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清代、民国安徽外事机构
一、清代安徽外事机构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在外国势力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恢复了对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区的统治。鉴于外国传教士等势力已经进入安徽,清廷决定安徽省设安庐滁和道,简称安庐道,道署设于安庆,兼理洋务。安庐道设立后,外国传教士来皖建堂传教以及所引起的教案日益增加,在处理有关事务中,安庐道处处受到外国势力的牵制和威胁。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安庆教案发生,民众围攻英法教堂和教士,英国教士前往安庐道署要求保护,但英法教堂仍被捣毁。事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照会清政府,声称安庐道刘传祺等地方官未尽保护洋人职责,“惩尤其重”,要求将其革职。在英法的压力下,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示,“安徽省府官员未能事先预知防范,实有疏忽之咎”,故“加以申饬”。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决定开辟安徽芜湖等4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在芜湖建英国领事馆,开辟租界。安徽门户正式被外国打开。同样,安徽巡抚裕禄上奏朝廷,请在安徽设立洋务局,专门处理洋务。清廷批准裕禄建议,安徽洋务局随之建立。洋务局以熟悉对外交涉事务的候补道台主持事务,称之为坐办。洋务局下设翻译2人,应对2人,差遣4人,协同安庐道办理对外交涉。
光绪三年,芜湖海关成立,名义上归芜湖常关道节制。故,芜湖关道亦为安徽办理对外事务的主要机构之一。通常,皖南地区洋务归芜湖关道(由宁池太广道,简称皖南道兼任)负责处理,皖北地区洋务则由安庐道办理。
二、民国时期安徽外事机构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在武昌起义胜利的鼓舞下,安徽各地纷纷响应。十一月九日,芜湖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设11部(厅),其中包括外交部,赵仲平出任外交部长。
在芜湖独立前1日,省城安庆亦宣布安徽独立,成立安徽维持统一机关处,统一主持安徽内政外交,之后推举孙毓筠为都督,成立军政府,统一全省军令。
民国元年(1912年)4月,孙毓筠辞去都督职务,5月,柏文蔚接任安徽都督,颁布《皖都督府临时官制》,其第四章第65条、72条规定,都督府设立外交局,执掌安徽一切外交事项。首届外交局机构及人员见表1—1—11。

民国2年(1913年),安徽根据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命令,废除外交局机构,建“外交部特派安徽交涉员公署”。从民国2年至民国17年11月,历任外交部特派安徽交涉员见表1—1—12。

民国22年6月,根据国民政府的指示,安徽在外交部特派安徽交涉员公署被取消后,在省政府秘书处下设交际科,负责处理对外交涉。民国28年,安徽省政府秘书处设第一科,负责“填发护照、外侨保护”等事宜。
此外,民国期间安徽一般对外交涉事务则由分管机构分别负责。如安徽教育厅负责出国留洋学生的派遣、经费、管理;警察厅负责处理涉外民事、刑事纠纷;外侨管理、登记、外侨房地产权交涉则一般由省民政厅办理。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决定开辟安徽芜湖等4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在芜湖建英国领事馆,开辟租界。安徽门户正式被外国打开。同样,安徽巡抚裕禄上奏朝廷,请在安徽设立洋务局,专门处理洋务。清廷批准裕禄建议,安徽洋务局随之建立。洋务局以熟悉对外交涉事务的候补道台主持事务,称之为坐办。洋务局下设翻译2人,应对2人,差遣4人,协同安庐道办理对外交涉。
光绪三年,芜湖海关成立,名义上归芜湖常关道节制。故,芜湖关道亦为安徽办理对外事务的主要机构之一。通常,皖南地区洋务归芜湖关道(由宁池太广道,简称皖南道兼任)负责处理,皖北地区洋务则由安庐道办理。
二、民国时期安徽外事机构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在武昌起义胜利的鼓舞下,安徽各地纷纷响应。十一月九日,芜湖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设11部(厅),其中包括外交部,赵仲平出任外交部长。
在芜湖独立前1日,省城安庆亦宣布安徽独立,成立安徽维持统一机关处,统一主持安徽内政外交,之后推举孙毓筠为都督,成立军政府,统一全省军令。
民国元年(1912年)4月,孙毓筠辞去都督职务,5月,柏文蔚接任安徽都督,颁布《皖都督府临时官制》,其第四章第65条、72条规定,都督府设立外交局,执掌安徽一切外交事项。首届外交局机构及人员见表1—1—11。

民国2年(1913年),安徽根据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命令,废除外交局机构,建“外交部特派安徽交涉员公署”。从民国2年至民国17年11月,历任外交部特派安徽交涉员见表1—1—12。

民国22年6月,根据国民政府的指示,安徽在外交部特派安徽交涉员公署被取消后,在省政府秘书处下设交际科,负责处理对外交涉。民国28年,安徽省政府秘书处设第一科,负责“填发护照、外侨保护”等事宜。
此外,民国期间安徽一般对外交涉事务则由分管机构分别负责。如安徽教育厅负责出国留洋学生的派遣、经费、管理;警察厅负责处理涉外民事、刑事纠纷;外侨管理、登记、外侨房地产权交涉则一般由省民政厅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