下蓄洪大堤,利用土牛连夜赶筑1米高、顶宽1米、边坡1∶1的子埝,在临湖一面加做防浪设施,加强防守。在西湖水位涨到27.67米时,部分堤段水平堤顶,取土困难,蓄洪大堤和下格堤均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县防汛总队部急电请求淮委调轮船3只,从岗上取土抢筑子埝。淮委在调船的同时,考虑到远距离取土困难,险情迫在眉睫,同意在堤肩取土筑子埝。在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下,经全线干群与洪水奋力搏斗,堤防终未出险。
万任段:自上格堤漫溢后,决口迅速扩大,水势上涨。7月23日,西湖水位27.7米,蓄洪大堤万(民闸)任(家沟)段子埝漫溢,冲开缺口3处,内水外流,湖水位降到27.09米,淮河水位升到26.46米,下游淮堤受到威胁,淮委发出紧急堵口命令,霍邱总队立即组织民工300人,打桩,抛装土麻袋抢堵。当时风大浪大,取土困难,此堵彼破,紧张战斗到26日下午,仍有4处缺口未能堵住,总宽442米,平均深度5.6米。进入8月,先堵住第一缺口,宽101米,深4米;后堵住第二缺口,宽75米,深5.5米。下余二个口,因淮河水位下降,为泄湖水,以利秋种,未立即堵复。
姜家湖行洪区:7月6日10时,淮河水位22.7米,开口门行洪。
城东湖蓄洪区:7月12日闸下淮河水位25米,开闸进洪。14日淮河水位降到24.5米,关闸。15日6时45分,淮河水位回升到25.3米,再次开闸进洪。7月20日淮河水位下降,东湖闸再次关闭,停止进洪。东湖最高蓄洪水位26.57米,超过设计水位2.07米,最大进洪流量1450立方米/秒,超过设计流量376立方米/秒。东湖拦洪坝在蓄洪期间漫决3处,经抢救脱险。这次东湖蓄洪总量16.3亿立方米,其中为淮河分洪5.79亿立方米。
淠河堤防:7月10日正阳关水位25米,淠河洪水流量2070立方米/秒,进入抢险紧张阶段。孟集区在朱老台设防汛大队部,下辖刘李堤、民生堤两个中队,分段负责防汛抢险。7月22日正阳关水位涨到25.7米,淠河流量加大到3420立方米/秒,刘李圈堤、马湾堤相继溃决;23日正阳关水位26米,民生堤万截流段开始洞漏,24日民生堤溃决,堤内4.5万亩农田被淹。
1968年防汛抢险“文化大革命”初期,未把防汛工作列入日程。
6月28日到30日,是第一次降雨过程,霍邱降雨231毫米,鹦哥窝207.6毫米。7月12日到19日为第二次降雨过程,淮河上游南部山区降雨500毫米以上,鹦哥窝414.5毫米,霍邱356.6毫米。7月15日,鹦哥窝淮河水位24.8米,王截流西头电力排灌站被冲决。17日,鹦哥窝水位26.69米,上格堤大成涵漫顶向城西湖进洪,王截流东头电排站也相继冲决向西湖进洪。18日,鹦哥窝水位27.14米,淮河洪峰流量7620立方米/秒。19日,临王段三郢处决口;上格堤逸桥东侧大坝冲决向西湖进洪。
逸桥、大成闸、王截流(东)三口(总宽831米)向西湖进洪,湖水位升到27.25米。7月21日,新河口至临淮岗段新堤决口6处,总宽857米,泄湖水入淮河。这时正阳关水位25.85米,六安地区防汛指挥部通知城东湖做好蓄洪准备。22日凌晨正阳关水位26.4米(保证水位26.5米),坚持到上午9时正式开闸进洪,最大进洪流量1800立方米/秒。7月26日关闸止洪,为淮河分洪3.36亿立方米。
这次大水,城西湖蓄洪水位27.49米,受淹面积454平方公里;临王段内(大成湖)水位28.9米,受淹面积150平方公里;城东湖蓄洪水位23.52米。受淹面积160平方公里;淠河民生堤虽未溃决,内涝成灾,受淹面积29平方公里。
1980年防汛抢险本年5月至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入汛早、持续时间长、洪峰一个接着一个。6月23日至26日为第一次降雨过程,史河上下游降雨204毫米至238毫米,本县姚李降雨109.4毫米,乌龙庙118.8毫米,周集141.8毫米。7月15日至20日为第二次降雨过程,史灌河上游降雨400毫米以上,姚李252.9毫米,乌龙庙271.7毫米,周集439.8毫米。8月23日至24日,为第三次降雨期,史灌河降雨155.8毫米,本县各站降雨都在70毫米左右。
6月26日10时,王家坝淮河水位28.61米,洪流量2960立方米/秒,洪峰入境后,鹦哥窝水位27.34米,临淮岗闸下水位25.23米,超过姜家湖行洪水位0.93米,在省、地未下达行洪命令前,防守人员顽强抢护进洪口门,保护行洪堤,战胜第一次洪峰。
7月22日,鹦歌窝水位25.51米,淮河泄洪流量3850立方米/秒,23日临淮岗水位24.95米,超过姜家湖行洪水位0.65米,行洪堤和进洪口门,在干群的日夜防护下战胜第二次洪峰。
8月29日,鹦歌窝水位25.42米,淮河泄洪量2760立方米/秒,临淮岗水位25.23米,超过姜家湖行洪水位0.93米,与第一次洪峰持平。姜家湖行洪区,经当地干群日夜防守,战胜第三次洪峰。
城西湖内涝:7月中旬,上游普降大雨,18日湖水位升到22.8米,桥岗涧圩破、淹地0.6万亩;21日湖水位升到23.2米,兰桥圩破、淹地0.75万亩;24日湖水位升到23.76米,西湖南部夹洲、韩桥、刘集、白莲、青年、官塘、石占桥、井庄、朱塔、临沣等民圩先后溃破,共淹耕地3.87万亩。临王段内,因外水顶托有8万余亩耕地受涝。
城东湖内涝:7月21日,湖内水位23.27米,花园圩堤溃决:28日湖内水位升到23.7米,孟集的黄冲圩和汲河两岸所有圩堤全部溃破,受淹农田8.2万亩。
洪集乡涝灾:7月16日到20日,汲河上游普降暴雨,挥手店降雨225.2毫米,姚李庙252.9毫米,洪集329.6毫米。这些地区70年代废塘为田的多,减少了对地面径流的拦蓄量,下游又受汲河水位顶托,致使洪集乡农田受淹2.5万亩。
1982年防汛抢险1982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淮河流域普降暴雨,河南各站累计总雨量:长台关1199毫米,驻马店1149毫米,南湾1072毫米,史河黎集741.5毫米,蒋集670毫米,灌河站鱼山1072毫米;安徽省各站降水总量:淠河东源磨子潭531毫米,淠河西源汤店838.4毫米;淮干王家坝1025毫米,霍邱县鹦歌窝605.9毫米,城西湖四周的吴集827.5毫米,牛集679.7毫米,石庙集562.1毫米,乌龙庙721.6毫米,周集654.9毫米,霍邱城关678.7毫米,汲河城东湖四周的姚李降水650.8毫米,挥手店616.6毫米,孟集611.8毫米。
该年汛期,暴雨集中,强度大,周集7月19日8时至14时降雨水101.5毫米,霍邱站8月5日22时至23日凌晨5时,降雨水111.1毫米。持续时间长,从7月上旬末至8月下旬,断续降水50天,形成淮河三次洪峰和霍邱内涝。
7月22日王家坝淮河水位29.0米,流量4760立米/秒,蒙河蓄洪区开闸进洪。7月22日,鹦歌窝淮河水位26.79米,流量4640立米/秒;7月25日鹦歌窝淮河水位27.75米,流量7320立米/秒;同一天,城西湖闸上淮河水位28.28米,超过闸上设计保证水位0.57米。7月26日鹦歌窝淮河水位27.66米,流量6340立米/秒,淮河第一次洪峰开始回落。
8月22日王家坝淮河水位28.71米,流量3672立方米/秒,濛洼第二次蓄洪。8月24日鹦歌窝淮河水位27.43米,流量5950立方米/秒;25日鹦站淮河水位不变,流量下降为5680立方米/秒,淮河第二次洪峰开始回落。
7月21日省防汛指挥部根据雨情、水情急电县防汛指挥部,要求姜家湖于当日20时行洪。22日凌晨6时,姜家湖、唐垛湖同时行洪。由于“开门”不够,行洪量不大,一直延至7月30日才将口门按标准开宽挖深,行洪时间实际8天,造成姜家湖以上滞留洪水60亿立方米,抬高了淮河水位,威胁城西湖蓄洪大堤,加大了险情。
7月24日鹦歌窝淮河水位27.16米,蓄洪大堤林邹台子800米长堤浸水,7月30日堤脚地面翻沙鼓水,平台坍塌;采取稻(麦)草、麻秆扎成帚捆,代替砂石导渗措施,经军民协同抢护,消除了险象。
7月25日上午10时,城西湖内水位20.4米,淮河水位27.5米时,陈郢排灌站6台机组抽排内水,由于突然停电,防洪闸北闸发生故障,无法关闭,外水压力大,竖井顶板开裂漏水,并继续扩大,只得堵闭防洪闸门,在当地干群大力抢堵下,转危为安。
8月20日正阳关淮河水位26.47米,隐贤集淠河水位26.92米,民生堤朱老台子淠河水位26.52米,超过警戒水位51天。隐贤、民生两堤全长31公里,险情严重,隐贤堤北下台段散浸、渗漏塌坡,隐北后淮队,上台队堤崩塌,隐贤队吴家巷,赵家圩队堤塌坡,民生堤沈台乡坝拐队、汤圩段、桑湾段、秦台段、固台段、门台至范圩段、马台队段、门台队段至范家地、庄台至河头、万节流段老龙湾、南圩队、中心队等堤13处,严重翻砂鼓水和部分塌坡。孟集区防汛民工1.8万人,及时上堤防汛抢险,采取堆筑养水盆,铺设反滤草袋,护坡做土方16万立方米等应急措施,从而战胜了风浪,控制了渗水,使隐贤堤与民生堤消除隐患,安渡第二次洪峰。
城西湖泄水道:8月30日最高水位达24.57米,几乎已平军圩堤坝,临淮防洪闸门因年久失修,钢筋混凝土闸门穿孔,抢救无效,临淮圩进水受淹,临淮岗一级站水泵房被淹,临淮圩、莫店圩两电力排灌站全部受淹。
汛情发生以后,省委、省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关心,省长周子健亲临正阳关以上察看水情,部署防汛。副省长孟富林率领省水利厅、六安地委、行署的负责人集中城西湖坐阵指挥。为增强防汛力量,又请来了南京军区驻皖部队的2个舟桥连,省公安厅、公安总队等,总计5000名指战员,7月25日进入防汛阵地。城西湖军垦部队,虽有本身湖区的撤退任务,但也派出指战员参加防汛抢险。同时从六安地直机关抽调科局级干部150多人,县四大班子负责人,都在防汛前线参加战斗,退居二线的同志也自告奋勇上“前线”。这次投入抗洪抢险的人数达10万之多。
迁移安置工作。这年的洪峰已达到淮河堤防保证水位,全县军民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在做好抗洪保堤的同时,做好行蓄洪区群众迁移安置工作。截止8月25日统计,已搬迁35个公社、188个大队、1480个生产队、26846户、99592人、耕牛8110头、粮食3033万斤,大农具37424件。县、区、社干部对姜家湖行洪区一手抓行洪、一手抓迁移安置。7月22日行洪前,在航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迁移安置1123户3466人、粮食240万斤、柴草110万斤、大牲畜647头、农具、家具1200件。城东湖蓄洪区从县直抽调干部34人组成10个工作组,深入孟集和城郊两区沿城东湖社队帮助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转移。城西湖蓄洪区重点抓了居住在湖区的陈郢、陈嘴、王截流、朱港、李集、临水、高塘等8个公社群众的转移。共迁移安置56个大队、550个生产队、9419户、26376人、2020头耕畜、2661万公斤粮食、10050件农具。位于城西湖南部的邵岗公社沿湖有55个生产队需要搬迁,邵岗公社在岗区抽调400人组织4个突击队、帮助搬迁,支援灾区,很受灾民欢迎。
史河灌区和中、小型水库,严格控制汛期蓄水位,加强防守,安渡了汛期。
1987年战胜洪峰根据中央气象站预报,当年淮河流域将出现特大降水。各级领导,吸取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教训,克服防汛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3月下旬,对淮、淠河防汛准备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即时除险加固,集中力量做好河道清障,并按规定高程开挖姜家湖行洪口门,为战胜洪峰,提前做好准备。
5月上旬,县委、县人民政府调整充实县防汛指挥部成员;抽调部委办局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定堤分段包干,建立岗位责任制;确定区乡干部,组织好三线民工,统于6月5日进入防汛阵地,开展巡防工作。
7月8日16时,淮河王家坝水位27.86米,泄洪流量1720立方米/秒;7月7日13时,史河蒋集水位32.48米,泄洪流量3300立方米/秒;7月10日5时,淮河鹦歌窝水位24.99米,泄洪流量2730立方米/秒;临淮岗外河水位24.19米,淮河首次洪峰顺利通过霍邱县境。
7月23日14时,王家坝水位28.35米,淮河流量2310立方米/秒;7月25日4时,鹦歌窝水位25.23米,流量3600立方米/秒;7月25日12时,临淮岗水位24.37米,超过姜家湖行洪口门埝顶0.07米。省防汛指挥部,根据淮河上下游雨情,下达了确保姜家湖堤的命令。县防汛指挥部立即组织民工6000人,奋战一昼夜,搬运土方2.3万立方米,加固行洪口门子埝,战胜第二次洪峰。
8月10日8时,王家坝水位27.61米,流量1510立方米/秒;8月11日7时,鹦歌窝水位24.55米,流量2560立方米/秒;8月12日8时,临淮岗水位22.68米。第三次洪峰安全通过霍邱县境。
8月26日8时,王家坝水位28.10米,流量1850立方米/秒;鹦歌窝水位26.8米,流量4140立方米/秒;8月27日23时,临淮岗24.93米,超过姜家湖口门埝顶0.63米。当时10级大风,掀卷巨浪,冲击堤坝,情况十分危急,7000名防守干群组成“防浪人墙”,拼搏10余小时,保住上、下口门未破堤,战胜第四次洪峰。在这次抗洪期间,淮河大堤出现翻砂鼓水、散浸渗漏,堤肩塌陷、滑坡29处;临水集小店圩排涝闸门出现断裂,均被防汛干群日夜抢救脱险。
8月31日12时,王家坝水位28.54米,流量1950立方米/秒,8月30日9时,史河蒋集水位31.03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9月1日16时,鹦歌窝水位26.82米,流量3800立方米/秒;临淮岗水位25.25米,超过姜家湖口门埝顶0.95米,在防护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保住了堤防安全,战胜第五次洪峰。
1987年防汛抗洪、排涝,用草袋19.19万条,尼龙袋7876万条,麻袋5500条,毛竹2.43万根,木桩21.5万根,防浪柴草318.25万斤、排涝柴油1094吨,电1353.16万度,汽油85吨,煤油52.5吨,动用粮食指标225万公斤,耗资505.2万元,其中群众筹集和劳务投资273万元。由于抗洪功著,霍邱县人民政府受到省人民政府嘉奖。
三、抗旱
霍邱丘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旱情出现。逢旱必抗,次数频繁。
1958年和1959年抗旱1958年降雨779.3毫米,比多年平均950毫米减少18%;其中5月至8月作物生长期降雨354.7毫米,比多年平均同期降雨569.5毫米,减少37.8%,造成旱灾。1959年降雨874毫米,比平均年减少8%;其中5月至8月降雨377.8毫米,比平均年同期减少33.7%,形成连续两年干旱。
霍邱县委、县人委,面对塘坝干涸、河道断流的严峻情况,紧急动员干群,利用一切抗旱工具进行抗旱。采取河底挖井提水、湖心打坝抽水,开挖爬坡渠组织龙骨车节节导水等办法,充分利用水源灌溉农田,夺得1958年的较好收成。1959年抗旱,虽然同样采取一些措施,终因连续干旱,水源奇缺,丘岗地带旱粮作物大部干枯,水稻减产。
1966年至1967年旱情1966年降雨500毫米,比平均年减少47%,其中5月至8月的高温季节降雨228.7毫米,比平均年同期减少59.8%;当年栽种水稻135.4万亩,沟塘库坝蓄水1.87亿立方米,灌溉用水非常紧张,幸亏灌渠送水4.7538亿立方米,采取及时调度,计划用水,合理供应,保住水稻未遭旱灾。1967年降雨757毫米,比平均年减少21%,其中5月至8月降雨295毫米,比平均年同期减少48%,形成两年连续干旱。当年沟塘库坝蓄水只有7800万立方米,水稻面积缩小到103万亩,灌渠供水3.5984亿立方米,获得较好收成。群众歌颂:“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千万载,流去苦难不回头”。
1978年1979年抗旱1978年降雨452.4毫米,比平均年减少52.4%,其中5月至8月降雨215.4毫米,比平均年同期减少62.2%,霍邱出现罕见的大旱。当年沟塘库坝蓄水2.4亿立方米,灌渠供水4.2675亿立方米,灌溉用水异常紧张。1979年降雨753毫米,比平均年减少21%,其中5月至8月降雨259.1毫米,比平均年同期减少42%;当年库塘蓄水只有1900万立方米,灌渠供水3.9454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干旱严重,水稻面积减少38%,沣西、汲东干渠尾水短缺,高岗地区作物干枯,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周集区组织干群在淮河里筑坝拦水;孟集区在东湖里挖渠抽水,叶集区在柳树店建抽水站、装机2台,开挖沟渠,引史河水抗旱。省、地抗旱指挥部将孟集、刘李开挖引水渠纳入工程计划,帮助建起孟集、刘李一、二级提水站,架起霍(邱)孟(集)35千伏高压输电线;拨给周集区19型水泵50台及其安装费60万元;拨给各区供小型抗旱用的24至20马力抽水机55台;拨给全县砖井修建费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