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邮电管理
(一)管理制度
光绪三十四年(1908),邮传部颁布《邮政章程》,对电报投递时的阻报、差错、延误、泄密等现象,作了具体规定,为最早的电信管理制度。民国8年(1919),交通部邮政总局印发《邮政纲要》,统一全国邮政规章制度。民国12年旋又通谕(239号),全体邮政员工,邮政通信服务质量与邮政信誉直接相关,凡有差错经一次告诫后,按差错次数及程度给予惩罚。
解放后,人民邮电对通信管理更加重视。1950年,安徽即在全省内广泛开展消灭电信和邮政差错运动。1952年11月29日,邮电部发布《关于克服发展业务中的缺点及对今后方向的指示》,首次提出“迅速、准确、安全、方便”邮电服务的“八字”方针,并规定邮电通信的基本质量要求是:必须在准确、安全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最长的时限内,力求迅速,并在可能的条件,给用户的方便。1956年,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制定《部分生产人员生产质量鉴定要求》,对邮件分拣员、接发员、市话值机员、县局话务局、电报人员(电信营业员、人工及自动机报务员及送报员)的工作质量等级分别作出详细规定。1977年4月,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印发《安徽邮政通信质量管理办法》,统一规定邮政通信质量检查范围、内容、数量、事故、主要差错处理和责任、质检查办法,建立健全了原始记录、质量统计、分析制度。1978年2月,颁发邮政总局《邮政通信质量管理办法》(草案),共七章三十一条,并指定在池州等六个地市县邮电局试点推行。1979年,省邮电局正式编制下达全省邮电通信质量计划、指标内容。指标内容规定邮政通信质量指标:1、总包邮件延误差错率;2、总包邮件损失率;3、给据邮件延误差错率;4、给据邮件损失率;5、平常邮件延误差错率;6、平常邮件损失率;7、订送报刊延误差错率;8、发报延误差错率;9、报刊发行延误差错率;10、机要文件积压延误率;11、机要文件失密丢损率。
电信通信质量指标:1、电报发报逾限率。2、电报投送逾限率。3、电报服务差错率。4、长途电话逾限率。5、长途电话退号率。6、市内电话接通率。7、市内电话拨叫障碍率。8、市内电话在平均障历时。9、农村电话用户平均障碍历时。10、农村电话中断线平均障碍历时。上述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各地市县局要按月、按季上报省局,其中绝大多数的指标,延用至今。
(二)监督检查
主要方法包括巡视、自查、互查、专兼职人员检查、领导检查、局所检查和通过用户进行检查。解放前,是由主管机关通过经常派员进行视察的方法,实施内部监督检查。解放后,于1953年开始,通过建立健全差错登记制度和进行质量统计工作来实施质量监督检查。1977年4月起,地、市局和业务量较大的县局配备专职质量检查员。一般县局配有兼职质量检查员,支局均由支局长兼任。池州地区局配备专职抟量检查员,区内各县配备兼职质量检查员。1978年,全区开展统计质量大检查,因系全省首创,邮电部、省局及各地区局都派员参加此次检查。1985年8月起,全区各通信企业在营业封发、运输、投递等生产环节,均设立专兼质量检查员,支局长和生产班组长直接兼任一部分业务质量检查工作。
(三)开展竞赛
1958年,安徽省邮电管理局组织全省邮政营收、发行、分拣封发、电报4个工种17个项目的操作技术表演赛。1963年2月,省内邮电系统举行第一次邮电业务、技术考试。1980年,安庆行署邮电局系统开展百日良好服务活动,贵池县局营业组被评为地区先进单位。1980年以后,在各类技术比赛、电路比赛中,本区各局均取得良好成绩。
(四)职工培训
全区各局在狠抓质量管理的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邮电职工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采取新入局的职工先培训后上岗,上岗后岗位练兵,以老带新开展技术表演赛,举办各种培训班,传授邮电业务技能,使职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并开展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成立几个“TQC”(质量检查管理)小组,使职工质量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制度化。
光绪三十四年(1908),邮传部颁布《邮政章程》,对电报投递时的阻报、差错、延误、泄密等现象,作了具体规定,为最早的电信管理制度。民国8年(1919),交通部邮政总局印发《邮政纲要》,统一全国邮政规章制度。民国12年旋又通谕(239号),全体邮政员工,邮政通信服务质量与邮政信誉直接相关,凡有差错经一次告诫后,按差错次数及程度给予惩罚。
解放后,人民邮电对通信管理更加重视。1950年,安徽即在全省内广泛开展消灭电信和邮政差错运动。1952年11月29日,邮电部发布《关于克服发展业务中的缺点及对今后方向的指示》,首次提出“迅速、准确、安全、方便”邮电服务的“八字”方针,并规定邮电通信的基本质量要求是:必须在准确、安全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最长的时限内,力求迅速,并在可能的条件,给用户的方便。1956年,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制定《部分生产人员生产质量鉴定要求》,对邮件分拣员、接发员、市话值机员、县局话务局、电报人员(电信营业员、人工及自动机报务员及送报员)的工作质量等级分别作出详细规定。1977年4月,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印发《安徽邮政通信质量管理办法》,统一规定邮政通信质量检查范围、内容、数量、事故、主要差错处理和责任、质检查办法,建立健全了原始记录、质量统计、分析制度。1978年2月,颁发邮政总局《邮政通信质量管理办法》(草案),共七章三十一条,并指定在池州等六个地市县邮电局试点推行。1979年,省邮电局正式编制下达全省邮电通信质量计划、指标内容。指标内容规定邮政通信质量指标:1、总包邮件延误差错率;2、总包邮件损失率;3、给据邮件延误差错率;4、给据邮件损失率;5、平常邮件延误差错率;6、平常邮件损失率;7、订送报刊延误差错率;8、发报延误差错率;9、报刊发行延误差错率;10、机要文件积压延误率;11、机要文件失密丢损率。
电信通信质量指标:1、电报发报逾限率。2、电报投送逾限率。3、电报服务差错率。4、长途电话逾限率。5、长途电话退号率。6、市内电话接通率。7、市内电话拨叫障碍率。8、市内电话在平均障历时。9、农村电话用户平均障碍历时。10、农村电话中断线平均障碍历时。上述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各地市县局要按月、按季上报省局,其中绝大多数的指标,延用至今。
(二)监督检查
主要方法包括巡视、自查、互查、专兼职人员检查、领导检查、局所检查和通过用户进行检查。解放前,是由主管机关通过经常派员进行视察的方法,实施内部监督检查。解放后,于1953年开始,通过建立健全差错登记制度和进行质量统计工作来实施质量监督检查。1977年4月起,地、市局和业务量较大的县局配备专职质量检查员。一般县局配有兼职质量检查员,支局均由支局长兼任。池州地区局配备专职抟量检查员,区内各县配备兼职质量检查员。1978年,全区开展统计质量大检查,因系全省首创,邮电部、省局及各地区局都派员参加此次检查。1985年8月起,全区各通信企业在营业封发、运输、投递等生产环节,均设立专兼质量检查员,支局长和生产班组长直接兼任一部分业务质量检查工作。
(三)开展竞赛
1958年,安徽省邮电管理局组织全省邮政营收、发行、分拣封发、电报4个工种17个项目的操作技术表演赛。1963年2月,省内邮电系统举行第一次邮电业务、技术考试。1980年,安庆行署邮电局系统开展百日良好服务活动,贵池县局营业组被评为地区先进单位。1980年以后,在各类技术比赛、电路比赛中,本区各局均取得良好成绩。
(四)职工培训
全区各局在狠抓质量管理的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邮电职工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采取新入局的职工先培训后上岗,上岗后岗位练兵,以老带新开展技术表演赛,举办各种培训班,传授邮电业务技能,使职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并开展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成立几个“TQC”(质量检查管理)小组,使职工质量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