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国时期外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安徽的活动
在清朝晚期,天主教已在安徽各地广为传播,这一时期在安徽城乡进行建堂传教活动的外国天主教教士主要属于法国耶稣会系统,安徽被划归法国耶稣会的传教区域,隶属江南教区。咸丰九年(1859年),罗马教廷决定在华设立江南宗座代牧区,委任耶稣会士为宗座代牧(即主教),法国耶稣会士年文思(André Borniet)、梅德尔(Mathurin Lemaitre)、鄂尔璧(Joseph Gonnet)、郎怀仁(Adrien Languillat)先后出任该教区宗座代牧。
民国时期,法国天主教势力在安徽逐渐衰落,西班牙、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夺取安徽天主教教务领导权。民国12年(1923年),罗马教廷颁布命令,从江南宗座代牧区划出安徽天主教代牧区,由西班牙、意大利耶稣会士负责代牧区教务,并委托都灵、莱昂、卡斯蒂利亚3个耶稣会省主持安徽的天主教代牧区教务。安徽代牧区总堂设在芜湖,下设淮泗、芜湖道、安庆道3个传教区。民国18年,安徽天主教代牧区分设安庆、芜湖、蚌埠3个教区。安庆教区与芜湖教区为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区,蚌埠教区为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区。民国26年,屯溪监牧区成立,隶属西班牙圣母圣心教会。此外,萧县、砀山2县的天主教会教务,属徐州主教区负责,由加拿大耶稣会士主持。民国35年,罗马教廷决定将安庆教区升为总主教区,为全国20个总教区之一,不再隶属江苏教区。
〔蚌埠教区〕
该教区自民国18年设立至安徽全境解放的20年中,一直由意大利耶稣会教士控制。民国10年,意大利天主教士钱世勋在蚌埠天桥东大马路南侧购买一块土地,建造教堂。两年后,耶稣圣心堂落成,从此成为蚌埠教区主教座堂,该教堂可容纳千人做宗教仪式。意大利耶稣会士柏露悌、赵信义(C·Cassini)先后任蚌埠教区主教。民国13年,隶属耶稣会的修女差会的乌苏拉会的3名意大利修女来华,两年后她们在蚌埠建立修女院。此外,在清末民初,另一天主教修女差会献堂会亦在蚌埠建立中心会院。
蚌埠教区下辖凤阳、宿县、涡阳、阜阳4个总铎区,建有教堂32座,教徒6万余人,分布在蚌埠、阜阳、宿县、滁县、淮南等地区。主教住院设在蚌埠,并附有一座男修道院。在民国末年,留在蚌埠教区进行传教、教育、卫生医疗慈善等活动的外国天主教教士、修女尚有51人,详见表1—3—4。

续表

续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蚌埠教区的外国天主教神职人员中有意大利籍42人,德籍3人,加拿大籍3人,墨西哥籍1人,英属马尔太岛1人,国籍不详者1人,共计51人。
外国天主教传教士除在蚌埠教区从事建堂传教、主持宗教仪式、发展教徒等宗教活动外,还举办一些医疗卫生、教育、慈善事业,借以吸引信徒,协助传教,取得当地民众信任和支持,扩大其影响力。在民国时期,外籍传教士开始在蚌埠教区举办医疗事业。民国17年(1928年),意大利传教士在蚌埠建立仁慈诊所,不久扩建为仁慈医院。据初步统计,外国传教士在此期间在蚌埠还建有若瑟诊所、西堂诊所、老天主堂诊所;在凤阳建有东堂诊所、西堂诊所;在泗县建有天主堂诊所;在濉溪建有临涣集诊所。
蚌埠教区的外国传教士也建起许多中小学校,在传播近代科学知识、西方文化的同时,向学生宣传灌输天主教宗教信仰。民国16年,蚌埠教区天主教总堂的意大利传教士建立崇正小学男生部。翌年,天主教蚌埠女修院创建崇德女子小学。民国18年,意大利乌苏拉会的几名修女在蚌埠建立崇正女中。民国28年,意大利传教士将崇正小学升格为崇正中学。民国32年,在蚌埠教区资助下,意大利传教士在宿县建立崇真中学和崇真女中,翌年,又建崇真小学和崇真女子小学。同年,外国传教士亦在五河县建有天主堂学校和天主堂女子学校。在民国期间,外国传教士在蚌埠教区创建的学校还有:太和县崇仁小学,阜阳县达义小学、涡阳县博爱小学、颍上县尚实小学、怀远县金石中学、崇德小学、凤阳县类思公学、泗县崇正小学、灵璧县崇正小学、濉溪县内思小学、崇正小学、固镇县崇正小学、明光新生小学、达义小学、滁县晓明小学。此外,被划入徐州教区的砀山县,外籍传教士亦建有汪阁天主堂小学、侯家庄天主堂小学、晨光小学和晨光中学。
蚌埠教区的外国传教士还从事社会救济慈善事业,在这一地区建立众多难童收养站、难民所、孤儿院、育婴堂、赈济工厂和机构。据有关资料的统计,蚌埠教区的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慈善性机构有:滁县天主堂孤儿院、孤儿棉纺布工厂,蚌埠天主堂婴儿堂、西堂孤儿院、若瑟工厂、难童教养站(共18处),灵璧孤儿院、难童教养站,濉溪难童教养站,五河难童教养站(共25处),阜阳救济总署衣服工厂,难童教养站(共30处),华洋义赈会、放粥站,涡阳难童教养站,颍上难民所、难童教养站(共18处),怀远石榴园,凤阳天主堂育婴堂、难童学校,宿县纺织工厂、成衣加工厂,固镇难童教养站,凤台县阚瞳集难童教养站(共12所),太和县难童教养站。此外,原隶属徐州教区的砀山县也设有汪阁天主堂难民所。
〔安庆教区〕
民国时期,安庆地区为西班牙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区。民国19年,西班牙耶稣会士梅耿光将主教座堂设于安庆市耶稣圣心堂。该教堂位于安庆市东城内黄家狮。同治八年(1869年),根据两江总督马新贻与法国公使罗淑亚(Louis·Rochechouart)签订的《南京协定》,安庆官府拨款购买这块土地,送给安庆的法国天主教会,作为对安庆教案中法国传教士财产损失的赔偿。同治十一年,安庆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这里动工修建教堂,由于工程规模庞大,22年后才正式峻工落成。民国35年,安徽省天主教总主教府迁至安庆,梅耿光兼任总主教。
安庆教区的堂口分布在合肥、六安、池州、安庆等地区,共辖有安庆、合肥、贵池、至德、太湖、六安6个总铎区,24个本堂区,11处公所。至民国38年,仍滞留在安庆教区的外籍天主教传教士情况见表1—3—5。

续表

续表


据上表统计,至1949年安徽解放之时,尚在安庆教区的外国传教士、教会医生及其他人士共计59人,其中西班牙籍51人,德国籍3人,哥伦比亚籍2人,墨西哥籍2人,意大利籍1人。
民国时期,外国天主教传教士除了在安庆教区进行宗教活动外,还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了一批医院、诊所。民国12年(1923年),一些西班牙天主教士在安庆创办圣心诊所,以后这家诊所扩建为若瑟医院。民国19年,西班牙天主教士亦在合肥建立一所圣心诊所。这一时期外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安庆教区还建有:太湖的天主教堂诊病所、徐家桥天主堂诊所,宿松的天主堂诊所,安庆圣母院附属女诊所、西堂诊所,至德县的青山桥若瑟诊所和尧渡镇诊所。
安庆教区的外籍传教士亦积极参与教育文化事业。早在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一些法国天主教教士就来到安庆,创建崇文书院。民国时期,外国天主教传教士建校办学的活动进入高潮。安庆教区建有3所天主教会中学,它们是安庆崇文中学、六安崇义中学、合肥崇善中学;建有21所小学,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安庆崇文小学、伯禄小学,合肥崇今小学、太湖徐家桥进化小学、六安苏家埠三德小学、崇义小学、霍邱崇正小学、霍山上智小学,舒城信义小学。此外,外籍天主教传教士还建有24所经文小学。
在社会慈善事业方面,安庆教区的外籍天主教士建立了众多的育婴堂,如安庆圣母院育婴堂、太湖天主教育婴堂、宿松天主教育婴堂、建德天主教育婴堂、东至青山桥育婴堂。此外,20世纪30年代初,外籍天主教传教士还在安庆建起一处天主堂牛奶场,饲养了一群奶牛,供教士们自用。
〔芜湖教区〕
该教区最初为法国耶稣会传教区,民国11年(1922年)为西班牙耶稣会正式接管,直至解放初期,芜湖教区一直为西班牙天主教教士所控制。芜湖教区总堂设在市内鹤儿山麓的圣若瑟教堂。该堂建于晚清,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金式玉购得此处土地,4年后在这里开始建造教会住院,光绪十五年开始建造教堂。光绪二十一年圣若瑟天主教教堂落成,江南教区法国主教倪怀纶(Valentin Garnier)专程来芜湖,为这座教堂进行了祝圣。西班牙耶稣会士胡其昭自民国11年至民国24年任芜湖教区主教,兼安徽教区总主教。民国25年,西班牙耶稣会士蒲卢(Fezonarm Boru)继任芜湖教区主教。芜湖教区主教府设在芜湖,民国19年前,安徽教区总主教府亦设在芜湖。西班牙耶稣会士将芜湖教区划分为2个总堂和5个总铎区。它们分别是芜湖总堂,下辖洋码头天主堂、北坛街天主堂、芜湖河南天主堂、太古码头天主堂4个本堂区;宣城总堂,即安徽总修院,下辖宣城天主堂1个本堂区;芜湖总铎区,下辖当涂天主堂、南陵天主堂、湾天主堂、繁昌天主堂4个本堂区;水东总铎区,下辖泾县天主堂、河沥天主堂、旌德天主堂3个本堂区;广德总铎区,下辖月湾街天主堂、郎溪天主堂、毕家街天主堂3个本堂区;巢湖总铎区,下辖巢县天主堂、含山天主堂、和县天主堂、运槽天主堂4个本堂区;青阳总铎区,下辖青阳天主堂、石台天主堂、顺安天主堂、大通天主堂4个本堂区。民国15年,天主教女修会圣母赎掳会亦传入中国,该会以安徽芜湖为在华传教中心,设有修会、传道区和教会机构。至民国末年,仍在芜湖教区从事宗教等活动的外国天主教传教士情况如下。

续表

续表


至安徽解放之时,仍留在芜湖教区的外籍天主教传教士共68人,超过蚌埠教区和安庆教区的外籍天主教传教士人数。在这68人中,除2人属匈牙利籍,1人属意大利籍之外,其余65人均为西班牙天主教士。
芜湖教区的外籍天主教传教士在清末已开始向教堂附近的居民行医施药,藉以博得当地民众的好感,扩大教会的影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石埭县(今石台)就出现了天主堂施药所。民国时期,外籍天主教传教士举办的医疗卫生事业在芜湖教区得到广泛的发展。民国13年(1924年),西班牙天主教士在芜湖建天主堂巷分诊所,翌年又创办若瑟诊所。民国14年,西班牙教士在巢湖创办徐家岗镇天主堂诊所。此后,主要是40年代,芜湖教区的西班牙教士还创办了其他医院、诊所,如芜湖的圣母院诊所、环城路天主堂诊所、河南天主堂诊所、内思诊所、民主路诊所;宣城的水东天主堂诊所、湾伯禄诊所;泾县的天主堂诊所;大通镇的天主堂诊所;当涂的天主堂诊病所;旌德的天主堂诊所;青阳的圣心诊所;巢湖的城内大街天主堂诊所;广德的月湾天主堂公教医院;繁昌的圣心诊所、顺安镇圣母诊所。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在芜湖教区建立的诊所和医院,超过了外国天主教传教士在蚌埠教区和安庆教区建立的诊所、医院总数之和。
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也在芜湖教区参与教育文化事业,建起了一些中学、小学,但数量较少,不及安庆教区和蚌埠教区。这些学校主要有:芜湖内思小学(含男生、女生的2处)、内思高级职工学校,天主堂总堂小学、贫民小学、崇德小学、崇志中学;宁国的河沥溪洁心小学;巢县的皖光中学。
芜湖教区的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们,兴办了一些社会慈善救济事业,但这方面的努力亦不及安庆教区和蚌埠教区。这些慈善救济机构有:芜湖天主教育婴所、建德天主教育婴堂(2处)。
值得一提的是,芜湖教区的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们还参与了新闻出版事业。民国13年,他们在芜湖建起一座天主堂印书馆,印刷、出版教会书籍和报刊。
〔屯溪监牧区〕
民国21年(1932年),罗马教廷决定,将原属西班牙耶稣会的芜湖教区的徽州地区传教权,移交给另一西班牙天主教差会—圣母圣心孝子会。圣母圣心孝子会的修士扶植义(Jose Foguedgil)接管了这一地权的传教区,翌年,又有5位西班牙圣母圣心孝子会的修士来到徽州地区。民国26年,屯溪监牧区成立,扶植义出任主教,下辖屯溪本堂、休宁天主堂、祁门天主堂、绩溪天主堂、歙县天主堂、黟县天主堂、婺源天主堂等7个本堂区。民国37年时,圣母圣心教子会的12名外籍传教士在徽州地区活动。至安徽全境解放时,仍有5位西班牙教士在这一地区传教,见表1—3—7。


屯溪监牧区成立较晚,西班牙传教士在徽州地区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少,仅在民国26年,这些传教士在屯溪创建了1所圣母圣心诊所。
二、民国时期外国基督教各差会在安徽的活动
民国时期,外国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安徽的传教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民国初年至20年代初,外国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主要集中在安庆、芜湖及一些重要城镇,并未进入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偏僻地区。与邻近省份相比,基督教在安徽的势力和影响较小。这一时期,基督教各差会的外籍传教士和中国传教士在安徽共建差会总堂33处,主要分布在芜湖、安庆、亳州、合肥、阜阳、六安等城镇,建有教堂127处,分布在安徽当时60个县中的52个县。当时在安徽从事传教及慈善、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基督教系统的外籍人士共172人,其中外籍传教士32人,女眷55人。为了弥补传教人手不足,外国基督教传教士在皖举办了一些培养基督教传教人员的专门学校,如南陵的妇女圣经学校、怀远的圣经学校、安庆的夏令圣经补习学校。此外,许多基督教差会总堂还建有速成圣经学校。
民国初年,在安徽进行传教的基督教差会有内地会、圣公会、美以美会、基督会、南浸信会、北长老会和公信会。与天主教差会不同,基督教各差会各自独立进行传教活动,其中以内地会在安徽境内势力最大,建有总堂14处,正式教堂45座。内地会为跨宗派的基督教国际联合的差会组织,以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为主,亦有少数德国、奥地利、瑞士及北欧人。在安徽进行传教活动的其他基督教差会组织,均隶属于美国,它们中外籍传教士为数较多,势力和影响较大的有圣公会、美以美会、基督会、来复会。如基督会,至民国10年(1921年),已在安徽建有差会总堂3个,分别设在滁县、庐州和芜湖,并建有正式教堂14处。基督教另一善会来复会,在民国9年,也在和县、芜湖等城镇建起3座差会总堂,7座正式教堂和10处布道区。
像天主教的传教士们一样,在安徽各地的基督教各差会的传教士们十分重视教育,建起众多的学校。例如,上面所提及的基督会在民国10年,已在安徽各地建起初级小学16所,高级小学10所,中学4所。来复会同期也建立了11所小学。这些基督教差会学校以圣经和英语为主要内容,分布在芜湖、安庆、蚌埠、合肥、宿县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
在20年代初,基督教的各差会也在安徽境内建起一批新教教会医院。民国9年,安徽境内的基督教会医院共有8所,分布在芜湖、安庆、巢湖、合肥、宿县、怀远等地。外籍医生12人,其中1人为女性,另外还有7名外籍女护士。其中,美国长老会在皖办有3所医院、1所护士学校,拥有外籍医生3人;基督会建有2所医院,拥有外籍医生2人;来复会设有医院1所,拥有外籍医生1人;美以美会设有医院1所,拥有外籍医生3人。此外,来复会、美以美会、南浸信会、内地会还各拥有1处药房,分设在屯溪、建平、和县、亳州的基督教教堂里。
从20年代初到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基督教各差会在安徽的活动和势力进入迅速发展时期。20年代初,在安徽境内活动的基督教各差会就筹划下一步扩展计划,其中,来复会计划新增1座差会总堂,设于巢县柘臬;内地会计划新增3座差会总堂,分建于绩溪、霍邱、桐城;宣道会计划新增2座差会总堂,设于庐江、太平;北长老会计划新增1座差会总堂,设于寿县;基督会计划新增1座差会总堂,设于无为。
在20~30年代,从美国传入安徽省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发展迅速,成为这一时期在安徽境内最为活跃的基督教差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简称安息日会,1863年成立于美国密执安州。该会宣传基督将再次降临人间,主张遵守“第七日”(即星期六)为安息日的规定。据有关资料记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进入中国活动,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境内尚不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活动踪迹,然而,到民国25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一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所建的教堂已分布于安徽从南到北的广大地区。根据民国33年至民国34年安徽各县基督教堂的调查材料,这时共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所建教堂25处,其中4处注明建造年份,它们是民国9年建于和县的基督教堂,民国13年建于无为的基督教堂,民国15年建于桐城的基督教堂,民国20年建于当涂的基督教堂。未注明建造年份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堂共有21处,它们分布在舒城、合肥、巢湖、含山、宣城、滁县、明光、蚌埠、凤台、寿县、颍上、阜阳、太和等地区。上述情况表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民国时期成为在安徽建堂传教的新兴的基督教势力之一。
在20~30年代,在皖的基督教各差会继续从事教育、医疗卫生、慈善事业。在20年代,基督教各差会在安徽各地的办学活动进入高潮。据统计,这一时期安徽各地基督教差会办的教会初级小学多达185所,其中北长老会50所,美以美会33所,美国圣公会30所,刚刚进入安徽活动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也设有5所教会初级小学。基督教各差会并建有高级小学39所,其中美国圣公会拥有8所、基督会10所、美以美会6所。基督教各差会还建有11所中学,其中4所属基督会、3所属美国圣公会、2所属北长老会,美以美会和宣道会各1所。在这11所中学里,有4所为高级中学,1所属美以美会,建于宁国;1所属美国圣公会,建于安庆;另2所建在芜湖,1所是美国圣公会办的广益中学,又名圣雅各中学;1所是来复会和基督会的萃文中学。此外,基督会在合肥、宣道会在南陵还各设有1所女子中学,即合肥三育女子中学和南陵女子中学。
基督教差会设立的中学,一般都是由小学发展而成,如合肥三育女子中学。合肥三育女子中学前身是美国传教士方淑美集资在合肥十字街创办的女子服务社,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光绪三十三年改名为三育女子学校。翌年,美国传教士华椿接任校长,改为三育女子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该校扩展为三育女子中学。民国6年,三育女子中学迁至徽州路新校址,美国传教士魏锦生接任校长。民国12年,三育女子中学增设高中部。
基督教各差会除了参与普通教育事业之外,还参与了职业教育,如各差会为了配合教会医疗事业的发展,设立了5所附属教会的护士学校,为教会医院、诊所培养医护人员。
尽管在20年代基督教各差会尚未在安徽兴办高等教育,但是美国圣公会、北长老会、基督会等基督教差会的一些外国传教士们已经开始活动,倡导在安徽发展教会系统的高等教育。
3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教育的发展和教会人力财力的困窘,基督教各差会在安徽的办学进入低潮。据有关方面的统计,至民国25年(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基督教各差会所设立的中小学仅存40余所,其中中学7所,它们是圣公会在安庆设立的圣保罗中学、培德中学;基督会在合肥设立的三育男中和三育女中;美以美会的芜湖育英中学、广益中学和来复会与基督会合办的萃文中学;中华基督教会在怀远设立的淮西中学;美以美会在宣城设立的皖南中学。
20年代初期,安徽境内的基督教差会医院共8所,外国医生12人,外国护士7人,这些医院分布在芜湖、安庆、巢县、合肥、宿县、怀远和滁县。此外,在屯溪、建平、和县、亳州,均设有1所基督教差会药房。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基督教差会医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教会医院共计12所。其中中华基督教会设有2所教会医院,该会成立于民国16年,虽名称“中华”,实际为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16个传教会在华共同设立的传教机构,它的两所医院为寿县春华医院和宿县民爱医院。内地会开办了1所教会医院,为歙县的新安医院,初设在歙县内地会基督教堂之内,后迁出教堂,成为私立医院。浸信会设有1所教会医院,为设在亳县县城基督教堂内的福音济生医院。长老会设有两所医院,为怀远的民望医院和民康医院。基督会开办1所医院,为合肥基督医院。来复会开办1所医院,为巢县普仁医院。美以美会开办2所医院,为芜湖弋矶山医院和宣城友立医院。此外,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无为设1处诊所,美以美会在和县设2处诊所,圣公会和来复会各在芜湖设1处诊所。
基督教各差会还涉足安徽的赈济和救灾事业。民国10年11月16日,部分在华基督教差会和外籍人士组成的慈善、救济团体在上海开会,联合组成“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简称华洋义赈会,总部设在北京,美国圣公会在这个团体中占据支配地位。翌年6月,华洋义赈会任命燕京大学经济系教授、英国基督教士泰勒(John Bernard Tayler)为领队,率9所教会大学的61名大学生对安徽、山东、浙江、江苏、河北5省受灾地区进行调查。在该会设立至民国2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间的10年里,华洋义赈会多次对安徽淮河两岸和长江沿岸的饥馑与旱涝灾害进行调查和救济,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发放贷款给灾民从事修筑道路,巩固堤坝和建设水库。
在20~30年代,基督教在皖的一些差会组织还竭力介入中国政治,支持国民政府,反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安徽西部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民国21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受挫,主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在华基督教差会认为,必须对农村尤其是革命老区农民进行反共思想灌输,才能消除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的巨大影响,扩大基督教在农村的势力。民国25年美国传教士毕范宇(Frank Wilson Price)率领一批金陵神学院的学生,对安徽、江苏、浙江3省农村进行广泛调查。这次调查的内容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内容,而且带有浓厚的防共、反共的政治色彩,毕范宇要求学生们调查清楚政府机构及税务机构对农民的影响;盗匪骚乱和治安情况;群众组织及活动情况;中国共产党的公开的或秘密的活动情况;农民的民族感、排外感和反对宗教感;政府宣传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影响;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农村中与基督教相互影响等等。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基督教差会所精心策划和组织的这次内容庞杂的农村调查,不得不在安徽和其他一些省份草草收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省大部分地区迅速为日军占领。由于在皖基督教各差会基本上都属于美国基督教派系,在皖的外籍基督教传教士多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些国家均为对日交战国。因此,在日军占领安徽期间,在皖基督教各差会的势力受到极大打击,外籍传教士的活动受到限制,人身遭到迫害。一些外籍传教士被迫回国,一些外籍传教士被日本人以“间谍”等罪名关进集中营。在抗日战争的8年中,基督教各差会在皖的建堂传教活动几乎陷入停顿,仅仅开办7处教堂,皖北4处,萧县、含山、阜阳、亳县各1处;皖南3处,芜湖2处,屯溪1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基督教各差会相继恢复了在安徽的宗教活动。到安徽全境解放时,在安徽活动的基督教差会已达23个,外籍传教士61人,全省各地大小基督教教堂634处。但是在解放战争期间,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迅速发展,基督教各差会在安徽所从事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都出现迅速衰减的趋势。到建国前夕,安徽全省基督教差会系统的教会学校仅剩30所,仅相当于20年代初期基督教教会学校总数的八分之一。其中中学5所,它们是圣公会在芜湖设立的培德女中、广益中学,在安庆设立的圣保罗中学;来复会和基督会在芜湖办的萃文中学;宿县的启秀中学。小学25所,其中芜湖5所,寿县2所,六安2所,亳县3所,宿县2所,繁昌、南陵、绩溪、歙县、合肥、蚌埠、安庆、滁县、淮南、屯溪各1所。到解放前夕,基督教差会所办的教会医院亦仅剩8家,它们是芜湖弋矶山医院、合肥基督医院、蚌埠仁慈医院、安庆同仁医院、宿县民爱医院、亳县济生医院、怀远民康医院、民望医院,以及5家诊所,分设在芜湖、宣城、当涂和亳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