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电信
(一)电报
有线电报清光绪九年(1883),自上海至武汉敷设电报线路,途经(本区)贵池县,是年该县池州镇、殷家汇相继成立电报局,为本区电信开通之始。国民初年,区内电报局、所又有增加。至民国9年(1920),计有贵池、青阳、殷家汇和秋浦(今东至)四处。民国27年(1938),时因抗日战争,安徽省邮政管理局迁驻屯溪,遂开通屯溪—石埭—青阳线路。解放初期,区内开办电报业务的局有贵池、殷家汇、青阳、陵阳镇、石埭、东流、至德、大渡口共八处。1965年,全区除石埭县未装莫尔斯符号人工机外,其余各县均已安装此机,用于电报传输。1967年,贵池县局配置电传打字机。1973年又调入一台12瓦特载波电报机,从此始用自动发报机。至1993年,全区共计业务报路19条,并有4条自动传报电路,实现池州至三县局的电报明传全自动化。
无线电报民国22年(1933),安徽省政府在贵池设立五瓦特三管再明讯机和哈特菜式发讯机各一部,呼号为XKC,与省无线电台直接联系。民国29年,时为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有无线电台,配备五瓦特三管再生明讯机和哈特莱式发讯机各一部,呼号为RHKAD。至民国32年,贵池、至德、东流、石埭、青阳县均有无线电台。其中,贵池县电台有职员7个,其余各县为4人。解放初期,无线电地方使用,限于防讯和战备的需要。1971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精神,池州邮电局设立无线电台。平时保持省—地、地—县的无线电联系。汛期则由邮电局统一调度,到各防汛区设台报汛。1993年,全区计有15瓦短波发讯机七部。
电报投递本区电报县城由专人投送,农村基本上随信件投递。地区局在贵池城区设有3个电报投递段,各段有一人负责报送。其他各县电报,与普通邮件分开,亦由专人负责投递,以满足用户对电报时限要求。
电报种类与资费,解放前电报分为官方电报(报类代号S),军方电报(代号M),加急电报(代号D),寻常电报(代号P),水情电报(代号R),其他电报(代号X)等。解放后,电报种类分为防空、天气、特种、水情、军政、新闻、公益、公务、业务、普通、电汇等11种。并根据各种电报性质,划分为七个等级,按等级顺序传递,并规定发出和投递的时限要求。1984年12月起,电报种类调整为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电8种,共分四个等级顺序传递,最长时限不得超过360分钟。
民国23年(1934)前,电报资费变动不大,其后多次调整,很不稳定。1949年11月起,实行的电报资费如下:明语的寻常759元(旧人民币),加急1500元,军政250元(加急加倍),新闻125元(加急加倍);密语及洋文的电报1500元,加急3000元,军政类密语250元,洋文500元(加急加倍),新闻250元(加急加倍)。1956年1月起调整为:普通电报发往本省,每字9分,发往外省每字1角3分5厘。1958年1月起,电报资费大幅下降,每字一律按3分收费(新闻电报每字1分),加急均加倍收费。译费为每字5厘。1982年12月起,电报资费调整为每字7分,新闻电报每字2分5厘,加急加倍收费,译费5厘。
(二)电话
长途电话本区开通长途电话始于民国初年。仅有贵池至安庆一条电话线和至殷家汇一条电路,报话合同,单机一部。抗日战争前,区内已有长途电话7条线路,贵池与各县皆通电话。抗战期间,沦陷区长话线路中断。民国34年日军投降后,修复屯溪途经太平、石埭、青阳、贵池县至大渡口线路,开通贵池至东流、至德线路。至此,各县均通长途电话。至解放前夕,计有长途交换机数量:磁石8门3座,磁石10门3座,磁石10门3座。解放初期,池州专署驻地贵池与所辖各县直通长话之后,各县境内又开通区、乡之间长途电话,形成长话网络。1960年,贵池县至安庆电路增至3条,贵池县邮局调配B845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一部。至此,本区长途电话开始使用载波电路。1965年7月,增开贵池至合肥载波电路一条。翌年,原贵池至七里农村话线路改作长话电路,并开通贵池至铜陵县电路一条。1976年,也开通贵池至东至长话线路一条,新架设贵池至石台双铁线一对,至石埭县长话电路增为两条。是年贵池又增配三路载波机一部。1974年,新建青阳至太平县铝线一对,开通贵池至太平长话电路。此时,池州地区至各县长途电话线路全部直达。1980年,本区各县及至合肥、安庆、芜湖、铜陵市直达电路,共计22条。地区撤销后有所减少,但在1987年,利用上海三线厂撤离后遗留线路,开通至上海直达电路2条。1988年重建池州地区。1989年5月,池州微波站建成,7月投产,计有双向960路微波3条。1990年8月15日,宁汉光缆投入运行,本区长途电信首次使用使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长途电话业务收费办法,各时期亦不相同。民国24年(1935),交通部制订三分钟一次计费制,以空间距离为计算标准。解放后,以两地经、纬度差计算距离收费。1958年4月7日起,开办节假日减价长途电话业务,以提高闲时长途电路利用率。建国40余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发展,本区长话业务不断扩大,收入成倍增加。长话收入由1959年的6.64万元(含农话)上升到1990年的106.58万元(含地方国营),是1959年近16倍。
市内电话解放前,各县设有市内电话,仅有少数军政机关在县电话管理处总机上连接装有电话。解放后,电信局开始接受单位装机。1951年,全区县城市话用户不足50家。1953年,各县县内电话交邮电局管理强营,各县始置磁石交换机,供市话使用,但长话、农话共同接在市话总机。时为磁石式手摇电话机。1980年,青阳率先开通HJ921纵横制自动电话,1987年,贵池、东至县市话也开通纵横制自动电话。至此除石埭县外,区内共有纵横制自动电话3320门。其中:贵池2000门,青阳600门,东至720门。至此,各县实现市话交换自动化。1990年9月19日,池州专署、贵池市政府决定集资筹建程控电话,经过两年的努力,于1992年3月28日,正式开通贵池市内4000门S—1240程控电话,本区开始实现国内、国际长途直拨,迈进电信现代化。至1990年,全区市话交换机容量是3820门,用户交换机容量达948门,电话机总数达3306部,市话普及率:贵池2.89部/百人,东至2.17部/百人,青阳0.82部/百人,石台2.27部/百人,市内电话收入76.67万元。1993年池州邮电局市话放量2030部,长途直拨有权用户达到3951户,无线寻呼用户701户,移动电话用户49户。
贵池市话设备变动表
农村电话解放前称之 为“县内电话”,由各县自建自用,县政府内设“县内电话管理处”经办此项业务。县内电话的任务是沟通县府与各区、乡镇的联系。民国22年(1933),本区各县开始架设农村电话线,抗日战争时期,各县话管处都迁到农村,沦陷正电话线路中断。抗战胜利后,各县话管处回县城,恢复农村电话线路。贵池县话管处重新架设通往青阳、东流、至德等县直达线路。解放后,为保证池州地区、专署与各县通话的需要,于1951年架设贵池至石埭(185华里)、贵池至张溪镇(140华里)、贵池至铜陵县(120华里)3条农话线路,后因池州专区撤并,陆续被拆除。1953年,各县内电话划归邮电部门,改称农村电话,属地方国营,实行企业化经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电话迅速发展。至1990年,全区设立邮电局、所合计87处,自办局所61处。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244门,实占容量2095门,环路载波终端主机15门,特高频收发信机一套。杆路总长度达1406公路,明线线路3268公路,电缆长61.6皮长公路。电话机总数3146部,用户交换机1900门,实占容量1422门。农话业务收入共计141.71万元,实现利润12.91万元,固定资产总额463.05万元。1993年农村通电话村数152个。
全区若干年份电信计费业务量表
有线电报清光绪九年(1883),自上海至武汉敷设电报线路,途经(本区)贵池县,是年该县池州镇、殷家汇相继成立电报局,为本区电信开通之始。国民初年,区内电报局、所又有增加。至民国9年(1920),计有贵池、青阳、殷家汇和秋浦(今东至)四处。民国27年(1938),时因抗日战争,安徽省邮政管理局迁驻屯溪,遂开通屯溪—石埭—青阳线路。解放初期,区内开办电报业务的局有贵池、殷家汇、青阳、陵阳镇、石埭、东流、至德、大渡口共八处。1965年,全区除石埭县未装莫尔斯符号人工机外,其余各县均已安装此机,用于电报传输。1967年,贵池县局配置电传打字机。1973年又调入一台12瓦特载波电报机,从此始用自动发报机。至1993年,全区共计业务报路19条,并有4条自动传报电路,实现池州至三县局的电报明传全自动化。
无线电报民国22年(1933),安徽省政府在贵池设立五瓦特三管再明讯机和哈特菜式发讯机各一部,呼号为XKC,与省无线电台直接联系。民国29年,时为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有无线电台,配备五瓦特三管再生明讯机和哈特莱式发讯机各一部,呼号为RHKAD。至民国32年,贵池、至德、东流、石埭、青阳县均有无线电台。其中,贵池县电台有职员7个,其余各县为4人。解放初期,无线电地方使用,限于防讯和战备的需要。1971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精神,池州邮电局设立无线电台。平时保持省—地、地—县的无线电联系。汛期则由邮电局统一调度,到各防汛区设台报汛。1993年,全区计有15瓦短波发讯机七部。
电报投递本区电报县城由专人投送,农村基本上随信件投递。地区局在贵池城区设有3个电报投递段,各段有一人负责报送。其他各县电报,与普通邮件分开,亦由专人负责投递,以满足用户对电报时限要求。
电报种类与资费,解放前电报分为官方电报(报类代号S),军方电报(代号M),加急电报(代号D),寻常电报(代号P),水情电报(代号R),其他电报(代号X)等。解放后,电报种类分为防空、天气、特种、水情、军政、新闻、公益、公务、业务、普通、电汇等11种。并根据各种电报性质,划分为七个等级,按等级顺序传递,并规定发出和投递的时限要求。1984年12月起,电报种类调整为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电8种,共分四个等级顺序传递,最长时限不得超过360分钟。
民国23年(1934)前,电报资费变动不大,其后多次调整,很不稳定。1949年11月起,实行的电报资费如下:明语的寻常759元(旧人民币),加急1500元,军政250元(加急加倍),新闻125元(加急加倍);密语及洋文的电报1500元,加急3000元,军政类密语250元,洋文500元(加急加倍),新闻250元(加急加倍)。1956年1月起调整为:普通电报发往本省,每字9分,发往外省每字1角3分5厘。1958年1月起,电报资费大幅下降,每字一律按3分收费(新闻电报每字1分),加急均加倍收费。译费为每字5厘。1982年12月起,电报资费调整为每字7分,新闻电报每字2分5厘,加急加倍收费,译费5厘。
(二)电话
长途电话本区开通长途电话始于民国初年。仅有贵池至安庆一条电话线和至殷家汇一条电路,报话合同,单机一部。抗日战争前,区内已有长途电话7条线路,贵池与各县皆通电话。抗战期间,沦陷区长话线路中断。民国34年日军投降后,修复屯溪途经太平、石埭、青阳、贵池县至大渡口线路,开通贵池至东流、至德线路。至此,各县均通长途电话。至解放前夕,计有长途交换机数量:磁石8门3座,磁石10门3座,磁石10门3座。解放初期,池州专署驻地贵池与所辖各县直通长话之后,各县境内又开通区、乡之间长途电话,形成长话网络。1960年,贵池县至安庆电路增至3条,贵池县邮局调配B845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一部。至此,本区长途电话开始使用载波电路。1965年7月,增开贵池至合肥载波电路一条。翌年,原贵池至七里农村话线路改作长话电路,并开通贵池至铜陵县电路一条。1976年,也开通贵池至东至长话线路一条,新架设贵池至石台双铁线一对,至石埭县长话电路增为两条。是年贵池又增配三路载波机一部。1974年,新建青阳至太平县铝线一对,开通贵池至太平长话电路。此时,池州地区至各县长途电话线路全部直达。1980年,本区各县及至合肥、安庆、芜湖、铜陵市直达电路,共计22条。地区撤销后有所减少,但在1987年,利用上海三线厂撤离后遗留线路,开通至上海直达电路2条。1988年重建池州地区。1989年5月,池州微波站建成,7月投产,计有双向960路微波3条。1990年8月15日,宁汉光缆投入运行,本区长途电信首次使用使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长途电话业务收费办法,各时期亦不相同。民国24年(1935),交通部制订三分钟一次计费制,以空间距离为计算标准。解放后,以两地经、纬度差计算距离收费。1958年4月7日起,开办节假日减价长途电话业务,以提高闲时长途电路利用率。建国40余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发展,本区长话业务不断扩大,收入成倍增加。长话收入由1959年的6.64万元(含农话)上升到1990年的106.58万元(含地方国营),是1959年近16倍。
市内电话解放前,各县设有市内电话,仅有少数军政机关在县电话管理处总机上连接装有电话。解放后,电信局开始接受单位装机。1951年,全区县城市话用户不足50家。1953年,各县县内电话交邮电局管理强营,各县始置磁石交换机,供市话使用,但长话、农话共同接在市话总机。时为磁石式手摇电话机。1980年,青阳率先开通HJ921纵横制自动电话,1987年,贵池、东至县市话也开通纵横制自动电话。至此除石埭县外,区内共有纵横制自动电话3320门。其中:贵池2000门,青阳600门,东至720门。至此,各县实现市话交换自动化。1990年9月19日,池州专署、贵池市政府决定集资筹建程控电话,经过两年的努力,于1992年3月28日,正式开通贵池市内4000门S—1240程控电话,本区开始实现国内、国际长途直拨,迈进电信现代化。至1990年,全区市话交换机容量是3820门,用户交换机容量达948门,电话机总数达3306部,市话普及率:贵池2.89部/百人,东至2.17部/百人,青阳0.82部/百人,石台2.27部/百人,市内电话收入76.67万元。1993年池州邮电局市话放量2030部,长途直拨有权用户达到3951户,无线寻呼用户701户,移动电话用户49户。
贵池市话设备变动表
农村电话解放前称之 为“县内电话”,由各县自建自用,县政府内设“县内电话管理处”经办此项业务。县内电话的任务是沟通县府与各区、乡镇的联系。民国22年(1933),本区各县开始架设农村电话线,抗日战争时期,各县话管处都迁到农村,沦陷正电话线路中断。抗战胜利后,各县话管处回县城,恢复农村电话线路。贵池县话管处重新架设通往青阳、东流、至德等县直达线路。解放后,为保证池州地区、专署与各县通话的需要,于1951年架设贵池至石埭(185华里)、贵池至张溪镇(140华里)、贵池至铜陵县(120华里)3条农话线路,后因池州专区撤并,陆续被拆除。1953年,各县内电话划归邮电部门,改称农村电话,属地方国营,实行企业化经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电话迅速发展。至1990年,全区设立邮电局、所合计87处,自办局所61处。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244门,实占容量2095门,环路载波终端主机15门,特高频收发信机一套。杆路总长度达1406公路,明线线路3268公路,电缆长61.6皮长公路。电话机总数3146部,用户交换机1900门,实占容量1422门。农话业务收入共计141.71万元,实现利润12.91万元,固定资产总额463.05万元。1993年农村通电话村数152个。
全区若干年份电信计费业务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