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外商与安徽茶叶出口
安徽是中国的重要茶叶生产、出口省份,早在公元2世纪末,安徽就有茶叶生产的文献记录,到了近代,安徽生产的茶叶品质优良,驰名中外,在中国的茶叶出口中占有重要份额。
还在鸦片战争之前,安徽的绿茶就开始大量出口。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左右,婺源县(时属安徽,今属江西省)东乡的几名茶商精心制作了1000箱高级绿眉茶,运往广东省,销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此后,屯溪茶商也予以仿效,经营绿茶外销,主要外销商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将购买的最优良的中国绿茶运至英国本土销售,其中出自安徽徽州地区的绿茶占有相当份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黟县茶商又研制了精品绿茶“抽芯珍眉”,在西欧市场颇受欢迎。此后,屯溪茶商又研制了“特等贡熙”,为俄国消费者所喜爱,畅销于俄国。
光绪二年左右,由于绿茶在海外销售不畅,徽州茶商创制了“祁门红茶”,很快在国际市场打响,畅销海外,从而进一步刺激了红茶的生产。祁门、至德、贵池、浮梁4县生产的红茶统称为“祁红”,为红茶主要产地,在世界红茶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国4年(1915年),安徽省府派员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祁红”荣获金质奖章和奖状。“祁红”在国际市场更是享有极高信誉,被誉为“王子茶”、“群芳最”。
同治末年和光绪元年,徽州地区的红茶绿茶生产、销售进入一个新时期。在同治末年之前,为屯绿畅销时期,之后为红茶绿茶生产、销售并重时期。清代安徽茶叶的出口,由茶栈卖给外国洋行,然后由外国洋行行销世界各国。屯绿主要行销地为英国、美国、印度。红茶创制后,主要行销于英国、俄国、美国及西欧诸国。
由于茶叶贸易有利可图,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亚洲殖民地广辟茶园,发展茶叶生产。日本政府亦鼓励本国的茶树种植和茶叶出口。这样,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些国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的份额迅速上升。据统计,从光绪二十二年至民国19年,印度的茶叶出口从150421245磅增至310118418万磅。锡兰的茶叶出口亦从110195194磅增至24150万磅。与此同时,安徽的茶叶出口则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主要依赖于世界市场的徽州绿茶与红茶生产的急剧下降。
民国18年(1929年)至民国2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世界农产品、原料价格猛跌,从而对安徽的茶叶生产与出口造成进一步打击。据统计,民国20年,安徽茶叶出口值为5108万元,民国21年为3908.7万元,民国22年又减少至3857.9万元。
民国21年至民国23年,安徽输往外国的祁门红茶与屯溪绿茶情况见表1—2—8和表1—2—9。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上海沦陷,安徽茶叶出口的传统通道被日本控制。安徽茶叶出口锐减,主要从香港出口,苏联成为安徽红茶、绿茶的主要进口国,每年约需进口红绿茶15万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地区为日军完全占领,安徽茶叶的出口外销几乎完全陷入停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市场对安徽茶叶的需求情况再度发生变化,苏联不再进口中国红、绿茶,印度、中东、英国、美国每年约需要进口安徽红、绿茶10余万担,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对茶农和茶商进行横征暴敛,加上国际市场茶叶下跌,售价甚至低于国内茶叶价格,安徽茶叶无法大量出口,茶园面积大幅度减少,茶叶年产量仅为10余万担,外销高档名茶愈来愈少,甚至逐渐失传,安徽茶叶生产和外销均处于历史最低点。
二、外商与芜湖米市
安徽长江两岸及江淮地区为中国重要稻米产区,这里产稻米不仅量多而且质优,每年均有大量稻米输往省外和国外。稻米亦成为安徽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
在光绪二年(1876年)之前,安徽稻米输出主要通过镇江七浩口。光绪二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从此,在芜湖进行米粮贸易的数量迅速增加,取代了镇江的七浩口。广东、山东粮商纷纷在芜湖建立商号。至19世纪80年代,芜湖米市开始形成。20世纪初,芜湖米市正式形成。每年从芜湖输出的米粮少则200多万石,多达800多万石。这一时期为芜湖米市发展迅速的鼎盛时期,它成为全国4大米市之一。在清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5年(1916年),芜湖每年出口稻米情况见表1—2—12。


在芜湖稻米的输出中,外商扮演了积极的角色。这一时期,外国商行利用侵略特权,在芜湖租界建立码头,设立仓库、货栈,开始控制安徽长江航运业。20世纪20年代初,控制安徽长江航运的外国航运公司有英国的太古公司,拥有2500吨以上船只7艘,分别是“鄱阳”号、“联益”号、“武昌”号、“吴淞”号、“黄浦”号、“大通号”、“安庆”号,英国怡和洋行,拥有2500吨以上大船5艘,分别是“德和”号、“隆和”号、“瑞和”号、“吉和”号、“联和”号;日本日清公司,拥有1800吨以上的船只9艘,分别是“岳阳”号、“南阳”号、“襄阳”号、“大福”号、“大贞”号、“大利”号、“凤阳”号、“瑞阳”号、“大吉”号。英国和日本的上述航运公司,不仅从国外将煤油、布匹、香烟、百货输入安徽,同时也进行米粮运输,将集中在芜湖的稻米从水路运往沿海城市上海、广州、潮州、烟台、宁波。这样,芜湖米市的出口运输亦被外国航运公司所把持。
20年代中期以后,芜湖米市逐渐衰落,其原因:一是津浦铁路通车后,皖中稻米主要集于蚌埠,经火车运输到浦口集散;二是统治安徽的军阀政府对稻米出口经常采取禁止政策;三是英国、法国、荷兰商人将殖民地印度、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的大米在中国大肆倾销。由于外国势力把持着中国海关,对进口洋米实行免税或半税的优惠,因此售价低廉,国产的安徽大米无法与之抗衡,失去传统的市场。一些国民党官僚见洋米售销有利可图,也纷纷组建米业公司,进口和销售洋米。宋子文经营并担任董事长的华南米业公司,成立伊始就取得政府特许,可以免税进口洋米。由于洋米的冲击,芜湖米市开始衰落。这一时期芜湖稻米出口状况见表1—2—13。


抗日战争爆发后,芜湖为日军占领,之后,日本的日清公司改名为东亚轮船公司,独占芜湖稻米的进出口运输业。民国29年4月,南京汪伪政府内政部设大昌公司,专事收购中国米粮。在安徽境内,大昌公司委托日军驻芜湖中野部队出面收购稻米。中野部队收购的稻米除满足在安徽侵华日军使用外,还大批调入江苏、浙江、上海,供当地侵华日军食用。民国32年7月,南京汪伪政权内政部又颁布命令,规定各县市米粮联营社必须接受它的控制,它负责“指挥监督办理采办或零售制造各种米粮业”,从而完全垄断了芜湖米市。
三、外国在安徽的洋行、商号及经销处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迅速进入中国沿海地区,并开始向内地渗透。但是直到清末,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有关条约仍明确规定,洋商只准进入内地采买土货,并须有领事官咨请海关发给报单,但不准在内地开设行店。民国2年(1913年),南京和记公司派华人周炎斌为司事,带随员4人来安徽天长县城租用民房,开设和记公司分公司,收购当地鸡蛋、雏鸡等土货。天长县官府查验周炎斌等人执照后,指出,“英商和记公司派委司事在天长赁房开设,张贴招牌,与开设行店无异。天长并非通商口岸,故和记公司此举与条约不符,当该照约禁止,不准开张。”县府并传令华商周炎斌等人离开天长。
光绪三年(1877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翌年,芜湖全城仅有一家英商公司。光绪十七年,芜湖已有4家英商公司开设,主要经营长江航运业,2家日本杂货店。20世纪初,外国设在芜湖的洋行,计有英国怡和、太古、鸿安、罗森、享宝、和记、亚细亚洋行;美国美孚洋行;日本三井、三菱、铃木洋行;德国瑞记公司。其中,英国太古洋行在租界内建有4座货栈,英国怡和、享宝公司在江边建有码头,英国亚细亚洋行建有储油塔,美国美孚洋行建有两座货栈。上述洋行以芜湖为中心,向芜湖周围各县推销鸦片、洋纱、洋布、煤油等进口洋货,并在安徽城乡各地收购土特产品和工业原料。各洋行经营重点不一,英国亚细亚洋行、美国美孚洋行主要经营、销售进口煤油业务;英国和记洋行主要在皖各地收购鸡、鸭、鹅毛、鸡蛋等土产,并向海外转售;英国怡和洋行从事鸦片贸易;日本三井、三菱洋行以廉价收购安徽出产铁矿石,向日本出口;英国怡和、太古、鸿安洋行及日本大阪、戴生昌轮船公司则把持着长江航运业。
到抗日战争前,外国在芜湖的洋行、商号进一步增加,其中英国的洋行、商号有: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继续从事长江大轮航运;亚细亚洋行和德士古洋行,经销煤油和洋烛;英美烟草公司和永泰和烟行主营香烟销售;卜内门洋行经营化肥和肥皂;和记洋行从事土产收购;祥泰洋行经营木材。此外,英国在芜湖还开设了从事保险业的保慎水火保险公司和百立泰保险公司。
日本在芜湖的洋行和商号有:经营百货、布匹的日胜纱号;经营药品的丸三药房;经营长江航运的日清公司、泰昌小轮局,大阪趸船;经营旅店业的新田旅馆、东明旅馆;经营医疗的博记镶牙局;经营铁矿石出口的三井、三菱和铃木洋行,它们将收购的繁昌、当涂生产的铁矿石用大轮直接输往日本。
美国在芜湖设有:美孚石油公司、慎昌保险公司、花镇合群保险公司。
葡萄牙在芜湖设有班达洋行,专事收购安徽生牛、鸡蛋等土产。
抗日战争前夕,外国商行亦在安庆设有多家代销处,以推销各种洋货。英国亚细亚公司和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安庆的代销处有:荣盛祥糖杂号、立德昌京广百货店、方夏太糖杂号、益太兴糖杂号,兆丰油米店;美国德士古煤油公司则通过方源泰糖杂号和石牌镇的盛天长南北杂货店推销“德士古”牌煤油。此外,盛天南北杂货店还代销英国和古巴糖,成为当地著名的百货大店。
在蚌埠,德国商人在蚌埠火车站和华盛顿街设立货栈,专门收购皖北地区的鸡蛋、芝麻等土特产;美孚石油公司在蚌埠建有油池,设有经销处,向周围地区推售煤油、洋烛、火柴等商品。
此外,在全椒县,当地商人周海峰等人,充当美孚石油公司代理商,负责在当地推销美孚煤油;在阜阳县,商人张亚东为英国亚细亚洋行代理商,推销亚细亚煤油、洋烛,商人徐汇川的大昌公司充作英美烟草公司的代理,销售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英商还在阜阳设有和记蛋品公司,雇佣本地人在当地收购鸡蛋芝麻、黄豆等土特产。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迅速波及安徽全境,至民国27年(1938年)初,日军先后侵占皖南、皖中、皖北的大片地区,日商跟随日军,涌入安徽。民国3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商人及商业机构不得不完全撤出安徽,日商完全垄断了安徽城乡市场。以省城安庆为例,民国31年,日本在安庆开设的洋行和公司有15家,到民国34年日本战败前夕,在安庆的日本洋行和公司已多达36家,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华中企业株式会社,主要经销、收购粮食和土特产;华中水电公司,经营自来水和电力;昭和洋行,收购军需原料;冈田洋行,收购粮食、旧钢铁、棉花、猪鬃、毛皮;植本洋行,经销和出售桐油和日用品;一字洋行,经营粮食和土特产品;野村洋行,收购烟叶等农副产品;丰德洋行、昌利洋行,经营布匹和日用品;丸甲洋行,经营五金百货;赉兴洋行,经营杂华;德麟洋行,经营布匹;阿部市洋行,经营粮食、军用品;台湾银行,发行日币。此外,日本在安庆的商业机构还有:日中经营组合、物资交流所、柴炭管理处、内河航运公司、扬子公司等。日本并在安庆开设领事馆,由芜湖日本领事馆领导,下设警察署和居留民会。警察署负责管理和保护安庆的日本商人,居留民会则负责管理安庆的日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规定,日侨资产和日本在华产业,均以敌伪产业处理机关处理,日侨被分批遣返回国,日商在皖洋行、商号、代销处迅速消声匿迹。与此同时,美国公司与美国商品在抗战胜利后迅速重返安徽,到国民党在中国大陆失败前夕,美国出产的石油、金属机器、布匹、呢绒、药品、香烟、香水、牙刷牙膏、铁钉、小麦等商品已经充斥着安徽的城乡市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