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教案交涉
一、清末教案交涉
鸦片战争后,西方天主教、基督教传教士在安徽的建堂传教及其他活动,给安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外国传教士凭借侵略特权和本国政府的支持,在安徽城乡巧取豪夺,侵占房产,强占土地,建立教堂,广收教徒,甚至干涉地方事务。一些教徒也依仗教会势力,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另外,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在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也引起中国士大夫、官绅的强烈敌视。所有这些,都大大加剧天主教会、基督教会与民众的矛盾,导致清末安徽民教纠纷(即所谓教案)屡屡发生。据统计,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的40余年间,安徽共发生大小教案30余起。
为消弭民教冲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安徽臬司赵从珊议定,经安徽巡抚批准颁布了《安徽保护教士章程》。章程共14条,规定:凡城乡教堂,俱专派差役2名,轮流在堂外伺护,凡洋人外出,该差立即问明报官,官府派壮丁沿途护送;凡遇各国洋人经过,不论由何省何处去,亦不论有照无照,即无到传单,该董保亦一体照章护送。即向无教堂之处,如有洋人经过,亦应护送;凡洋人在乡留住之处,即由董保昼夜轮流派人保护,并不准围闹聚观,尤不准出言伤人,即妇女、小儿亦应禁止;若遇洋人到处,偶有无知之人口角争闹,该董应立即理劝解散。
《安徽保护教士章程》颁布后,安徽境内的民教纠纷虽有所减少,但并远未根绝,在此后至清朝灭亡的10余年间,安徽境内仍发生多起教案。
安徽教案的处理,可分为3种类型:一为外国使领馆照会总理衙门(外务部),由安徽巡抚,有时加上两江总督定拟奏结之案,如同治八年的安庆教案、建德教案,光绪二年的皖南教案,光绪十七年的芜湖教案及光绪三十一年的霍山教案这类较大规模、影响的反洋教行动所引起的教案;二为两江总督和安徽巡抚督饬地方道府会同总主教议结的教案;三为州县自行判结的教案。二、三类教案多为教会购置土地房产所引起的纠纷,或民众与教民、教士之间较小规模的纠纷。晚清安徽重要教案及交涉处理情况如下:
〔雷神父被逐案〕
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初六,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雷?骏在安庆被当地民众驱逐,引起教务交涉,称雷神父被逐案。
同治四年春,法国江南教区主教朗怀仁乘法国军舰“唐克雷德号”,抵达安庆长江江面,要求拜访地方官员。但安庆地方官员拒绝接见。法国海军将领帕吕威胁要派一队水兵到府台私邸上访,安庆知府、臬司、藩司才勉强同意接见。会见中,郎怀仁提出要在安庆建堂传教,遭到安庆地方官员拒绝,未获得结果。
同年八月初五,负责在长江、运河流域传教的法国天主教神甫雷?骏,乘法国船只“圣玛丽亚号”亦来到安庆。此前,江南教区已派遣中国神甫熊臣尧化装为商人,在安庆购置房屋,开设布店。熊臣尧以布匹买卖为掩护,秘密传教,发展教徒。雷?骏神甫到达安庆后,熊臣尧便表示愿将布店过户给天主教会。八月初六,雷?骏神甫拜会安庆府县官员,要求办理过户,并在城中建立天主教堂,安庆官员表示拒绝。消息传出后,引起安庆士绅和民众的极大愤怒。当晚,人们聚集起来,包围了熊臣尧的住所,搜索雷?骏神甫。雷?骏仓惶逃出,躲进田间丛密的草堆里,“度过这可怕的一夜”。七日,安庆地方官员派兵将雷?骏护送上船,返回上海。
法国天主教会立即与法国驻华公使馆进行联系,要求政府出面干涉。同治五年初,法国驻华公使伯洛内(C·H·M·Bellonnet)照会总理衙门,声称“安庆事件假如三个月之内不予解决,我国将用武力占领城内一块土地”。八月,署两江总督李鸿章照会法国驻上海领事,就雷神父被逐之事表示道歉,但又指出,熊臣尧在安庆买的房屋,未经官方许可,所以无效。法国政府和天主教会并不甘心,继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同治七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雷?逡神甫向曾国藩交涉,要求归还安庆城内天主教神甫的住院,还提出要一块靠江边的土地,作为他前年受辱的赔偿。故曾国藩命令安庆地方官将安庆城内东右坊民房12间划给法国天主教会,并将沿江一块土地拨给教会,以此结案。
〔安庆教案〕
自同治七年(1868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安庆东右坊建立教堂后,英国基督教差会内地会亦在城内西右坊建立圣爱堂。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势力进入安庆后,与城内士绅、百姓矛盾迅速激化。
同治八年八月十二日(1869年9月27日),为怀宁县即将举行科举考试,安庆知府何家聪派1名同知,约见英国内地会教士密道生、卫养生,告诉他们将举行县试,“县试完毕,即是府试日期,应考童生甚易滋事”。奉劝他们离开安庆,暂避一时,或至少不要在城内随意走动。但是,这两位英国教士,“殊觉碍难遵行”,拒绝了知府的劝告。
九月中旬举行府试,九月二十九日(11月2日)安庆府院考场出现考生张贴的一张揭贴,内称,“匪教猖獗,与考童为难,订于初二日拆圣爱堂”。密道生、卫养生闻知此事,忧心忡忡。翌日一早,两位教士便前往兼理外交事务的安庐道衙门,要求官府予以保护,追查张贴揭贴之人。道台刘传祺借故外出,派属下告诉两位英国教士,“所有此事情形,俱已知悉,应向知府衙门告知。”于是,密、卫2人乘轿前往知府衙门。刚出道署大门,为怀宁县赶考武生看见,众人涌向前去,拥挤鼓噪,几乎将轿子掀翻,群呼杀洋鬼子,打洋鬼子。两位英国教士惊恐万状,仓惶逃回署内,请求保护,并乞求府县派兵将密道生的妻小保护来署。
此后,数百名考生和群众又涌往西右坊英国传教士的住所和圣爱堂,捣毁教堂门窗家俱,砸烂“圣爱堂”横匾。密道生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在地方官员和兵勇的保护下,冲出人群,逃到道署,与密道生、卫养生会合。
最后,考生们又冲进东右坊的法国耶稣会天主堂。此时,法国神甫韩伯禄因病拟去上海,正坐在江边的小船等待轮船。一名看守神甫住院的仆人赶来报告,天主堂已被考生们捣毁。韩伯禄闻讯后急忙赶回安庆城,沿途不断遭到考生和群众的围攻,砖瓦、石块象冰雹一般砸来。韩伯禄赶到教堂时,教堂仍为人群所包围,他不敢进去,亦无法前去知府衙门寻求保护,只得从后门再次逃回江边,乘上次日早晨的轮船,前往上海报信。
安庆知府何家聪担心事态进一步扩大,便带人劝散群众,又派兵将英国圣爱堂和法国天主堂保护起来。十月一日,安庆官府派人将英国传教士密道生、卫养生及其眷属保护上船,送到九江,并赠予100银元作为路费。
安庆教案发生后,负责江南教区西教区传教事务的法国耶稣会金式玉,于十月初七(11月10日)赶到安庆,要求会见知府、道台和巡抚,解决“赔偿”和“惩凶”问题,但遭到官员的拒绝。于是,金式玉亦前去上海,向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求助。
英、法驻华公使馆在接到安庆教案报告后,立即与总理衙门取得联系,提交抗议照会,要求迅速查处这一教案。他们并向两江总督马新贻和安徽巡抚英翰施加压力。十月十六日(11月19日),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Sir Rutherford Alcock)亲率舰队,溯江而上,驶至安庆江面,进行武力威胁,要求安徽巡抚英翰赔偿教堂损失,捉拿滋事凶犯,处罚办事不力的安庆官员。在英翰表示待考试结束后再从容捉拿凶犯后,阿礼国才率舰队怏怏离去。
十月十九日(11月22日),法国驻沪总领事达伯理亦照会安徽巡抚英翰,要求赔偿法国天主教堂损失4000银元。英翰委托上海道台与达伯理商谈赔偿事宜。不久,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Louis Jales Emilien Rochechouart)亲自出马,率4艘法国军舰,由上海驶往南京、安庆,向两江总督马新贻和安徽巡抚英翰进一步施压。
罗淑亚直接与马新贻进行交涉,要求赔偿教堂损失5000银元;官府从安庆城内划拨一块公地,或用衙署仓库改建教堂;派员到安庆查处,严惩为首分子,张贴布告,晓谕四方,严禁再发生此类事件。
此时,清廷亦向总理衙门发去谕告,要求“无论如何变通,总期拿获滋事之人,赔偿所失之物,以便迅速了结,免致彼国藉此要挟,丛生枝节”。总理衙门多次电告马新贻、英翰,要求尽快妥善了结此案。马新贻和英翰派出道台吴世熊、总兵李振名赴安庆查案,又委派江苏按察使杜文澜、上海道台涂宗赢与英法具体谈判赔偿事宜,并最终接受英法全部要求,即:一、赔偿英国内地会1735银元,赔偿法国耶稣会4000银元,其中2000银元由安庆知府代为耶稣会在城内买地另建教堂;二、将带头滋事夏某、汪翘楚、王奎甲3人出示扣考,讯明后即日斥革;三、出具告示,严禁今后再发生反教事件。
同治九年正月二十四日(1870年2月23日),总理衙门收到英国公使威妥玛(Sir Thomas Francis Wade)照会,要求参革安庆教案中失职官员。三月八日(4月8日),总理衙门致函安徽巡抚英翰,对安庆道府官员未能事先预知防范,实有疏忽之咎加以申饬。四月,两江总督马新贻、安徽巡抚英翰在安庆勒石树碑,告示四方,重申革除禁教明文;允许教士租借田地,建造自便;地方官员在处理民教纠纷事件中,务须迅速持平办理,不得故为迟延;此后民教相处,务须永远和睦,彼此恭敬,不再滋生事端。
〔建德教案〕
清朝同治八年十一月四日至九日(1869年12月5日至10日),建德县(今东至县)教民与非教民发生大规模械斗,致使教民多人死伤,引起法国驻华使领馆和法国天主教会干涉。史称“建德教案”。
湖北蕲州人林安乐、吴云广等信教客户,在建德县上乡港佃种汪姓田地,因拖欠租被田主退佃,但尚未退出所居房屋。是年十一月四日,双方在池塘捕鱼发生争执,引起械斗。翌日,田主汪漠、汪乐保聚集汪氏族人与林安乐所邀教民进行大规模殴斗。汪漠等人在打跑林安乐等人后,抢掠并焚毁林安乐等人所居房屋,殴毙教民卢燕鸿,又误焚毙乡民张久启侄女及吴云广幼女。十一月七日,林安乐纵火烧毁佃主8处空屋后外逃。汪漠率领汪氏族人捉拿6名教民押送县衙。
在这起教民与非教民的冲突中,法国天主教神甫金式玉支持和庇护教民一方,藏匿要犯林安乐。法国公使罗淑亚在听取法国耶稣会报告后,立即照会总理衙门,夸大其词,声称建德县有乡民滋闹杀死教民,致使200余人被抢被烧,生死未卜,要求追究凶犯,以其抵命。他并乘军舰,前往南京,向两江总督马新贻施压。之后,安徽巡抚英翰派安庐滁和道刘传祺前去查处此案。刘传祺在报告中称“建德客、主互殴致伤人命案,实与教堂无关”。刘传棋对惩办凶手,抚恤教民等事拖延不办,引起法国神甫金式玉的不满。在法国耶稣会的压力下,两江总督马新贻指示安徽地方官员,“其案虽与教务无关,究有教民在内”,要求结案必须征得金式玉的同意,“免其日后藉此生事”。
同治九年四月二十七日(1870年5月27日),马新贻将建德教案的处理结果报告总理衙门:参与械斗的被囚的11名教民全部释放;缉拿在逃的田主汪漠,将另一名参与械斗的汪大新杖责示惩,汪国顺监禁待审,并将汪氏族长汪作新,斥革监生,押还建德县,饬令追还所抢物件。之后,金式玉向安庆地方官府保证,“各教民被汪姓所抢失物,业经追还具领,以后教民不准再行复翻”。建德教案,就此结案。
〔皖南教案〕
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建平县(今郎溪县)民众与天主教堂发生冲突,打死华籍神甫黄之绅和教士杨锡琴,焚毁教堂,随后反洋教斗争迅速扩展至宣城、广德、宁国等县,史称皖南教案或江南教案。
光绪二年闰五月十六日(1876年7月7日),建平县河南客民雇工阮光福被人剪去辫子,村民易景怀等人追拿剪辫子的白莲教徒,殴村教堂华籍教士白会清遇见后上前阻拦,被众人作为白莲教徒同伙扭送县衙。之后,殴村教堂神甫黄之绅手持名片,来到县衙,将白会清索回。同月二十日,阮光福、安定山等9名雇工在田里干活,议论剪辫之事,他们认定与欧村教堂有关,正巧被路过的教士杨锡琴听到。双方发生口角,相互漫骂。当晚,黄之绅、杨锡琴带人将阮光福、安定山捉入教堂。
二十二日清晨,河南籍客民首领何渚、余应华等率七、八百名手持刀棍的乡民,在当地清军统领方长华的支持下,冲进欧村教堂,打死神甫黄之绅、杨锡琴,捉住白会清。人们在教堂没有发现阮光福,安定山,却搜到一箱天神像和几名被藏匿的妇女,众人认为剪辫之事系教堂指使这些纸人所为,于是放火烧毁了欧村教堂。在此后的几天中,反洋教斗争席卷皖南地区。有40多处教堂、教会学校、神甫住院、教会医院被捣毁或焚毁。在宣城县,该县监生胡秀山率众捣毁皖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水东镇宁国府法国天主教总堂。广德、宁国也发生多起民众驱逐教士、欧打教民和捣毁教堂的事件。
法国政府立即对皖南教案作出强硬反应,法国外长指示法国驻华使馆,“对我们的传教士有一位在宁国府被杀以及乱民捣毁教堂之事,必须提出最强烈的抗议,并要求惩办凶手,赔偿损失”。法国新任驻华公使白来尼(Brenier de Montmorand)随后抵达南京,与两江总督沈葆桢进行3轮谈判。金式玉也赶到南京,要求惩办杀死黄之绅神甫的凶手,赔偿被毁教堂的损失。最后,沈葆桢作出如下判决:一、将捣毁水东镇法国天主教总堂的为首分子胡秀山、陈士柯、李才华按土匪例,予以正法;二、对欧村教堂的白会清按妖匪例,亦处以正法;三、将杀死阮光福、安定山的帮凶陈么哥和捣毁教堂的王立周、何大田,均杖一百,流三千里,四、在民教冲突中被双方互占的田地房屋,清还原主;五、赔偿教堂损失33536两白银;六、将何渚等人开释。法国公使白来尼和江南教区耶稣会长高若天频频与清政府和沈葆桢交涉,要求取消对教士白会清和教民陈么哥的惩处,均遭到失败。皖南教案以此结案。
〔建平教案〕
清朝光绪五年三月(1879年4月),法国天主教神甫在建平县购买田地,自立产业,引起交涉,称建平教案。
光绪五年,法国神甫金式玉在建平购置大片田地,作为教会产业,后向县衙要求办理过户手续。建平知县请示芜湖关道。芜湖关道查据《中法续增条约》和《中法五口通商章程》,后指示建平县“法约”第六款内有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之文,但仍系指买田地以建造教堂,并非置田地为产业,且卖业之人须令于末卖之前,报明该处地方官,请示应否准其地卖给,由地方官酌定方准照办,不得迳将己业私行卖给。如有私卖者,立将惩处,以符第十款地方官会同领事官酌定宜居住,宜建造的规定。
因此,建平县拒绝给金式玉所购田地办理过户手续。金式玉不服,通过法国驻华使领馆向清廷施加压力。南洋大臣刘坤一、安徽巡抚裕禄致函法国公使,指出金式玉置买田产,必须由原业主报本管各官,会勘是否宜造后方准民间出契。若民间私自成交,与条约不符,因此地方官碍难盖印过户。他们要求教会“嗣后务望照约而行,且免民间盗卖及影射之弊,亦保贵司铎不受蒙骗”。
法国公使仍坚持《中法条约》的准许购地条款中包含各省,因此反对地方官府干涉。最后,安徽抚署提出,以后遇有外国人在内地买地之事,须由奉教之中国人出名契内声明买作天主堂公产。法国公使主张应由传教士出名租买。双方最后商定,法国教士如往内地购置田地,建造天主堂及各善事公所,其契据只写立契人某某买为本处天主堂公产字样。建平教案终以将金式玉购置田地作为建造教堂之用结案。
〔广德客民私将官路、烈女卖给教堂案〕
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广德县场邯桥客民桂双文,私将官路两侧田地及路旁烈女眆一并卖给当地法国天主教堂。法国天主教神甫方良弼以此地建造教堂,筑起围墙,堵住官路,并将烈女眆毁坏。广德县绅民上告县衙。广德县地方官根据安徽巡抚裕禄的指示,将桂双文立即释放,之后又与法国神甫金式玉达成协议,由官府另买左边邻近土地赠给教堂建造教堂,教堂交还原购买土地。
〔合肥教案〕
清朝光绪十一年二月十六日(1885年4月2日),英国教士卜罗柏与3名中国人从芜湖来到合肥,当晚住进城内四牌楼吴兴盛客店。次日夜,忽有多人持械闯入吴记客店,搜寻英国教士。卜罗柏试图从客店后院逃走,因墙高不能翻越,被这伙人抓住,遭到凌辱和殴打,所带行李和衣物亦被抢走。合肥县官员接到报案后,立即率兵前去吴兴盛客店,但滋事首犯已逃匿。合肥县官员遂派兵将卜罗柏由水路护送回芜湖,并表示将捉拿案犯,酌情赔偿英教士损失。
半个月后,英国驻芜湖领事照会南洋大臣曾国荃和安徽巡抚裕禄,要求抓紧缉拿凶犯,追究地方官泄沓之咎,赔偿卜罗柏教士财物损失。芜湖关道及庐州府决定,赔偿卜罗柏教士330银元,允诺继续缉拿滋事首犯。
〔芜湖教案〕
清朝光绪十七年四月(1891年5月),芜湖发生焚毁法国天主教堂、英国基督教堂,攻打英国领事馆和芜湖海关的大规模反洋教斗争,称芜湖教案。
光绪十七年四月四日(1891年5月10日),芜湖法国天主堂附属诊所的2名修女出外探视,将2名幼童带回教堂,途中遇见幼童亲属,双方发生争执。路人纷纷指责天主堂迷拐幼童,并把2名修女扭送衙门。
芜湖天主堂总本堂法国神甫滕伯禄闻讯后,立即赶到县衙门,威胁知县王焕熙,要他释放修女。围观群众见法国神甫态度蛮横,无视中国官府,群情激愤。王焕熙也表示只有在审讯后才能释放这2名修女。滕伯禄继续在县衙门吵闹,另一位法国神甫则立即来到芜湖英国领事馆,会见英国领事科林福德,要他出面与芜湖海关道成章交涉,尽快放人。翌日清晨,在英国领事干预下,被押的2名修女获释。
四月五日(5月11日)下午,一名胡姓妇女来到鹤儿山法国天主堂,要求领回在天主堂育婴堂里收养的孩子,身后跟着大群围观的群众。但是天主堂大门紧锁着,无人出来处理此事。人群越聚越大,并开始向天主堂大门和院内投掷石块。芜湖海关道台成章闻讯后,急忙派几十名兵勇前去维持秩序,但无济于事。当晚,哥老会的几名首领来到现场,手执令旗,指挥群众用大石块和大木棰冲撞教堂大门。当清兵前去阻止时,哥老会首领又指挥人群推倒东边10多丈宽的围墙。人群蜂涌而入,闯进教堂。法国神甫滕伯禄、夏鸣曾、熊跃宗3人见势不妙,仓惶从北边围墙打洞逃出,逃到停泊在长江江面的一艘外国船舶上。群众冲进教堂后,搜寻不到法国神甫,便放火烧毁了天主堂、育婴堂和神甫住院。
随后,愤怒的人群又涌向英国领事馆和芜湖海关。英国领事科林福德和领馆人员逃到芜湖海关,与芜湖海关总税务司吴得禄及帮办巴尔一起,组织海关武装人员,进行抵抗。成章亦率清兵赶来保护,命令围观群众立即回家,否则以痞棍论处,格杀无论。但人群仍未散去,并且越来越多,达到上万人。在哥老会首领的指挥下,群众又纵火烧掉海关附近的5幢洋楼,骚乱规模进一步扩大。
法国驻沪总领事接到传教士报告后,立即从法租界派遣1支法国军队乘“变幻号”军舰驶往芜湖。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安徽巡抚沈秉成亦向芜湖派遣军队和兵舰,进行弹压。清军兵舰向岸上开枪,以恫吓和驱散民众。直至翌日清晨,围攻海关和英国领事馆的人群才散去。沈秉成一面增派兵勇,加强防范;一面全力缉拿滋事首犯王光金等人。
事后,英、法、美、德、日、意、比、西班牙、俄9国公使联名向清政府抗议。两江总督刘坤一、安徽巡抚沈秉成派江苏候补道蔡钧,会同新任芜湖海关道彭禄祥,与法国天主教会商讨如何结案,未能获结果。之后,江海关道聂缉规与法国驻沪领事华格臬继续谈判,最终达成协议。清政府将王光金、傅有顺2人以预谋滋闹焚抢罪,处以死刑,其他从犯分别处以监禁、枷责;芜湖关道成章,芜湖知县王焕熙因疏于防范,撤任调省申饬;赔偿教堂银123684两;由芜湖官府在教堂后面山上修一道1丈2尺高围墙,并帮助教会增购一块与被焚教堂原址相连的土地,重修和扩建教堂。
〔六安苏家埠教案〕
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法国天主教神甫戴尔第在六安州苏家埠借山陕会馆讲经传教,车夫姚风仪与会馆看守人褚金魁发生口角,随即发生大规模殴斗,戴尔第亦被人群碰撞受轻伤。之后,经该处董保排解,戴尔第保证车夫愚蠢不予追究,并立下和息字据,表示了结此事。六安州衙闻讯后,派差役保护戴尔第离去。
事后,法教士戴尔第推翻前言,声称车夫滋闹,是由武生朱家振、职员于长发教唆,六安商董也参与此事预谋。他要求捉拿朱家振等人,罚六安商董在苏家埠为天主教会置基屋一所,作为天主堂,所需约1480两银。六安州衙拒绝戴尔第的要求。于是,戴尔第前往上海,向法国驻沪领事馆求援。
五月,法国驻沪领事白来尼派遣军官薛猛率一队法军乘舰来到安庆,通过洋务局再次要求划地、赔款,向清政府施压。两江总督刘坤一派遣金陵洋务局总办蔡道台与法国驻沪总领事白来尼在沪交涉。十月,双方签订协议,清政府赔偿法国教士1500两银,护送其回苏家埠,将主使两董事革去功名,将州官开缺。
此后,六安新任各州督饬苏家埠董保朱兆鹏,帮助法国天主教会以250两银购买一块土地,作为建造天主堂之用。苏家埠教案以此结案。
〔霍山教案〕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十月(1905年11月),霍山县西乡十八道保教民张跃宾、郑天应等100多人,因不满法国天主教神甫石资训的横征暴敛,暗中歃血为盟,决意反教。他们在深沟铺张氏族长张正金的支持下,共同宣誓退出教会。
教民李万生侦知此事后,立即报告法国神甫石资训。在石资训催促下,霍山知县秦达章,派人拘捕张跃宗和郑长应,并通缉张正金。翌年一月。县差役来到深沟铺,搜捕张正金,因抓不到张正金,就捉拿张正金堂弟张正和去县衙抵案。愤怒的村民赶走差役,抢回了张正和。
石资训见抓不住张正金,便通过省城安庆法国天主堂总本堂神甫费善骞,请他向安徽巡抚诚勋施加压力,查办此案。法国驻沪总领事也致电诚勋,要求他迅速捉拿人犯,保护教堂。诚勋在接到电报后,立即派寿春镇马队前往霍山弹压,又派洋务局委员、候补大桃知县余鼎镛赶赴霍山,与六安新任知州熊祖诒共同办理此案。与此同时,霍山知县秦达章在石资训的逼迫下,派差役抓住张正金之弟张正银、妹夫戚显俊,关进监狱,以迫使张正金投案。
张正金闻讯后,组织乡民6万多人,闯入县城,救出张正银和戚显俊,并搜寻石资训和霍山县天主堂法国本堂神甫盖赖襄。石资训和盖赖襄躲藏一夜,次日逃至六安。
秦达章担心事态扩大,请当地绅董与教会磋商,表示愿以洋钱2000元,恳请教堂免究,并出结力保平安,欢迎教士回县。但是,法国天主教会虽接受赔偿,但坚持必须使张正金到案。初办教案的六安知州熊祖诒斥责秦达章过于软弱,办事不力,并向法国神甫指出,张正金等人“未动教堂草木,何为输出巨款”。洋教士恼羞成怒,竟以请兵船来安庆相威胁。
安徽新任巡抚恩铭上任后,在法国驻上海领事的一再催逼下,命令熊祖诒“限期破案”。熊祖诒一改前态,下令秦达章“火迅缉拿”张正金等人。秦达章与查办此案的洋务局委员余鼎镛派人拘押张正金幼子、养父和妹妹,作为人质。张正金再次率领反教民众,攻入县城,救出全家人,并打出“辅清灭洋”旗号。反教群众并捣毁了迎驾厂、浚水河、深沟铺、黄栗抄等处天主堂。
光绪三十二年五月(1906年6~7月),张正金率反教群众武装在霍山黄石河与清军激战,遭到失败。十二月,张正金在英山县被捕,死于押解省城途中。
在法国使领馆和天主教会的压力下,清政府决定霍山县赔偿天主教会损失2800两银,赔教民银4200两,将霍山知县秦达章、候补大桃知县余鼎镛革职,六安知州熊祖诒撤任察看,以此结案。
〔其他教案〕
清朝晚期,安徽境内除发生上述影响较大的教案和教务交涉,还有一些较小的教案与交涉,分述如下: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七日(1871年7月14日),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照会总理衙门,称1名英国教士携3名中国人于同治六年在内地传教,迄今下落不明,请求总署饬豫皖两省查复。后总理衙门电饬安徽巡抚,查复颍州杀毙英教士一事。后皖省电复总理衙门,据查,颍州所属并无杀毙英教士一事,亳州一带亦无无名男子被杀事件。十月十五日(11月27日),总理衙门照会英国驻华公使,通报安徽调查结果,以释所疑。
同治十一年五月十八日(1872年6月23日),大通镇法国天主堂神甫做礼拜时,乡民涌入观看,与教徒发生冲突,毁坏教堂板凳、床、桌等物,酿成交涉。后根据安徽巡抚英翰指示,由县饬令首事周贤海修复和赔偿教堂损失,并关押入狱。
同治十二年二月(1873年3月),法国耶稣会教士金式玉获准与府台所派官员同赴广德县,调查当地官员阻止教民接待神甫和出卖土地给教会一事。后经议定,在全府各地张贴保教告示,归还教产,以此结案。
同治十二年,东流县1名天主教神甫财产被盗,法国耶稣会教士金式玉与安徽巡抚所派官员会商,以天主教得到一块土地结案。
光绪二年正月十八日(1876年3月5日),宁国府考生冲击法国天主教堂及神甫住院,捣毁一些器具,引起交涉。宁国府与法国教士金式玉达成协议,赔偿天主堂损失4000元,并在城内拨给天主堂29亩土地,案结。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法国天主教神甫德怀璋通过教民刘继锡购买亳州人赵兴义家族公地及草屋18间,后教民靳秃石又在该屋旁建4间草房,作为教士、教民休息场所。乡民以有碍风水为由,拆毁该屋,引起交涉。经州详奏,皖抚批饬勘证,将卖主责释,并与法国天主教司铎商允买地兑换,在左近田亩另建教堂。最后以城外河东官基一段,代买建堂,以销此案。
光绪十年九月二十三日(1884年11月10日),建德县青山桥法国天主堂大门被反教民众砸开,闯入教堂,抢走教士衣物。经该县详奏,两江总督曾国荃和安徽巡抚裕禄会勘,以酌情赔偿教会损失,缉拿案犯,议结此案。
光绪十五年,法国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倪怀伦派金式玉赴巢县购买房地。金式玉与叶姓居民议定,置买巢县南门外地基一块。因产地纠葛,为地方官废除协议。后金陵洋务局委员蔡道详,奉两江总督刘坤一饬,规定教士购地,务按约章办理,经地方官查讯。如有纠葛,各教士务必与地方官和商,可买则买,如实有窒碍,退还另觅。
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四日(1893年12月21日),颍州府阜阳县民许之堂将家中公房卖给法国神甫卞教士,其胞弟许怡堂认为所卖之房应留供奉神主,愿以原价赎回,遭卞教士拒绝。许之堂亦藏匿不出。经金陵洋务局蔡委员与法国驻沪总领事会商,规定由教会与地方官和商处理此案。
光绪二十二年,法国教会卞教士奉江南教区之命,赴泗州为教会购置房地,与该州民人私立契文成交,被人殴打,契文被夺。后金陵洋务局蔡道详与法国领事协商,规定教士购地,必须照约章办理,并与地方官和商后购买。
光绪二十六年,青阳县民间传播流言,将与天主堂为敌。天主堂意大利籍神甫孟维礼闻讯后慌忙出逃。七月十日,天主堂果被反教民众焚毁。
光绪三十二年,洪莲会首领黄淑性等人,率反教民众,围攻并焚毁建德县法国天主堂,杀死教民1人,后被官府镇压。官府与教会达成协议,将首犯1人正法,其他数人判以徒刑,赔偿教会损失2700余元。
二、民国期间的教案和教产交涉
在民国期间,安徽境内的民教纠纷以及所引起的教务交涉与晚清相比,已大大减少。然而这一时期,安徽仍发生数起较有影响的教案和与教产有关的交涉。民国期间的教案,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发生在安徽的教案已不再是单纯的具有排外倾向的民众自发斗争,许多反对外国基督教、天主教势力的斗争,明显受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与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势力侵略中国的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下面,分别叙述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几起教案。
民国3年(1914年),芜湖法国天主教堂再次计划租用该市风景胜地鹤儿山。早在同治三年(1864年),法国天主教堂曾提出租用鹤儿山,遭当地绅民反对。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十九年,芜湖发生两次盗卖出租鹤儿山事件,均被南洋大臣批饬禁止。民国政府成立后,法国天主堂于民国3年又一次向安徽省政府要求租用鹤儿山,安徽省财政厅长龚心湛代表省政府与安庆法国天主教主教荣福盛举行谈判,并同意将鹤儿山一带15亩土地租给芜湖法国天主堂,租期49年。
民国3年初,白朗农民起义军攻陷安徽六安、霍山县城,焚毁多处教堂,杀死法国天主教神甫奚风鸣。法国主教求助于法国驻华公使,要求予以巨额赔恤。经过几个月交涉,未能取得结果。后法国公使改变态度,提出奚风鸣案可不赔偿,但必须将前清英山杨柳湾案及芜湖八角亭案议结。杨柳湾案指前清农民起义武装攻入英山,焚毁当地杨柳湾法国天主堂,事后曾议定赔偿法国天主堂20万元,但一直未予兑现。八角亭案指前清芜湖法国天主堂购买教堂旁八角亭山地建房,遭芜湖士绅和民众强烈反对,因那里埋有众多坟冢,他们沿山筑一围墙以阻止教堂占用八角亭山地。上述两案均历10多年未曾了结。这时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北京政府外交部频频电告安徽巡按使倪嗣冲,要求迅速将以前未结之案一律议结。倪嗣冲遂派财政厅长龚心湛与安庆法国天主教主教荣福盛进行谈判。民国3年11月,双方达成如下协议:一、六安霍山、英山各教案,中国政府共向法国天主堂赔款9万元,内拨2万元,由教会捐助皖北赈灾之用;二、法国天主堂租用芜湖八角亭建造天文台,租期30年,期满后可以续租。法国天主堂付给租金2000元,原山内一切坟冢一律迁葬,并以2000元支付迁葬、抚恤及善后之费用。
民国10年,由美国传教士柏六如担任校长的合肥基督教三育男中扩建学校体育场,掘开邻近一些坟地,抛弃坟中枯骨,引起民愤。民众联名上告县政府。县政府最后裁定,要求三育男中建百骨塔一座,安埋枯骨,以此结案。
民国11年,合肥南门外观音庙举行庙会,美国传教士、三育男中校长柏六如携妻及妻妹前去观看。当柏六如爬上树给人群拍照时,被拍照的群众认为对己不利,将他从树上拖下来殴打,抢走照相机等物。事后,柏六如上告合肥县政府。县政府裁定,参与殴打柏六如的领头人赔款1000元,在观音庙建小学1所。
民国11年,在北京青年学生爱国运动影响下,芜湖各教会学校青年学生成立“非基督教大同盟”。同盟通电全国,揭露英美帝国主义通过教会势力对安徽进行文化侵略的罪行,呼吁全省教会学校师生行动起来,进行反基督教运动。
民国13年,由美国基督教差会的创建的芜湖育才学校学生在“非基督教大同盟”的号召下,发起驱逐美籍校长的斗争,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迫使美国基督教会同意撤换校长。
民国14年,寿县学生和民众组成“反抗基督教联盟”,声援“五卅”运动。联盟组织群众示威游行,抗议英国帝国主义野蛮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高呼打倒震华学校。(震华学校为英国基督教会在当地所创办的教会学校)
民国14年夏,在恽代英、王稼祥的组织下,由美国圣公会控制的芜湖圣雅各中学初中部首先爆发学生反帝爱国斗争。学生们提出取消圣经班,将圣经科改为选科,礼拜祈祷听便学生,收回为外国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权等爱国主义要求。教会控制的校方拒绝接受学生们的要求,圣雅各中学初中部的学生立即派代表去其他教会学校及社会寻求声援。圣雅各中学的其他学生,萃文中学、育才中学的爱国学生立即予以积极响应,大批学生退学或转学,致使圣雅各中学于民国16年被迫暂时停办。
民国期间,除上述教案外,安徽省政府还与在皖外国天主教会、基督教会势力进行多次教产交涉。
晚清至民国初期,外国教会势力在华强行租买田地,引起民众强烈不满。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开始对外国教会在华购买、租用土地、房产进行管理和限制。民国17年1月2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颁布《内地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暂行章程》。章程共7条,全文如下:
“第一条:凡外国教会在内地设立教会、医院或学校而为该国与中国条约所许可者,得以教会名义租用土地建造或买房屋。
第二条:外国教会在内地租用土地,建造或租买房屋应服从中国现行及将来制定之法令及课税。
第三条:外国教会在内地租用土地或租买房屋须由业主与教会会同呈报该管官署核其契约,方为有效。
第四条:外国教会在内地租借土地建造或租买房屋,其面积超过必要范围者,该管官署不得核准。
第五条:外国教会在内地租用土地,建造或租买房屋,查出有作收益或营业之用者,该管官署得禁止之。
第六条:本暂行章程施行前,外国教会在内地已占用之土地及房屋应同该管官署补行呈报,倘其土地系属纯买者,以永租权论。
第七条:本暂行章程自公布日施行。”
同年10月15日,国民政府又颁布训令规定,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时,必须在契约中载明租用期间或永租之约定,土地四至及面积,或房屋大小及式样,土地或房屋在传教宗旨范围以内之用途,教会国籍4项内容。
在上述章程、训令颁布之初,安徽省及市县政府并未严格执行,在民国32年之前,涉及到教会产业的外交交涉极少。民国32年1月国民政府与英、美政府签订条约,废除不平等条约强加予中国的治外法权、租界和租借地,中国国内的领土及主权完整日益引起民众关注,致使政府开始严格控制教会购置和租用土地、房产,有关交涉大大增加。民国时期安徽省涉及教产的交涉主要有以下几起:
民国24年3月26日,繁昌县政府向省政府报告,繁昌城内法国天主教堂教士易乐腊在该县第四区七八都孙村后街租用基地一幅,“查租约内有永不回赎字据,章程并未载明,此项永租办法,应否核准,县长未敢擅专”。省政府回复情况不详。
民国32年3月26日,安徽省政府致函皖南行署地政署,指出,西班牙天主教会租用黟县陈村街程戴顺等土地一案,前据本府皖南行署呈送租用契约到府,当以契尾列用教会代表人名义及文内未将设立医院或学校叙明,均与规定不合,发还改正。
民国32年6月1日,安徽省民政厅致电皖南行署地政署,称“查西班牙天主堂圣母圣心教会租用本省祁门胡陈汪等五户土地一案,前据皖南行署呈送租地契约及基地图到府,当以各契尾关于承项人一项,列用教会代表名义与规定不合,并以契约所载面积与图内说明亩数不符,经将契图发还,饬即查明更正”。
民国32年9月18日,繁昌县田赋管理处致函安徽省政府主席,称:“宁国县河沥溪法国天主堂西班牙藉传教士米国栋(又名米良弼)所执田房两项不动产为数颇巨,均属私买,未得吾国合法政府许可。故扣留契约一部分,为撤销其产权之准备”。电文又称,外国租用中国土地房屋仅限于供给传教必需之用途而止,如其面积超过必要范围以外,该管官署依法不得核准。今该河沥溪天主堂私买土地房产竟达千亩之多,实已超过必需范围以外,即在民国17年章程颁布之初尚不许可,何况当此不平等条约撤销之际,对我领土完整、主权尊严已为世界任何国家所尊重,该教会自不得借传教为名,以阴行其分割我土地吸收我经济之政策。
9月20日,宁国县天主堂西班牙神甫米国栋携契约来到县田管处,要求办理有关证件,遭到田管处官员的拒绝。米国栋神甫大为不满,声称,所携契约已经盖印,这就表明已为中国政府承认买绝之权,县田管处没有理由拒绝签订给据。
尽管米国栋神甫表示抗议,但宁国县田管处不为所动,并在答复中指出,“所执契约虽经前清盖印税验,然在现行法令颁布以后并未申请核准”。中国政府于民国17年颁布的章程第五条“载明或所有租用土地等如有收益或营业之用者”,第四条又规定“其面积超过范围,该管官署不得核准”。契约违反了上述条款,故“大难冒然照准。”
9月29日,安徽省政府田粮管理处复电宁国县田管处,作出如下批示:
“查西班牙为有条约国,该天主堂神甫米国栋所购田地均在民国17年公布《内地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暂行章程》施行之前,自应依照该章程第六条及土地法施行法第31条之规定办理。
查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应于契约内强制载明必要事项4项,无论其为定期租约或永租契约,均须加注‘此项基地只限于传教之用’一语,以示限制,其在通令以前租用之土地房屋亦须依法补行载明,该管官署自不得核准。
查该天主堂所购田地之面积已超过必要范围,该管官署自不得核准。应即依法造县租用房屋基田亩清册,检同所有契约一并呈府,转报核定。”
民国33年1月22日,省政府民政厅向六安县地籍整理办事处发出指示,称:关于清理外人土地权利一案,本省现奉中央令,应俟外人土地权利清理办法颁布后,再行依照办理。该处对于天主堂所有土地,应即举办登记,暂可勿庸发给书状。
民国33年2月19日,阜阳地籍整理办事处致函省政府民政厅,内称本县境内的各个外国教会(天主堂、福音堂等)已向本处申请第一次土地所有权登记,是否向它们颁布所有权状及其他权利证明书,请求予以指示。之后,省民政厅复电指示:“本省现奉中央令,应俟外人土地权利清理办法颁布后再行依照办理。……暂可勿庸发给书状。”
民国33年5月7日,泗县县政府就省政府所提出的“外人享有土地权利研究意见”复函省主席,函文称:查本县城内向有外人购买耶稣堂暨天主堂宅基各一处,面积约数亩,房舍约百余间,均系外人以作传教施行奴化教育我国人民之用。应请由政府备价收回,以复土权,而利施政。如平等互惠国确因促进双方国家事业之进步须要房地时,在政府认为有必要时,可准其暂租短期使用,在租用期间,须付租价并须呈请政府备案,并应接受我方之法令之管理。
民国35年9月12日,安庆地整处在《皖报》上刊登公告,内称:安庆居民风幼山等呈,西门外太平寺街一带房屋于沦陷期间被天主堂引诱强迫租买或占用。业经本处转呈省民政厅。民政厅为此批复:“除应饬依法办理公有土地登记外,随即通知该外国教会,既未依规定章程办理租买,自属无效。应饬由原业主申请登记,以维国土。本处通知天主堂于5日内呈验契约,至今仍未呈验。特再公告,限于本月15日前呈验契约。如再稽延,则该堂租买契约是未能依照规定章程办理,即依照厅示饬由原业主履行所有权登记,特此公告通知。”
安庆天主堂见到《皖报》上的这份公告,立即提出异议,声称本堂价购怀宁西门外太平寺街风幼山等土地及其上建筑物,曾经依照合法手续办理,但安庆地整处未许可本堂登记,竟于本年9月12日登载安庆《皖报》公告,显有妨害本堂业权。
10月29日,安庆天主堂上告省民政厅,其呈文声称:“本堂租买安庆西门外太平寺街风幼山等土地及其上建筑物,系创设分堂,兴办学校暨开医院之用,依照政府法令并无不合。是项租买又皆出于各该原业主之自愿,并由其托出中人先向本堂按时值议定价格,然后定期凭中立契。所有老赤各契及有关证件,均经凭中检交本堂收执,而价款亦已如数总讫,并无手续不清情事。”
呈文又说:“查本堂租买上项土地及其上建筑物系在民国29年与30年之间,本应依照政府颁布《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暂行章程》办理。奈其时正抗战军兴,敌我相持之际,本县政府及地籍机关均已他迁,前后方交通断绝,戒备封锁异常严密,实无法履行会报手续。承我政府当局有鉴及此,颇加谅解,颁定外人(外国教会在内)在华产权应行注意事项。请参照上项注意事项办理。对于本堂产权一律妥为保护,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追究。”
呈文并请求民政厅命令安庆地整处,立即撤销风幼山等人的“虚伪登记”,并准许安庆天主堂凭所持契约办理登记手续,确认和维护其合法产权。
10月31日,省政府民政厅长对安庆天主堂呈文作出如下批复:“查本案经本厅瓴饬安庆地籍整理处依照土地法第五十九条之规定办理矣。所请应毋庸议。”从而驳斥了安庆天主堂的上诉,维护了安庆地整处的决定。
民国35年10月20日,省政府民政厅根据行政院“过去外人在华地权清理办法三项”,制订《各县市政府对于外人在华产权应行注意事项》,规定“各县市对于外国教会或外人在华租用土地、租买房屋及其他有关外人不动产权利之调查,其手续均应力求简便、敏捷,以免发生无谓之纷扰”。并又要求,“外国教会或外人在华所租土地、租买之房屋或其他不动产权利有违反法令之情形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应报中央主管机关核办,不得迳于处分。”
民国36年3月,六安县长电告省政府主席,内称:通知六安天主堂,查询城厢及苏家埠两处天主堂地处,究属何国所有。该堂本月十日复函,以本县城厢及苏家埠两地天主堂之土地及建筑物,遵照罗马教廷明令规定,以所在地天主堂公产名称,不列任何国籍,以系适合宗教宗旨,且全国各省市县均如此。
4月8日,省政府民政厅复电六安县政府,强调,“外人地权申请登记应注明其国籍,不得用所在地天主堂名义申请登记。”
民国36年9月28日,桐城县政府致电省政府民政厅,内称:本县天主堂提出土地申请书,要求准予发给所有权状以保其产权,请求予以指示。之后,省政府民政厅在复电中指出,外交部正会商有关机关拟定妥善办法中,在该项办法未实施前,各地方天主教地产之登记应暂缓办理。
鸦片战争后,西方天主教、基督教传教士在安徽的建堂传教及其他活动,给安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外国传教士凭借侵略特权和本国政府的支持,在安徽城乡巧取豪夺,侵占房产,强占土地,建立教堂,广收教徒,甚至干涉地方事务。一些教徒也依仗教会势力,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另外,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在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也引起中国士大夫、官绅的强烈敌视。所有这些,都大大加剧天主教会、基督教会与民众的矛盾,导致清末安徽民教纠纷(即所谓教案)屡屡发生。据统计,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的40余年间,安徽共发生大小教案30余起。
为消弭民教冲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安徽臬司赵从珊议定,经安徽巡抚批准颁布了《安徽保护教士章程》。章程共14条,规定:凡城乡教堂,俱专派差役2名,轮流在堂外伺护,凡洋人外出,该差立即问明报官,官府派壮丁沿途护送;凡遇各国洋人经过,不论由何省何处去,亦不论有照无照,即无到传单,该董保亦一体照章护送。即向无教堂之处,如有洋人经过,亦应护送;凡洋人在乡留住之处,即由董保昼夜轮流派人保护,并不准围闹聚观,尤不准出言伤人,即妇女、小儿亦应禁止;若遇洋人到处,偶有无知之人口角争闹,该董应立即理劝解散。
《安徽保护教士章程》颁布后,安徽境内的民教纠纷虽有所减少,但并远未根绝,在此后至清朝灭亡的10余年间,安徽境内仍发生多起教案。
安徽教案的处理,可分为3种类型:一为外国使领馆照会总理衙门(外务部),由安徽巡抚,有时加上两江总督定拟奏结之案,如同治八年的安庆教案、建德教案,光绪二年的皖南教案,光绪十七年的芜湖教案及光绪三十一年的霍山教案这类较大规模、影响的反洋教行动所引起的教案;二为两江总督和安徽巡抚督饬地方道府会同总主教议结的教案;三为州县自行判结的教案。二、三类教案多为教会购置土地房产所引起的纠纷,或民众与教民、教士之间较小规模的纠纷。晚清安徽重要教案及交涉处理情况如下:
〔雷神父被逐案〕
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初六,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雷?骏在安庆被当地民众驱逐,引起教务交涉,称雷神父被逐案。
同治四年春,法国江南教区主教朗怀仁乘法国军舰“唐克雷德号”,抵达安庆长江江面,要求拜访地方官员。但安庆地方官员拒绝接见。法国海军将领帕吕威胁要派一队水兵到府台私邸上访,安庆知府、臬司、藩司才勉强同意接见。会见中,郎怀仁提出要在安庆建堂传教,遭到安庆地方官员拒绝,未获得结果。
同年八月初五,负责在长江、运河流域传教的法国天主教神甫雷?骏,乘法国船只“圣玛丽亚号”亦来到安庆。此前,江南教区已派遣中国神甫熊臣尧化装为商人,在安庆购置房屋,开设布店。熊臣尧以布匹买卖为掩护,秘密传教,发展教徒。雷?骏神甫到达安庆后,熊臣尧便表示愿将布店过户给天主教会。八月初六,雷?骏神甫拜会安庆府县官员,要求办理过户,并在城中建立天主教堂,安庆官员表示拒绝。消息传出后,引起安庆士绅和民众的极大愤怒。当晚,人们聚集起来,包围了熊臣尧的住所,搜索雷?骏神甫。雷?骏仓惶逃出,躲进田间丛密的草堆里,“度过这可怕的一夜”。七日,安庆地方官员派兵将雷?骏护送上船,返回上海。
法国天主教会立即与法国驻华公使馆进行联系,要求政府出面干涉。同治五年初,法国驻华公使伯洛内(C·H·M·Bellonnet)照会总理衙门,声称“安庆事件假如三个月之内不予解决,我国将用武力占领城内一块土地”。八月,署两江总督李鸿章照会法国驻上海领事,就雷神父被逐之事表示道歉,但又指出,熊臣尧在安庆买的房屋,未经官方许可,所以无效。法国政府和天主教会并不甘心,继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同治七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雷?逡神甫向曾国藩交涉,要求归还安庆城内天主教神甫的住院,还提出要一块靠江边的土地,作为他前年受辱的赔偿。故曾国藩命令安庆地方官将安庆城内东右坊民房12间划给法国天主教会,并将沿江一块土地拨给教会,以此结案。
〔安庆教案〕
自同治七年(1868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安庆东右坊建立教堂后,英国基督教差会内地会亦在城内西右坊建立圣爱堂。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势力进入安庆后,与城内士绅、百姓矛盾迅速激化。
同治八年八月十二日(1869年9月27日),为怀宁县即将举行科举考试,安庆知府何家聪派1名同知,约见英国内地会教士密道生、卫养生,告诉他们将举行县试,“县试完毕,即是府试日期,应考童生甚易滋事”。奉劝他们离开安庆,暂避一时,或至少不要在城内随意走动。但是,这两位英国教士,“殊觉碍难遵行”,拒绝了知府的劝告。
九月中旬举行府试,九月二十九日(11月2日)安庆府院考场出现考生张贴的一张揭贴,内称,“匪教猖獗,与考童为难,订于初二日拆圣爱堂”。密道生、卫养生闻知此事,忧心忡忡。翌日一早,两位教士便前往兼理外交事务的安庐道衙门,要求官府予以保护,追查张贴揭贴之人。道台刘传祺借故外出,派属下告诉两位英国教士,“所有此事情形,俱已知悉,应向知府衙门告知。”于是,密、卫2人乘轿前往知府衙门。刚出道署大门,为怀宁县赶考武生看见,众人涌向前去,拥挤鼓噪,几乎将轿子掀翻,群呼杀洋鬼子,打洋鬼子。两位英国教士惊恐万状,仓惶逃回署内,请求保护,并乞求府县派兵将密道生的妻小保护来署。
此后,数百名考生和群众又涌往西右坊英国传教士的住所和圣爱堂,捣毁教堂门窗家俱,砸烂“圣爱堂”横匾。密道生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在地方官员和兵勇的保护下,冲出人群,逃到道署,与密道生、卫养生会合。
最后,考生们又冲进东右坊的法国耶稣会天主堂。此时,法国神甫韩伯禄因病拟去上海,正坐在江边的小船等待轮船。一名看守神甫住院的仆人赶来报告,天主堂已被考生们捣毁。韩伯禄闻讯后急忙赶回安庆城,沿途不断遭到考生和群众的围攻,砖瓦、石块象冰雹一般砸来。韩伯禄赶到教堂时,教堂仍为人群所包围,他不敢进去,亦无法前去知府衙门寻求保护,只得从后门再次逃回江边,乘上次日早晨的轮船,前往上海报信。
安庆知府何家聪担心事态进一步扩大,便带人劝散群众,又派兵将英国圣爱堂和法国天主堂保护起来。十月一日,安庆官府派人将英国传教士密道生、卫养生及其眷属保护上船,送到九江,并赠予100银元作为路费。
安庆教案发生后,负责江南教区西教区传教事务的法国耶稣会金式玉,于十月初七(11月10日)赶到安庆,要求会见知府、道台和巡抚,解决“赔偿”和“惩凶”问题,但遭到官员的拒绝。于是,金式玉亦前去上海,向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求助。
英、法驻华公使馆在接到安庆教案报告后,立即与总理衙门取得联系,提交抗议照会,要求迅速查处这一教案。他们并向两江总督马新贻和安徽巡抚英翰施加压力。十月十六日(11月19日),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Sir Rutherford Alcock)亲率舰队,溯江而上,驶至安庆江面,进行武力威胁,要求安徽巡抚英翰赔偿教堂损失,捉拿滋事凶犯,处罚办事不力的安庆官员。在英翰表示待考试结束后再从容捉拿凶犯后,阿礼国才率舰队怏怏离去。
十月十九日(11月22日),法国驻沪总领事达伯理亦照会安徽巡抚英翰,要求赔偿法国天主教堂损失4000银元。英翰委托上海道台与达伯理商谈赔偿事宜。不久,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Louis Jales Emilien Rochechouart)亲自出马,率4艘法国军舰,由上海驶往南京、安庆,向两江总督马新贻和安徽巡抚英翰进一步施压。
罗淑亚直接与马新贻进行交涉,要求赔偿教堂损失5000银元;官府从安庆城内划拨一块公地,或用衙署仓库改建教堂;派员到安庆查处,严惩为首分子,张贴布告,晓谕四方,严禁再发生此类事件。
此时,清廷亦向总理衙门发去谕告,要求“无论如何变通,总期拿获滋事之人,赔偿所失之物,以便迅速了结,免致彼国藉此要挟,丛生枝节”。总理衙门多次电告马新贻、英翰,要求尽快妥善了结此案。马新贻和英翰派出道台吴世熊、总兵李振名赴安庆查案,又委派江苏按察使杜文澜、上海道台涂宗赢与英法具体谈判赔偿事宜,并最终接受英法全部要求,即:一、赔偿英国内地会1735银元,赔偿法国耶稣会4000银元,其中2000银元由安庆知府代为耶稣会在城内买地另建教堂;二、将带头滋事夏某、汪翘楚、王奎甲3人出示扣考,讯明后即日斥革;三、出具告示,严禁今后再发生反教事件。
同治九年正月二十四日(1870年2月23日),总理衙门收到英国公使威妥玛(Sir Thomas Francis Wade)照会,要求参革安庆教案中失职官员。三月八日(4月8日),总理衙门致函安徽巡抚英翰,对安庆道府官员未能事先预知防范,实有疏忽之咎加以申饬。四月,两江总督马新贻、安徽巡抚英翰在安庆勒石树碑,告示四方,重申革除禁教明文;允许教士租借田地,建造自便;地方官员在处理民教纠纷事件中,务须迅速持平办理,不得故为迟延;此后民教相处,务须永远和睦,彼此恭敬,不再滋生事端。
〔建德教案〕
清朝同治八年十一月四日至九日(1869年12月5日至10日),建德县(今东至县)教民与非教民发生大规模械斗,致使教民多人死伤,引起法国驻华使领馆和法国天主教会干涉。史称“建德教案”。
湖北蕲州人林安乐、吴云广等信教客户,在建德县上乡港佃种汪姓田地,因拖欠租被田主退佃,但尚未退出所居房屋。是年十一月四日,双方在池塘捕鱼发生争执,引起械斗。翌日,田主汪漠、汪乐保聚集汪氏族人与林安乐所邀教民进行大规模殴斗。汪漠等人在打跑林安乐等人后,抢掠并焚毁林安乐等人所居房屋,殴毙教民卢燕鸿,又误焚毙乡民张久启侄女及吴云广幼女。十一月七日,林安乐纵火烧毁佃主8处空屋后外逃。汪漠率领汪氏族人捉拿6名教民押送县衙。
在这起教民与非教民的冲突中,法国天主教神甫金式玉支持和庇护教民一方,藏匿要犯林安乐。法国公使罗淑亚在听取法国耶稣会报告后,立即照会总理衙门,夸大其词,声称建德县有乡民滋闹杀死教民,致使200余人被抢被烧,生死未卜,要求追究凶犯,以其抵命。他并乘军舰,前往南京,向两江总督马新贻施压。之后,安徽巡抚英翰派安庐滁和道刘传祺前去查处此案。刘传祺在报告中称“建德客、主互殴致伤人命案,实与教堂无关”。刘传棋对惩办凶手,抚恤教民等事拖延不办,引起法国神甫金式玉的不满。在法国耶稣会的压力下,两江总督马新贻指示安徽地方官员,“其案虽与教务无关,究有教民在内”,要求结案必须征得金式玉的同意,“免其日后藉此生事”。
同治九年四月二十七日(1870年5月27日),马新贻将建德教案的处理结果报告总理衙门:参与械斗的被囚的11名教民全部释放;缉拿在逃的田主汪漠,将另一名参与械斗的汪大新杖责示惩,汪国顺监禁待审,并将汪氏族长汪作新,斥革监生,押还建德县,饬令追还所抢物件。之后,金式玉向安庆地方官府保证,“各教民被汪姓所抢失物,业经追还具领,以后教民不准再行复翻”。建德教案,就此结案。
〔皖南教案〕
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建平县(今郎溪县)民众与天主教堂发生冲突,打死华籍神甫黄之绅和教士杨锡琴,焚毁教堂,随后反洋教斗争迅速扩展至宣城、广德、宁国等县,史称皖南教案或江南教案。
光绪二年闰五月十六日(1876年7月7日),建平县河南客民雇工阮光福被人剪去辫子,村民易景怀等人追拿剪辫子的白莲教徒,殴村教堂华籍教士白会清遇见后上前阻拦,被众人作为白莲教徒同伙扭送县衙。之后,殴村教堂神甫黄之绅手持名片,来到县衙,将白会清索回。同月二十日,阮光福、安定山等9名雇工在田里干活,议论剪辫之事,他们认定与欧村教堂有关,正巧被路过的教士杨锡琴听到。双方发生口角,相互漫骂。当晚,黄之绅、杨锡琴带人将阮光福、安定山捉入教堂。
二十二日清晨,河南籍客民首领何渚、余应华等率七、八百名手持刀棍的乡民,在当地清军统领方长华的支持下,冲进欧村教堂,打死神甫黄之绅、杨锡琴,捉住白会清。人们在教堂没有发现阮光福,安定山,却搜到一箱天神像和几名被藏匿的妇女,众人认为剪辫之事系教堂指使这些纸人所为,于是放火烧毁了欧村教堂。在此后的几天中,反洋教斗争席卷皖南地区。有40多处教堂、教会学校、神甫住院、教会医院被捣毁或焚毁。在宣城县,该县监生胡秀山率众捣毁皖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水东镇宁国府法国天主教总堂。广德、宁国也发生多起民众驱逐教士、欧打教民和捣毁教堂的事件。
法国政府立即对皖南教案作出强硬反应,法国外长指示法国驻华使馆,“对我们的传教士有一位在宁国府被杀以及乱民捣毁教堂之事,必须提出最强烈的抗议,并要求惩办凶手,赔偿损失”。法国新任驻华公使白来尼(Brenier de Montmorand)随后抵达南京,与两江总督沈葆桢进行3轮谈判。金式玉也赶到南京,要求惩办杀死黄之绅神甫的凶手,赔偿被毁教堂的损失。最后,沈葆桢作出如下判决:一、将捣毁水东镇法国天主教总堂的为首分子胡秀山、陈士柯、李才华按土匪例,予以正法;二、对欧村教堂的白会清按妖匪例,亦处以正法;三、将杀死阮光福、安定山的帮凶陈么哥和捣毁教堂的王立周、何大田,均杖一百,流三千里,四、在民教冲突中被双方互占的田地房屋,清还原主;五、赔偿教堂损失33536两白银;六、将何渚等人开释。法国公使白来尼和江南教区耶稣会长高若天频频与清政府和沈葆桢交涉,要求取消对教士白会清和教民陈么哥的惩处,均遭到失败。皖南教案以此结案。
〔建平教案〕
清朝光绪五年三月(1879年4月),法国天主教神甫在建平县购买田地,自立产业,引起交涉,称建平教案。
光绪五年,法国神甫金式玉在建平购置大片田地,作为教会产业,后向县衙要求办理过户手续。建平知县请示芜湖关道。芜湖关道查据《中法续增条约》和《中法五口通商章程》,后指示建平县“法约”第六款内有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之文,但仍系指买田地以建造教堂,并非置田地为产业,且卖业之人须令于末卖之前,报明该处地方官,请示应否准其地卖给,由地方官酌定方准照办,不得迳将己业私行卖给。如有私卖者,立将惩处,以符第十款地方官会同领事官酌定宜居住,宜建造的规定。
因此,建平县拒绝给金式玉所购田地办理过户手续。金式玉不服,通过法国驻华使领馆向清廷施加压力。南洋大臣刘坤一、安徽巡抚裕禄致函法国公使,指出金式玉置买田产,必须由原业主报本管各官,会勘是否宜造后方准民间出契。若民间私自成交,与条约不符,因此地方官碍难盖印过户。他们要求教会“嗣后务望照约而行,且免民间盗卖及影射之弊,亦保贵司铎不受蒙骗”。
法国公使仍坚持《中法条约》的准许购地条款中包含各省,因此反对地方官府干涉。最后,安徽抚署提出,以后遇有外国人在内地买地之事,须由奉教之中国人出名契内声明买作天主堂公产。法国公使主张应由传教士出名租买。双方最后商定,法国教士如往内地购置田地,建造天主堂及各善事公所,其契据只写立契人某某买为本处天主堂公产字样。建平教案终以将金式玉购置田地作为建造教堂之用结案。
〔广德客民私将官路、烈女卖给教堂案〕
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广德县场邯桥客民桂双文,私将官路两侧田地及路旁烈女眆一并卖给当地法国天主教堂。法国天主教神甫方良弼以此地建造教堂,筑起围墙,堵住官路,并将烈女眆毁坏。广德县绅民上告县衙。广德县地方官根据安徽巡抚裕禄的指示,将桂双文立即释放,之后又与法国神甫金式玉达成协议,由官府另买左边邻近土地赠给教堂建造教堂,教堂交还原购买土地。
〔合肥教案〕
清朝光绪十一年二月十六日(1885年4月2日),英国教士卜罗柏与3名中国人从芜湖来到合肥,当晚住进城内四牌楼吴兴盛客店。次日夜,忽有多人持械闯入吴记客店,搜寻英国教士。卜罗柏试图从客店后院逃走,因墙高不能翻越,被这伙人抓住,遭到凌辱和殴打,所带行李和衣物亦被抢走。合肥县官员接到报案后,立即率兵前去吴兴盛客店,但滋事首犯已逃匿。合肥县官员遂派兵将卜罗柏由水路护送回芜湖,并表示将捉拿案犯,酌情赔偿英教士损失。
半个月后,英国驻芜湖领事照会南洋大臣曾国荃和安徽巡抚裕禄,要求抓紧缉拿凶犯,追究地方官泄沓之咎,赔偿卜罗柏教士财物损失。芜湖关道及庐州府决定,赔偿卜罗柏教士330银元,允诺继续缉拿滋事首犯。
〔芜湖教案〕
清朝光绪十七年四月(1891年5月),芜湖发生焚毁法国天主教堂、英国基督教堂,攻打英国领事馆和芜湖海关的大规模反洋教斗争,称芜湖教案。
光绪十七年四月四日(1891年5月10日),芜湖法国天主堂附属诊所的2名修女出外探视,将2名幼童带回教堂,途中遇见幼童亲属,双方发生争执。路人纷纷指责天主堂迷拐幼童,并把2名修女扭送衙门。
芜湖天主堂总本堂法国神甫滕伯禄闻讯后,立即赶到县衙门,威胁知县王焕熙,要他释放修女。围观群众见法国神甫态度蛮横,无视中国官府,群情激愤。王焕熙也表示只有在审讯后才能释放这2名修女。滕伯禄继续在县衙门吵闹,另一位法国神甫则立即来到芜湖英国领事馆,会见英国领事科林福德,要他出面与芜湖海关道成章交涉,尽快放人。翌日清晨,在英国领事干预下,被押的2名修女获释。
四月五日(5月11日)下午,一名胡姓妇女来到鹤儿山法国天主堂,要求领回在天主堂育婴堂里收养的孩子,身后跟着大群围观的群众。但是天主堂大门紧锁着,无人出来处理此事。人群越聚越大,并开始向天主堂大门和院内投掷石块。芜湖海关道台成章闻讯后,急忙派几十名兵勇前去维持秩序,但无济于事。当晚,哥老会的几名首领来到现场,手执令旗,指挥群众用大石块和大木棰冲撞教堂大门。当清兵前去阻止时,哥老会首领又指挥人群推倒东边10多丈宽的围墙。人群蜂涌而入,闯进教堂。法国神甫滕伯禄、夏鸣曾、熊跃宗3人见势不妙,仓惶从北边围墙打洞逃出,逃到停泊在长江江面的一艘外国船舶上。群众冲进教堂后,搜寻不到法国神甫,便放火烧毁了天主堂、育婴堂和神甫住院。
随后,愤怒的人群又涌向英国领事馆和芜湖海关。英国领事科林福德和领馆人员逃到芜湖海关,与芜湖海关总税务司吴得禄及帮办巴尔一起,组织海关武装人员,进行抵抗。成章亦率清兵赶来保护,命令围观群众立即回家,否则以痞棍论处,格杀无论。但人群仍未散去,并且越来越多,达到上万人。在哥老会首领的指挥下,群众又纵火烧掉海关附近的5幢洋楼,骚乱规模进一步扩大。
法国驻沪总领事接到传教士报告后,立即从法租界派遣1支法国军队乘“变幻号”军舰驶往芜湖。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安徽巡抚沈秉成亦向芜湖派遣军队和兵舰,进行弹压。清军兵舰向岸上开枪,以恫吓和驱散民众。直至翌日清晨,围攻海关和英国领事馆的人群才散去。沈秉成一面增派兵勇,加强防范;一面全力缉拿滋事首犯王光金等人。
事后,英、法、美、德、日、意、比、西班牙、俄9国公使联名向清政府抗议。两江总督刘坤一、安徽巡抚沈秉成派江苏候补道蔡钧,会同新任芜湖海关道彭禄祥,与法国天主教会商讨如何结案,未能获结果。之后,江海关道聂缉规与法国驻沪领事华格臬继续谈判,最终达成协议。清政府将王光金、傅有顺2人以预谋滋闹焚抢罪,处以死刑,其他从犯分别处以监禁、枷责;芜湖关道成章,芜湖知县王焕熙因疏于防范,撤任调省申饬;赔偿教堂银123684两;由芜湖官府在教堂后面山上修一道1丈2尺高围墙,并帮助教会增购一块与被焚教堂原址相连的土地,重修和扩建教堂。
〔六安苏家埠教案〕
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法国天主教神甫戴尔第在六安州苏家埠借山陕会馆讲经传教,车夫姚风仪与会馆看守人褚金魁发生口角,随即发生大规模殴斗,戴尔第亦被人群碰撞受轻伤。之后,经该处董保排解,戴尔第保证车夫愚蠢不予追究,并立下和息字据,表示了结此事。六安州衙闻讯后,派差役保护戴尔第离去。
事后,法教士戴尔第推翻前言,声称车夫滋闹,是由武生朱家振、职员于长发教唆,六安商董也参与此事预谋。他要求捉拿朱家振等人,罚六安商董在苏家埠为天主教会置基屋一所,作为天主堂,所需约1480两银。六安州衙拒绝戴尔第的要求。于是,戴尔第前往上海,向法国驻沪领事馆求援。
五月,法国驻沪领事白来尼派遣军官薛猛率一队法军乘舰来到安庆,通过洋务局再次要求划地、赔款,向清政府施压。两江总督刘坤一派遣金陵洋务局总办蔡道台与法国驻沪总领事白来尼在沪交涉。十月,双方签订协议,清政府赔偿法国教士1500两银,护送其回苏家埠,将主使两董事革去功名,将州官开缺。
此后,六安新任各州督饬苏家埠董保朱兆鹏,帮助法国天主教会以250两银购买一块土地,作为建造天主堂之用。苏家埠教案以此结案。
〔霍山教案〕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十月(1905年11月),霍山县西乡十八道保教民张跃宾、郑天应等100多人,因不满法国天主教神甫石资训的横征暴敛,暗中歃血为盟,决意反教。他们在深沟铺张氏族长张正金的支持下,共同宣誓退出教会。
教民李万生侦知此事后,立即报告法国神甫石资训。在石资训催促下,霍山知县秦达章,派人拘捕张跃宗和郑长应,并通缉张正金。翌年一月。县差役来到深沟铺,搜捕张正金,因抓不到张正金,就捉拿张正金堂弟张正和去县衙抵案。愤怒的村民赶走差役,抢回了张正和。
石资训见抓不住张正金,便通过省城安庆法国天主堂总本堂神甫费善骞,请他向安徽巡抚诚勋施加压力,查办此案。法国驻沪总领事也致电诚勋,要求他迅速捉拿人犯,保护教堂。诚勋在接到电报后,立即派寿春镇马队前往霍山弹压,又派洋务局委员、候补大桃知县余鼎镛赶赴霍山,与六安新任知州熊祖诒共同办理此案。与此同时,霍山知县秦达章在石资训的逼迫下,派差役抓住张正金之弟张正银、妹夫戚显俊,关进监狱,以迫使张正金投案。
张正金闻讯后,组织乡民6万多人,闯入县城,救出张正银和戚显俊,并搜寻石资训和霍山县天主堂法国本堂神甫盖赖襄。石资训和盖赖襄躲藏一夜,次日逃至六安。
秦达章担心事态扩大,请当地绅董与教会磋商,表示愿以洋钱2000元,恳请教堂免究,并出结力保平安,欢迎教士回县。但是,法国天主教会虽接受赔偿,但坚持必须使张正金到案。初办教案的六安知州熊祖诒斥责秦达章过于软弱,办事不力,并向法国神甫指出,张正金等人“未动教堂草木,何为输出巨款”。洋教士恼羞成怒,竟以请兵船来安庆相威胁。
安徽新任巡抚恩铭上任后,在法国驻上海领事的一再催逼下,命令熊祖诒“限期破案”。熊祖诒一改前态,下令秦达章“火迅缉拿”张正金等人。秦达章与查办此案的洋务局委员余鼎镛派人拘押张正金幼子、养父和妹妹,作为人质。张正金再次率领反教民众,攻入县城,救出全家人,并打出“辅清灭洋”旗号。反教群众并捣毁了迎驾厂、浚水河、深沟铺、黄栗抄等处天主堂。
光绪三十二年五月(1906年6~7月),张正金率反教群众武装在霍山黄石河与清军激战,遭到失败。十二月,张正金在英山县被捕,死于押解省城途中。
在法国使领馆和天主教会的压力下,清政府决定霍山县赔偿天主教会损失2800两银,赔教民银4200两,将霍山知县秦达章、候补大桃知县余鼎镛革职,六安知州熊祖诒撤任察看,以此结案。
〔其他教案〕
清朝晚期,安徽境内除发生上述影响较大的教案和教务交涉,还有一些较小的教案与交涉,分述如下: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七日(1871年7月14日),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照会总理衙门,称1名英国教士携3名中国人于同治六年在内地传教,迄今下落不明,请求总署饬豫皖两省查复。后总理衙门电饬安徽巡抚,查复颍州杀毙英教士一事。后皖省电复总理衙门,据查,颍州所属并无杀毙英教士一事,亳州一带亦无无名男子被杀事件。十月十五日(11月27日),总理衙门照会英国驻华公使,通报安徽调查结果,以释所疑。
同治十一年五月十八日(1872年6月23日),大通镇法国天主堂神甫做礼拜时,乡民涌入观看,与教徒发生冲突,毁坏教堂板凳、床、桌等物,酿成交涉。后根据安徽巡抚英翰指示,由县饬令首事周贤海修复和赔偿教堂损失,并关押入狱。
同治十二年二月(1873年3月),法国耶稣会教士金式玉获准与府台所派官员同赴广德县,调查当地官员阻止教民接待神甫和出卖土地给教会一事。后经议定,在全府各地张贴保教告示,归还教产,以此结案。
同治十二年,东流县1名天主教神甫财产被盗,法国耶稣会教士金式玉与安徽巡抚所派官员会商,以天主教得到一块土地结案。
光绪二年正月十八日(1876年3月5日),宁国府考生冲击法国天主教堂及神甫住院,捣毁一些器具,引起交涉。宁国府与法国教士金式玉达成协议,赔偿天主堂损失4000元,并在城内拨给天主堂29亩土地,案结。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法国天主教神甫德怀璋通过教民刘继锡购买亳州人赵兴义家族公地及草屋18间,后教民靳秃石又在该屋旁建4间草房,作为教士、教民休息场所。乡民以有碍风水为由,拆毁该屋,引起交涉。经州详奏,皖抚批饬勘证,将卖主责释,并与法国天主教司铎商允买地兑换,在左近田亩另建教堂。最后以城外河东官基一段,代买建堂,以销此案。
光绪十年九月二十三日(1884年11月10日),建德县青山桥法国天主堂大门被反教民众砸开,闯入教堂,抢走教士衣物。经该县详奏,两江总督曾国荃和安徽巡抚裕禄会勘,以酌情赔偿教会损失,缉拿案犯,议结此案。
光绪十五年,法国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倪怀伦派金式玉赴巢县购买房地。金式玉与叶姓居民议定,置买巢县南门外地基一块。因产地纠葛,为地方官废除协议。后金陵洋务局委员蔡道详,奉两江总督刘坤一饬,规定教士购地,务按约章办理,经地方官查讯。如有纠葛,各教士务必与地方官和商,可买则买,如实有窒碍,退还另觅。
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四日(1893年12月21日),颍州府阜阳县民许之堂将家中公房卖给法国神甫卞教士,其胞弟许怡堂认为所卖之房应留供奉神主,愿以原价赎回,遭卞教士拒绝。许之堂亦藏匿不出。经金陵洋务局蔡委员与法国驻沪总领事会商,规定由教会与地方官和商处理此案。
光绪二十二年,法国教会卞教士奉江南教区之命,赴泗州为教会购置房地,与该州民人私立契文成交,被人殴打,契文被夺。后金陵洋务局蔡道详与法国领事协商,规定教士购地,必须照约章办理,并与地方官和商后购买。
光绪二十六年,青阳县民间传播流言,将与天主堂为敌。天主堂意大利籍神甫孟维礼闻讯后慌忙出逃。七月十日,天主堂果被反教民众焚毁。
光绪三十二年,洪莲会首领黄淑性等人,率反教民众,围攻并焚毁建德县法国天主堂,杀死教民1人,后被官府镇压。官府与教会达成协议,将首犯1人正法,其他数人判以徒刑,赔偿教会损失2700余元。
二、民国期间的教案和教产交涉
在民国期间,安徽境内的民教纠纷以及所引起的教务交涉与晚清相比,已大大减少。然而这一时期,安徽仍发生数起较有影响的教案和与教产有关的交涉。民国期间的教案,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发生在安徽的教案已不再是单纯的具有排外倾向的民众自发斗争,许多反对外国基督教、天主教势力的斗争,明显受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与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势力侵略中国的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下面,分别叙述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几起教案。
民国3年(1914年),芜湖法国天主教堂再次计划租用该市风景胜地鹤儿山。早在同治三年(1864年),法国天主教堂曾提出租用鹤儿山,遭当地绅民反对。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十九年,芜湖发生两次盗卖出租鹤儿山事件,均被南洋大臣批饬禁止。民国政府成立后,法国天主堂于民国3年又一次向安徽省政府要求租用鹤儿山,安徽省财政厅长龚心湛代表省政府与安庆法国天主教主教荣福盛举行谈判,并同意将鹤儿山一带15亩土地租给芜湖法国天主堂,租期49年。
民国3年初,白朗农民起义军攻陷安徽六安、霍山县城,焚毁多处教堂,杀死法国天主教神甫奚风鸣。法国主教求助于法国驻华公使,要求予以巨额赔恤。经过几个月交涉,未能取得结果。后法国公使改变态度,提出奚风鸣案可不赔偿,但必须将前清英山杨柳湾案及芜湖八角亭案议结。杨柳湾案指前清农民起义武装攻入英山,焚毁当地杨柳湾法国天主堂,事后曾议定赔偿法国天主堂20万元,但一直未予兑现。八角亭案指前清芜湖法国天主堂购买教堂旁八角亭山地建房,遭芜湖士绅和民众强烈反对,因那里埋有众多坟冢,他们沿山筑一围墙以阻止教堂占用八角亭山地。上述两案均历10多年未曾了结。这时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北京政府外交部频频电告安徽巡按使倪嗣冲,要求迅速将以前未结之案一律议结。倪嗣冲遂派财政厅长龚心湛与安庆法国天主教主教荣福盛进行谈判。民国3年11月,双方达成如下协议:一、六安霍山、英山各教案,中国政府共向法国天主堂赔款9万元,内拨2万元,由教会捐助皖北赈灾之用;二、法国天主堂租用芜湖八角亭建造天文台,租期30年,期满后可以续租。法国天主堂付给租金2000元,原山内一切坟冢一律迁葬,并以2000元支付迁葬、抚恤及善后之费用。
民国10年,由美国传教士柏六如担任校长的合肥基督教三育男中扩建学校体育场,掘开邻近一些坟地,抛弃坟中枯骨,引起民愤。民众联名上告县政府。县政府最后裁定,要求三育男中建百骨塔一座,安埋枯骨,以此结案。
民国11年,合肥南门外观音庙举行庙会,美国传教士、三育男中校长柏六如携妻及妻妹前去观看。当柏六如爬上树给人群拍照时,被拍照的群众认为对己不利,将他从树上拖下来殴打,抢走照相机等物。事后,柏六如上告合肥县政府。县政府裁定,参与殴打柏六如的领头人赔款1000元,在观音庙建小学1所。
民国11年,在北京青年学生爱国运动影响下,芜湖各教会学校青年学生成立“非基督教大同盟”。同盟通电全国,揭露英美帝国主义通过教会势力对安徽进行文化侵略的罪行,呼吁全省教会学校师生行动起来,进行反基督教运动。
民国13年,由美国基督教差会的创建的芜湖育才学校学生在“非基督教大同盟”的号召下,发起驱逐美籍校长的斗争,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迫使美国基督教会同意撤换校长。
民国14年,寿县学生和民众组成“反抗基督教联盟”,声援“五卅”运动。联盟组织群众示威游行,抗议英国帝国主义野蛮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高呼打倒震华学校。(震华学校为英国基督教会在当地所创办的教会学校)
民国14年夏,在恽代英、王稼祥的组织下,由美国圣公会控制的芜湖圣雅各中学初中部首先爆发学生反帝爱国斗争。学生们提出取消圣经班,将圣经科改为选科,礼拜祈祷听便学生,收回为外国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权等爱国主义要求。教会控制的校方拒绝接受学生们的要求,圣雅各中学初中部的学生立即派代表去其他教会学校及社会寻求声援。圣雅各中学的其他学生,萃文中学、育才中学的爱国学生立即予以积极响应,大批学生退学或转学,致使圣雅各中学于民国16年被迫暂时停办。
民国期间,除上述教案外,安徽省政府还与在皖外国天主教会、基督教会势力进行多次教产交涉。
晚清至民国初期,外国教会势力在华强行租买田地,引起民众强烈不满。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开始对外国教会在华购买、租用土地、房产进行管理和限制。民国17年1月2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颁布《内地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暂行章程》。章程共7条,全文如下:
“第一条:凡外国教会在内地设立教会、医院或学校而为该国与中国条约所许可者,得以教会名义租用土地建造或买房屋。
第二条:外国教会在内地租用土地,建造或租买房屋应服从中国现行及将来制定之法令及课税。
第三条:外国教会在内地租用土地或租买房屋须由业主与教会会同呈报该管官署核其契约,方为有效。
第四条:外国教会在内地租借土地建造或租买房屋,其面积超过必要范围者,该管官署不得核准。
第五条:外国教会在内地租用土地,建造或租买房屋,查出有作收益或营业之用者,该管官署得禁止之。
第六条:本暂行章程施行前,外国教会在内地已占用之土地及房屋应同该管官署补行呈报,倘其土地系属纯买者,以永租权论。
第七条:本暂行章程自公布日施行。”
同年10月15日,国民政府又颁布训令规定,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时,必须在契约中载明租用期间或永租之约定,土地四至及面积,或房屋大小及式样,土地或房屋在传教宗旨范围以内之用途,教会国籍4项内容。
在上述章程、训令颁布之初,安徽省及市县政府并未严格执行,在民国32年之前,涉及到教会产业的外交交涉极少。民国32年1月国民政府与英、美政府签订条约,废除不平等条约强加予中国的治外法权、租界和租借地,中国国内的领土及主权完整日益引起民众关注,致使政府开始严格控制教会购置和租用土地、房产,有关交涉大大增加。民国时期安徽省涉及教产的交涉主要有以下几起:
民国24年3月26日,繁昌县政府向省政府报告,繁昌城内法国天主教堂教士易乐腊在该县第四区七八都孙村后街租用基地一幅,“查租约内有永不回赎字据,章程并未载明,此项永租办法,应否核准,县长未敢擅专”。省政府回复情况不详。
民国32年3月26日,安徽省政府致函皖南行署地政署,指出,西班牙天主教会租用黟县陈村街程戴顺等土地一案,前据本府皖南行署呈送租用契约到府,当以契尾列用教会代表人名义及文内未将设立医院或学校叙明,均与规定不合,发还改正。
民国32年6月1日,安徽省民政厅致电皖南行署地政署,称“查西班牙天主堂圣母圣心教会租用本省祁门胡陈汪等五户土地一案,前据皖南行署呈送租地契约及基地图到府,当以各契尾关于承项人一项,列用教会代表名义与规定不合,并以契约所载面积与图内说明亩数不符,经将契图发还,饬即查明更正”。
民国32年9月18日,繁昌县田赋管理处致函安徽省政府主席,称:“宁国县河沥溪法国天主堂西班牙藉传教士米国栋(又名米良弼)所执田房两项不动产为数颇巨,均属私买,未得吾国合法政府许可。故扣留契约一部分,为撤销其产权之准备”。电文又称,外国租用中国土地房屋仅限于供给传教必需之用途而止,如其面积超过必要范围以外,该管官署依法不得核准。今该河沥溪天主堂私买土地房产竟达千亩之多,实已超过必需范围以外,即在民国17年章程颁布之初尚不许可,何况当此不平等条约撤销之际,对我领土完整、主权尊严已为世界任何国家所尊重,该教会自不得借传教为名,以阴行其分割我土地吸收我经济之政策。
9月20日,宁国县天主堂西班牙神甫米国栋携契约来到县田管处,要求办理有关证件,遭到田管处官员的拒绝。米国栋神甫大为不满,声称,所携契约已经盖印,这就表明已为中国政府承认买绝之权,县田管处没有理由拒绝签订给据。
尽管米国栋神甫表示抗议,但宁国县田管处不为所动,并在答复中指出,“所执契约虽经前清盖印税验,然在现行法令颁布以后并未申请核准”。中国政府于民国17年颁布的章程第五条“载明或所有租用土地等如有收益或营业之用者”,第四条又规定“其面积超过范围,该管官署不得核准”。契约违反了上述条款,故“大难冒然照准。”
9月29日,安徽省政府田粮管理处复电宁国县田管处,作出如下批示:
“查西班牙为有条约国,该天主堂神甫米国栋所购田地均在民国17年公布《内地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暂行章程》施行之前,自应依照该章程第六条及土地法施行法第31条之规定办理。
查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应于契约内强制载明必要事项4项,无论其为定期租约或永租契约,均须加注‘此项基地只限于传教之用’一语,以示限制,其在通令以前租用之土地房屋亦须依法补行载明,该管官署自不得核准。
查该天主堂所购田地之面积已超过必要范围,该管官署自不得核准。应即依法造县租用房屋基田亩清册,检同所有契约一并呈府,转报核定。”
民国33年1月22日,省政府民政厅向六安县地籍整理办事处发出指示,称:关于清理外人土地权利一案,本省现奉中央令,应俟外人土地权利清理办法颁布后,再行依照办理。该处对于天主堂所有土地,应即举办登记,暂可勿庸发给书状。
民国33年2月19日,阜阳地籍整理办事处致函省政府民政厅,内称本县境内的各个外国教会(天主堂、福音堂等)已向本处申请第一次土地所有权登记,是否向它们颁布所有权状及其他权利证明书,请求予以指示。之后,省民政厅复电指示:“本省现奉中央令,应俟外人土地权利清理办法颁布后再行依照办理。……暂可勿庸发给书状。”
民国33年5月7日,泗县县政府就省政府所提出的“外人享有土地权利研究意见”复函省主席,函文称:查本县城内向有外人购买耶稣堂暨天主堂宅基各一处,面积约数亩,房舍约百余间,均系外人以作传教施行奴化教育我国人民之用。应请由政府备价收回,以复土权,而利施政。如平等互惠国确因促进双方国家事业之进步须要房地时,在政府认为有必要时,可准其暂租短期使用,在租用期间,须付租价并须呈请政府备案,并应接受我方之法令之管理。
民国35年9月12日,安庆地整处在《皖报》上刊登公告,内称:安庆居民风幼山等呈,西门外太平寺街一带房屋于沦陷期间被天主堂引诱强迫租买或占用。业经本处转呈省民政厅。民政厅为此批复:“除应饬依法办理公有土地登记外,随即通知该外国教会,既未依规定章程办理租买,自属无效。应饬由原业主申请登记,以维国土。本处通知天主堂于5日内呈验契约,至今仍未呈验。特再公告,限于本月15日前呈验契约。如再稽延,则该堂租买契约是未能依照规定章程办理,即依照厅示饬由原业主履行所有权登记,特此公告通知。”
安庆天主堂见到《皖报》上的这份公告,立即提出异议,声称本堂价购怀宁西门外太平寺街风幼山等土地及其上建筑物,曾经依照合法手续办理,但安庆地整处未许可本堂登记,竟于本年9月12日登载安庆《皖报》公告,显有妨害本堂业权。
10月29日,安庆天主堂上告省民政厅,其呈文声称:“本堂租买安庆西门外太平寺街风幼山等土地及其上建筑物,系创设分堂,兴办学校暨开医院之用,依照政府法令并无不合。是项租买又皆出于各该原业主之自愿,并由其托出中人先向本堂按时值议定价格,然后定期凭中立契。所有老赤各契及有关证件,均经凭中检交本堂收执,而价款亦已如数总讫,并无手续不清情事。”
呈文又说:“查本堂租买上项土地及其上建筑物系在民国29年与30年之间,本应依照政府颁布《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暂行章程》办理。奈其时正抗战军兴,敌我相持之际,本县政府及地籍机关均已他迁,前后方交通断绝,戒备封锁异常严密,实无法履行会报手续。承我政府当局有鉴及此,颇加谅解,颁定外人(外国教会在内)在华产权应行注意事项。请参照上项注意事项办理。对于本堂产权一律妥为保护,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追究。”
呈文并请求民政厅命令安庆地整处,立即撤销风幼山等人的“虚伪登记”,并准许安庆天主堂凭所持契约办理登记手续,确认和维护其合法产权。
10月31日,省政府民政厅长对安庆天主堂呈文作出如下批复:“查本案经本厅瓴饬安庆地籍整理处依照土地法第五十九条之规定办理矣。所请应毋庸议。”从而驳斥了安庆天主堂的上诉,维护了安庆地整处的决定。
民国35年10月20日,省政府民政厅根据行政院“过去外人在华地权清理办法三项”,制订《各县市政府对于外人在华产权应行注意事项》,规定“各县市对于外国教会或外人在华租用土地、租买房屋及其他有关外人不动产权利之调查,其手续均应力求简便、敏捷,以免发生无谓之纷扰”。并又要求,“外国教会或外人在华所租土地、租买之房屋或其他不动产权利有违反法令之情形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应报中央主管机关核办,不得迳于处分。”
民国36年3月,六安县长电告省政府主席,内称:通知六安天主堂,查询城厢及苏家埠两处天主堂地处,究属何国所有。该堂本月十日复函,以本县城厢及苏家埠两地天主堂之土地及建筑物,遵照罗马教廷明令规定,以所在地天主堂公产名称,不列任何国籍,以系适合宗教宗旨,且全国各省市县均如此。
4月8日,省政府民政厅复电六安县政府,强调,“外人地权申请登记应注明其国籍,不得用所在地天主堂名义申请登记。”
民国36年9月28日,桐城县政府致电省政府民政厅,内称:本县天主堂提出土地申请书,要求准予发给所有权状以保其产权,请求予以指示。之后,省政府民政厅在复电中指出,外交部正会商有关机关拟定妥善办法中,在该项办法未实施前,各地方天主教地产之登记应暂缓办理。