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馆藏文物
(一)石器
太阳纹有段石锛太阳纹有段石锛,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工具,页岩质。锛呈等腰梯形,上边长5cm,下边长5.6cm,段长2.1cm,宽体,弧刃,扁薄,通体磨光。锛面正中饰有一直径4.5cm的太阳纹。新石器时期,在生产工具上施“月亮”、“太阳”等纺饰的很少见,这件太阳纹有段石锛,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产和图腾崇拜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世纪七十年代,石埭县莘田乡三义村鸡公岩新石器遗址出土,现藏石埭县文物管理所。
万岁牌万岁牌,1件,长110厘米,50厘米,厚13厘米。顶部镂刻“二龙戏珠”,珠球上镌佛一尊。两侧镂刻飞龙数条,中部立有牌位,刻“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九字,下方底座镂刻“百马驮经”、“雄狮戏球”图。此牌系明代九华僧人请工匠用优质花岗岩雕琢镂刻而成的祝寿牌,献给明朝当代皇帝,后因故未进京朝贡。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北宋南阳滕氏娘墓铭北宋南阳滕氏娘墓铭,灰砂石质,长方形,长42厘米,宽33厘米,厚4.5厘米,上刻阴文楷书,满行15字,共259字。这是尚书祠部员外滕宗谅之女墓铭,滕宗谅撰书,吴遂刻,现志石完好。附墓铭如下:
故南阳滕宗氏四娘墓铭父尚书祠部员外郎宗谅述。
余之爱女,小字太平姐,天圣戊辰岁六月十九日生于当涂之邑署,景甲戌年九月初五日亡于金波之私第。齿于诸孙中,特荷永宁太君之钟爱,自衤强衤保迄能言,提携鞠育,未尝离怀,诵歌诗数百章,记佛经十余本,凡一闻见,宛若素习,风格端丽,言动都雅,殊无娇稚之气,虽策竹聚沙之口,皆有标度。善伺颜色,举合时意,故庭户之间,亲友之间,悉目睹而心悦矣。呜呼!苗而不秀,岂命矣夫!越三年丙子,余起于贬所,临秣陵郡事,亟假官舟发载于陈桥之族殡,陪葬于九华之寿馆,既十月壬寅之日也。永宁太君亦临送之,情爱之重兹可见矣。铭曰:
缘合即聚,缘散即离,合散之理,何其速兮,悲者爱女,不复见之。
镌字人:吴遂
(二)陶瓷器
青釉人物谷仓罐西晋早期瓷质明器。通高32厘米。胎体厚重,灰白色。腹上部施青绿釉。器主体作五联罐,中间大罐平底、深腹、丰肩,罐形口,肩上有四小罐,其间堆贴四组人物塑像:第一组为舞乐六人,一人弹琴;二人吹箫击鼓;二人歌舞;一人昂首抬腿,左臂上举,右手置嘴侧,似纵情喊状。第二组厨事四人,一人坐在案前切割食物,一人提壶倒水,一个童子匐状抬手向俎,另一人托盘伸向童子,示意取食。第三组为宰羊三人,二人分执羊腿,一人持刀宰羊。第四组有三人,中坐者刺鱼,右坐者执杵舂臼,左立一人作进食状。这些人物塑像或戴夹顶,无宝形帽,或系巾帻,均为高鼻窄颊胡人形,形态生动,情趣盎然。该器五罐相连,象征“五谷丰登”,人物群塑寓“余(刺鱼)、乐(舞乐)、富(厨事)、祥(宰羊)”的吉祥喻意,其造型与人物塑像两者在表达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它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社会生产、陪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987年6月青阳县庙前乡新发村西晋墓出土。现藏青阳县文物管理所。青釉莲花方耳罐南北朝时期盛器,直口、圆肩、鼓腹、平底。顶盖四周饰五个莲花瓣。通高24.2厘米,口径11.1厘米,腹经21.1厘米,底径11.9厘米。口下3.3厘米处饰弦纹两道,弦纹上安置6个相对称的小方耳。每个方耳均开有1.5厘米宽的洞眼,便于贯索提携。口下弦纹到腹部9.7厘米处,一道粗弦纹,把腹部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四周饰10个莲花瓣图案。该罐通体施青绿色釉,釉层厚薄不匀。莲化,佛教的象征物,该器的出土,反映出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情景。1983年安徽贵池阮桥乡出土。今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青瓷豆托五足炉隋代焚香供具。通高11.5厘米。该炉由上下两部份组成。器下部为豆形器,豆盘口沿稍外撇,深1.8厘米;豆把较矮,长1.5厘米;足呈喇叭形,直径8.6厘米。上部为炉,五兽形足均距离地立在豆盘中部。碗盏式炉膛,唇口,腹深4厘米。炉外腹饰有五道浅宽的弦纹。胎呈米黄色,胎体敦厚。除圈足外,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黄中泛青,透明莹润,玻璃质感强。局部厚釉处呈暗绿色。釉面有细裂片,该炉造型别致,是件难得的青瓷作品。1981年青阳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入藏。
莲花口瓷盘元代瓷器。盘口直径24.7厘米,高5.6厘米。敞口、折沿。盘沿口外形如9瓣莲花,盘心饰折枝牡丹花。底高1.1厘米,底径9.5厘米,底下面有明显的旋轮纹,并有长3.4厘米,宽2—2.6厘米的椭圆形赭色斑点。通体内外施黄绿色釉,色泽浓艳,有细小开片。盘胎厚重,花纹简洁美观,元代特色鲜明。1983年8月贵池市铜山乡出土。现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带座青花供瓶元代釉下彩瓷佛事供器。直口,细长颈,口颈相联,颈中部有宽0.8厘米、厚0.2厘米的圆形平出脊圈,由上至下渐粗。溜肩,腹下微收,宽圈足稍外撇,足内凹。瓶高19.5厘米,腹径7.8厘米,底径4.5厘米。瓶座为筒鼓式,宽唇平折沿,边缘外呈棱花形,座颈部为束腰六边形,座身镂雕成六柱五面空的花窗,座底为莲花形圈足,足径7.9厘米,带座通高26厘米。胎质洁白细腻,青花釉色润厚明艳。瓶体纹饰图案分三组:颈上半部绘三瓣蕉叶纹;下半部为三朵蘑茹状云纹;瓶腹部主体纹饰为三只玉兔、槐柳、山石和灵芝等,三只玉兔形态各异,生动逼真。腹的上下部各饰一圈卷草纹,再加之单线勾勒卷草纹饰底座的衬托,整个画面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疏不空虚,密不迫塞,潇酒逸趣。1984年青阳县庙前乡团结村出土,共一对。现藏青阳县文管所。
(三)青铜器嘉禾五年镜三国吴青铜照面用具。嘉禾五年即公元236年,镜以纪年而名。镜呈圆形,径10.1厘米,边厚2.5厘米,重155克。镜背中框为兽面半球形纽,高0.7厘米。纽有圆孔。镜内光洁微凸,镜背纹饰较清晰。纹饰分内外两区:外区为一圈内凹的铭文带,带宽0.8厘米,文曰:“吴王二口口嘉禾五年正月十七日安口造口四口竟口者万寿口口口口口”,近外缘有一周三角锯齿纹饰,宽0.4厘米。内区饰:“·国·兀·目”为组合的一周图案,主体饰首尾相依的高浮雕神兽多个,动态各异,伏于圆纽周围,极有艺术感染力。1988年贵池晏塘乡出土,现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大型蜂蝶牡丹镜唐代青铜照面用具。镜体硕大厚重,径31厘米,重2.7公斤。圆形,凸棱缘,半球钮。钮穿旁对称饰二枝上蓬的牡丹花,上有缠枝葡萄。钮下方有一簇鸡冠花。繁花茂叶间点缀31只蜂蝶飞翔,喧舞翔绕,趣味盎然。整个图案寓有“封牒加官、富贵绵延”的吉祥喻意。1981年青阳县文物普查时收购。现藏青阳县文物管理所
真子飞霜镜唐代青铜照面用具。直径24厘米,重1.12公斤。葵花形,拱形纽,镜面平滑,背铸浅浮雕图案。钮孔右边一人背依修竹端坐弹琴,前有几案,案置香炉、书册。左边树下凤鸟伴琴起舞。钮下方一荷池,池中伸出一柄荷叶,叶面宽大,圈托镜钮形成钮座。上方三道水平凸横线间饰有祥云缭绕的山岳半月,云下十字方形格内楷书“真子飞霜”四字。1981年青阳县三增晚唐墓出土。现藏青阳县文物管理所。铜塔高24厘米,座底径14厘米,重1.3公斤。其形制与印度“仰光塔”一致。1955年,缅甸国赠中国佛教代表团,由义方法师带到九华山。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牛首耳青铜商末周初时期青铜盛酒用具。高37.5厘米,口径16厘米。侈口折沿,颈部略内收,溜肩,鼓腹下收,小圈足。肩及腹下一侧均作牛首形耳与鼻。颈与肩部饰弦纹两道,圆肩上饰有一周夔龙纹和乳浮涡纹相同的纹带,六个涡纹将纹带上的夔龙纹分成八组,云雷纹衬底。1975年于东至梅城河赤头段出土。现藏东至县文物管理所。
池州铭文镜六出葵花形,小园纽,纽残,无纽座。纽右侧置长方形框,框内铭文两行:“池州叶家炼铜照子”八这了,素缘。直径11.5cm,边厚0.2cm。1994年8月,贵池市杏花村石灰石公园建房时出土,现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半两铜钱范秦代铸造的铜质母范。2件2式,均为长方形。Ⅰ式范:长22.5厘米,下宽15.7厘米,肩宽15.3厘米,边厚0.9厘米,重2.4公斤。范面由两道浇铸沟分开,两边各一行,每行六个钱槽。中间两行并列,每行5个钱槽;两行顶部有一钱槽。全范计23个钱槽。钱槽径3.1—3.2厘米,方孔,孔径0.9厘米,无内外廓。钱文曰:“半两”,篆体阴文反书。范背面有长方形提耳一对,两耳相距10.7厘米,上耳宽4.5厘米,下耳宽5.4厘米。Ⅱ式范:长22.8厘米,底宽13.5厘米,肩宽14.2厘米,重1.52公斤。范面有两道浇铸沟分开,中间为一行,两边各一行。每行5个钱槽,共计15个钱槽。钱槽的钱形腔,钱文如1式同。浇铸口上宽8.1厘米,下宽9.4厘米。背面两耳相距10.5厘米。耳宽4厘米,高2.41厘米。两钱范保存完好,是研究秦代江南“半两”钱币铸造的极为珍贵实物资料。1980年10月贵池灌口乡江村东首(秋浦河西岸)出土。现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豫州留守印唐代官印。青铜质,方座,边长5.4厘米,厚1.2厘米,通高3.2厘米。台钮,呈梯形,高1.8厘米。印面铸“豫州留守印”五字,阳文小篆。豫州,唐代武德年间初置,治所今河南汝南县。天宝元宝年(742)改汝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豫州,宝应元年(762年)改为蔡州。留守,官名。隋唐时代皇帝出京时,指定新王或大臣留守,即京城留守,皇帝陪都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官兼任,豫州留守属于后一类。1985年10月贵池灌口乡江村东首秋浦河西岸出土。现藏贵池县文物管理所。
萍乡县印萍乡县印,唐代官印,铜质。方座,边长5.4厘米,厚1.6厘米,重238克。纽、印面稍残,印背四周棱角稍削。背左上铸楷书“上”字。印文曰:“萍乡县印”,阳文小篆。1985年6月,贵池灌口乡江村首秋浦河西岸与“宜春县印”“豫州留守印”同时出土。
萍乡县,三国吴时置宜春县(今江西萍乡县东),唐代为萍乡县,隶属江西袁州。该印现藏贵池市文管所。
宜春县印宜春县印,唐代官印,铜质。方座,边长5.4厘米,厚1.5厘米,通高4.1厘米,钮呈半椭园形,高2.6厘米,底宽2.7厘米,厚0.9米,重267克。印文为“宜春县印”四字,阳文小篆。印背四边棱角稍削,印背左上铸正楷“上”字。1985年10月,贵池灌口乡江村东道秋浦河西岸与“萍乡县印”,“豫州留守印”同时出土。宜春县,西汉高帝时置,西晋太康年改宜阳,隋复改为宜春县,唐代属江西袁州。
龙钮铜印龙钮铜印,印面正方形,边长12厘米,厚2厘米。印钮为“戏珠株在”,作伏龙状,高8厘米,重3.6公斤。正面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背刻“唐至德二年敕赐”。该印曾一度遗失,民国10年,青阳人曹佐发现此印并以重金收买送回九华山。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独龙铜印独龙铜印,每边长11.7厘米,厚2.5厘米,重3.6公斤。印钮饰“游龙戏球”图,钮高12.8厘米。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一侧刻“明万历十四年”,一侧刻小楷“地藏利生宝印”。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九龙铜印明代印章,印面正方形,边长10cm,下边厚1.2cm,重3.6公斤,镌饰九龙钮,以一大龙突出,其余八条在作盘踞状,纠缠于大龙周围,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正面篆阳文:“地藏利用宝印”,铭镌“御制”。作为九华山镇山之宝的“九龙金印”因密藏于芜湖广济寺不轻易示人,九 僧人以铜仿制“九龙铜印”以应酬香客,通称“地藏印”。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渔角遂信印”“渔角遂信印”印,青铜质,汉代印章。印面正方形,边长1.65cm,高0.8cm。铸阴文篆书:““渔角遂信印”四字,字口峻深,印文布局富有变化而合章法。印纽作龟形。钮高1cm。该印小巧玲珑,铸造精良。
1990年9月,青阳县南阳乡日新村柯家队出土,现藏青阳县博物馆。
菱形花纹戈菱形花纹戈,春秋晚期青铜兵器。援、胡、刃部及穿下齿稍残。前锋呈三角形,援中起脊,栏侧五穿,内中有三角形穿,援锋至内残长19.1厘米,胡长13厘米,器体镶嵌有黑白相间的菱形花纹,色彩鲜明,光洁无蚀。
1995年,青阳县庙前乡十字窑场出土,系安徽省境内首次发现青铜戈兵器。现藏青阳县文管所。
春秋青铜鼎春秋青铜鼎,春秋时炊具。侈口,宽沿,圆腹,圆底,马蹄形足,两直耳外侈。通高28.6cm,口径27.3cm,耳高7cm,重6kg。中腹部绘一组回纹,直耳两面饰有图案,内为回纹,外为连珠纹。贵池市墩上乡中铺村征集,现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谛听谛听俗称“独角兽”,纯铜铸成。长73cm,高66cm,重约250公斤。其中镌刻铭文“姑苏梅诚吾造”。清永熙年间众姓募化冶铸并敬献给九华山,其作惊回首状,造型逼真。谛听,相传为地藏王金乔觉的坐骑,佛教信徒视为珍定,香客更尊为吉详之物。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百胜炮百胜炮,清代武器,铜质。炮身长77厘米,口径6.5厘米,重50公斤。炮身中部左右各铸一圆形手柄,其上部铸七行楷书铭文,文曰:“第叁拾贰号百胜炮计重码称捌拾捌角力受药十三两合口铁子十六两咸丰四年四月曰倨补按经历张开诚南昌知府史致谔景德镇同知张赋林监造侯补府经历姚镶”等67字,炮名铭文自称。
该炮系清咸丰四年清湘军首领曾国藩为镇压太平 军所用,后湘军遭太平军石达开部痛击惨败,炮身弃入水底,1983年月梅龙港江面打捞时出土。现藏铜陵市文管所。
鎏金铜塔鎏金铜塔,南宋青铜鎏金佛塔,有称“阿育王塔”。因出土于宝塔地宫中,故又称“塔内塔”。塔分刹、座上下两部份,通高32.5厘米,通体鎏金。座呈方形,边长13厘米,四面均镂雕四尊佛像,四角置金翅鸟神,檐子做斜坡面。刹柱立于覆莲刹钵上,上安五重相轮,刹顶作四叶片状圆光,顶部四角为山花蕉叶,上浮雕经变故事,刹高19.8厘米。塔座、塔身和刹柱用插销或合页连接固定,制作精细。与该塔同时出土的还还有铜佛像、银盒、金盒、小金牌、小银牌等。金银牌有铭记,曰:“绍兴贰拾伍年玫月贰拾日”(1155年)。此塔与传世“吴越国王钱弘亻叔敬造八万四千宝塔”形状类似,是否属八万四千宝塔之一,尚不清楚。
1967年6月,青阳县城关镇红旗街宋塔地宫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四)金银玉器
九龙金印九龙金印,黄金质。印面正方形,边长12厘米,高13厘米,下边厚2厘米,重4.25公斤。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铸饰九龙钮。
相传唐肃宗李亨曾经使人以金铸“龙印”。印钮镌蟠虫离龙九条。后世仿造“九龙金印”藏于九华山化城寺以作镇山之宝用。清咸丰同治年间该印被盗。几经周折,光绪丁酉年(1887年),此印重归九华山。为确保金印安全,僧人将印携带下山。几经周折传到芜湖赭山广济寺。现藏于芜湖市民族宗教处。
玉质方印二枚,印面均为正方形,一枚边长8.4厘米,重1.4公斤,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上刻“至德二年”,至德,系唐肃宗李亨年号,至德二年,即757年。据传,此印系江西信士龙田恭敬九华山;另一枚,边长8.9厘米,高8.8厘米,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玉狮方印玉狮方印,二枚,清代印章。一枚,边长11厘米,高8.4厘米,重1.2公斤,上镌饰“雄狮抱球”图。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此印于清咸丰同治间被盗。数十年后,寺们国重建化城寺,见寺前荷花池(即放生池)“放光”,复得此印。另一枚,边长8.9厘米,高10.5厘米,重1.5公斤,上镌饰“雄狮戏球”图,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二枚玉狮印现均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九狮玉印九狮玉印,清代印章,边长9.8厘米,高12厘米,钮镌饰一大母狮,八小幼狮,重1.5公斤,印面镌篆阳文:“南无地藏王菩萨宝印”。现藏九华山化城寺藏经楼。
释迦矣尼玉坐佛释迦矣尼玉坐佛,明代制品,宽55厘米,通高77厘米。玉佛用整块白玉石雕琢而成。佛面额前有一颗绿色宝珠,螺丝状发髻,两耳垂肩,面带微容,结伽坐于椭园形底座上,现藏于九华山甘露寺。
(五)铁器
清代铭文铁权清代铭文铁权,清光绪八年铸制,上窄下宽四等边塔形,通高33.5厘米,上部有拱桥式鼻钮,高8厘米,穿孔经5厘米。重58.65公斤。权四个梯形平面分别铸“光绪八年”、“傅兴顺造”、“桐岸官石且”、“计重壹佰角力”。“光绪八年”,即1882年;“傅兴顺”为铸权作坊工匠姓名;桐岸即今安徽铜陵县大通镇,官石且是清代官方专用的权衡秤角力。壹佰角力,即一百斤,折算体重为59.682公斤(清衡量标准596.82克为一斤),与现在重量59.65公斤相当,该铁权是清代度量衡制度标准实物。
1986年,青阳县文物部门在收购站拣选,现藏青阳县文管所。
太平天国组合兵器太平天国组合兵器,一组计五件:1把大刀、1柄剑、2把短手刀、1柄镗色。均为铁质,稍锈蚀,木质手柄及附件均腐烂。大刀,通长77厘米,刃部长60厘米,一面出刃,宽3—4厘米。剑,能长67厘米,身长53厘米,两面刃,中间起脊,前刃呈竹叶状,宽2.3—2.7厘米,剑身铜铸七柱星,又名“七星剑”。2把短手刀造型雷同,通长51.5厘米,一面刃,柄首呈“D”形”镗钯,通长48厘米,钯身呈八棱柱状,顶部有小园孔,档手器呈“V”字形,按《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最基层单位为“伍”有五人,一名伍长统领四名伍卒。这组兵器与太平军伍卒制编制相符,是研究太平军军事编制以及武器装备情况实物资料。1988年青阳酉华乡出土,现藏青阳县文管所。
(六)书画、经卷
《钟馗像》宣纸本,设色。纵24厘米,横48厘米。末署“云阳于本白写”楷书,下钤朱文“丁本白之印”、“鹤州”二方印。丁本白(?—1761年),字鹤州,新如子。江苏丹阳人。工写真,世传其业,世有丁氏五代肖像画家之称誉。这幅堂轴,以生宣入画,局部设色。钟馗右手执朝笏于胸前,左手按剑于身后,飘髭睁目,似有登仕的喜悦,又有人生的忧思。点画严谨,一笔不拘,设色明快,极其传神。1986年青阳县文物管理所收购入藏。
阿罗汉图立轴,1幅。纵147厘米,横77厘米。上署“画四月阿罗汉一身为镇颠大法师供养”。作者张大千,著名画家,原名爱,号大千。四川内江人。曾于民国16年(1927)游览九华山,并作阿罗汉图赠镇颠和尚。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清康熙卸书“九华圣境”楷书。每字长58厘米,宽40厘米。幅面长192.5厘米,宽95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南巡,三月回銮江宁府时,为九华山佛寺书写并派专人送山。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清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楷书,每字长58厘米,宽41厘米。幅面长212厘米,宽76厘米。书于名贵的蜡黄撒金纸上。现金星已脱落,纸色变成灰黑色,但字和加盖的“御玺”(文曰:“御笔之宝”)完好无损。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巡视江南,应两江总督高晋的请求,为九华山佛寺书写。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明神宗圣旨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颁赐藏经敕谕。1件,谕文写在鹅黄色蜡笺纸上,长86.5厘米,宽40厘米,上有内外方框,宽7.5厘米,框内四周有12条描金飞龙。颁经敕谕,出自朝廷文臣手笔,字迹工整,文词隽永,全文曰:“敕谕九华山地藏寺僧众人等。制曰:联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各要虔诚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联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内宫监太监汉经广表白李宫,斋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月二十四日”。上盖有阳文御玺“广运之宝”。玺玉长11.5厘米,朱色未褪。该件藏经敕谕,为研究九华山佛教史、中国宗教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明《藏经》《藏经》一部,属官廷颁赐《北藏》明万历十四年三月(1586年)神宗朱翊钧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颁赐。谕文“皇帝敕谕地藏寺住持及僧众人,联惟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代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民,不为无助,慈者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命乙刊印续入藏经四十一函,并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颁布本寺,尔等务段庄严持颂,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等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持赐护持以垂永久,钦哉故谕。大明万历十四年三月日”。经谕始藏拱金阁,清嘉庆二年(1797年)不慎于火。悉遭焚化。《藏经》为明正统五年(1440年)刊本,后人整理视其残缺补入万历版本少许,计677函,每函封套长65.5厘米,宽35.5厘米,均以蜀锦硬纸装裱而成,分4处折合,内装经文10卷。其中一函内装汉文版经10卷,梵文版经1卷,藏经共计6771卷。每函卷首印有神说法图和御制年号,卷末印有韦陀像和吉旦年月,每卷经长35厘米,宽13厘米,皆用长66厘米,宽35厘米的白开化纸印制粘折而成,每版5页,每页5行,每行17字,上下印有双边,前后均粘附在硬纸织锦封面上,封面贴有经文标鉴,详分经藏、律藏、论藏三大部分,其函号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流……”字样顺序排列。《藏经》始藏“景命阁”,后移置化城寺藏经楼,分藏四个大藏经柜中。柜高320厘米,宽298厘米,上刻“大乘法宝”四字。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激战清军于九华山,化城寺前殿、中厅、大雄宝殿均毁于兵火,唯后殿藏经楼幸存。今全部藏经清理后置于677个樟木盒中,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血经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抄本,简称《华严经》抄本。全经81卷,均为簿板素绸封面,长33.4厘米,宽12.3厘米,贴楷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标鉴,每卷15张精白宣纸粘合,每张纸长60.5厘米,宽33厘米,上抄经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共折60面,卷首抄“于阗国三藏法门实义难陀译”。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于九华摘星庵(今百岁宫)苦修,一共用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石朱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故有“血经”、“明代血经”之称。崇祯3年(1630年)明毅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为“应身菩萨”,装金供奉。这部“血经”随即被僧尼护如至宝,倍加珍藏。几经战乱,朱色未褪,保存完好,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贝叶经亦称贝叶真经,是古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的译音)树叶上刻成的经文。九华山今存梵文贝叶经二札。一札木夹板上贴有篆文“贝叶真经”标鉴,内藏十叶,每叶长5.2厘米,宽6.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晰,黑色未褪,距叶片两端17厘米处装订小孔,小孔周围未刻经文,夹贝叶经折页上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八日竹禅题跋。另一札夹板上画有黑红二色相间的荷花瓣,内藏73叶,每叶长39厘米,宽5.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黑色未褪,距叶片两端12厘米穿孔处,有线绳贯穿可系可解。据史料记载,宋高僧圆道从西城归来得梵文贝叶经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九华山所藏贝叶经,大约即源于此。但此经传至九华山年代无考。贝叶经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资料。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七)其它
关子钞版、库印关子钞版,南宋钞版,分票面文版、准束力版、尾花版、颁行版四种,均用厚0.4厘米的铅铁合金刻制。关子票面文版,长22.5厘米,高21.5厘米,厚0.5厘米,重1公斤,图文反字阳刻。版首饰如意图,内阑为串形花,底部饰云雷纹。版面中间竖写“壹贯文省”四字,楷书,两侧竖刻行楷共77字:“应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每贯并同见钱七佰七十文足永远转行使如官民户及应干官司去处敢有擅减钱陌以违制论徒二年甚者重作私行其有赍至关子赴榷货务对换金银见钱者听”。上方横额左行楷书“行在榷货务对椿金银见钱关子”13字;准束力版,长18.7厘米,宽13.5厘米,重943克,横额行书“准束力”两字,额下竖阳刻10行楷文,内容是对伪造者所判刑法;颁行版,长14.7厘米,宽5.6厘米,重312克,外围阑框,宽1.4厘米,饰菱纹,中间阳刻楷书:“景定伍年颁行”6字;尾共版,长16厘米,宽7.3厘米,重488克,阳刻素面花瓶居中,周边卷云纹烘托,瓶口有吉祥物。
关子库印,即关子钞库印、关子监造印、国用见钱关子印、关子富富印四种官印,均阳文篆书,内容分别是:“行在榷货换金银见钱关子库印”、“国用见钱关子印”、“金银见钱关子监造检察之印”、“□□□见钱关子富富印”。
关子钞版、库印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为研究中国货币史特别是纸币提供了重要实物史料。1983年东至县首次发现,现藏东至县文物管理所。
明代铭文城墙砖明代铭文城墙砖,系为南京城所造的墙砖。长43厘米,宽21.5厘米,厚12.4厘米。土质细腻,火候高,色青灰、质坚脆。砖两侧模印楷书阳文,分别为“总甲胡伯高甲首沈德济小甲曹德仁窑匠谢妹造砖人夫徐孙轻”;“池州府提调官通判陈翰宗司吏朱促实青阳县提调典史王希览司吏胡枢”。
洪武元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诏令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五省,近30个府,一百多个州、县为建“应天府城”(南京城)烧制城墙砖。这块墙砖出土于青阳县童埠乡常州村一带旧砖窑群,砖小、规格、重量及文字内容与现在南京市保存的明代城墙砖相同。1987年青阳县文管所征集并收藏。
无瑕塑金真身无瑕塑金真身,即明代高僧无一瑕和尚塑金真身。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无瑕和尚圆寂于九华山摘星庵(今百岁宫)。天启六年,弟子慧广等视其颜色如生,全身不化,信为菩萨应身。明崇祯三年(1630年),被敕为“应身菩萨”,建塔涂金供奉,钦赐塔名“莲花宝藏”,赐额“为善最乐”。应身涂金真身现置百岁宫已三百余年,几经火灾,安然无恙。它是九华山目前保存最久的肉身菩萨。
贵池傩戏面具贵池傩戏属于民间的“乡人傩”。主要流行在佛教胜地九华山北麓贵池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里山一带,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剧艺术形式。
贵池傩戏面具,俗称“脸子”,系用柳木、黄杨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形状外凸内凹,眼珠镂空。有“全脸子”、“半脸子”之分。全脸子冠长一尺三寸,戴时遮住整个面部,半脸子略小,长一尺一寸或一尺二寸,只遮住面部的一半。傩戏面具、因地域、家族的不同,其数量、质料、尺寸规定、涂料色彩、功得与佩戴方式而有所不同,十三枚称“十三太保”,十八枚称“十八学士”二十四枚称“二十四诸天”,尚有三十六枚、四十八枚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贵池傩面具大都被破,幸有二十七同具作为破“四旧”展览展品,被彭文廉先生收藏于文化馆天花板上,从而得以保存一来,年代在清道光年间或更早些,其中刘街桃坡一枚皇帝面具,经上海专家鉴定为明代的制品。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主要面具。
皇帝:长33厘米,宽18厘米,木质雕刻,苎麻丝为,温文典雅,一双大耳朵,明代制品。
招魂使者:长18.5厘米,宽6.6厘米,木质形象似乎是人、鬼的综合,黑脸,头戴红边盔,血盆大口,双眼镂空,清光绪年间制品。
番王:又名狄将军,长33.3厘米,宽19.1厘米,木质,头上长角,眉毛倒竖,眼珠暴突,清代制品。
土地:长35.5厘米,宽23厘米,头戴员外帽,稀朗白胡须,大耳下垂,清代制品。
刘文龙:长37.2厘米,宽19.2厘米,头戴黑色小生巾,木质,清代制品。
关公:一双丹凤眼,竖起耳朵,半睁半闭着眼睛,长40.5厘米,宽21厘米,木质,清代制品。
伞童:又名和合,长28.3厘米,宽19.4厘米,鼻梁高直,大大的嘴,牙齿整剂洁白,木质,清代制品。
太阳纹有段石锛太阳纹有段石锛,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工具,页岩质。锛呈等腰梯形,上边长5cm,下边长5.6cm,段长2.1cm,宽体,弧刃,扁薄,通体磨光。锛面正中饰有一直径4.5cm的太阳纹。新石器时期,在生产工具上施“月亮”、“太阳”等纺饰的很少见,这件太阳纹有段石锛,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产和图腾崇拜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世纪七十年代,石埭县莘田乡三义村鸡公岩新石器遗址出土,现藏石埭县文物管理所。
万岁牌万岁牌,1件,长110厘米,50厘米,厚13厘米。顶部镂刻“二龙戏珠”,珠球上镌佛一尊。两侧镂刻飞龙数条,中部立有牌位,刻“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九字,下方底座镂刻“百马驮经”、“雄狮戏球”图。此牌系明代九华僧人请工匠用优质花岗岩雕琢镂刻而成的祝寿牌,献给明朝当代皇帝,后因故未进京朝贡。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北宋南阳滕氏娘墓铭北宋南阳滕氏娘墓铭,灰砂石质,长方形,长42厘米,宽33厘米,厚4.5厘米,上刻阴文楷书,满行15字,共259字。这是尚书祠部员外滕宗谅之女墓铭,滕宗谅撰书,吴遂刻,现志石完好。附墓铭如下:
故南阳滕宗氏四娘墓铭父尚书祠部员外郎宗谅述。
余之爱女,小字太平姐,天圣戊辰岁六月十九日生于当涂之邑署,景甲戌年九月初五日亡于金波之私第。齿于诸孙中,特荷永宁太君之钟爱,自衤强衤保迄能言,提携鞠育,未尝离怀,诵歌诗数百章,记佛经十余本,凡一闻见,宛若素习,风格端丽,言动都雅,殊无娇稚之气,虽策竹聚沙之口,皆有标度。善伺颜色,举合时意,故庭户之间,亲友之间,悉目睹而心悦矣。呜呼!苗而不秀,岂命矣夫!越三年丙子,余起于贬所,临秣陵郡事,亟假官舟发载于陈桥之族殡,陪葬于九华之寿馆,既十月壬寅之日也。永宁太君亦临送之,情爱之重兹可见矣。铭曰:
缘合即聚,缘散即离,合散之理,何其速兮,悲者爱女,不复见之。
镌字人:吴遂
(二)陶瓷器
青釉人物谷仓罐西晋早期瓷质明器。通高32厘米。胎体厚重,灰白色。腹上部施青绿釉。器主体作五联罐,中间大罐平底、深腹、丰肩,罐形口,肩上有四小罐,其间堆贴四组人物塑像:第一组为舞乐六人,一人弹琴;二人吹箫击鼓;二人歌舞;一人昂首抬腿,左臂上举,右手置嘴侧,似纵情喊状。第二组厨事四人,一人坐在案前切割食物,一人提壶倒水,一个童子匐状抬手向俎,另一人托盘伸向童子,示意取食。第三组为宰羊三人,二人分执羊腿,一人持刀宰羊。第四组有三人,中坐者刺鱼,右坐者执杵舂臼,左立一人作进食状。这些人物塑像或戴夹顶,无宝形帽,或系巾帻,均为高鼻窄颊胡人形,形态生动,情趣盎然。该器五罐相连,象征“五谷丰登”,人物群塑寓“余(刺鱼)、乐(舞乐)、富(厨事)、祥(宰羊)”的吉祥喻意,其造型与人物塑像两者在表达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它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社会生产、陪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987年6月青阳县庙前乡新发村西晋墓出土。现藏青阳县文物管理所。青釉莲花方耳罐南北朝时期盛器,直口、圆肩、鼓腹、平底。顶盖四周饰五个莲花瓣。通高24.2厘米,口径11.1厘米,腹经21.1厘米,底径11.9厘米。口下3.3厘米处饰弦纹两道,弦纹上安置6个相对称的小方耳。每个方耳均开有1.5厘米宽的洞眼,便于贯索提携。口下弦纹到腹部9.7厘米处,一道粗弦纹,把腹部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四周饰10个莲花瓣图案。该罐通体施青绿色釉,釉层厚薄不匀。莲化,佛教的象征物,该器的出土,反映出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情景。1983年安徽贵池阮桥乡出土。今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青瓷豆托五足炉隋代焚香供具。通高11.5厘米。该炉由上下两部份组成。器下部为豆形器,豆盘口沿稍外撇,深1.8厘米;豆把较矮,长1.5厘米;足呈喇叭形,直径8.6厘米。上部为炉,五兽形足均距离地立在豆盘中部。碗盏式炉膛,唇口,腹深4厘米。炉外腹饰有五道浅宽的弦纹。胎呈米黄色,胎体敦厚。除圈足外,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黄中泛青,透明莹润,玻璃质感强。局部厚釉处呈暗绿色。釉面有细裂片,该炉造型别致,是件难得的青瓷作品。1981年青阳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入藏。
莲花口瓷盘元代瓷器。盘口直径24.7厘米,高5.6厘米。敞口、折沿。盘沿口外形如9瓣莲花,盘心饰折枝牡丹花。底高1.1厘米,底径9.5厘米,底下面有明显的旋轮纹,并有长3.4厘米,宽2—2.6厘米的椭圆形赭色斑点。通体内外施黄绿色釉,色泽浓艳,有细小开片。盘胎厚重,花纹简洁美观,元代特色鲜明。1983年8月贵池市铜山乡出土。现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带座青花供瓶元代釉下彩瓷佛事供器。直口,细长颈,口颈相联,颈中部有宽0.8厘米、厚0.2厘米的圆形平出脊圈,由上至下渐粗。溜肩,腹下微收,宽圈足稍外撇,足内凹。瓶高19.5厘米,腹径7.8厘米,底径4.5厘米。瓶座为筒鼓式,宽唇平折沿,边缘外呈棱花形,座颈部为束腰六边形,座身镂雕成六柱五面空的花窗,座底为莲花形圈足,足径7.9厘米,带座通高26厘米。胎质洁白细腻,青花釉色润厚明艳。瓶体纹饰图案分三组:颈上半部绘三瓣蕉叶纹;下半部为三朵蘑茹状云纹;瓶腹部主体纹饰为三只玉兔、槐柳、山石和灵芝等,三只玉兔形态各异,生动逼真。腹的上下部各饰一圈卷草纹,再加之单线勾勒卷草纹饰底座的衬托,整个画面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疏不空虚,密不迫塞,潇酒逸趣。1984年青阳县庙前乡团结村出土,共一对。现藏青阳县文管所。
(三)青铜器嘉禾五年镜三国吴青铜照面用具。嘉禾五年即公元236年,镜以纪年而名。镜呈圆形,径10.1厘米,边厚2.5厘米,重155克。镜背中框为兽面半球形纽,高0.7厘米。纽有圆孔。镜内光洁微凸,镜背纹饰较清晰。纹饰分内外两区:外区为一圈内凹的铭文带,带宽0.8厘米,文曰:“吴王二口口嘉禾五年正月十七日安口造口四口竟口者万寿口口口口口”,近外缘有一周三角锯齿纹饰,宽0.4厘米。内区饰:“·国·兀·目”为组合的一周图案,主体饰首尾相依的高浮雕神兽多个,动态各异,伏于圆纽周围,极有艺术感染力。1988年贵池晏塘乡出土,现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大型蜂蝶牡丹镜唐代青铜照面用具。镜体硕大厚重,径31厘米,重2.7公斤。圆形,凸棱缘,半球钮。钮穿旁对称饰二枝上蓬的牡丹花,上有缠枝葡萄。钮下方有一簇鸡冠花。繁花茂叶间点缀31只蜂蝶飞翔,喧舞翔绕,趣味盎然。整个图案寓有“封牒加官、富贵绵延”的吉祥喻意。1981年青阳县文物普查时收购。现藏青阳县文物管理所
真子飞霜镜唐代青铜照面用具。直径24厘米,重1.12公斤。葵花形,拱形纽,镜面平滑,背铸浅浮雕图案。钮孔右边一人背依修竹端坐弹琴,前有几案,案置香炉、书册。左边树下凤鸟伴琴起舞。钮下方一荷池,池中伸出一柄荷叶,叶面宽大,圈托镜钮形成钮座。上方三道水平凸横线间饰有祥云缭绕的山岳半月,云下十字方形格内楷书“真子飞霜”四字。1981年青阳县三增晚唐墓出土。现藏青阳县文物管理所。铜塔高24厘米,座底径14厘米,重1.3公斤。其形制与印度“仰光塔”一致。1955年,缅甸国赠中国佛教代表团,由义方法师带到九华山。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牛首耳青铜商末周初时期青铜盛酒用具。高37.5厘米,口径16厘米。侈口折沿,颈部略内收,溜肩,鼓腹下收,小圈足。肩及腹下一侧均作牛首形耳与鼻。颈与肩部饰弦纹两道,圆肩上饰有一周夔龙纹和乳浮涡纹相同的纹带,六个涡纹将纹带上的夔龙纹分成八组,云雷纹衬底。1975年于东至梅城河赤头段出土。现藏东至县文物管理所。
池州铭文镜六出葵花形,小园纽,纽残,无纽座。纽右侧置长方形框,框内铭文两行:“池州叶家炼铜照子”八这了,素缘。直径11.5cm,边厚0.2cm。1994年8月,贵池市杏花村石灰石公园建房时出土,现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半两铜钱范秦代铸造的铜质母范。2件2式,均为长方形。Ⅰ式范:长22.5厘米,下宽15.7厘米,肩宽15.3厘米,边厚0.9厘米,重2.4公斤。范面由两道浇铸沟分开,两边各一行,每行六个钱槽。中间两行并列,每行5个钱槽;两行顶部有一钱槽。全范计23个钱槽。钱槽径3.1—3.2厘米,方孔,孔径0.9厘米,无内外廓。钱文曰:“半两”,篆体阴文反书。范背面有长方形提耳一对,两耳相距10.7厘米,上耳宽4.5厘米,下耳宽5.4厘米。Ⅱ式范:长22.8厘米,底宽13.5厘米,肩宽14.2厘米,重1.52公斤。范面有两道浇铸沟分开,中间为一行,两边各一行。每行5个钱槽,共计15个钱槽。钱槽的钱形腔,钱文如1式同。浇铸口上宽8.1厘米,下宽9.4厘米。背面两耳相距10.5厘米。耳宽4厘米,高2.41厘米。两钱范保存完好,是研究秦代江南“半两”钱币铸造的极为珍贵实物资料。1980年10月贵池灌口乡江村东首(秋浦河西岸)出土。现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豫州留守印唐代官印。青铜质,方座,边长5.4厘米,厚1.2厘米,通高3.2厘米。台钮,呈梯形,高1.8厘米。印面铸“豫州留守印”五字,阳文小篆。豫州,唐代武德年间初置,治所今河南汝南县。天宝元宝年(742)改汝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豫州,宝应元年(762年)改为蔡州。留守,官名。隋唐时代皇帝出京时,指定新王或大臣留守,即京城留守,皇帝陪都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官兼任,豫州留守属于后一类。1985年10月贵池灌口乡江村东首秋浦河西岸出土。现藏贵池县文物管理所。
萍乡县印萍乡县印,唐代官印,铜质。方座,边长5.4厘米,厚1.6厘米,重238克。纽、印面稍残,印背四周棱角稍削。背左上铸楷书“上”字。印文曰:“萍乡县印”,阳文小篆。1985年6月,贵池灌口乡江村首秋浦河西岸与“宜春县印”“豫州留守印”同时出土。
萍乡县,三国吴时置宜春县(今江西萍乡县东),唐代为萍乡县,隶属江西袁州。该印现藏贵池市文管所。
宜春县印宜春县印,唐代官印,铜质。方座,边长5.4厘米,厚1.5厘米,通高4.1厘米,钮呈半椭园形,高2.6厘米,底宽2.7厘米,厚0.9米,重267克。印文为“宜春县印”四字,阳文小篆。印背四边棱角稍削,印背左上铸正楷“上”字。1985年10月,贵池灌口乡江村东道秋浦河西岸与“萍乡县印”,“豫州留守印”同时出土。宜春县,西汉高帝时置,西晋太康年改宜阳,隋复改为宜春县,唐代属江西袁州。
龙钮铜印龙钮铜印,印面正方形,边长12厘米,厚2厘米。印钮为“戏珠株在”,作伏龙状,高8厘米,重3.6公斤。正面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背刻“唐至德二年敕赐”。该印曾一度遗失,民国10年,青阳人曹佐发现此印并以重金收买送回九华山。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独龙铜印独龙铜印,每边长11.7厘米,厚2.5厘米,重3.6公斤。印钮饰“游龙戏球”图,钮高12.8厘米。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一侧刻“明万历十四年”,一侧刻小楷“地藏利生宝印”。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九龙铜印明代印章,印面正方形,边长10cm,下边厚1.2cm,重3.6公斤,镌饰九龙钮,以一大龙突出,其余八条在作盘踞状,纠缠于大龙周围,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正面篆阳文:“地藏利用宝印”,铭镌“御制”。作为九华山镇山之宝的“九龙金印”因密藏于芜湖广济寺不轻易示人,九 僧人以铜仿制“九龙铜印”以应酬香客,通称“地藏印”。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渔角遂信印”“渔角遂信印”印,青铜质,汉代印章。印面正方形,边长1.65cm,高0.8cm。铸阴文篆书:““渔角遂信印”四字,字口峻深,印文布局富有变化而合章法。印纽作龟形。钮高1cm。该印小巧玲珑,铸造精良。
1990年9月,青阳县南阳乡日新村柯家队出土,现藏青阳县博物馆。
菱形花纹戈菱形花纹戈,春秋晚期青铜兵器。援、胡、刃部及穿下齿稍残。前锋呈三角形,援中起脊,栏侧五穿,内中有三角形穿,援锋至内残长19.1厘米,胡长13厘米,器体镶嵌有黑白相间的菱形花纹,色彩鲜明,光洁无蚀。
1995年,青阳县庙前乡十字窑场出土,系安徽省境内首次发现青铜戈兵器。现藏青阳县文管所。
春秋青铜鼎春秋青铜鼎,春秋时炊具。侈口,宽沿,圆腹,圆底,马蹄形足,两直耳外侈。通高28.6cm,口径27.3cm,耳高7cm,重6kg。中腹部绘一组回纹,直耳两面饰有图案,内为回纹,外为连珠纹。贵池市墩上乡中铺村征集,现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
谛听谛听俗称“独角兽”,纯铜铸成。长73cm,高66cm,重约250公斤。其中镌刻铭文“姑苏梅诚吾造”。清永熙年间众姓募化冶铸并敬献给九华山,其作惊回首状,造型逼真。谛听,相传为地藏王金乔觉的坐骑,佛教信徒视为珍定,香客更尊为吉详之物。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百胜炮百胜炮,清代武器,铜质。炮身长77厘米,口径6.5厘米,重50公斤。炮身中部左右各铸一圆形手柄,其上部铸七行楷书铭文,文曰:“第叁拾贰号百胜炮计重码称捌拾捌角力受药十三两合口铁子十六两咸丰四年四月曰倨补按经历张开诚南昌知府史致谔景德镇同知张赋林监造侯补府经历姚镶”等67字,炮名铭文自称。
该炮系清咸丰四年清湘军首领曾国藩为镇压太平 军所用,后湘军遭太平军石达开部痛击惨败,炮身弃入水底,1983年月梅龙港江面打捞时出土。现藏铜陵市文管所。
鎏金铜塔鎏金铜塔,南宋青铜鎏金佛塔,有称“阿育王塔”。因出土于宝塔地宫中,故又称“塔内塔”。塔分刹、座上下两部份,通高32.5厘米,通体鎏金。座呈方形,边长13厘米,四面均镂雕四尊佛像,四角置金翅鸟神,檐子做斜坡面。刹柱立于覆莲刹钵上,上安五重相轮,刹顶作四叶片状圆光,顶部四角为山花蕉叶,上浮雕经变故事,刹高19.8厘米。塔座、塔身和刹柱用插销或合页连接固定,制作精细。与该塔同时出土的还还有铜佛像、银盒、金盒、小金牌、小银牌等。金银牌有铭记,曰:“绍兴贰拾伍年玫月贰拾日”(1155年)。此塔与传世“吴越国王钱弘亻叔敬造八万四千宝塔”形状类似,是否属八万四千宝塔之一,尚不清楚。
1967年6月,青阳县城关镇红旗街宋塔地宫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四)金银玉器
九龙金印九龙金印,黄金质。印面正方形,边长12厘米,高13厘米,下边厚2厘米,重4.25公斤。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铸饰九龙钮。
相传唐肃宗李亨曾经使人以金铸“龙印”。印钮镌蟠虫离龙九条。后世仿造“九龙金印”藏于九华山化城寺以作镇山之宝用。清咸丰同治年间该印被盗。几经周折,光绪丁酉年(1887年),此印重归九华山。为确保金印安全,僧人将印携带下山。几经周折传到芜湖赭山广济寺。现藏于芜湖市民族宗教处。
玉质方印二枚,印面均为正方形,一枚边长8.4厘米,重1.4公斤,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上刻“至德二年”,至德,系唐肃宗李亨年号,至德二年,即757年。据传,此印系江西信士龙田恭敬九华山;另一枚,边长8.9厘米,高8.8厘米,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玉狮方印玉狮方印,二枚,清代印章。一枚,边长11厘米,高8.4厘米,重1.2公斤,上镌饰“雄狮抱球”图。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此印于清咸丰同治间被盗。数十年后,寺们国重建化城寺,见寺前荷花池(即放生池)“放光”,复得此印。另一枚,边长8.9厘米,高10.5厘米,重1.5公斤,上镌饰“雄狮戏球”图,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二枚玉狮印现均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九狮玉印九狮玉印,清代印章,边长9.8厘米,高12厘米,钮镌饰一大母狮,八小幼狮,重1.5公斤,印面镌篆阳文:“南无地藏王菩萨宝印”。现藏九华山化城寺藏经楼。
释迦矣尼玉坐佛释迦矣尼玉坐佛,明代制品,宽55厘米,通高77厘米。玉佛用整块白玉石雕琢而成。佛面额前有一颗绿色宝珠,螺丝状发髻,两耳垂肩,面带微容,结伽坐于椭园形底座上,现藏于九华山甘露寺。
(五)铁器
清代铭文铁权清代铭文铁权,清光绪八年铸制,上窄下宽四等边塔形,通高33.5厘米,上部有拱桥式鼻钮,高8厘米,穿孔经5厘米。重58.65公斤。权四个梯形平面分别铸“光绪八年”、“傅兴顺造”、“桐岸官石且”、“计重壹佰角力”。“光绪八年”,即1882年;“傅兴顺”为铸权作坊工匠姓名;桐岸即今安徽铜陵县大通镇,官石且是清代官方专用的权衡秤角力。壹佰角力,即一百斤,折算体重为59.682公斤(清衡量标准596.82克为一斤),与现在重量59.65公斤相当,该铁权是清代度量衡制度标准实物。
1986年,青阳县文物部门在收购站拣选,现藏青阳县文管所。
太平天国组合兵器太平天国组合兵器,一组计五件:1把大刀、1柄剑、2把短手刀、1柄镗色。均为铁质,稍锈蚀,木质手柄及附件均腐烂。大刀,通长77厘米,刃部长60厘米,一面出刃,宽3—4厘米。剑,能长67厘米,身长53厘米,两面刃,中间起脊,前刃呈竹叶状,宽2.3—2.7厘米,剑身铜铸七柱星,又名“七星剑”。2把短手刀造型雷同,通长51.5厘米,一面刃,柄首呈“D”形”镗钯,通长48厘米,钯身呈八棱柱状,顶部有小园孔,档手器呈“V”字形,按《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最基层单位为“伍”有五人,一名伍长统领四名伍卒。这组兵器与太平军伍卒制编制相符,是研究太平军军事编制以及武器装备情况实物资料。1988年青阳酉华乡出土,现藏青阳县文管所。
(六)书画、经卷
《钟馗像》宣纸本,设色。纵24厘米,横48厘米。末署“云阳于本白写”楷书,下钤朱文“丁本白之印”、“鹤州”二方印。丁本白(?—1761年),字鹤州,新如子。江苏丹阳人。工写真,世传其业,世有丁氏五代肖像画家之称誉。这幅堂轴,以生宣入画,局部设色。钟馗右手执朝笏于胸前,左手按剑于身后,飘髭睁目,似有登仕的喜悦,又有人生的忧思。点画严谨,一笔不拘,设色明快,极其传神。1986年青阳县文物管理所收购入藏。
阿罗汉图立轴,1幅。纵147厘米,横77厘米。上署“画四月阿罗汉一身为镇颠大法师供养”。作者张大千,著名画家,原名爱,号大千。四川内江人。曾于民国16年(1927)游览九华山,并作阿罗汉图赠镇颠和尚。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清康熙卸书“九华圣境”楷书。每字长58厘米,宽40厘米。幅面长192.5厘米,宽95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南巡,三月回銮江宁府时,为九华山佛寺书写并派专人送山。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清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楷书,每字长58厘米,宽41厘米。幅面长212厘米,宽76厘米。书于名贵的蜡黄撒金纸上。现金星已脱落,纸色变成灰黑色,但字和加盖的“御玺”(文曰:“御笔之宝”)完好无损。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巡视江南,应两江总督高晋的请求,为九华山佛寺书写。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明神宗圣旨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颁赐藏经敕谕。1件,谕文写在鹅黄色蜡笺纸上,长86.5厘米,宽40厘米,上有内外方框,宽7.5厘米,框内四周有12条描金飞龙。颁经敕谕,出自朝廷文臣手笔,字迹工整,文词隽永,全文曰:“敕谕九华山地藏寺僧众人等。制曰:联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各要虔诚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联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内宫监太监汉经广表白李宫,斋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月二十四日”。上盖有阳文御玺“广运之宝”。玺玉长11.5厘米,朱色未褪。该件藏经敕谕,为研究九华山佛教史、中国宗教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明《藏经》《藏经》一部,属官廷颁赐《北藏》明万历十四年三月(1586年)神宗朱翊钧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颁赐。谕文“皇帝敕谕地藏寺住持及僧众人,联惟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代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民,不为无助,慈者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命乙刊印续入藏经四十一函,并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颁布本寺,尔等务段庄严持颂,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等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持赐护持以垂永久,钦哉故谕。大明万历十四年三月日”。经谕始藏拱金阁,清嘉庆二年(1797年)不慎于火。悉遭焚化。《藏经》为明正统五年(1440年)刊本,后人整理视其残缺补入万历版本少许,计677函,每函封套长65.5厘米,宽35.5厘米,均以蜀锦硬纸装裱而成,分4处折合,内装经文10卷。其中一函内装汉文版经10卷,梵文版经1卷,藏经共计6771卷。每函卷首印有神说法图和御制年号,卷末印有韦陀像和吉旦年月,每卷经长35厘米,宽13厘米,皆用长66厘米,宽35厘米的白开化纸印制粘折而成,每版5页,每页5行,每行17字,上下印有双边,前后均粘附在硬纸织锦封面上,封面贴有经文标鉴,详分经藏、律藏、论藏三大部分,其函号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流……”字样顺序排列。《藏经》始藏“景命阁”,后移置化城寺藏经楼,分藏四个大藏经柜中。柜高320厘米,宽298厘米,上刻“大乘法宝”四字。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激战清军于九华山,化城寺前殿、中厅、大雄宝殿均毁于兵火,唯后殿藏经楼幸存。今全部藏经清理后置于677个樟木盒中,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血经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抄本,简称《华严经》抄本。全经81卷,均为簿板素绸封面,长33.4厘米,宽12.3厘米,贴楷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标鉴,每卷15张精白宣纸粘合,每张纸长60.5厘米,宽33厘米,上抄经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共折60面,卷首抄“于阗国三藏法门实义难陀译”。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于九华摘星庵(今百岁宫)苦修,一共用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石朱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故有“血经”、“明代血经”之称。崇祯3年(1630年)明毅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为“应身菩萨”,装金供奉。这部“血经”随即被僧尼护如至宝,倍加珍藏。几经战乱,朱色未褪,保存完好,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贝叶经亦称贝叶真经,是古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的译音)树叶上刻成的经文。九华山今存梵文贝叶经二札。一札木夹板上贴有篆文“贝叶真经”标鉴,内藏十叶,每叶长5.2厘米,宽6.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晰,黑色未褪,距叶片两端17厘米处装订小孔,小孔周围未刻经文,夹贝叶经折页上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八日竹禅题跋。另一札夹板上画有黑红二色相间的荷花瓣,内藏73叶,每叶长39厘米,宽5.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黑色未褪,距叶片两端12厘米穿孔处,有线绳贯穿可系可解。据史料记载,宋高僧圆道从西城归来得梵文贝叶经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九华山所藏贝叶经,大约即源于此。但此经传至九华山年代无考。贝叶经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资料。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七)其它
关子钞版、库印关子钞版,南宋钞版,分票面文版、准束力版、尾花版、颁行版四种,均用厚0.4厘米的铅铁合金刻制。关子票面文版,长22.5厘米,高21.5厘米,厚0.5厘米,重1公斤,图文反字阳刻。版首饰如意图,内阑为串形花,底部饰云雷纹。版面中间竖写“壹贯文省”四字,楷书,两侧竖刻行楷共77字:“应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每贯并同见钱七佰七十文足永远转行使如官民户及应干官司去处敢有擅减钱陌以违制论徒二年甚者重作私行其有赍至关子赴榷货务对换金银见钱者听”。上方横额左行楷书“行在榷货务对椿金银见钱关子”13字;准束力版,长18.7厘米,宽13.5厘米,重943克,横额行书“准束力”两字,额下竖阳刻10行楷文,内容是对伪造者所判刑法;颁行版,长14.7厘米,宽5.6厘米,重312克,外围阑框,宽1.4厘米,饰菱纹,中间阳刻楷书:“景定伍年颁行”6字;尾共版,长16厘米,宽7.3厘米,重488克,阳刻素面花瓶居中,周边卷云纹烘托,瓶口有吉祥物。
关子库印,即关子钞库印、关子监造印、国用见钱关子印、关子富富印四种官印,均阳文篆书,内容分别是:“行在榷货换金银见钱关子库印”、“国用见钱关子印”、“金银见钱关子监造检察之印”、“□□□见钱关子富富印”。
关子钞版、库印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为研究中国货币史特别是纸币提供了重要实物史料。1983年东至县首次发现,现藏东至县文物管理所。
明代铭文城墙砖明代铭文城墙砖,系为南京城所造的墙砖。长43厘米,宽21.5厘米,厚12.4厘米。土质细腻,火候高,色青灰、质坚脆。砖两侧模印楷书阳文,分别为“总甲胡伯高甲首沈德济小甲曹德仁窑匠谢妹造砖人夫徐孙轻”;“池州府提调官通判陈翰宗司吏朱促实青阳县提调典史王希览司吏胡枢”。
洪武元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诏令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五省,近30个府,一百多个州、县为建“应天府城”(南京城)烧制城墙砖。这块墙砖出土于青阳县童埠乡常州村一带旧砖窑群,砖小、规格、重量及文字内容与现在南京市保存的明代城墙砖相同。1987年青阳县文管所征集并收藏。
无瑕塑金真身无瑕塑金真身,即明代高僧无一瑕和尚塑金真身。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无瑕和尚圆寂于九华山摘星庵(今百岁宫)。天启六年,弟子慧广等视其颜色如生,全身不化,信为菩萨应身。明崇祯三年(1630年),被敕为“应身菩萨”,建塔涂金供奉,钦赐塔名“莲花宝藏”,赐额“为善最乐”。应身涂金真身现置百岁宫已三百余年,几经火灾,安然无恙。它是九华山目前保存最久的肉身菩萨。
贵池傩戏面具贵池傩戏属于民间的“乡人傩”。主要流行在佛教胜地九华山北麓贵池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里山一带,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剧艺术形式。
贵池傩戏面具,俗称“脸子”,系用柳木、黄杨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形状外凸内凹,眼珠镂空。有“全脸子”、“半脸子”之分。全脸子冠长一尺三寸,戴时遮住整个面部,半脸子略小,长一尺一寸或一尺二寸,只遮住面部的一半。傩戏面具、因地域、家族的不同,其数量、质料、尺寸规定、涂料色彩、功得与佩戴方式而有所不同,十三枚称“十三太保”,十八枚称“十八学士”二十四枚称“二十四诸天”,尚有三十六枚、四十八枚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贵池傩面具大都被破,幸有二十七同具作为破“四旧”展览展品,被彭文廉先生收藏于文化馆天花板上,从而得以保存一来,年代在清道光年间或更早些,其中刘街桃坡一枚皇帝面具,经上海专家鉴定为明代的制品。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主要面具。
皇帝:长33厘米,宽18厘米,木质雕刻,苎麻丝为,温文典雅,一双大耳朵,明代制品。
招魂使者:长18.5厘米,宽6.6厘米,木质形象似乎是人、鬼的综合,黑脸,头戴红边盔,血盆大口,双眼镂空,清光绪年间制品。
番王:又名狄将军,长33.3厘米,宽19.1厘米,木质,头上长角,眉毛倒竖,眼珠暴突,清代制品。
土地:长35.5厘米,宽23厘米,头戴员外帽,稀朗白胡须,大耳下垂,清代制品。
刘文龙:长37.2厘米,宽19.2厘米,头戴黑色小生巾,木质,清代制品。
关公:一双丹凤眼,竖起耳朵,半睁半闭着眼睛,长40.5厘米,宽21厘米,木质,清代制品。
伞童:又名和合,长28.3厘米,宽19.4厘米,鼻梁高直,大大的嘴,牙齿整剂洁白,木质,清代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