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英国、日本在皖领事机构
一、英国驻芜湖领事馆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在开辟芜湖为对外通商口岸的同时,亦规定“随由中国议准在于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作为领事官驻扎处所”。
光绪三年,英国在芜湖租赁范罗山建造楼房,作为领事馆,并任命达文波为英国驻芜湖首任领事。
英国驻芜湖领事馆设立后,遂成为英帝国主义在皖政治、经济势力的总代理。英国驻芜湖领事秉承英国政府旨意,多次粗暴干涉安徽地方事务,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光绪十一年,合肥教案发生,英国教士卜罗柏在合肥被殴。英国驻芜湖领事照会两江总督兼南江大臣曾国荃,要求安徽官府惩治凶手,赔偿损失。光绪十二年,英国驻芜湖领事司格达(B·C·G Scott)屡屡包庇英、华鸦片贩子,在皖大肆走私鸦片,导致鸦片大量涌入安徽。芜湖关道梁钦辰等要求清廷对英领事包庇走私鸦片一事进行交涉,但无结果。光绪十七年,芜湖教案发生,大群民众冲击英国领事馆、芜湖海关税务司署,英国驻芜湖领事仓皇逃走。事后,英领事向清廷交涉,要求派兵镇压,惩办“凶犯”,英国驻华公使联合法美等8国公使联名向清廷提出抗议。光绪二十七年,英国商人凯约翰非法攫取铜官山矿勘探及开采权,遭到安徽官府和绅商的坚决反对。英国驻芜湖领事孙德雅不分是非曲直,包庇凯约翰,与安徽省政府和清廷多次交涉,试图维护英商凯约翰的非法权利。
从光绪三年英国驻芜湖领事馆开设到清朝灭亡的34年间,英国派驻芜湖领事共12人,见表1—1—9。


民国时期,英国驻芜湖领事继续干涉安徽地方事务。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厉行禁烟,查获英船走私鸦片7箱20包,毅然将7箱鸦片当众焚毁。英国驻芜湖领事与英国驻沪总领事悍然对安徽省政府和人民进行威胁,要求赔偿被焚鸦片。由于担心中国人民的报复,英国政府遂决定派遣停泊芜湖江面上的英国军舰的水兵,在夜间守卫英国驻芜湖领事馆。“五卅”运动期间,安徽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爆发大规模反对英日帝国主义运动,进行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英国驻芜湖领事积极活动,向安徽省政府进行威胁,扬言要对“抵制英货运动”进行报复。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芜湖,英国驻芜湖领事馆权势日益下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开战,英国驻芜湖领事馆遂被日本军队占领。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芜湖海关,芜湖租界亦不复存在,芜湖在安徽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大大下降,英国遂不再恢复在芜湖的领事馆。
二、日本在芜湖等地的领事馆
英国在芜湖设立领事馆后,日本政府以“利益均沾”为借口,要求中国政府准许日本在芜湖设立领事馆。民国元年(1912年),经袁世凯北京政府批准,日本正式在芜湖建领事馆。日本领事在芜湖城内青弋江南岸的曾家港附近租楼房一幢,作为日本领事馆馆署。日本领事馆除驻有领事,还配有武装警察,前后岗哨林立,戒备森严。日本领事馆在日后日本侵占芜湖的军事行动中还充当了先遣队的角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占领芜湖等安徽大片地区,芜湖日本领事馆实际成为安徽日本占领区的统治中心之一。在日本占领安徽期间,大批日侨随日军进入安徽,故日本又在安庆、马鞍山、淮南等地设有领事馆或领事署,均归芜湖日本领事馆节制。此时日本在皖所设的多处领事馆,虽名义上为日本驻外机构,但实际上已完全失去其外交机构本身的意义,成为日本在安徽占领区的统治工具。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在华的侵略势力被彻底清除,战争时期来皖的大批日侨被遣送回国,日本在芜湖、安庆、马鞍山、淮南等处的领事馆、领事署亦被取消,不复存在。
三、美国、奥匈帝国、瑞典、挪威驻芜湖领事
光绪三年芜湖开埠后,安徽对外联系日趋紧密,美国、奥匈帝国、瑞典、挪威也相继任命驻芜湖领事,以维护和发展各国在安徽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但领事馆均设在外地,或由英国驻芜湖领事兼。
光绪六年,美国政府任命石米德(Enoch J·Smithens)为驻芜湖领事,至清朝灭亡,共任命6位领事,见表1—1—10。

光绪十二年(1886年),奥匈帝国政府开始任命驻芜湖领事,至清末共计8位,均由英国驻芜湖领事兼任,他们是:司格达(Benjamin Charles George Scott),任期为光绪十二年至十六年九月;福恪林(Colin Mackenzie Ford),任期为光绪十六年九月至二十三年十一月;富美基(M·F·A·Fraser),任期为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至二十五年四月;麦迪莫(R·H·Mortimore),任期为光绪二十七年八月至三十一年六月;孙德雅(A·J·Sundius),任期为光绪三十一年六月至三十三年二月;葛福(H·Goffe),任期为光绪三十六年二月至宣统元年;傅夏礼(H·H·Fox)任期始于宣统元年。
光绪十二年十月(1886年11月),瑞典和挪威政府也任命了一位驻芜湖领事,这就是克里普斯(S·Krips),但驻地不详。
意大利政府未任命驻芜湖领事,但在光绪二十七年四月(1901年6月)正式任命聂拉祁呢(Major C·Nerazzini)为驻上海总领事,兼管意大利在安徽等省的利益。
光绪三年,英国在芜湖租赁范罗山建造楼房,作为领事馆,并任命达文波为英国驻芜湖首任领事。
英国驻芜湖领事馆设立后,遂成为英帝国主义在皖政治、经济势力的总代理。英国驻芜湖领事秉承英国政府旨意,多次粗暴干涉安徽地方事务,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光绪十一年,合肥教案发生,英国教士卜罗柏在合肥被殴。英国驻芜湖领事照会两江总督兼南江大臣曾国荃,要求安徽官府惩治凶手,赔偿损失。光绪十二年,英国驻芜湖领事司格达(B·C·G Scott)屡屡包庇英、华鸦片贩子,在皖大肆走私鸦片,导致鸦片大量涌入安徽。芜湖关道梁钦辰等要求清廷对英领事包庇走私鸦片一事进行交涉,但无结果。光绪十七年,芜湖教案发生,大群民众冲击英国领事馆、芜湖海关税务司署,英国驻芜湖领事仓皇逃走。事后,英领事向清廷交涉,要求派兵镇压,惩办“凶犯”,英国驻华公使联合法美等8国公使联名向清廷提出抗议。光绪二十七年,英国商人凯约翰非法攫取铜官山矿勘探及开采权,遭到安徽官府和绅商的坚决反对。英国驻芜湖领事孙德雅不分是非曲直,包庇凯约翰,与安徽省政府和清廷多次交涉,试图维护英商凯约翰的非法权利。
从光绪三年英国驻芜湖领事馆开设到清朝灭亡的34年间,英国派驻芜湖领事共12人,见表1—1—9。


民国时期,英国驻芜湖领事继续干涉安徽地方事务。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厉行禁烟,查获英船走私鸦片7箱20包,毅然将7箱鸦片当众焚毁。英国驻芜湖领事与英国驻沪总领事悍然对安徽省政府和人民进行威胁,要求赔偿被焚鸦片。由于担心中国人民的报复,英国政府遂决定派遣停泊芜湖江面上的英国军舰的水兵,在夜间守卫英国驻芜湖领事馆。“五卅”运动期间,安徽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爆发大规模反对英日帝国主义运动,进行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英国驻芜湖领事积极活动,向安徽省政府进行威胁,扬言要对“抵制英货运动”进行报复。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芜湖,英国驻芜湖领事馆权势日益下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开战,英国驻芜湖领事馆遂被日本军队占领。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芜湖海关,芜湖租界亦不复存在,芜湖在安徽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大大下降,英国遂不再恢复在芜湖的领事馆。
二、日本在芜湖等地的领事馆
英国在芜湖设立领事馆后,日本政府以“利益均沾”为借口,要求中国政府准许日本在芜湖设立领事馆。民国元年(1912年),经袁世凯北京政府批准,日本正式在芜湖建领事馆。日本领事在芜湖城内青弋江南岸的曾家港附近租楼房一幢,作为日本领事馆馆署。日本领事馆除驻有领事,还配有武装警察,前后岗哨林立,戒备森严。日本领事馆在日后日本侵占芜湖的军事行动中还充当了先遣队的角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占领芜湖等安徽大片地区,芜湖日本领事馆实际成为安徽日本占领区的统治中心之一。在日本占领安徽期间,大批日侨随日军进入安徽,故日本又在安庆、马鞍山、淮南等地设有领事馆或领事署,均归芜湖日本领事馆节制。此时日本在皖所设的多处领事馆,虽名义上为日本驻外机构,但实际上已完全失去其外交机构本身的意义,成为日本在安徽占领区的统治工具。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在华的侵略势力被彻底清除,战争时期来皖的大批日侨被遣送回国,日本在芜湖、安庆、马鞍山、淮南等处的领事馆、领事署亦被取消,不复存在。
三、美国、奥匈帝国、瑞典、挪威驻芜湖领事
光绪三年芜湖开埠后,安徽对外联系日趋紧密,美国、奥匈帝国、瑞典、挪威也相继任命驻芜湖领事,以维护和发展各国在安徽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但领事馆均设在外地,或由英国驻芜湖领事兼。
光绪六年,美国政府任命石米德(Enoch J·Smithens)为驻芜湖领事,至清朝灭亡,共任命6位领事,见表1—1—10。

光绪十二年(1886年),奥匈帝国政府开始任命驻芜湖领事,至清末共计8位,均由英国驻芜湖领事兼任,他们是:司格达(Benjamin Charles George Scott),任期为光绪十二年至十六年九月;福恪林(Colin Mackenzie Ford),任期为光绪十六年九月至二十三年十一月;富美基(M·F·A·Fraser),任期为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至二十五年四月;麦迪莫(R·H·Mortimore),任期为光绪二十七年八月至三十一年六月;孙德雅(A·J·Sundius),任期为光绪三十一年六月至三十三年二月;葛福(H·Goffe),任期为光绪三十六年二月至宣统元年;傅夏礼(H·H·Fox)任期始于宣统元年。
光绪十二年十月(1886年11月),瑞典和挪威政府也任命了一位驻芜湖领事,这就是克里普斯(S·Krips),但驻地不详。
意大利政府未任命驻芜湖领事,但在光绪二十七年四月(1901年6月)正式任命聂拉祁呢(Major C·Nerazzini)为驻上海总领事,兼管意大利在安徽等省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