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九华山历史述要九华山位于本区青阳县境内,东起九子山麓,西至西大岗山麓,北起莲花峰麓,南至南阳湾,中心位置为化城寺,方圆120平方公里,是花岗岩体构成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山势雄伟高拔,宋朝王安石誉为‘楚城千万山,雄奇此山兼’。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东晋开始佛教传 入,佛教寺庙相继而建,建筑形式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尤其九华街一带寺庙,各据地势,高低错落,形成以化城寺为中心的优美古建筑群,享有‘佛国仙城’之称。九华山的塔松、翠竹、岩洞、怪石、飞瀑、流溪、田园、山庄也别有情趣。九华山,汉称陵阳山。南朝梁陈间吴郡人顾野王(519—587)曾来皖南考察 ,著有《舆地志》,始称为九子山。九子山,总体为南北走向,素称秀峰99座,十王峰居中突耸,海拔1341米,诸峰若众星拱月。向东北折北方向千米以上的高峰有天台峰、磨盘峰、花台峰、大古峰、美女峰、天柱峰、狮子峰、天华峰、独秀峰、莲花峰等;向西折南方向千米以上的高峰有钵玉峰、七贤峰;向西边有大岗、三根尖、楼台山等。其间怪石峋嶙,璧立千仞;瀑布飞挂,清泉潺流,云飞雾渡,荡漾似海;松竹掩映,浓荫蔽日,古树参天;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由金陵上秋浦,途中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云:
青阳县南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缺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 之将来。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层标遏迟日,半璧明朝霞。
积雪曜阴壑,飞流歕阳崖。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
联句中,首尾 句为李白所作。后人便把它喻为九华山“定名篇”。天宝十四年(755),李白由金陵溯江浔阳,舟行秋浦江面,远眺九华,欣然命笔,作《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诗曰: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自诗仙之后,文人学者慕名沓来,登山揽胜。他们“览景物之攸殊,睹烟霞之变化,穷天柱仙踪,考姑 泉之轶事”,写下诗文500余首,为九华山川增辉生色。
九华山不仅以奇丽的自然风光名闻遐迩,更以其保持了灿烂的宗教文化,享有“仙城佛国”之称而誉满中外。早在西汉元封年间(前100—前105年)窦子明任陵阳县令时,他好道入山修炼,民间留有“骑白龙飞天”的传说。唐代开元年间(713—741),朝廷 特许道家在此山建“开元观”、“仙坛观”。乾宁年间(849—898)名道家赵知微居碧桃崖,建“延华观”。道家还相继建“云峰堂”、“玄夷堂”、“九华正院”、“白云观”等道观,九华山曾被道家封为“三十九福地”。但是,九华山道教被后来日益兴起的佛教所取代,今天保留下来的仅是一些道观遗址、文物和传说。
据志载,佛教初传九华,始于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来山创建茅庵,传经布道,但影响甚微。九华山佛教的真正开创者应数古新罗国(今韩国)的国王近族金乔觉。相传唐开元末年,金乔觉携白犬,航海来华,辗转数地,卓锡九华山东崖峰的岩洞(后人称地藏洞)中,清苦禅修。建中二年(781),池州太守张岩因“仰师高风,施舍甚厚”,并奏准朝廷许建佛寺,赐名为“化城寺”。一时达官皈依,信者渐多。贞元十年(794)夏七月三十日,金乔觉召众诀别,跏趺坐化,世寿99岁。园寂时“山鸣石陨,扣钟嘶嘎,群鸟哀啼。”其肉身三年不腐,“颜状如生”,“骨节有声、如撼金锁”,识者认为地藏菩萨应身,尊其为金地藏。从此,九华山遂成地藏菩萨道场,僧尼云集,寺庙林立,香火不绝,九华佛山日益兴盛。
在明、清时,由于受到朝廷的重视,九华山佛教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赐银修葺化城寺,永乐二 十年(1422)敕封妙峰寺妙广和尚为“护国瑜伽上师”,景泰年间(1450—1456)敕封净居寺住持圆慧为“大度禅师”,宣德、万历年间屡赐银修复化城寺和肉身殿,降旨颂赐《藏经》,崇祯三年(1603)敕封万年禅寺的已故无暇和尚为“应身菩萨”。明代时,全山范围的寺庵达100余座,化城寺逐渐发展为东西两序72座寮房的总丛林。“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叫呼膜拜,不绝于道”(明嘉靖《池州府志》),九华已同五台、峨嵋、普陀共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分别为九华山寺庙题了“九华圣境”和“芬陀普教”匾额。康熙两次赐银,兴建、维修寺院。在鼎盛时,全山寺院有150余座,化城寺的一些寮房又自称“禅林”或“禅院”,相继分衍祇园寺、百岁宫、东崖寺等丛林,后甘露寺又建为丛林。周贝斌在《九华山志》中记载:“天下佛教之盛千僧极矣。乃九华化城寺,当承平时,寺僧三、四千人。寺不能容,则分东西两序;又不能容,各分十余寮至六、七十寮之多,“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民国时期,黎元洪、段祺瑞、林森、蒋介石、于右任等先后为九华山寺院题词、赐额或进香。但是,封建统治阶级一旦受挫,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九华山佛教必然受到冲击。据有关资料,元末明初,山上40年无和尚。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陷贵池、青阳一带,随后占据九华山,庙宇几乎全部烧光。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山扫荡,九华山佛教再度濒临绝境。至建国前夕,九华山已是一片残败景象,昔日“莲花佛国”之盛况,已不复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九华山进行保护和建设,佛教宝镜重光,法炬复燃。1979年,九华山对外开放。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内外游客纷纷上山观光游览。
(二)九华山景区景点
九华山景区可分为:山前区、九华街区、闵园区、天台区、花台区。山前区游人乘车经五溪到二圣,即进入山前区。该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点有19处:二圣殿、一宿庵、无相寺(旧址)、桃崖瀑布、织锦瀑布、西竺庵、观瀑台、燕子洞、龙池庵,拴龙柱、照山枫林、高山民居、龙溪峡谷、赭云峰。山前区风景优美,既有寺庙古迹,又有幽涧飞瀑,是游览九华山的前奏。
九华街区位于化城,面积有4平方公里。明清以来,为香客游人集散地。该区仍保持清代风貌,古色古香;老街店铺,寺庙林立;僧俗共处,香烟缭绕;石板道穿街走巷,连接各寺院,一派莲花佛国景象,是九华山人文景观荟萃之地。主要景点有:棋盘石、老虎洞、观音洞、奇松、古柳、银杏、金钱树、娘娘塔、放生池、无瑕肉身、东岩、锦衣石、历史文物馆(馆址化城寺)和祇园寺、百岁官、通慧庵、上禅堂、肉身殿,小天台等20余处。
闵园区自回香阁至慧居寺为闵园区,面积有6平方公里。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型游览区。山庄田园秀美,环境清幽,四季凉爽,空气新鲜,是疗养、度假和读书著作的佳境。景点有龙溪、怪石、竹海、凤凰古松、华严洞和20余座民居和尼庵。
天台区过慧居寺直达天台正顶,包括十王峰在内的景观为天台区。沿途峰奇石怪,古庙侍壁傍崖,是九华山低山层游览区之一。面积约8平方公里。名胜有吊桥、小狮子峰、观音石、观音寺、古拜经台、大鹏听经石、地藏禅林、蜡烛峰、天台峰、十王峰、钵盂峰、宴仙台、捧日亭、无底洞、金龟朝北斗、仙人击鼓石等百余处。
花台区位于天台峰北,大古岭南,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1986年新开辟的高山游览区,游览主干线通过百岁宫。该区山花遍布,奇峰突兀,松石乖巧,以自然景观取胜。著名景点有仙座岩、左佛洞、莲台峰、中峰、清凉台、问天石、杜鹃坞、绮霞峰、猫碗峰等。花台新景区的开放,扭转了自宋代以来上下天台峰一条道,游人走回头路的状况,为游人增添了一批新景点。
九华山的主要景点可概括为:“九华古十景”、“九华新十景”,按照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以典型化、艺术化。“古十景”为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宴坐、天柱仙踪、莲花云海、碧桃瀑布、舒潭印月、九子泉声、平冈积雪、五溪山色。“新十景”为甘露灵秀、龙池飞瀑、祗园晨曦、神光异彩、摩空圣迹、闵园竹海、凤凰古松,观音慈航,大鹏听经,花台春色。兹分述如下:
天台晓日天台峰,海拔1306米。相传金地藏曾居天台,留有“金仙洞”遗址。宋代始建地藏寺,因坐落天台正顶,故又称天台寺。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称之为“中天世界”,俗话说“到九华山不到天台,等于没来”。寺旁有“捧日亭”,说在亭上可以捧日,可以摘星,可以揽月,是观日出的佳境 。在星辰未去,晨曦初露之前,伫立在天台正顶,只见东方地平线上泛起白光,渐渐明亮,片刻间涌现金色光芒,天空、云朵、山川被染得五彩缤纷。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透过薄雾,冲破云层,霞光四射,气势磅礴,使人感到火、热,生命、光明一起来到人间。
化城晚钟化城寺居九华街之中,是地藏菩萨道场,为九华山开山寺。寺内原有万余斤的古钟,早已毁于战火,现存寺内的铜钟,重2000斤,高约丈余,铸于清光绪年间。该钟制造精美,音质悠扬洪亮。“西峰夕阳红艳,东岩暮霭翠浓,化城蒲牢一杵,声满九十九峰。”(清周贝斌《九华十景诗》)。每当红日西沉,白云归岫,化城寺钟声一响,满山寺院僧尼随钟声开始诵经,逢新年伊始,撞钟108响,代表12个月,24个节气,72候,意味着岁岁平安,时时报喜,消灾灭祸。佛学大辞典解释为:人人都会遇到108个烦恼,“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出佛,渡众生”。
东崖宴坐东崖,原名东峰,在华城寺之东。传说金地藏初来九华山,就在这峰岩之上,晏坐苦修。明代名臣、新理学创始人王守仁游览九华时,也在此宴坐,观听泉。他在《岩头闲坐漫成》中,有“静听谷鸟迁乔木,闲看林蜂散午衙,翠壁泉声穿乱石,碧潭云影透晴沙。”的纪实。岩顶平坦,岩高2丈余,岩西壁镌有王阳明亲笔所题“云深处”、“云舫”的石刻。登上云舫巨岩、东南可望天柱、五老、天台、十王诸峰,西北鸟瞰神光岭、九华街、古刹、民居。岩下东临峡谷,西临深渊,云雾时常从岩底冉冉升起,轻轻的铺开,填平沟沟坎坎,抹掉众峰的皱褶,渐渐和峰顶相平,如乘艨艟巨舰,航行在浩渺烟波之上。
天柱仙踪天柱峰,位于九华山后青峭湾,海拔1004米。此峰拔地而起,四周峭壁,如柱倚天,巍峨雄壮。西侧五老峰,状若五位仙人踏云驾雾漫游天柱。东麓有天柱书馆、净居塔、龙游涧、嘉鱼池、百丈箭瀑布。相传 汉代陵阳令窦子明,独辟蹊径,常在龙游涧垂钓,后来在此做了道士,乘白龙飞天成仙。唐代李白也曾登临天柱峰,飘飘然如入仙境,写下《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韩侍御见招隐黄山》。这位具有道家思想的诗人,认为这仙乡般 的佳境,是他“精诚与天通”所致。想象浮丘公、王子乔这两位古仙人,也吹着笙、骑鹤来天柱与他同游。
莲花云海莲花峰是下莲峰、中莲峰、上莲峰的合称,主峰海拔1048米,位于九华诸峰的北麓、上莲峰,由峰璧巨崖裂嵌而成,石壁呈青紫色和粉红色,峰项抽蕊舒瓣,如天公琢成的莲花。每当云铺谷壑,从下仰视,莲花似芙蓉出水,亭亭玉立。凭高俯视,云雾象波涛滚滚的海洋,一团逐一团,一浪推一浪,循环不息的变化着,远山近峰忽隐忽现,使人感到象翱翔在云里,潜游在海里,莲花峰多怪石,有的巨岩如斧削刀劈,下只容一人通过,上只露一线天色;有绝壁陡立,可望不可及;有的或立、或斜、或卧、拟人类物,象形逼真。
碧桃瀑布在凤楼峰下的的凤凰岭。传说唐乾守年间仙家赵知微在这里建延华观修道炼丹,屡诏不出,皇帝乃赐碧云星冠、青霞羽衣,他带领道徒在岭上种了许多桃树,花开碧绿色,被桃花飘落染绿的涧水,流向高约百米的危岩最高端飞泻直下,撞击在突起的石块上,水花如珠似玉,跌落深潭,波光潋滟,雾气充谷,很为壮观,世人称这涧水为浮桃涧,这危岩为碧桃岩,这瀑布为碧桃瀑布。碧桃瀑布是九华山第一大瀑布,又有悬 水之称。唐人王季文(九华吟)诗中“翠屏横截万里天,悬水落成千丈玉”,写的就是这里的胜景。
舒潭印月舒潭位于翠盖峰西麓的舒姑泉。舒姑泉因古有“舒姑化鲤入泉”的传说而得名。舒姑泉从壁上方披落,三折而下形成三个大水潭:上雪潭、下雪潭,璎珞潭,总称为舒潭。潭四周浓荫碧水,潭水透澈晶莹。每当皎月当空,一月印水,三潭齐明,峰峦倒影,清幽迷人。
九子泉声位于九华山后山,由岩与泉天然融合而成的景观。九子,是九子岩,或九子岩峰的简称。峰顶有九块巨岩,状如九子聚嬉得名。岩左有七布泉,泉水从一条条石缝中涌出汇成溪水,冲落在岩谷之中,形成200余米的长瀑,辗转七折,似七匹白练连结垂空。听九子泉声,不仅有音乐之美,而且有“超尘出世”之感。九子岩还有九子寺、九子塔、月牙池、打座石、斗鸡石、三斧石等名胜。打座石,中间凹陷,相传 金地藏上九华前曾在此坐禅。九子寺前两株千年古树(一为枫树、一为榆树),苍翠劲茂,粗至五人合抱。
平冈积雪平冈,即九华街芙蓉峰南麓的平田冈。相传 宋代相国程篁,为便于游人在九华附近能观赏到雪景,出资特派民工推土成墩。寒冬季节,雪花飘飘,冰花、冰针、冰棱、冰珠,漫山遍野,晶莹可爱。顺着平缓的石道,登上平田冈赏雪景,妙态多姿 ,见碧玉世界中,但露红墙古刹。
五溪山色五溪是进入九华山的北大门。源出于九华山的五条溪流,即尤溪、缥溪、澜溪、双溪 和舒溪,汇流于此,经贵池梅埂注入长江,“五溪 ”由此得名。五溪有溪山之胜,前人评说“江南之山莫秀于九华,九华之胜实衍于五溪”。五溪,地处九华山北部边沿,在这里登高远眺,远山近岭,巍峨攒丛,云雾弥漫,透出灵气,使人恍如置身在缥缈的神秘世界。明弘治十四年(1501),都御史彭奎发起在五溪筹建望华亭,至今仍挺立在五溪桥西岸屏山顶,供游人登高揽胜。
甘露灵秀甘露寺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该寺动工兴建的前夜,忽然满山松针上落满了晶莹露水,一时传说纷纷,说是菩萨显灵,普降甘露,被当作奇迹奏闻朝廷,请准赐庙名 为“甘露寺”。寺依山岩错落而建,殿宇恢宏。内则雕梁画栋,辉煌而凝重;曲径回廊,深遂而幽静。寺外茂林修竹,溪流淙淙。寺前路旁有石砌冰纹通花栏杆,可在古木荫下凭栏远眺,一览山色。九华山上与山下的气候变化,以甘露寺为分界,实为奇观。有时甘露寺以上云腾雾涌,而山下则空旷明净;有时山下雷电轰鸣,雨水大作,山上则艳阳高照,天气睛朗。
龙池飞瀑位于赭云峰插霄峰的峡间,龙池庵下方。由千尺泉、九华溪汇流而下龙溪,龙池又因龙溪得名。民间传说“池深莫测,四时不竭,为神龙所居”。龙溪冲开雄持的峭壁,从梯状峡谷口涌出,若离弦之箭,万翎齐发,急遄而下,撞击到龙池垒架的磐石上,激流倒旋,雪浪翻滚,声如洪钟,犹如群龙闹海。
祇园晨曦祇园寺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该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宫殿式建筑,庙宇层层叠叠,有殿、有楼、有院,回旋曲折,结构精巧,气势宏大。殿内宝气凝聚,煜然炫灿,供俸的“横三世”大佛,为九华佛象之冠。
祇园寺背依东崖、摩空岭,面对虎形山丘。晨曦初露,朝雾缭绕,香烟缥缈,诵经声,钟鼓木鱼声不绝于耳。寺侧为三级荷花池,池内鲤鱼跳跃,荷花争艳,一片生气勃勃。
神光异彩神光异彩是对金地藏的颂赞。金地藏晚年,曾带众僧到南台诵经晏坐,圆寂后安厝于南台。三年启缸,颜貌如生,世人认定菩萨应世,遂立三级小浮图供奉。传说夜间塔基发光,称为“圆光”,颂赞为“神光异彩”。于是神光岭名字取代了南台的旧名。后在石塔上加建七层八面木塔,外筑肉身宝殿笼扩。千余年来,殿宇屡经修葺,愈加壮丽。整个殿宇被绿树环抱,掩映在苍翠之中。肉身殿南门廊下悬挂“东南第一山”的大字金匾。北门为“布金胜地”,正面有半月形瑶台,东西两侧各矗立一座钟楼,龙珠桥下陡悬99级石台阶,象征着金地藏世寿99岁,与南门外“九九八十一级”石台阶相呼应。肉身殿是朝圣者、观光者必到之处。尤以农历七月三十日金地藏诞辰日,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善男善女涌至,膜拜上供,绕塔轮转诵经拜佛,通宵达旦。每年这一节日前后,九华山都要举行为期半个月的盛 大庙会,融佛事、旅游、商贸一体,热闹非凡。
摩空圣迹嵯峨摩天的摩 空岭上,矗立着一座石刹,初名“摘星庵”。明万历年间,无暇和尚在此结茅禅修,110岁圆寂,肉身3年不腐,后人装金供于庵中。崇祯三年(1630)敕封为“应身菩萨”,赠塔名“莲花宝藏”,赐额名“为善最乐”。同年,易庵为寺,赐名为“百岁宫”。后经扩建,又名为“万年禅寺”,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
百岁宫为五层楼阁殿宇,高踞危岩绝壁之上,气势雄伟。前殿浅露,后殿幽深,错落有致。门额上“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的金匾,为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所书。游人在此环顾,一览无遗。
闵园竹海闵园在去天台途中的一个秀 美的大峡谷中。闵园丘陵起伏,溪涧纵横,茶园青青,竹林漫漫。万亩竹林,耸秀堆翠。临风起舞,绿波千顷,籁籁作响,如闻惊涛,不是大海胜似大海。
闵园,清新幽静,竹林夹道,相间20余座尼庵。尼庵主要为徽式民居的建筑风格,朴实无华,庵 宅合一,比丘尼起居,做佛事于一地。尼庵一般都有院落,内为花圃或菜畦,院外清溪潺流,鸟语花香。古人称这里是“山间兰若”,曾有“借问兰若深几许,再过云山又几重”的诗句描绘。
凤凰古松位于闵园,是九华山一大景观,这棵古松,高8米,胸径1米,造型奇特,恰似凤凰展翅,故名“凤凰松”。主干扁平翘首,如同“凤冠”;两股枝干一高一低,类似“凤尾”;根部周围绿草如茵,松尾下有很大的圆石,人称“凤凰蛋”。
这棵凤凰古松,史记载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如今仍然枝挺、叶茂、苍翠。凤凰松以其雄姿、传奇,赢得古今 许多诗人、画家、摄影家的赞美诗章和优美画卷,被誉为“天下第一松”。
观音慈航在去天台途中,有一石峭立,酷似女相观音。俗称观音峰,峰旁寺院名观音峰上院。在寺后俯视观音峰,只见“石观音”面庞圆润,胸脯微挺,衣帽毕肖,襟带飘动,朝东北面欲行。在它周围还有仙桃峰、香炉峰、蜡烛峰等,也流传着许多富 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大鹏听经俗称“老鹰扒壁石”,在天台峰西,拜经台寺后。一巨石伏贴于悬崖之上。高20米,喙啄翅膀分明,状如大鹏。传说金地藏拜诵经书,大鹏飞来聆听而感化为石。拜经台,建于清代。寺内有块长方形条石,上有凹下的脚印,传说 是金地藏跪拜时的垫脚石,日长年久而留下的足印。
花台春色花台在天台峰北,因盛产山花而得名,1989年新开发的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花 台山花繁盛,嘉木葱茏。春和日丽时节,簇簇山花,绽红吐玉,绣满山间。空谷幽兰,清香飘溢。遍野杜鹃,争奇斗艳。
花台景区,峰峦连绵,名峰有莲台峰、天门峰、会仙峰;洞穴呈幽,主要有无底洞;灵石乖巧,象人拟物,维妙维肖。
(三)九华山旅游经济效益
1978年至1993年,九华山用于保护和建设风景区共投资9500万元。国家投资约2000万元,集体投资约6000万元,个人投资约1500万元。用于开发景区、维修寺庙约2000万元,交通、通讯建设约1800万元,接待设施约3500万元,供电、供水、排水工程约800万元,兴办旅游企业、商业网点约600万元,其他800万元。从实践看,投资的结构是合理的。
九华山自1978年正式向游人开放,已成为池州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发挥了先导作用,媒介作用。十几年来,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除少数年份较上年度相比有所下降外,都呈上升趋势。详见附表:
九华山旅游接待人数

九华山旅游收入情况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