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的公路养护,始于民国24年(1935年)。时值省屯溪公路建成通车,屯溪车务管理处分别在沿线的贵池、青阳、石埭设立流动道班养护相应路段。抗日战争期间,养护工作一度中断。民国35年,随着大石线和省屯路的修复,养护工作得以重新恢复。1949年6月皖南区公路局成立,在青阳设立青阳工务总段,下辖石埭和大渡口两个工务段,负责管养池州境内的青芜线、省屯线和大石线等公路。1950年6月改称青阳养路段。是年11月,并入皖南急需公路大整修第五整修队。翌年11月,皖南专署交通处再次恢复青阳养路段,不久改称青阳工区,负责养护铜陵、青阳、石埭、贵池等县公路,下辖21个道班。1954年至德公路管理站成立,负责东流和至德的公路管养工作。1955年7月,青阳、至德两地公路管养组织分别改为安庆公路管理段第一、第四公路管理站,负责管辖安庆专区江南片的公路管理与养护工作,下辖13个道班。1958年5月,交通机构再次调整,二者又相继改为江南公路运输管理局青阳管理站和至德管理站。1959年9月,公路部门权限下放至地方,青阳、贵池和东至相继组建县养路队,隶属于各县交通科,业务上受安庆专区交通局工养科指导。1961年4月,公路部门再次调整机构,安庆相应组建了养护工区,负责管养所辖公路。1966年,池州专区公路管理段成立,负责管养池州专区公路,下辖贵池、东至、青阳、铜陵和石台公路管理站,1971年改称为池州地区公路总站,下辖五县公路站(1974年铜陵县公路站改属铜陵,翌年,太平县公路站划属池州)。1980年,池州地区公路总站与安庆公路总站合并,所辖各县站相应改属所在地、市公路总站。1988年底,池州地区公路管理局成立,受省公路局和专署交通局双重领导,下辖三县一市公路站和九华山后山道班。到1993年底,全区公路部门有道班121个,养护工人1264(其中国家正式道工758人)个,养护里程1317公路。
养护形式主要分为专业道班养护和群众养护两种。专业道班养护始于民国 24年(1935年),屯溪车务管理处在青阳设置的流动道班,拥有20名专业养路工人,负责养护贵池、青阳、石埭等县境内的省屯线路段,后来因侵华日军的逼近,道工逃散,道班自行解体。民国35年,部分道工归队,组成临时道班,继续养护已修复的青芜线和大岩线。皖南公路大整修结束后,为维护已整修的青芜线、大木线和贵屯线的池州辖段的通行,从第五整修队中抽调技术工人40余人组成 7个道班,暂借公房或民房住宿以保证路况正常。1956年12月在青阳蓉城建成第一幢道班房,自1957年始,安庆公路管理段相继在木镇,杨田、丁桥、五溪、大渡口和泉水塘等地建造道班房6处,初步改善了道工生活条件,为道工“以班为家”奠定了物质基础。1958年至1962年,因受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影响,道工队伍人心浮动,离职退职的较多,但部分道工仍然坚持出勤养好公路。1960年皖南片区公路检查评比,青阳养护队乔木道班,因路况稳定,行车顺畅而被评为“五好道班”。60年代初,养护队伍得到了调整,按标准配备道工,在道班实行“五定五保一包”的生产责任制,提高了公路养护质量。文化大革命期间,养护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进展缓慢。但青阳公路站乔木道班以路面平整,路拱适宜、路肩整洁、边坡稳定、标志号齐全、行道树整齐,好路率在92%以上,并多次获省内道班之首等技术指标而先后多次被省、地有关部门评为先进集体。1980年根据省公路管理局颁发的道班养护“四定一奖”(定人员、定养护里程、定经费、定质量标准,好路率达标等奖励)试行办法和“关于试行公路养护经济责任制”的决定,全面实行目标管理的养护经济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了道班管理体制的发展。80年代,公路部门在加强专业养护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改善道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积极创建“文明道班”,大大地提高了道工的工作积极性。
群众养护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民工短期突击建勤养护,群众养护组建勤养护、农民代表工建勤养护,社队包养和社会自养五种形式。1949年6月,青阳工务段组织民工突击建勤整修被毁公路,随后从1950年皖南急需公路大整修到1989年贵大公路拓宽改造一期工程,都是利用农闲时间发动民工短期突击义务建勤来完成的,发动民工短期突击建勤养护现已成为池州大规模公路建设工程的有效措施。50年代初期,依照“公路养护工作,依靠地方,依靠群众,就地取材”的方针,公路部门开始建立道班,群众分工共养机制,组建群众养护组交务建勤养护支线公路。养护人员由所在路段的农业社先派,自带工具,食宿在家,社队统一记工,在道工指导下分段养护相应公路。1958年开始实行农民代表工建勤养护,由社队选派代表工与道工混合编组履行养护义务,统一食宿,共同作业。1986年实行了代表工养护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代表工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1989年池州公路管理局已拥有农民代表工397人,约占道工总人数的34.7%,成为池州公路养护的中坚力量。1964年底,根据省委有关规定,各县公路站对支线公路还实行过社队包养形式,一般先估算工程量和养护费用,再与沿线农村社签订养护合同或临时与社队协商包养,由社队统一安排劳力和收取费用。对于一些公路部门尚未接专用公路和乡村公路,一般根据“自建自修自养”的原则,由乡政府出资或集资,厂矿组织工人或雇请农民工养护,这也是目前群众养公路的一种形式。
在养护机具和材料方面, 池州公路养护是由手工操作到机构化施工,由砂石材料向沥青、水泥材料方面逐步发展的。在公路建设的开始阶段,养护工人均使用锹、镐、锄、锤、扁担、水桶、扫把和水瓢等工具,通过手挖肩挑等手工操作来进行养护的,工效低,劳动强度大,致使路况较差。1953年,青阳县工区职工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情况下,革新养护工具,研制成功三轮漏斗铺砂车、夹底洒水桶,扫砂车,月弓敲石器和平浪刀等十多种小型机具,提高了劳动效率,受到了交通部的表彰,被授予“革新先进单位”称号。1955年开始使用牛马板车,并研制出牛马伦卸车和拖挂车。1961年添置了65型充气后昭板车。70年代初,池州公路养护部门开始配置运料汽车。随后,部分道班购置了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随后;池州公路部门先后购置了压路机、推土机、挖土机、碎石机、洒水机、混凝土搅拌机、沥青洒布机以及各种汽车和拖拉机等养护机构数十种。至1990年,公路养护基本上实现运料、洒水、扫沙、回沙、铲波浪、喷油和压路机械化。到1993年底,全地区共有公路养护和施工机械200多台(辆)。公路养护所需的砂石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依山开采砂石。至于沥青渣油水泥材料一般来自于安庆、宣城等地。、公路绿化是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公路的绿化工作始于民国23(1934年)修筑省屯路青阳段时除保留路旁大树外,让民工挖取野生杂树裁于路旁。建国后,公路部门在做好路面养护的同时,每逢早春季节就发动沿线群众或组织道工对主干线公路栽植和补植行道树。1971年,全区绿化大青线和芜大线,累计40多公路,植树36250株,耗资2万多元。1988年以后,陆续对路旁植树,做到常换常青,绿树成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