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全区村庄建设自江圩区至皖南丘陵山区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农民住宅又因贫富悬殊而形成极大差别。沿江圩区住宅一般沿河网沟渠两侧高地而建,相对集中整齐。房屋结构简单,一般为横式三间,中为厅,两侧为卧室、灶间。多数为夯土墙,中竖顶柱,柁架墙上作支撑点,两头做牛扼头桁条,上盖稻草。大渡口区域内的住房多数用搭棚子顶的形式项立而成,墙壁内部骨料以地板硬的刷子草编成排状,内外涂以泥浆抹光。童埠区域内有两头均筑山墙的山墙屋及人畜合居的合掌屋,圩区房屋呈低矮窄小状,条件恶劣,极少富户建砖瓦房。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民,一般聚族而居,住宅大多分布在垄岗田畈之间。由于迷信风水,农村建房多自由择基定向,因而房舍占地多,参差不齐。一般为土砖或以块石、卵石夹灰泥砌墙,盖茅草或小瓦。典型农房一明二暗,正中为堂屋,用板壁隔为前后两进,两侧为卧室,附设厨房。山区中等户以上多建明三暗六二弄一天井前后檐齐的瓦房,并另筑披室,建后院。富户建有二层砖木结构的“走马转楼”,前厅后厢房,置天井,内装杉木古壁和木质楼板,登楼有回廊通往楼上各室,外筑马头墙。全区圩区、丘陵和山区,大小村庄星罗棋布。
建国初,农村住房无变化。此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户建房逐渐发展,圩区新建农房仍大多是土砖墙的草房,丘陵和山区建房也未摆脱传统营造式样。60年代后,以建集体队屋为主,农民建房稀少。70年代,在建立“新农村”运动中,全区约新建农民住宅300万平方米。1978年后,农村建房进入全盛时期。据统计,1980年至1993年,全区新建农民住宅约520万平方米。建筑标准不断提高,建筑式样新颖别致,多是砖木结构,一幢三间,门窗宽大的瓦房,条件富俗的农户建起二层砖混结构的楼房。个别建起三层别墅式楼房。室内装璜也十分考究,墙壁为喷塑,地面铺设瓷砖或拼花地板。
在农业区规划前提下,综合性地对全区农村进行配套设施建设。目前,交通干线基本上连通全区各县、乡,机耕道遍及山间,通往各自然村河道上基本上为石拱桥或钢筋混凝土板桥梁。95%以上的农户用上了高压电,山区一部分利用水力资源条件安装了小型发电机。集体、个体商业网点分布于乡里村间,各较大的自然村均设有小学。
(二)村庄选介
吴田村千年古老村,位于九华山北麓的青阳县九华乡。吴氏祖先于西汉年间来此定居,距今已2000余年。村中存有题刻“新城旧址”的石坊,始建于汉代,宋宣和年间重修。村北有“九华行祠”为金乔觉(金地藏)上九华前落脚处。北宋初年穆州刺史吴嘉博归居乡里,于村中建玉带桥。桥头有“云溪书院”遗址。元代于村头小巷建刻有“仁里”二字的石坊。明万历年间吴文梓故居门坊、清礼部尚书吴襄故居门坊,均保存完好。村中民居以明清建筑为主,典型的皖南徽派建筑风格,适应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用内天井四落水屋面,敞枯堂两厢房,回廊或半廊,外墙高直,小外窗,内部木壁装修精良,外观褐瓦白墙,朴实无华。建国后,古村勃发新的生机,新建民居住宅以砖混为主,部分富裕户建二层砖混结构楼房。1993年,村中有居民305户,总人口1258人。
番田村位于石台县莘田乡。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撤旧换新,迁村造田,建立“新农村”。1977年始,移村改田55亩,新建住房14幢,全部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占地总面积4.5万平方米,1976年竣工,每户4室1厅1厨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