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文化遗址
七星墩遗址位于贵池市里山乡白沙村七个台地,出土有夹砂与泥质陶片,纹饰多为粗绳纹、细绳纹,方格纹;石器多为石斧、石镰、石锛等生产工具,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遗址。1988年11月被贵池县人民政府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团山泡遗址位于贵池市梅龙乡郭港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厚1米多,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有新石器、商周、春秋各个时期遗物。1988年11月,贵池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枣林湾遗址位于东至县香隅镇香隅村与同心村交界处。遗址位于一块东西走向的山坡上,面积12250平方米。遗物有石斧、石锛、夹砂红陶鼎足、鬲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鸡公岩遗址位于石埭县莘田乡三义村一片丘陵上,傍河分布,出土有石斧、石凿、石锛、石镰及红陶鼎足,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九房朱遗址位于贵池市木闸乡长岭村,主要分布在东西长59.6米,南北宽33.3米的一个台地上,文物标志有泥质红陶、夹沙陶、黑皮红陶、灰陶等,并出土有青铜斧,属商周文化遗址。
战国青铜器窑藏战国青铜器窑藏,发现于贵池市里山乡徽家冲附近小山坡上。1977年在此发现一组青铜器,铜器埋在一个宽0.9米,长1.6米、深0.5—0.8米的土坑内,放置有序,计56件。其中生产工具类有斧(6件)、铲(4件)、锛(4件)、蚌形镰(4件)、鱼钩(14件)、筷(1双)、锯等;兵器类有戈(6件)、剑(1件)、矛(1件)、刀(2件);生活用具类有五足方盘(1件)、鼎(2件)、圈足杯等。还有菱形铜坯7块,经光谱定性分析和化学分析,为铜铁合金,是战国中期青铜器的一个重大发现。
石城(秋浦)县城址石城是城址,在贵池市灌口乡石城、长庄、江村一带。沿秋浦河西岸,出土有绳文砖瓦片、古代墙脚石、铁店遗迹,属汉至唐代城址。
(二)墓葬
滕子京墓位于青阳县新河乡陇岗队。滕子京,名宗谅,河南洛阳人。秉性刚直,为官清廉。守巴陵,修岳阳楼,并邀友范仲淹为之作记。卒于苏州任所,享年58岁。因他曾在九华山南麓的池州郡任过“榷酤”,其父死导居葬于九华山,故家人奉公遗愿,扶柩葬于青阳金龟源。墓地碑林巍峙,其中上刻“宋名臣天章阁待制滕公神道”等字碑,委实壮观,可惜“文革”被毁。1993年因青芜公路拓宽迁葬于抱珠墩。
黄观墓黄观,字伯澜,贵池市上清溪人。明洪武二十四年会试殿试皆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任礼部右待郎、待中。明王朝内江时,燕王朱棣举兵南下,黄观奉诏西上,募兵抵抗,闻燕王已攻下皇城南京,即投江而死。今墓位于乌沙乡新义村,为衣冠土冢。
周馥墓周馥(1837—1921)字玉山,谥号悫慎公。建德(今东至)人。生前佐李鸿章致力洋务。历官布政使、北洋通商大臣、陆军部尚书、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周馥墓在东至县城东南的石城乡大桥村云雾坑山坡上。墓冢前后各嵌立石碑一块。前碑0.57米、宽0.65米。碑文楷体阴刻直书:“清授光禄大夫陆军部尚书两广总督显考乡贤公墓,男周学渊、学熙、学辉。”后碑1.35米,宽0.49米。碑刻楷体阴刻横书:“周氏祖墓”碑文直书5行,楷体阴刻:“中华民国11年王戎春月乙山率辛兼向卯酉,清授光禄大夫建成将军陆军部尚书两广总督显考溢乡贤公讳馥字玉山府君之墓大土名云雾坑小土名灰炭冲皮字坞,男周学渊、学熙、学辉敬立”。
王懿修墓王懿修,名臣页寿,号最嘉,号仲美、春敷,青阳县杨田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累官都察院左者御史、礼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嘉庆元年(1796)出席千叟宴,赏赐御制诗刻、玉杖、文绮等,诰赐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谥号“文僖”。王懿修墓位于青阳县城西采山村石马队,古称牛皮形,其墓为夫妇合葬,粘米浆全封结构,墓前原有神道碑两块、祭文碑一块,今损坏无存。墓志铭是以朝廷诰皆为文,一千余字,最后十六字为“九华英灵,三夫耆硕,圭壁锡祉,帝赉归神”。现存嘉庆二十三年(1838)其子王宗诚为父、母所立碑一块,墓前两侧有石狮、石马、石象各一对。1964年坟墓被挖掘,棺内衣冠尸体保存完整,在取出玉如意等部分随葬品后,仍掩埋如故。王宗诚墓王宗诚,字仲孚,号廉甫,亦称莲府,懿修之子,乾隆五十一年(1790)进士,殿试一甲第三,钦点探花,历任礼部、工部、刑部和兵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卒于道光十七年。
王宗诚墓葬于青阳县十五都扁豆墩,今杨田乡石山村当铺队,为夫妇合葬,粘米砂石全封结构,墓前有礼部尚书吴椿撰写的《纶音》碑一块,记述了王宗诚的生平,还有道光十八年其子元榜、元林、元木式为其父、母、继配竖碑一块,墓前立有石马、石狮各一对。1988年曾被盗掘。
施尧臣墓施尧臣,字钦甫,号华江。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知萧山县,历官湖广布政使,顺天府尹(俗称天官)。为官清肃,高风亮节,为时人所推重。萧人《重修施公祠碑记》载:“旧无半文,心性如秋水同清”。年迈乞休归,万历十四年(1586)无疾而终。施尧臣墓在青阳县杨田乡涧河村王井山。墓地占地三亩多。墓基为阶梯式,墓室呈螺旋形,条石全封结构。墓前砌有放养池,左右侧有石人、石马、石猩等,雕工精细,造型美观。全墓及附属文物至今保存完好。
汪珊墓(状元坟)汪珊,字德声,贵池县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殿试第一,钦点状元,历官御史,河南副使,右副都御史,巡按湖广,终官户部侍郎。嘉靖初年,曾上疏,帝颇纳其说。汪珊墓在青阳县五溪乡河西村。墓葬占地约3亩,墓为阶梯螺旋形,条石结构。墓前有拜台三线,再前有墓道,墓道两侧有石狮、石马、石狗、石羊、石龟各一对。墓碑在“文革”时被抬走,今存碑石,碑文被磨光。
殷文土墓殷文土墓位于贵池市桃坡乡碑坊村。殷文圭是今姚坡乡殷村人,唐乾宁间进士,五代十国仕吴时,官至翰林学士,有《登龙集》、《从军稿》等著述。
(三)石刻
齐山石刻位于贵池市城南1.5公路处的齐山,时代为宋至清。齐山自唐代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如唐代的杜牧、李白;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陆游、包拯、朱熹、岳飞;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赵国麟等。他们在齐山留下200多处石刻,可惜风化剥蚀及“文革”期间人为破坏,目前仅存百余处,其中有据可考的近60处,以奇隐岩、小九华一带最多。石刻中年代较早的为宋代、最多的为明代、清代次之。
齐山摩崖石刻,多为阴刻,少则两字,多者百字,书体真、行、草、隶、篆俱全,风格名异,运笔圆熟、极富韵致。如传为宋包拯手书的“齐山”二字,每字见方二尺。北宋至和二年郡守吴中复篆书的“寄隐岩”;明万历五年安徽道逼使冯叔吉楷书“瑞芝石”、“玉箫峡”、“华盖洞”、“左史洞”;万历17年赵世祖的真书“阳春岭”;清代赵国麟楷书“万壑云涛”等题刻均很有名。此外山南“圆顶洞”有元至正年间的石窟造像,有观音6尊,二龙戏珠一幅。
齐山景观奇丽,名胜古迹甚多,如翠微亭、望江亭、绣春台、紫微台、观郡楼、观月楼等,它们与山中崖刻相辉映,许多名人雅士为此吟诗作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岳飞《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观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使齐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峰山石刻玉峰山,旧名“峰子山”,距东至县城东北1公路的茹兰溪旁。梁昭明太子游此,视其山石光宝如玉,故得名。山半有一巨大寿字摩崖石刻,俗称“寿字岩”。据《建德县志》载:汉元封元年,武帝登嵩山,闻山呼万岁声音,其欲为夸奕世,故命词臣制寿字。宋进士建德人严华,自嵩山拓得此字,“摹泐玉峰山半,因名寿字岩。”九百年后的今天,虽历经风雨,但石刻仍字迹清晰。“寿”字周经六丈余,字体为汉隶八分体,古朴厚重。“寿”字岩旧有“福”字岩与之并峙,绕山还建有茹兰亭、五老亭、节孝亭,构成一幅优美的山水图。只可惜福字岩与诸亭已荡然不存。
桃花坞石刻桃花坞石刻,在贵池市棠溪乡石门村东200米的春台岩。清代《江南通志》:“桃花坞在府城南九十里,其上有青尖,唐时高霁隐居之地。春台岩为高霁所筑。桃花坞李白与高霁同游处也”。春台岩为人工开凿的一块巨石,呈椭园形,高2.7米、宽2.67米,厚0.50米。上方书楷体阴刻“桃花坞”三年大字,每字见方30—37厘米。左款小字三行,经辩识发现三行为“同李太白在此游”、“高霁题”等字。字约9—10厘米见方。第三行有“唐天宝庚寅岁”等字,字径5—6厘米。
刘冲石刻位于青阳县九华山北少微峰下的刘冲,时代在宋代嘉至明代崇祯年间。唐代文学家费冠卿,曾结茅隐居刘冲。后来许多疏于宦情的文士,来此隐居,留下许多胜迹与石刻。其中有宋处士邑人刘放的“清隐岩”,陈岩“平生不负真清誉、平日不歌招隐诗。底事琢岩成大字,有名还被众人知”。有明代吴钟、顺江锡等十多处石刻。这些石刻在咏叹九华胜景之时,还含有作者志趣高远的品性,堪称艺术精品。
鱼龙洞石刻位于石埭县六都乡鱼龙洞入口处,长0.6米,宽0.50米。文曰:“秋月同运同陈忠主簿苏集陈远来桂汝明经历桂一魁桂之华吏目桂新芳武举桂正鹜太学生汤世黼游鱼洞……”为毕锵所刻。毕锵(1516—1609)字廷鸣,号松坡,石埭县河口乡毕家村人。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任过工、吏、户部尚书,曾与海瑞一起改革赋役制度。后告老还乡,游鱼龙洞题诗镌刻于壁上。
(四)九华山铭刻
石刻
“佛”字:楷书,字长66厘米,宽53厘米,为南宋淳熙已酉章浩等石刻于莲花峰观音庵。
“问心石”:楷书,每字长34厘米,镌莲华峰东净信寺前石崖,宋诗僧希坦所题。
“江南第一山”:楷书,每字长90厘米,宽73厘米,镌翠云庵下崖石上,民国12年秋浦许世英题。
“别有天地”:楷书,每字长60厘米,宽62厘米,镌摩空岭北老虎洞南石崖,明万历间吴光锡题。
碑刻
王阳明碑刻像:1方,长72.5厘米,宽38厘米,厚9厘米,像高32厘米,上镌篆文“阳明王先生小像”。明万历年间刻。今藏文物馆。
金地藏碑刻像:1方,为金地藏坐像,高宽厚分别为117、95、5厘米,上有篆刻“金地藏像”4字,隶书“金地藏垂迹铭文”,楷书“赞金地藏语”。道光年间进士彭程刻,山阴周调梅篆额,深阳彭骅书跋,青阳何士鸿绘像。
续修地藏圣像碑记:楷书,长193厘米,宽88厘米,今存十王殿,为明万历年刘光复撰。
匾额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篆书,其额悬挂肉身宝殿北门厅,民国6年黎元洪题。
“敕建万年寺,钦锡百岁宫”,楷书,竖匾,四周镶立体花边,黎元洪题,悬挂百岁宫门厅。
(五)石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寺观庙祠化城寺:化城寺位于九华街寺庙丛中,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游渡于此筑室为庵,始创九华佛寺。唐开元年间赐额“化城寺”。至德初年(762年)乡坤诸葛节买地造梵林,请卓锡九华宴坐东崖的新罗国僧人金乔觉入居,99岁金乔觉圆寂,被僧众视为菩萨化身,即辟为地藏王菩萨道场。明洪武二十四年住持僧宗琳、法鉴扩建为丛林。万历十四、十七年朝廷先后颁赐《藏经》。清康熙二十五年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并增建聚华楼,化城寺始具总丛林规模,东西二序71房,概称“九华诸寺之冠”。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四年清圣祖三次降旨遣内宫携银入寺进香,赐额“九华圣境”。乾隆三十一年清高祖南巡赐额“芬陀普教”,后遭兵燹,唯存藏经楼。光绪十六年住持僧论法、贵池刘含芳等募款重修化城寺殿宇。“文革”时寺庙遭破坏。1981年名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寺庙面积5000多平方,前后三进,展出收藏文物1800余件。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保护寺院。
建德文庙大成殿。据《建德县志》记载,大成殿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选址城东来苏坊,宋嘉定年间知县吴渊移建于城北善政坊,明崇祯四年知县杨锡瑛改建于梅城西北门,清康熙元年知县高寅再复建于西北隅,光绪三十一年按察使邑人周馥重建,民国初年,周馥四子周学熙以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形式改建,故称“水泥大成殿”。现有面积372平方米。座北朝南,东、南、西开有双扇大门,外为四廊。重檐飞翘,中嵌大成殿额,绿色琉璃瓦面,脊塑二龙戏珠,宏伟壮观,为文庙建筑上之创举。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1995年5月25日遭洪水冲毁。
陶公祠。又名陶靖节祠,为敬奉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而建,位于东至县东流镇牛头山。据嘉庆《东至县志》记载,东流镇,晋为彭泽属地。陶公任彭泽令,种菊于此。后人仰其高风亮节,故名其地曰菊邑,江曰菊江,继又建祠,立主以祀。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明弘治三年重建,万历元年复建,清顺治二年移建于秀峰塔前于今址。198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东至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现占地366平方米,祠之间,青砖小瓦平房建筑。正厅内立陶公塑像。“松菊犹存”匾额高悬,两侧厢房陈列有关陶公史籍、图片、祠前四周砌古色古香花墙,庭守中央有鹅卵石道,院门首嵌“陶公祠”石额,左右植五柳,松竹、白墙黑瓦、翠竹掩峡、幽静清新。1981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位于青阳县陵阳乡所村。明永乐年间陈馨(名熙,字孟贤,号积善,曾任饶州径略)建造,是一座古代学宫。全山房有五进,砖木结构,正面牌坊墙高达10米,飞檐斗拱,花砖饰边为山水人物壁画,映带上下左右,正中勒刻楷书“积善流芳”四个大字。山房座北朝南,东西16.5米,南北71米,建筑面积为1170多平方米。东西有6个旁门,内有明柱116根,都在合抱之上,内中画梁雕栋,有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后进为楼台,花楼四周大理石板浮雕、石鼓、木板栏杆、雕花窗格。已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百牙山塔:在贵池市百牙山之东麓。据《嘉靖池州府志》载:百牙山在城东北,曲水旋绕,古时货舟辏泊于此,牙行百人登陇以平其直,故名。明嘉靖十七年,知府陆冈建塔于山上,以增环抱水口之势,即“取地理补短卑之象”。塔高34.3米,塔形七层六角,塔基有六石唇,上砌砖柱,层层皆有。塔刹下有砖木结构的穿方,每层有拱门拱窗,层层壁龛有佛像,各具神态,塔内有砖砌台阶,可拾级盘旋而上。历来登临者无数,明邑人郎汉有游塔诗云:“重阳联辔去登高,两腋风生多爽毛;迸见岗头新垒塔,却疑海上驾来鳌,萧萧秋叶飞红雨,络络游人倒翠涛;名与齐山应并显,古今好景属贤豪。”百牙山塔,因风蚀多处损坏,塔脚第一层东北角被日伪军大炮击坏,佛像也已无存。1982年,贵池县文化局进行抢救维修。
清溪塔又名妙因塔,建于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在贵池市城东北下清溪山丘,与百牙山塔遥遥相对。塔七层八角,高55.7米,塔径12米。每层有拱门拱窗,原塔壁龛内佛像,今无存。内有石队铺设曲折而上。塔顶因崇祯十五年夏雷击,仅存佛钵。抗日战争时,塔顶与塔的西北被日军枪、炮轰击数十处,造成大小洞眼和裂良30来处。1961年塔顶佛钵残体被人撬走。1981年,贵池县对塔顶及塔脚进行维修。
东流双塔。东至县东流镇南北,屹立着两座宝塔,北曰:“天然塔”,南名“秀峰塔”。
天然塔工始于清乾隆十年三月,历时3载建成。由东流知事万白臬倡仪,东流邑人周士信夫人陈氏资助建修。塔五层六方,砖木结构,高十一丈,周长六丈六尺,方方有门。塔体外飞檐,内画栋,塔前有天然书字。清嘉庆十八年周士信之裔孙周振柱等兄弟3人重修,即为今塔。秀峰塔与天然塔相对,位陶公寺侧。清乾隆二十四年刑部司狱金城买丽山门外山地建造。金城认为:“县学之脉,发自历山,少耸拨之势……若南关当学宫之巽,再峙一塔,培补文枢,更增秀气。”故名。塔五层六方,高十余丈,以砖石砌成,似彩笔插天,为东流又一景观。
楼阁亭坊及其它文昌阁:位于青阳县南沙济乡杨梅村,建于清乾隆初年,道光、咸丰年间重修。经1982年省与青阳县人民政府抢救维修,目前古风犹存。红楼朱阁、明瓦舒展,翘角凌空。阁呈六方形,分上、中、下三层。原供奉有关帝、文昌、奎星三圣之像,今已不存。壁间及梁柱绘有戏剧人物故事画,是本区一胜景。
梅公亭为纪念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而建。位于东至县城北1公路白象山麓。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宣城人,景二年任建德县令。梅公为入诚厚清高,能体察民间疾苦,后人为纪念他,故名其邑为“梅城”,继而有白象山建亭以祀。梅公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为楼阁式建筑,上盖半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系宋嘉定年间所建。“文革”被毁,今仅存遗址。
柯乔门坊位于青阳县九华乡柯村,原宅为五进,今仅存前厅和门坊,系明嘉靖八年(1529)为进士柯乔而建。柯乔,字迁之,号双华,曾师王阳明、湛若水,驻节沔阳,修筑江堤,在任福建安察副使,加强海防,抗击倭寇,为纪念他,人们筑祠祀奉。
昭明太子钓台。位于贵池市西南灌口乡郎山崖玉镜潭。钓台从崖壁冲入潭中,如一入水的牯牛,又称牯牛石。昭明太子姓萧名统,字德施,是南朝梁武帝长子。他天资聪颖,热衷文学,曾组织编辑了《文选》。青年时代曾来贵池,钓台地,有他的衣冠冢。
杏花村古井。凿于唐代,位于贵池市西杏花村中。此井为青砖砌壁,深3米,井径0.8米,古井的井亭、井圈、井台均毁于兵火。杏花村,东抵贵池城西门,南至齐山南湖,西临杜湖,北达钵顶山,横穿5公路,有十里杏花村说,唐著名诗人杜牧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便是作者于会昌4—6年在池州任刺史时而作。自唐至清,杏花村昌盛繁荣,亭台楼榭,茅屋酒帘,十里杏花,灿若红霞。“黄公酒垆”城为当地著名景区之一。1989年5月该井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井。座落在贵池市孝肃街城关粮站院内,井前有断碑一块,上有楷书“包公井”三个大字,上首阴刻小字“钦加道衔知池州府事加三线世袭云骑……”下首款文“大清光绪二年岁次丙子秋月谷旦候选同知李宗……”。据《贵池县志》记:宋至和元年至二年包拯出任池州知府,亲自带头疏浚了此井,故名“包公井”。包公井,有四个井眼,并附有凿石井卷四个,亦称四眼井。
(六)革命遗址
吴应箕先生殉难处位于贵池市清溪乡联合村境内石灰冲山口。其碑正文为“吴应箕先生殉难处”八字,右上:“道光二十九年已酉孟秋月”;左下为“后学施士金端立”。碑高1.18米,宽0.37米,厚0.17米。碑系花岗岩,碑文为楷书阴刻。吴应箕,字次尾,号楼山,家住大演(旧为贵池所辖,今属石台),明末政治家,文学家,抗清英雄。他对明末腐败政治十分不满,站在东林党人一边,同魏忠贤作斗争,清兵入关后,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因叛徒出卖被捕,于顺治已酉年在石灰冲就义。
中共贵东县委会旧址它座落在东至县城东北35公路的青峰岭村洪氏祠堂。民国24年(1935)7月上旬,在中共江南特委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共贵东县委,县委会办事机构设在洪氏祠堂,同年8月25日,在祠堂前广场上,召开万人大会,组织发动全县秋收起义,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中共皖赣特委、秋浦县委会旧址位于东至县东胜乡大板洋楼屋。民国19年(1930)5月,秋浦县曹先前、苏宠发等人,在方志敏等党领导下,在秋浦县与江西交界处刘家,成立了中共秋浦县委会,并同时成立中共皖赣特委会。由于国民堂围攻,同年10月,县委会和特委会迁往秋浦县大板一个地主家房子里,在此坚持斗争到民国23年。
秋浦红军局第一次会议旧址民国19年9月,方志敏率红军独立师攻克秋浦县城,解放了被国民党关押的50多名革命志士后,回师江西途中,在秋浦县大板村天主堂内召开了皖赣两省筹建红军的第一次会议,方志敏主持会议并对当时革命形势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几天,仅昭潭一带就建立了7个红军局,整个秋浦县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